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图书的质量控制策略探究

2022-05-09 13:22刘新瑞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

摘要:翻译是一种等值替代,即意义、信息之传达,是把在一定语言环境下的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可以当作一门专门的学问研究,也可以当作一种语言的艺术被人们解读。文章阐述国内翻译图书行业现状,分析翻译图书步骤中可能会影响图书翻译质量的问题,并据此从政府、出版社和翻译工作者个人等角度提出改善翻译图书行业状况的具体策略,以为我国图书翻译事业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翻译;翻译质量;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184-03

一、引言

在我国出版业的组成部分中,引进版图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翻译图书是引进版图书制作发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对翻译图书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近些年,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内读者对于国外经济、文化、学术等的了解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国内出版事业不断进步,开始逐渐与海外出版商、书商合作,大量国外优秀图书的引进成为普遍现象。但是从整体看,目前国内出版翻译水平尚不能支撑翻译图书的高质量要求,缺少专业的翻译工作者、出版社管理水平不高、翻译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影响了翻译图书的质量,不利于我国出版事业的长期发展。在此背景下,探寻优化引进版图书翻译质量的策略是国内出版社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二、举步维艰的翻译图书工作现状

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和法令的颁布,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开始进入改制轨道。一方面,改制后的图书翻译和出版自主权仍然有限,其运转机制与市场接轨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图书市场上翻译图书参差不齐,具体探索就会发现很多原因。但如果追根溯源,就是市场上供给端急于快速获取收益,在制作图书时心浮气躁,盲目追求利益,导致图书质量良莠不齐[1]。作为图书工作的重要一环,图书翻译工作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中也容易淡忘初衷,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并且,翻译出版行业的报酬较低,导致市场上缺少高端翻译人才和专业翻译人员,而翻译抄袭现象和非专业的翻译兼职工作者成为主流,不利于对翻译市场的规范和对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2]。

除此之外,从图书翻译的文学质量评价体系看,目前国内依然缺少一个客观、全面、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这是图书翻译出版行业中亟须解决的紧要问题。目前,市场上的很多翻译作品内容缺乏专业性,部分专业的翻译作品却往往被淹没。同时,由于文学观念普及工作不到位,也会对翻译作品的评判标准造成误差[3]。

三、翻译图书的质量问题

(一)圖书出版市场秩序混乱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环境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图书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但无论如何,遵循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图书出版结构,应该是任何一家出版运营商合理运行的标准,其应当通过了解市场信息取长补短,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精品图书,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获得市场认可的行为引导市场正向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竞争的出版社,由于过于急功近利,采取了一些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则的经营方式,因此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翻译人才匮乏,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图书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关键问题在于文学翻译出版的专业门槛较高,出版经验和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是确定行业平均水平的两个关键指标。由于翻译人员短缺,因此国内翻译工作者亟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一本引进类图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讲,完全取决于翻译人员的职业能力。如果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似乎就像是和原作者交流一般,那么这样的翻译工作者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学翻译能力。然而对于水平尚且只是及格的翻译工作者来说,其也许会破坏图书原本的意义,浪费出版资源,亦有可能损害翻译图书在读者心中的形象[4]。

当下,图书翻译市场中,图书翻译工作者的收入过低,不利于培养优秀且专业的翻译工作者,而且原本的翻译工作者大量流失,造成翻译出版行业的人才资源愈发枯竭。与此同时,翻译作为一项可能会涉及多种学科、行业的工作,基本要求就是译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素养和尽职尽责的精神,还需要其在语言方面有所积累,具备跨国文化交流能力及灵活的翻译能力。但是,很多翻译工作者缺乏敬业精神,翻译书籍不够谨慎周密,存在误译、少译和未经授权的翻译现象,有些翻译工作者甚至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直接用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

