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睡眠分级护理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分析

2022-05-09 08:00郭淑芝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分级脑梗死障碍

郭淑芝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平原,253100)

脑梗死属于脑血管疾病,因急性脑循环障碍引起局限性功能缺陷引发疾病,患者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具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脑梗死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头晕、瘫痪等,其中偏瘫症状则影响肢体功能、语言功能,降低生命质量[1]。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在急性发病以后,极易出现焦躁、抑郁等情绪,影响机体功能,极易出现睡眠障碍,对疾病的治疗与恢复十分不利。研究数据表明,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有效管理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睡眠分级护理为新型护理方案,结合患者的睡眠障碍程度进行分级,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等特点,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具有显著应用价值[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实施睡眠分级护理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4.28±4.65)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4.57±4.23)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年)有关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者;2)伴随有睡眠功能障碍者;3)临床资料齐全者;4)认知正常,能完成研究需要收集的信息者;5)对本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精神疾病者;2)合并其他神经功能损伤者;3)严重认知、失语等功能障碍者;4)心肺等器官衰竭者;5)药物过敏者;6)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7)不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4 护理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按摩患肢,指导患者翻身,并做好肢体功能恢复锻炼;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指导其正确的睡眠方式,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确保睡眠充足。

1.4.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睡眠分级护理干预:1)按照医院制定的睡眠作息制度实施护理,集中所有患者在同一病房,统一管理睡眠情况,观察内容有睡眠障碍程度、入睡时间、苏醒时间等,结合实际情况,对治疗措施进行调整。2)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睡眠障碍程度,对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分级,轻度为三级,中度为二级,重度为一级。三级者能自行进入睡眠,无法深度睡眠,极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二级者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佳,伴随惊醒、多梦等情况,具有较短睡眠时间;一级者不能进入睡眠状态。针对三级患者,积极干预患者不良情绪,通过播放音乐,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通过PPT、视频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提供给患者更好入睡的建议与方法,并建立正确睡眠方式;晚上7时以后,陪护人员禁止在走廊中大声喧哗与随意走动和随意出入病房;不必要仪器需关闭,减少病房中噪声;病房温度维持在26~30 ℃,光线柔和,温度适宜;使用屏风遮挡,给患者创造个人空间,放松身心,有助于睡眠。二级睡眠功能障碍者,在睡觉之前,给患者提供诱导睡眠方法,如喝热牛奶、洗热水澡等,在室内摆放薰衣草、葡萄柚等物品,促进睡眠;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习惯,每天适当运动,戒烟忌酒,睡前不可剧烈运动、饮酒、吸烟、思考问题、饮用浓茶。维持正常睡眠周期,由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患者的正常睡眠周期,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睡眠护理方案,并提出有关建议。白天患者可在午间睡眠30~40 min,其他时间尽可能不要睡眠,可读报、聊天、看电视等,在晚上应当准时休息,建立合理睡眠周期。一级睡眠障碍患者,在上述护理的同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使用安眠药物进行治疗,抑制神经元活性。

1.5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情况、生命质量与护理满意度。1)睡眠质量评估方法:睡眠质量采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总分0~21分,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越差。2)睡眠情况评定方法:记录患者护理前后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3)生命质量评估方法:采用生命质量评估量表(SF-36量表)进行评价,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命质量越好。其中100分表示生命质量最佳,0分表示最差。4)护理满意度评估方法: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评估表进行调查,内容有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护理态度等,总分0~10分,其中0~5分表示不满意,5~8分表示满意,9~10分表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得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2组患者入睡时间减少,睡眠时间均增加,观察组较对照组入睡时间减少和睡眠时间增加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比较

2.3 2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SF-36评分均增加,观察组较对照组SF-36评分增加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睡眠为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是社交活动、工作开展的保障,若没有充足睡眠,日常生活无法保障[3]。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传统护理效果有限,需配合实施睡眠分级护理干预,需重视以下几点[4]:1)患者伴随生理不适,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2)患者伴随负性情绪、睡眠障碍,不愿意配合治疗;3)认识偏差,患者缺乏疾病有关知识,对医师所抱期望较大[5]。有学者提出,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了解患者睡眠习惯,建立正确作息时间、睡眠意识,护理无法达到理想效果[6]。睡眠分级护理为新型护理方案,评估患者的不良睡眠认知、睡眠习惯,结合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方案,内容有心理管理、节律睡眠时间管理等,通过恢复正常的睡眠生物节律,改善睡眠质量[7]。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睡眠分级护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脑梗死合并睡眠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睡眠分级护理可更好地改善睡眠质量。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睡眠分级护理,结合患者睡眠情况进行分级,针对不同等级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案,首先,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疾病认知水平,使得患者明确睡眠重要性[8];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运动,熟练掌握治疗过程中的饮食禁忌、注意事项等,提高免疫力,改善治疗效果;加强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效提高睡眠质量,促进疾病治疗;针对睡眠障碍严重患者,应当采用促进睡眠药物进行治疗,改善睡眠质量[9]。

综上所述,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应用睡眠分级护理,能够更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分级脑梗死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