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转型与培养探究

2022-05-09 13:22赵青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媒体

摘要: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重塑了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新闻从业者正处在素养和思维转轨的进程中,未来的新闻从业者正在培育,这是新闻业界和学界面临的需要持续深化调整、跟进研究的课题。文章以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转型升级为出发点,对新闻人才培养路径作出简要探析。

关键词:新媒体;记者转型;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148-03

媒体融合的成效关键在人才。随着新媒体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进入关键期,作为新媒体发展重要推动力的“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媒体人才培养日益成为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这种培养包含两个方面:当下媒体转型发展中坚力量——记者编辑的“二次培养”,即转型培养;未来传媒新生力量——新闻传播类学生的“一次培养”。前者正经历由传统新闻从业者向新媒体从业者的转型阵痛,后者正在高校接受全媒体教育,两者都处在探索中,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共通,培养路径殊途同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会2020年6月30日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被提到重要位置。新媒体从业人才的转型与培养,就是为全媒体发展提供高层次新闻人才战略支撑。能否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国际视野、胸怀中国情怀、具备政治素养和新闻素养、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新媒体技能、综合素质卓越的全媒体人才,事关抢占新时代舆论高地,对凝聚民族复兴力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国家形象,维护未来国家舆论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特征

新媒体人才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对从业者的政治素养、实践技能、专业知识等均提出更高要求。

(一)政治素养

政治素养一直是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要坚持党性原则、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是在纷繁芜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新闻素养

新闻素养即新闻的专业主义精神,新闻记者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保证新闻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以及传播新闻的原则,即准确、客观、时效、公平、公正、公开等。传统媒体时代积淀形成的优良素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同样适用且被强化。新闻编采人员更应该坚守职业操守,增强自身的专业性,保持宽广视野与深度观察的视角,坚持自己的独特品质与品位。

(三)技能素养

技能素养是指新闻编采人员掌握、运用、制作传播信息的技术能力。拓展跨学科的全面技能,这是培养新媒体从业者的目标之一[1]。媒介技术发展对新闻从业者实践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掌握必备的现代传播技术,是实现信息快速有效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把新闻报道与最新媒介技术相结合。要注意的是,技能素养不仅包括对技术的掌握,还包括不断推陈出新的文本呈现方式,如网络化语言等表达技能等。

(四)国际视野

1967年,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今天已经变成现实,中国媒体正快速跻身国际媒体竞争赛道。新闻工作者拥有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是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它有助于我们客观冷静看待舆论场域的不同声音,帮助中国和世界对话交流。

(五)融合素养

融合素养是指传播者具有的融媒体思维以及将各种媒介整合运用,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2],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融媒体生产思维模式的改变。编采人员在保持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增强跨界思维,扩大专业半径,拓展知识外延,实现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从而实现不同岗位的思维与技能的无缝对接,形成多维度多层次融合协作的融媒体产品生产体系。二是“一专多能”的技能支撑,新闻记者要在掌握媒介应用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新闻实践中不同表现形式的传播效果,形成多元化、丰富生动易于接受和传播的,适合各媒介平台特点的融媒体产品。

(六)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全媒体记者能力体现的关键。全媒体记者未必掌握全部的媒体使用技巧,但是创新思维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新闻传播人才应该是符合新闻传播领域创新发展、优化升级的创新性人才,能够基于新闻理论和实践经验,具备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有效整合理论与新技术,在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二、新媒体人才培养现状误区及与新闻一线需求的偏差

根据业界调研可得,当前各大传媒集团的全媒体记者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原有记者转型和直接招聘。全媒体记者的主体支柱力量目前依然由内部人员转型而来。2006年12月20日,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发布我国第一份全媒体数字报,开启我国“全媒体记者”时代,全国第一批“全媒体记者”队伍出现在2008至2009年间。2008年底,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组建10人“全媒体记者”队伍,提出所有部门都是全媒体部门,所有记者都是全媒体记者,要求在所有的采访中,记者要有全媒体概念。目前,杭州日报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编辑记者掌握文字、摄影、摄像技能,形成全媒体记者的雏形。

