竹笛教学中影响音色差异化的因素解析

2022-05-09 10:57韦建斌,王志辉
学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差异化音色

韦建斌,王志辉

摘 要:多年来,竹笛教学中对音色的探讨与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鉴于此,结合亲身的教学经历,从音色与技术技巧、音色与时代审美关系、音色与乐器的改良发展等方面,解析竹笛音乐教学中如何建立合理音色观及一些训练方法,为当前及今后竹笛独奏作品的演奏、学习、分析,提供尽可能清晰的阐述与参考。

关键词:竹笛教学;音色;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3-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03

从史料有记载的贾湖骨笛诞生至今,我国竹笛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竹笛艺术的发展迎来了转型期,其延续多年的为戏曲伴奏及民间乐种中合奏的范式被打破,随着1953年冯子存把《放风筝》和《喜相逢》两首独奏曲吹响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上,竹笛艺术发展的重心开始偏移,独奏艺术形式拉开了高歌猛进、繁荣发展的序幕。

一、竹笛教学中音色与技术技巧的互关性分析

竹笛独奏艺术形式产生至今,已经历了认知、实践、“文革”、繁荣、多元发展的近70个年头,这一过程根据其发展轨迹与特点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之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40年,期间伴随着不同的创作形式,产生了不同风格、不同技巧的竹笛作品,一些代表性作品与技巧,对第二阶段竹笛独奏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跨越世纪的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30年,这一阶段随着经济、文化、审美心理等因素的变迁,使得竹笛独奏艺术发展产生了与第一阶段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体现在创作群体与创作技术的多元、作品题材与体裁的丰富、竹笛音色与作品风格呈现的色彩斑斓等方面。尤其是在竹笛专业化教学层面,这一阶段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化竹笛人才,为竹笛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在竹笛独奏艺术发展的几十年中,竹笛教学经历了从民间到院校,从口传心授到专业化培养、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与丰富。第一阶段的40年中,在前辈们的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经典的竹笛独奏作品,如《喜相逢》《姑苏行》《牧民新歌》《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由于当时审美心理、乐器制作工艺、演出环境等因素,对竹笛音色的追求与当下有较大区别。第二阶段的30年中,随着创作、演奏、乐器性能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对竹笛音色的追求也更加的多元化。

竹笛教学中,根据不同作品、不同地域风格、不同演奏主体,所涉及的音色有所差异。有时音色豪迈热烈,有时内敛、纯净,有时则需要怪异、神秘。但万变不离其宗,差异化音色的背后都需要气、唇、指、舌等方面技巧的支撑与训练。在演奏梆笛时,由于其内径较细,笛身较短,需要演奏者对风门的控制更加细腻,尤其在用梆笛演奏快速吐音时,演奏者需做到手指与舌的高度协调统一,同时气息的变化应根据音符的高低走向来进行调控。

二、不同时期对不同竹笛音色的追求

对音色的界定,学界已有定论,广义的音色指不同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物体振动都有不同的特点。包括乐音、噪音及生活场景中的一些声音。狭义的音色则指一些不同材质乐器通过震动发出的声音,如钢琴、古筝、竹笛等。在近七十年的竹笛独奏艺术发展中,由于演奏家所处时代、地域文化、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差异,对竹笛音色有着不同的追求。有的演奏者追求音色饱满圆润,有的追求松弛,有的追求音量大、声音厚实,有时根据作品风格需要追求较为怪异、深邃的音色等。随着审美层次的提升与多元,松、厚、圆、亮成为大多数演奏者对竹笛音色的追求。好的音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音乐表达需要及时代特征呈现出的融合体,像颜色那样有着色彩斑斓的多样性。

