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体性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反思

2022-05-09 14:43李俊芳卜祥记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众群众政府

李俊芳,卜祥记

(1.上海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33;2.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体现于细微之处,体现于民众实际生活中。城市的发展进步要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真正让人民群众在国家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创新探索中得益、受惠、满意。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既要增强攻坚的力度,也要饱含城市的温度与民众的希望,而且发展规划的制定要具有前瞻性、绵密性、开阔性,要达到以上标准与要求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一、城市治理理论之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城市治理主要研究城市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演化规则……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广泛参与,以期达到共同推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目的。(1)参见孙荣:《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城市治理概念逐渐成为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逐渐形成许多学派与主张。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城市治理思想,主张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应通过在一个制度体系中……采取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提高个体企业技能的方式来实现民众幸福感的提升;(2)参见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第76页。精英主义论者亨利主张城市治理的“核心决策层”应由有名望、地位、影响力的精英构成;多元主义论者达尔主张城市权力应由多元集团掌握,权力应是分散的;乔恩·皮埃尔认为“治理是指实现社会协调以及集体目标的过程,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地方政治机构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协调当地机构以达成集体目标”;(3)乔恩·皮埃尔:《城市政体理论、城市治理理论和比较城市政治》,陈文、史滢滢译,《国外理论动态》,2015年第12期,第64页。日本学者松下圭一主张市民最低生活保障论,提出“三根柱”社会治理模型,即在城市治理中应坚持社会保障(生存权),社会资本(共用权),社会保健(环境权)。(4)参见关日昇:《中日城市治理的经验之比较》,《知与行》,2018年第6期,第157页。该理论为20世纪80年代宫崎的都市经营论提供了理论营养。以上各学派在研究城市治理方面虽各有侧重,但都将政府、企业、商人等看作是城市治理的主体,而将民众、社会团体组织等看作是城市治理中的客体。

与发达国家注重地方分权、伙伴制与多重治理相比,我国更加注重城市治理的民众参与度和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城市治理的动态过程中,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中国共产党一直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之轮的“乘坐者”,更是历史之轮的“推动者”。马克思在提出自己新世界观的现实起点时便声称,他关注的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和由“现实的人”进行的“现实的”活动。(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首次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6页。在马克思1840年以后写作的一系列文章中,马克思更为深刻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信念,结合中国现实情况,不断地对党的思想路线进行发展创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只有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动摇,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我国才能像大海一样,狂风骤雨掀不翻”,(7)王珂园、常雪梅:《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5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8/1105/c64094-30382600.html,2021年2月24日。才能越走越稳,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肯定。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跨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做到悉知群众安危冷暖,以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指出:“城市治理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8)张维:《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2019年11月3日,http://www.gov.cn/xinwen/2019-11/03/content_5448158.htm,2021年2月14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再次谈到:“看到群众们生产生活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9)刘佳音:《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2020年8月21日,https://www.spp.gov.cn/spp/tt/202008/t20200821_477529.shtml,2021年2月14日。正是中国共产党联系实际、紧靠人民、坚守初心和使命,保证了我国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也为新时代在城市治理中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二、城市治理中影响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迈入新世纪,各地政府一直在研讨、开拓民众参与的方式与板块,期望民众可以积极参与到发展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通过政府部门多方举措,民众参与度虽有所提升,但距达到共建共享共治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如下:

(一)政府信息透明度较低,民众主体作用发挥缺乏相应法制保障

民众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是评价城市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政府“包办”的管理模式已无法跟上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步伐,更不能及时、高效地对民众所需、所求做出回应。“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上,政府习惯大包大揽或垄断经营,没有动态地反映公共服务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变化,社会公共参与的渠道狭窄,市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强。”(10)郭正林:《城市管理创新导向:从政府管理到公共治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41页。民众对城市公共政策、发展规划信息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在城市治理中的发挥程度。无基本的知情权,就无实质性的政治民主权力。(11)参见汪习根、陈焱光:《论知情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第69页。在政府政务信息公开问题上,公布什么、如何公开、何时公开,往往在政府部门内部进行研讨,而非由广大人民群众决定。在公开内容的选择上,政府部门往往将自认为可公布的内容进行发布,这一行为使得信息公开共享度受限。

没有完备的民众参与制度,很难实现真正的理性公民参与。我国宪法对民众参与的权力与义务划定了界限,但针对民众参与的细节问题、参与方式、渠道并未做出具体的操作性规定,这导致我国民众在参与城市治理中缺少更多的法律制度保障,民众在无法具体可依的状态下,针对城市治理过程中所遇事件多数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选择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使其在城市治理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深受影响。

