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从“PISA震惊”到“PISA成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2022-05-09 02:06覃彩连陈三娇刘云亚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德国评估

覃彩连 陈三娇 刘云亚

摘      要 德国在2000年至2015年开展的六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成绩持续提高,是PISA实施以来成绩不断上升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本文从课程标准、教育评估、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均衡、教学实施与管理六方面分析德国在PISA测试中进步的原因,这些因素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德国  PISA  教育改革

引用格式 覃彩连,陈三娇,刘云亚.德国从“PISA震惊”到“PISA成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2(12):106-108.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PISA选取义务教育末期(15岁)的学生作为测评对象,重点考察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所具备的应用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PISA为国际滚动式的测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确定一个重点,九年为一周期循环进行。

德国作为OECD的成员国尤为注重PISA测试成绩,2013年12月公布的第五届PISA结果,德国学生首次在所有测试项目中成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016年12月公布的第六届PISA结果中也高于平均水平,是PISA测试实施以来成绩持续提高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2000年德国首次参加PISA,数学和科学素养排名20,阅读素养排名21,远在OECD平均分之下。PISA2000评估结果令德国教育体制深受打击,在社会各界引起“PISA 震惊”。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当时国家总统在电视讲话中疾呼“我们要发起德国教育的总攻”,一场教育革命随即展开。

2002年1月提出了“十二条教改建议”,建议核心是以“促进”取代“筛选”,以“开放”取代“封闭”,以“调控”取代“管束”。2002年公布联邦政府实施的“未来教育”的5个主要项目:建立全日制学校、制定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建立全国性的评估机构、设立全国性的教育信息机构和独立咨询机构,对学习能力低下的青少年因材施教。2003年底,发布《国家教育标准报告》。2004年12月颁布《教师教育标准》,规定教师的5大任务、11大能力及具体指标。2006年6月,设立全国性独立的教育评估机构——国家教育质量研究IQB所,同年出台《教育检测全局战略》。2011年正式建立数学、德语质量标准,其他学科也参照这一标准予以展开。2008年在对《波恩协议》修改的基础上,KMK对课程目标设置、组织结构和评价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一、德国课程改革的成效

1.總体水平提高

自2000年参与PISA测试以来,德国学生在三方面的提高明显,总体排名呈上升趋势(见表1)。数学、科学、阅读素养均位于OECD的第10名左右。PISA2012中德国学生首次在所有项目中成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主测的数学素养比全球平均值高20分,社会各界反响积极。

2.OECD地位提升

PISA2000中作为经济强国的德国在28个OECD参与国中仅排20名。PISA-E报告显示14个联邦州中只有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各科达到OECD平均值,部分州接近参测国的最低分数。PISA2015德国在OECD的34个参与国中数学(第11)、科学(第9)、阅读(第8)的排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较2000年平均跃进了十位。从德国的角度来说是一次大翻身,其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3.州间、学生间差距缩小

2000年德国各联邦州的平均值差异明显。在每个联邦州内,成绩的散射相对较大,最好的与最差的之间的距离也比OECD国家的平均差距要大[2]。PISA2000后教育界把注意力放在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近年来德国在PISA调查中成绩排名的提升,主要归功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的提高。其中,母语不是德语的中学生和生活情况比较艰难的中学生,在PISA调查中的成绩比15年前同龄人更加优异。

二、德国从“PISA震惊”到“PISA成功”的教育改革实践

德国会议2014年的第一场讨论会,基民盟议员A.Rupprecht开场发言表示:经过我们12年的努力,德国终于在欧洲各国的学习成绩中名列前茅,与当年我们引以为教育典范的芬兰也就相差很少几分,现在将“PISA震惊”转变为“PISA成功”。PISA测试起到“软政府”的作用,德国根据测试结果对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背景、半日制授课、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和改革。

1.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间课程标准

PISA2000测试结果显示出德国各地区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悬殊。为了缩小各州之间的差距,联邦16个州达成建立新的国家教育标准的一致性意见。通过比较研究在PISA测验中取得好成绩且分化较小的芬兰等国,2003年联邦政府引进了国家课程标准。至今,德国从小学到高中基础教育的全部核心课程都拥有了规范的国家课程标准。各州为了适应统一的课程标准,逐步调整各自的课程大纲。德国课程标准具有“评估”和“指导”功能,把教学任务具体化,描述细致到位,针对的能力是中间水平。全国性的中间课程标准符合德国由“精英教育”面向“大众化教育”的特点,有利于缩小学生和地区差异。