第一代竹笛演奏家如冯子存、刘管乐等,他们对竹笛音色的追求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观众的审美追求、现实演出及技巧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当时演出多在民间并处于室外的场景中,缺少专业的音响扩声设备,演奏者在舞台上演奏时为使观众听得更清楚,只能凭借乐器本身的声音,所以像冯子存这样老一辈的演奏家所追求的竹笛音色则是音量大、清脆、穿透力强,以音色的外放为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竹笛专业教育的深入,第二代竹笛演奏家所处的现实环境与第一代有了较大的不同,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小,他们对此时竹笛音色的认知更多是关注其音色本身。如第二代竹笛演奏家代表之一的陆金山先生追求松弛、干净、细腻、有内涵的竹笛音色,此时以内收为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1世纪的当下,对音色美的追求开始呈现出差异、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追求个性成为时下主流。对竹笛音色美的追求不再是单一大音量的外放或细腻的内收为美,而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感内涵、演奏者的个人艺术经历、技巧的应用、乐器性能等因素的不同,对竹笛音色的追求更加多元与丰富。以前被认为难以接受一些特殊音色如撒气、喉音等,如今在一些营造氛围的作品中时常出现,丰富着人们对竹笛音色的全面认知。一些特殊音色的出现并不是不好,而是在运用时要注意使用的场景、展现作品音色风格、运用的恰如其分。

三、竹笛教学中音色与不同形态竹笛的关系

首先,作为代表性的民族吹管乐器之一的竹笛,在不同时期对其形制、材质、工艺等有着差异化的追求。竹笛独奏形式产生之初,由于乐器制作工艺的不完善、演奏技术的局限、作品风格的单一性、审美趣味的局限性等原因,一般一首作品采用一个调性,用传统的一支六孔竹笛从头演奏到结束,因此音域较窄,音乐的感染力及表现力相对较弱。在新时代的当下,由于制作工艺的提升、专业作曲家的加入,演奏水平的提升、审美层次的提高等,一首作品中由于音乐的发展,音域的扩张,出现的多次转调,演奏时往往会用到几支不同调门的竹笛,如郭文景的竹笛协奏曲《愁空山》中用到了小g调梆笛、C调曲笛和大G调低音笛。这在音乐表现力提升的同时,对演奏者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拓宽了竹笛乐器的使用场景。在竹笛教学中,对于演奏像《愁空山》这样需要几支不同形态调门竹笛的曲目时,对不同大小的笛子音色的把控是重要一环。比如在大G调笛子演奏完切换到C调曲笛时,口风要适当缩小,气息流速偏急,气息发力位置适当调整,这样在演奏时音色才能尽可能达到统一,不会因换不同形态的笛子而产生音色的不和谐。

其次,在竹笛的制作材料方面出现了多样性特点。材质的选择从传统的紫竹、白竹到湘妃竹、木材、塑料、金属、玉石等,其音色的呈现有着较大的差异。各种材质笛子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演奏者的乐器选择。同时在几十年的发展变迁中,竹笛音孔形态及音孔排列出现了变化,从戏曲伴奏中常用的传统均孔6孔笛,到当下运用较多的非均孔6孔笛,再到7孔笛、8孔笛、10孔笛及加键笛等。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外在形制的变化,从深层来看则是蕴藏在指法思维中对竹笛音乐不断追求的探索与实践。在竹笛教学中,演奏8孔笛及10孔笛时大拇指和小拇指发挥的作用要多于传统的6孔笛。在演奏加孔笛时,其音域更加宽广,音色更加丰富,张力增强。尤其是演奏变化音多的作品时,其变化音的音色更加的有质感,稳定性也更加突出。例如,近年来演奏家石磊与制笛师合作研制的方孔竹笛问世,由于其吹孔从传统的圆形改为方形,虽然同为竹子材质,但吹孔形状的改变使得演奏习惯、吹奏体验产生变化。吹奏中,由于吹孔的变化,演奏高音更加容易,发音反应更为灵敏。所以在竹笛教学中,面对一些高音较多、速度较快的作品时,为使演奏顺畅、音色圆润统一,应有选择地进行乐器的选用。

相信,在众多专业作曲家、演奏家及竹笛制作家的共同努力探索下,竹笛艺术的发展之路会更加宽广与光明,竹笛教学中对音色的追求将会朝着更加多元、差异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萧舒文.20世纪中国笛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 韦建斌.简述“文革”时期笛子独奏曲的创作[J].人民音乐,2011(12).

[责任编辑 胡雅君]

猜你喜欢
差异化音色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电力线路差异化防雷改造措施的选定和效果评估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