随着2015—2016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厨房”的建立,各传媒集团纷纷建立融媒体中心,相继提出“全媒体战略”“全媒体定位”“全媒体记者”等概念。经过几年的投入与建设,中国新闻界出现了一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兼具文图摄影乃至视频采集技能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记者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要看到的是,离新闻一线的需要还有相当的差距,且存在着很多概念理解及人才培养的误区。

经过几年培训,年富力强、学习能力强、转型主动性强的记者基本已经开发完毕,余下年龄较大或执着于专业的记者,继续转型的潜力不大;采写的基本功仍然是全媒体记者的立足之本,是媒体最看重的能力核心。人的精力有限,部分新闻单位盲目追求记者“十八般武艺”,造成滥而不精,新技术没抓住,采写基本功也不扎实,由此带来的作品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全媒体记者被要求在采访中同时发布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实现一条新闻内容“一鱼多吃”,但这种发稿方式让记者在现场疲于奔命,很难深入思考以保证作品的质量。

伴随着各级融媒体中心的建立,形式上的融合基本上已经完成,而本质上的思维融合、流程融合比较难实现。新闻工作者树立融媒体理念,突破自己擅长的区域是难点,所以提升融合素养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一专多能”并不等同“全方位技能”,“全媒体记者”也不能等同于“全能记者”,要求编采人员既会这又会那“全栖作战”,一是不现实,二是不够专业,三是不必全面追求“全能化”。对于传媒类在校生而言,短短四年,既要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又要通晓几乎所有媒介的传播技能,还要建立起全媒体思维模式而形成全媒体报道思维体系,这几乎是不现实的。实践当中需要更多的专家型、专业型人才,有更深的思考、更专的探索、更沉的状态。“一专多能”是培养新媒体人才具备现实性和合理性的目标,它应该在掌握几种技能的基础上,确定一种作为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融入全媒体矩阵,协同集体完成全方位任务,最终实现全时段全方位的传播效应。

从传媒集团目前招聘的新人来看,我国新媒体教育整体滞后于新闻业界需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种种因素导致教学与新闻实践脱离,重视“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培养,或者理论强实践弱,或者多学科课程重点不明确,广泛涉猎“一锅炖”打包给学生,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创新性、复合型不足,培养的深度与广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这导致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传统新闻理论根基不牢,新媒体技能又不足,有相当程度的就业恐慌,而新媒体业界却有着巨大的人才缺口,亟须补充理论扎实、实操过硬的高素质新鲜血液。关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不论是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三、新媒体记者转型发展及培养路径建议

以中国地市报十强、中国百强报、“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影响十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为例,该集团目前已初步形成由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户外传播平台、电子阅报屏构成的“1+N”现代传播体系,新媒体用户量超过300万。

徐报集团2009年12月成立36524全媒体记者工作室,抽调20多名文字、摄影记者,利用下班3小时培训摄影、摄像、剪辑。三个月后,36524全媒体记者首战探访上海世博会,文字、图片、短视频相结合的报道形式在当时获得不错的反响。

应该说,36524工作室在当时的理念相当超前,徐州报业也是全国首批进行融媒体尝试的平面媒体。但是因为理念过于超前,小屏时代尚未到来,移动宽带尚未普及,再加上前期投入过高,36524工作室无疾而终。不过,当年培养的这批拿得起照相机、P2摄像机的记者已经成为报社全媒体记者的“种子”。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转型发轫于2011年,这是“自下而上”的创新。当时其旗下有中国徐州网、彭客网。中国徐州网开设视频专栏,开始有目的地策划视频选题。彭客网则和彭城晚报在“报网互动”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策划。2012年徐报融媒开始研发快哉APP,徐报融媒体时代正式带来。2019年,已经运行了七年之久的融媒体团队正式挂牌成立徐州报业传媒融媒体中心。

根据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案例,结合全国业界多家传媒集团案例,总结培养路径如下。