(三)出版社审校不严格,编审程序待加强

一本好的翻译作品,不仅翻译很重要,对于编辑的能力要求也很高,要求其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从而能对翻译的稿件进行仔细的审查校对。引进版图书的编辑不仅要对错别字、标点符号、规范用语、语法、逻辑、设计布局等进行审查,还要对照原文查看是否有误译、少译的情况。编辑工作是一本书在出版前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图书质量的保证,但目前许多出版社都缺少外文编辑,只是让翻译工作者个人承担翻译责任,缺少对翻译作品的质量把关,导致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

另外,完善的编辑审核流程亦是保障翻译作品质量的重要一环,对于本版或是引进版图书,都必须符合三审制的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编辑并没有遵守这些要求,以至于在后期的编辑排版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图书的编辑成本。实际上,文学出版中的引进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看待。两者之间相互包含,又相互推动改革和优化。从不同程度上讲,对引进来的图书有高质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是保障翻译图书顺利出版的关键条件。

(四)行业监管有缺失,评价体制不健全

目前,图书翻译出版行业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一些出版社为了尽快出版发行,聘用了一些缺乏职业道德且职业能力不高的翻译工作者,导致市面上盗版书横行,销量甚至超过了正版图书。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有关部门对出版行业的监管不够严格,缺少严谨规范的评价体制。

当前市场上,大大小小的翻译公司数不胜数,但是却缺乏相关的部门对其加以监管。即便各地区有民间翻译行业协会,但是其不具备发布具备法律效力的行业规范条例的权力。所以,在翻译公司之间出现恶性竞争或者在版权归属上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时, 翻译行业协会没有强制管理的能力,因此在遇到企业间恶性竞争或翻译版权纠纷时,无法实施强有力的监管,只能协调纠纷,收效甚微。

四、翻译图书的质量提升策略

(一)严格规范翻译工作者选聘及培训程序

翻译工作主要由翻译工作者承担,其专业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了翻译作品质量的好坏。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越来越快,翻译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除了要对翻译者的专业相关知识加以考查,如基本的语言转换能力、翻译技术能力和工作管理能力等,还需要确认译者是否有责任心,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出版公司在选聘和培训翻译工作者时就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

首先,在招聘翻译工作者时必须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经历多层选拔,符合面试、笔试标准要求才能录用。其次,翻译工作者必须持有专业的资格证,并且能够严格遵循图书出版流程中的要求,既不违背客户的设计需求,也能够充分考虑目标消费群体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对译文进行调整。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确定翻译方式的问题,可以及时与翻译发起人交流沟通以确认结果,避免出现主观性错误。完成翻译后,翻译工作者要能够自审问题,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

其次,由编辑修改审核,对语言表述进行审校,包括语言是否存在句子不通顺、文章意思不明确、标点使用有问题、出现错别字等问题,还要对版式进行修订,查看是否有漏译。最后,专业审校要重点考察翻译作品是否真实而完整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是否存在误翻、改翻的问题。并且,翻译工作者不仅要通过考核,在必要情况下还要经历严格的岗前培训。此举是考虑到尽管很多翻译工作者都持有翻译资格证,或是从学校刚刚毕业的专业人士,但是其掌握的技能也许并不完全满足行业需求,岗前培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解决此问题。此外,合格的翻译工作者应当可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严格遵守流程规范,与客户诚信交谈,对作品内容负责,严肃对待自己的翻译作品。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人员要对翻译工作者的各项考核内容进行公正、严谨的评价,对其工作能力和职业操守作出客观的评价。

(二)执行严格的翻译质量管理流程

第一,做好译前准备工作。在决定对某本书进行翻译时,一定要对原著进行深度阅读,选择合适、有水准的翻译工作者。同时,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其关乎整体翻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的六个主要步骤中,源语文本分析是重中之重,这又包括对于文本、语法、作者文笔特色和文本主题的体系分析。根据对源文本的分析结果进行翻译,可以使文本的阅读体验更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保证文本在体例和文风上的统一,也有助于减轻后续编辑的工作压力。