2.实行可量化的教育评估

借鉴PISA的评价机制,2004年德国成立了挂靠在洪堡大学内的国家教育研究所(IQB),同年出台《教育检测全局战略》,IBQ主要研制教育标准、能力模型、评价系统和试题库。2008年初步确定数学、德语的试题库,2011年正式建立质量标准,其他学科也参照这一标准予以展开。IBQ还组织制定了全德合格学校标准,各州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在巴伐利亚州,内部评估两年一轮,由学校对学生的成绩、家长的意见进行反思和改进;外部调查四年一轮,由学校质量评估机构(ISB)组织,外地校长领队进驻受评学校工作3天,对学校的办学思想、行为、面貌和教师队伍等进行打分评估。评估结束后,成绩好的学校向全社会公布,成绩差的学校校长自行述职,同时评估组会提出具体的工作指导意见,学校据此制定未来四年的改进计划。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PISA震惊”后,德国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组织教师去PISA成绩较好的芬兰考察学习。2004年KMK颁布了《教师教育标准》,规定了大学师范生—实习生—毕业生—教师的任务、能力及具体指标,强调教师的教学、教养、评价、创新能力。德国对大学阶段师范生的培养要求较高,毕业考取教师资格证后经教育局初选推荐到学校实习两年。教育政策的调整赋予教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教师需进行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在德国,中小学教师按公务员进行管理,一个教师必须教授两门性质不同的课,政府督学对教师每四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

4.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分享

PISA2000让德国看到了教育“盲区”,来自工人和移民家庭的学生成绩差,社会歧视现象存在,教育有失公平。“十二条教改建议”中提出了注重个别促进和消除掉队的要求。德国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学校向学生出借教材和学习用品,根据学生父母的收入和子女数来确定所需支付的费用。对于残障学生,政府会提供专门的运送服务或支付上学接送者的交通费用。移民子女和困难的学生弱势群体,政府除了资金援助外,还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小班课外补习。来自非德语家庭的15岁青少年中接受过1年以上学前教育的比例由2003年的59%上升到2009年的71%。加大教育投入也是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德国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9年的9.3%提升到2015年的10%,且经费投入向薄弱的州和学校倾斜。这些政策旨在让所有人“分享教育”,现在德国人检视教育的眼光由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其家庭背景相提并论转向更重视学生本身的成就。

5.重视学科联结,校企联手

跨学科教学就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中心题目,围绕这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设计教学[3]。跨学科教学的课时数占5%,他们认为知识不应受学科的限制,社会的复杂问题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不应该是线性的,而是学科内部或学科之间的网络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学校注重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寻求校外合作开展综合课。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了解职业领域的信息,教师要经常与校外的各种机构以及劳动市场保持联系,学校会提供就业方面的讲座和咨询,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

6.课程设置自主性大,采用自下而上教学实验

高中阶段11年级末前学生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特长课和基础课,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不再有固定的班级和同学,选择哪门课就和选择相同课程的同学一起上课。在德國部分州,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教学试验,目的是把问题学校改造为模范学校。教学试验先在个别学校实施,对其大纲和时间计划进行调整,然后根据效果广泛推广。

三、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制定省级中间课程标准,建立区域比较的教育评价和监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采用的是最低标准,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可达到,但最低标准与现行的高考能力要求又有相矛盾的一面,师生难以衡量。因此各省份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情况制定省级中间课程标准,兼顾不同学习差异的学生。目前的教育评价和监测体系,描述比较宏观,缺乏确定具体的评价体系以及其中的各项评价指标,很难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上海在2009年、2012年、2015年PISA中蝉联第一,并借鉴其质量评价与检测方法,推出“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全国也应根据课程标准建立统一的能力测试评价系统和试题库,以便进行量化分析和区域比较。

2.提高教师培养的标准,转变教师观念

需要完善师范生的培养计划,把关师范生入口,延长实习期,提高教师待遇,鼓励综合性大学优秀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新课改中有些教师过于自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深信不疑,不愿改革教学方法。因此要运用心理疗法,与教师进行心理沟通,让他们反思教学行为的动因,共同分析,改变教学观念。

3.教育公平与上学问题联系在一起

我国已经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规定就近上学、不分重点班,以及“师资流动”制度和新疆南疆地区即将实行的高中免费教育等政策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超过4%。借鉴德国的经验,教育投入应向落后地区倾斜。对于农民工子女应按照父母的收入水平进行差异化对待,向学生提供交通或住宿补助。农村地区教育公平应与上学问题联系在一起,例如建桥、修路、完善校车制度。

4.加强课程过渡的动态性和自主性

针对高中阶段,接近成年的学生需要走进社会、寻求生存。新课程改革中逐渐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还需加强对社会、经济学领域的了解,让学生有目的地填写志愿和具备一定的职业生存能力。根据学生兴趣和国际形势增加外语语种,利用教师在不同学校的流动教学解决师资问题。对于选修课,改变由市县或学校统一确定的做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再集中上课,体现选修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2006- Executive Summary[R].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7,1-2.

[2] 董琦.德国PISA测试结果及其引发的反思[J].德国研究,2003(01):55-59+80.

[3] 舒尔茨.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杜惠泽,译.全球教育展望,2005(08):28-32.

[作者:覃彩连(1989-),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硕士;陈三娇(1999-),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生;刘云亚(2000-),女,湖北枣阳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德国评估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评估依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