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治理路径探究

2022-05-09 13:22徐璠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治理路径社交媒体

摘要:新媒体时代,由于竞争激烈,一些社交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在信息传播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泛娱乐化特征。社交媒体通过对新闻传播的娱乐化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但也使社交媒体新闻传播中充斥着营销、卖点、噱头、套路,而新闻真实、理性、公益却被遮盖了。长此以往,将对社交媒体的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从社交媒体平台、功能化定位、法律法规、媒体把关审核等方面分析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治理路径,以期为社交媒体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124-03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美国媒体文化研究专家尼尔·波兹曼明确指出,“要么让文化成为一种监狱,要么让文化成为一个大型的娱乐至死的舞台,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的政治、新闻、教育等各项事业都会融入进去,变成娱乐的附庸”[1]。在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快速发展,并开始逐步取代传统媒体和一些门户网站,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互动交流、舆论发酵的核心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进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各大社交媒体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用户关注,增长粉丝数量。

泛娱乐化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媒体吸引用户的通用手段。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社会压力普遍较大,受众很难沉下心来花费大量时间去认真阅读长篇的新闻信息,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呈现阅读“迅速化”、阅读时间“碎片化”的显著特征[2]。社交媒体通过娱乐化的运作,使信息简单、便捷、风趣、幽默,能很好地缓解大众的社会压力,所以受到了一部分受众的欢迎。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大部分社交媒体纷纷迈开了泛娱乐化的步伐,而其在信息传播形成的舆论场域中出现的泛娱乐化倾向更为明显,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新闻传播中。

一、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表现

目前,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不管何种类型的社交媒体账号,完全不考虑传播语境和传播内容,对所有新闻信息都进行泛娱乐化处理与传播,导致社交媒体新闻中充斥着营销、卖点、噱头、套路,而新闻真实、理性、公益却被遮盖了[3]。目前来看,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虚假新闻,混淆是非

社交媒体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應该遵循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以事实为准绳,坚持开展真实的信息传播和新闻报道。但是,在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下,一些社交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度,获取流量和点击率,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报道新闻时哗众取宠,通过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来吸引点击量,甚至个别的社交媒体还杜撰虚假新闻,通过编造一些不可思议甚至猎奇的“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二)恶意炒作,话题媚俗

社交媒体作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部分,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舆论。但是,受到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影响,部分社交媒体的舆论导向出现了偏差,一些社交媒体把关不严,甚至故意将舆论话题引向低俗。还有个别的社交媒体为了所谓的节目效果,大肆炒作明星隐私或者人为制造冲突,激化矛盾,从而引起受众关注。这些炒作方式虽然获得了一定关注,但是在社会中传播了不好的价值观念,尤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毁坏经典,恶搞英雄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一些自媒体为了哗众取宠,将恶搞的目标瞄准了文学经典和影视经典,甚至是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自媒体打趣、戏谑甚至恶搞、嘲讽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这就容易造成受众群体思想混乱,甚至会对人们的历史观造成歪曲和误解。

二、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危害

如果任由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行为发展下去,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新闻本身、受众心理和大众文化造成扭曲和破坏。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起思想混乱

目前,我国社交媒体发展较为迅速,一些大型社交媒体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和受众群体,如果这些社交媒体受到泛娱乐化的严重影响,那么就会在受众群体中引起思想混乱,会对正确的价值观造成冲击,不利于弘扬社会正气。

(二)荼毒青少年思想

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青少年思想的好坏关乎青少年能否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才,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力度。从年龄结构上来看,青少年也正是容易接受新媒体、受新媒体影响较深的受众群体。另外,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如果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泛娱乐化倾向,就容易在思想上毒害青少年,使得青少年陷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陷阱,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打击力度,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另一方面督促媒体平台开展自查自纠。2021年,某网络主播因为吃罐头在性别取向上给人误导被媒体平台封杀,这也说明了国家和社会对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对青少年毒害的重视。

因此,为了维护新闻的公共性,必须加强对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治理,以确保其在市场化条件下坚守新闻职业底线。

三、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治理路径

(一)构建融媒体新闻报道体系

从本质上来讲,全媒体和融媒体是两个相似但关注点不同的概念,前者更多着眼于媒体数量,而后者则强调媒体质量,前者属于表层的技术对接,而后者却属于深层的内容整合[4]。通过融媒体的丰富传播方式可以对新闻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虽然是同一新闻事件,但是可以挖掘和重组不同维度的价值,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媒介进行系统组合与优化,而并非在多媒体格局中各自为营、独立运营。

例如,2020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央视新闻就成功践行了融媒体新闻报道理念,充分满足了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央视新闻利用传统电视媒体的直播与点评,满足那些可集中观看两会系列新闻受众的深层次需求。同时,央视新闻在对电视媒体新闻报道内容进行二次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微直播”“微表情”“微观”等传播手段,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便捷、迅速、趣味性的特点,以此满足受众多样化、移动化、碎片化阅读等接收信息的需求。

和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开展新闻传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不同维度、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个新闻事件进行挖掘,并通过不同平台和形式或者媒体矩阵进行立体化报道体系[5]。

如央视新闻通过电视媒体“两会记者会”进行新闻直播,从受众视角全面呈现两会现场,前线的记者通过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的合理搭配,甚至采用虚拟主持人和动漫人物的方式,全景展现两会的内容和代表们的风采,从拍客的视角真实记录,具有非常强的现场感。由此便形成了央视新闻传播的融媒体报道体系,与“两会记者会”形成了不同的新闻视角,不仅拓展了受众覆盖范围,而且增强了新闻传播效果。