第二,严格把控翻译稿件的质量。翻译进行至中期时,翻译工作者负责主要的工作——翻译,以及此后翻译工作者需要自我检查。稿件需要审校和修改,主审或者主译需要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统筹规划、严格把关。图书翻译工作对于翻译工作者的责任心和翻译水准要求较高,其要在遵循目标语言文化背景和语言使用习惯的基础上,同时满足项目发起方的基本要求。如若发现原著有编辑错误,或是与我国情况不符时,译者可以通过译者注加以说明,以便于读者阅读使用。在开展具体的工作时,翻译工作者要尽可能使用学科类专业术语,可以参见术语库、学科类专业性词典,从而保证翻译作品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第三,提高编辑加工质量。在提交稿件的后期,编辑要对译者提交的书稿进行仔细的编辑、核改,逐字逐句逐标点地进行稿件加工。除了确保书稿的质量以外,还要核实全书的翻译风格、体例格式是否统一。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外语能力,在有歧义或者不清晰的问题时,查对原著加以解决。并且,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很好地处理遗留问题和加工意见。

(三)制定完善的质量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

当前,国内现行的翻译服务标准是《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GB/T 19363.1-2008)》,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发布。同年,中国翻译协会发布了《翻译服务规范》。在2016年,中国翻译协会又发布了《翻译服务笔译服务要求》。随着翻译服务的逐渐发展,我国翻译行业的服务标准及评价标准的条文也在不断健全,这种良性发展为我国翻译行业的日益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鲜明、完善的评判标准。与国外的翻译服务标准(如《SAE J2450 标准》《欧盟EN17100标准》等)对比看,我国的翻译服务标准确实有一些漏洞,缺少对于客户观念的强调,更大程度上注重对“翻译标准”的确定,但对于“翻译服务标准”的确定不够重视。

另外,对于翻译成果的质量量化评级标准也有待完善。所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国内的翻译标准。第一, 积极汲取各方专家的意见,更新翻译服务观念,要能够意识到,翻译工作不是简单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帮助书本适应市场要求的创造性活动。第二,完善翻译服务标准中关于翻译服务流程的介绍,要求具有内容的针对性。第三,在制定翻译质量标准上,不应只看到对文本质量的要求,也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从为“文”服务到为“人”服务的进步,制定关于翻译服务质量的评判标准。

(四)规范出版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竞争环境

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秩序的建立,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市场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翻译行业的现状,首先要转变出版业急于求成、追求利益的观念,引导其将重心转移到追求图书质量和信誉上,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翻译作品,这样才能实现出版商和消费者的双赢。除此以外,翻译协会和出版协会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行业交流会,引领出版服务商之间进行公平、开放的交流与合作,为打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一起努力。其次,加强对翻译图书出版商的监管,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尽可能客观地对出版商进行量化评价,还可以利用好社会监督这一渠道,借助消费者的声音将不遵守市场规则、恶性竞争的公司予以曝光,对待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企业,应该列入行业黑名单。最后,翻译行业协会应该尽可能为翻译工作者争取经济权益和社会地位,除了規范就业合同以外,更要保护翻译工作者的著作权、署名权、版税等方面的权利。

五、结语

因此,要提高引进版图书的出版质量,首先要严格制定选聘和培养译者的程序,尤其确保译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其次要执行严格的编审流程,出版社要任用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编辑,严把图书质量关。最后,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要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快制定相对完善的翻译服务质量标准和体系,使翻译图书质量评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引进类图书翻译侵权案件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剽窃、盗版等违法行为,为图书出版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 梁桂霞.外版图书的翻译困境与对策探讨[J].编辑实务,2014(2):11-12.

[2] 闫明.引进版图书的翻译现状与对策探讨[J].学园,2014(19):34-35.

[3] 王华树,高寒雨.基于语言服务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3):44-45.

[4] 管新潮.编辑的翻译管理角色[J].编辑实务,2012(9):22-23.

作者简介 刘新瑞,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图书加工、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译著。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
四策齐放,课堂生香
浅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策略
高职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生命周期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征及其提高其可靠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