(一)全媒体技能训练 奠基全方位流程再造

主流传媒集团需要持之以恒探索编采人员转型培养模式,加强全媒体技能训练,为新闻产品生产流程再造奠定个体环节的技术基础。

主流媒体要以组织的力量为记者的学习提供平台。2012年之后,面对突如其来的融媒体浪潮,徐报传媒最先面临的就是人才冲击,记者转型迫在眉睫。一些嗅觉灵敏的文字记者已经提前自学摄影摄像,多名记者获得摄影师资格、Adobe认证。传媒集团层面,一方面紧急招聘一批有视频摄制基础的记者,开出可观的薪资待遇。另一方面选拔有转型意愿、学习能力强的记者,开设讲座,帮助员工掌握必要的图片拍摄、处理技术。

推动新闻工作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积极研究媒体技术和设备的运用方式,将学习融入生活中。近年来,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技术门槛开始变低,人性化友好交互软件层出不穷,专业素养的提升变得更加便捷。

新闻教育界对全媒体人才技能培养也进行了改革与嘗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尝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跨媒体”,鼓励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学生选学其他专业课程。二是“融媒体”,学科不划分二级专业,统一按照新闻传播学大类培养,学生按照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程包进行模块组合。三是“全媒体”,以互联网为底层逻辑总体设计课程,实现全流程全要素技能训练[3]。

(二)综合文化素养提升 激发创新创业内驱力

新媒体时代依然是内容为王,“专家型”记者仍然是融媒体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有思想、有品质、有情怀的报道,依靠的是记者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素养包含新闻专业积累和跨领域外延文化积累。

首先要夯实新闻知识,扎实的新闻知识依然是新闻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技术和思维最深层次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活力之源和内在驱动力。新闻理论的学习应贯穿于整个新闻职业生涯,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变局下,新闻传播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要不断更新知识。其次是拓展知识半径,成为跨领域的博学杂家。时政、经济、体育、文化等各种类新闻都对应相应的丰富知识,记者在本领域成为专家,并对本领域有一定了解和看法,这是判定一个记者专业度和优秀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4]。最后是拓展新媒体知识,紧跟新媒体发展前沿。了解传播新手段、新特点,把握新闻报道新形式、新理念,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报道中的应用等知识。

(三)全媒体素养养成 推动生产协作本质融合

全媒体不断发展,在中央提出“四全媒体”的视域下,全媒体素养的养成除了技能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意识层面的素养,着力点在于创作中的融合策划和运作流程中的融合意识,这也是新闻传播团队实现根本融合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融合策划。以多种媒体技术为驱动,激发创新能力,提升策划质量。一是内容策划,把握好碎片化、短平快、网络话语场等新时代传播规律和特点,产出符合读者阅读习惯且易传播的新媒体产品。二是呈现方式策划,比如两会大数据等,运用新技术使新闻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三是预判性策划。在复杂的新闻环境中保持头脑清醒,对于新闻事件的走向、版面的预先设置、产品成品的风貌,有较强的预判能力。

合作树立“融合意识”。突破工作方式的桎梏,以融合的视角制定工作计划,以全面的思维通盘考虑本环节工作,切实做好思想融合。新闻素材的采集,尤其要从融合协作的角度考虑后期合作,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比如在只有一个采访名额的重大报道现场,应合理应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尽可能完成文图视频等多种素材的采集。

四、结语

时代在变迁,新闻从业者的观念和相应的业务水平是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新闻从业者应积极应对社会角色转换,学界要以新闻一线真实需求为导向探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给予新闻从业者个体成长充分的关切,推动国家新闻事业全方位的人才良性培养与接续,以适应时代浪潮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刘大为.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素养[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10):37.

[2] 胡正荣,李荃.发力全媒体人才培养推动深融发展[J].青年记者,2020(31):8-10.

[3] 王晓丹. 5G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要求及培养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24.

[4] 周勇,郝君怡.全媒体时代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出版广角,2017(7):6-8.

作者简介 赵青,硕士,记者,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新媒体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