可以说,传统媒体构建融媒体新闻报道体系,能够有效消除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操作的倾向,无须将关注重点放在新闻信息的娱乐消费上,仅致力于补充因自身媒体特点而无法展现出其他媒体优势的那一方面即可。传统媒体加强融媒体建设可以丰富自身传播平台,有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立体化,丰富新闻细节,不仅能够充分彰显新闻公共性价值,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泛娱乐化操作风险。

(二)明确专业主义功能化定位

不同性质的社交媒体账号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新闻传播标准,在明确专业主义功能化定位的基础上,注重新闻内容的细化处理,而非盲目跟风“网络热点”。

相比于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订阅推送”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进行精准传达,因此在分众化、专业化传播方面更具优势和特色。 微博因平台开放性和受众流动性较强,造成微博用户无法专注于单个领域的新闻信息传播,总是希望通过“刷屏”和“热点追踪”的方式赢得粉丝关注,因此在内容专业化方面无法与微信公众号相媲美。

当然,也有许多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微博账号,如财新网、江宁公安和澎湃新闻等,在信息细化、内容差异化和受众分众化方面做得较为成功。@财新网是当前最权威的财经新闻报道微博账号,在深度报道方面具有鲜明优势与特色。@财新网在强大的线下采编团队的支撑下,所发布的新闻专业化、原创性水平都非常高,新闻内容完全看不到娱乐化的因素。@江宁公安在线则专注于传播一些有趣的法律知识,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收法律信息和公共交通信息,同时,平台的维护团队十分高效,能够及时对社会上的相关新闻热点进行法律解读和回应,用拟人化、大众化的传播逐渐树立了其在当地信息传播领域的权威地位。而@澎湃新闻则不同,其在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专注时政新闻”的烙印,这一定位也使其新闻传播具有单一且深度的风格,其深度报道和独家原创有效增强了品牌黏性。

专业主义功能化定位,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发展的时代必然,也是分众化传播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社交媒体新闻同质化的问题,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稀缺的传媒资源来确保新闻公共性,最终使泛娱乐化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遵守新闻“把关”原则,提高人员队伍素养教育

社交媒体新闻传播要想减少泛娱乐化倾向,就必须加强社交媒体新闻把关,遵守“把关人”原则。遵守新闻“把关”原则,并不是单纯指加强对新闻内容的监督和审查,而是通过这种措施推动新闻行业实现新闻自律,而这也是“把关人”理论一大核心考量与内涵界定。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能是新闻源,媒介的发展环境十分复杂,社交媒体在开展新闻报道时更要坚持新闻把关,做好内容审核,在新闻采写、编辑、发布的过程中不能奉行“唯利是图”的准则,而要全面考虑新闻报道的公共性与公益性,因为新闻媒介作为“舆论公器”,必须全面践行其基本的社会职能。

当前,许多社交媒体完全不顾“把关人”的职责框定,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过度沉溺于媒体营销,完全将“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抛之脑后,导致新闻传播缺乏专业性、权威性。新闻媒体报道中随处可见泛娱乐化的失真报道、营销新闻等,很少能看见需要深入思考与讨论的公共议题,而之所以形成这一局面,与社交媒体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差有着难以逃脱的关联。尤其是那些突出新闻报道的社交媒体,必须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和水平,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新闻工作内容,避免掉入泛娱乐化新闻陷阱,最终葬送发展前途。

需要指出的是,媒介素养教育既要针对社交媒体新闻从业者全面展开,也需要广大媒体受众的配合和支持。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发布方和信息接收方的通力配合、共同提升,才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避免新闻报道泛娱乐化倾向的基本方略,只有从需求根源上消除受众对泛娱乐化新闻的心理期待,才能实现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的本位回归。

因此,在加强“把关人”角色重构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既要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具有职业操守的优秀新闻人才,又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新闻传播环境,从而提高新闻受众的欣赏品位和新闻阅读水平。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语境下,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媒介信息的传播,因此新闻教育大众化也成了时代必然趋势。只有受众媒介素养提升到一定水平后,才会形成对新闻媒体的倒逼力量,进而促使新闻媒体不断加强创新以适应时代变化,最终形成受众、媒体、社会的三赢局面。

四、结语

目前,虽然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问题已经得到媒体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政府部门也开始采取措施,整治社交媒体背离媒体职责、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但是客观来讲,社交媒体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问题短时间内是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的,并会随着媒介市场化的深入以及互联网营销体系的日趋成熟而呈现一种上升态势。当互联网急速爆发增长到一个临界点后,自然会出现一个转折点,届时社交媒体将会进行自我修正与调整,并重构自身角色定位,不再被泛娱乐化传播所绑架,最终实现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的本位回归。但是,不能坐等“临界点”和“转折点”的到来,而要从融媒体新闻报道实践、专业功能定位、社会舆论引导、遵守新闻“把关”原则、加强队伍素养教育等方面尽快着手,联手打造社交媒体新闻传播的新常态,充分发挥其社会整合、舆论引导、关系协调等职能,从而推动社交媒体新闻传播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川,张晓琳,唐诗颖,等.串联七大工程开启奇妙之旅:央视网《“筑”福》系列VR短片領略大美中国[J].网络传播,2019(10):35.

[2] 彭好宁,罗家稷,黄洪珍.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VR+新闻”的探索与启示:以央视网“VR浸新闻”为例[J].新闻战线,2021(20):112-114.

[3] 刘剑,刘胜枝.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娱乐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北京、河北、哈尔滨三省市1500名大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5-11,22.

[4] 王晶.泛娱乐化时代大众符号消费与审美趣味:以抖音短视频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18):4-6.

[5] 喻国明,杜楠楠.智能型算法分发的价值迭代:“边界调适”与合法性的提升——以“今日头条”的四次升级迭代为例[J].新闻记者,2019(11):15-20.

作者简介 徐璠,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融合新闻。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治理路径社交媒体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大学治理文化:阐释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