(二)政府相关部门的民意收集方式单一

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促使更多劳动力流入城市,这些劳动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各有不同,所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所关心的事物也不相同。例如:老年群体更加重视医疗、养老等问题;壮年群体更加注重教育、住房、再就业培训等问题;青年群体更加关注学业、就业空间等问题。然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民意采集的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张贴公示报告、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召开听证会等事倍功半的传统方式上,这些方式在搜集民众意见方面缺乏普遍性、广泛性,样本容量小,很难高效地完成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普查工作。此外,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所获信息多限于调查问卷中的数据选项,无法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得到的效益有限,很难获得有效可靠的“一手资料”。

(三)民众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稳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国民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然而我国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民众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提高家庭经济水平、工作职位提升等方面,在政府决策、城市建设以及民意表达方面的关注度较低。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许多城市的流动人口数已超过常住人口数。在思想水平、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作用下,多数居民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或认为城市治理是国家大事而与自己无多大干系,只是简单按照城市规章制度进行生活、工作,缺少主人翁意识,从而导致主动向城市政府表达自己意愿、述求和建议的意向相对低下。

数千年封建历史形成的“权力本位”“各人自扫门前雪”“与世无争”思想根深蒂固,大大降低了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又缺乏足够的思想引导,使部分民众产生政府的决策咨询是“走过场”的错觉,导致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兴趣和愿望低下,极大限制了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主动性。

(四)民众参与城市治理成本较高

按照“经济人假设”,人们只有在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做出行为参与的决定。群体不同,在时间与精力分配、参与方式以及所达到的效果上也不尽相同。据央视网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数据显示,除去工作和休息,2020年中国人的日平均休闲时间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25分钟,仅为2.42小时。(12)参见高杨:《【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2.42小时 北上广深广州最忙》,2020年7月3日,http://finance.cnr.cn/txcj/20200703/t20200703_525153763.shtml,2021年2月15日。政府所使用的传统民意收集方式已无法适应快节奏的社会,民众的时间、精力主要用于处理家庭与工作事务,往往无法按时参加民众会议。政府举行的面对面听证会,无形中增加了民众参与的经济成本;民众参与城市治理时,为给出合理化建议,需花费一定的精力去了解相关信息和进行充分完备的思考;民众参与城市治理也缺少明确详细的制度支持与法律法规保障等。此外,由于城市政府信息透明度不太高,民众对自己所提建议是否被采纳无从知晓,两相对比,导致民众在城市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意愿较低。

三、推进城市治理中人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美国目前城市治理中的一些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了四种城市治理的模式: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性政府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解除规制政府模式。(13)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表1 四种治理模式的主要特征(14)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第23页。

盖伊·彼得斯在书中比较分析的对象几乎涵盖了西方所有类型的国家,他认为四种模式应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进行拆分组合使用,四种模式的组合使用也的确在西方国家城市治理中产生了广泛的效益。此外,由奥斯特罗姆夫妇创立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深受西方诸国追捧,该理论主张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强调参与者的互动过程和能动创立治理规则、治理形态。(15)参见孙荣:《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例如,美国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基本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复制(市场式政府);(16)参见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瑞典、芬兰、丹麦等欧洲国家大多采取议会委员制,即市议会负责公共管理事务,市议员对各部门行政管理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参与式政府);(17)参见谢媛:《当代西方国家城市治理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第86页。英国的伙伴治理模式,即政府进行政策干预以鼓励各方行动者参与城市治理,从而将公共资源效用发挥至最大化。(18)参见李杨、宋聚生:《英国城市更新的伙伴制治理模式启示》下,《城乡建设》,2018年第24期,第73页。

为激发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我国在城市治理过程中也可思考、研究上述模式,将这些模式中的有效方面糅合到我国各地区城市治理的实践中,立足中国城市治理的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治理现代化模式。

(一)基层党组织做好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通信员”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信息高度集中的机体,作为人员、物资、信息高度集中的承载者,城市几乎凝聚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与生活资料,是国家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鲜活体现。目前,我们党有9500多万名党员在各个基层组织中工作、生活,遍布全国各地的党组织超过了468万。各级党组织皆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佳“通信员”,作为和群众联系最密切、服务群众最便捷的党政平台,基层党组织对群众冷暖状况最敏感,也最先知晓群众的心声,基层党组织越活跃,民众与党的鱼水关系越融洽,城市越有活力。

在制定激发民众参与城市治理兴趣的策略时,我国政府部门可参考盖伊·彼得斯提出的“参与性政府模式与灵活性政府模式”,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充分借助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减少民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距离感与隔阂感,将妨碍城市健康稳步发展的因素降到最低点,从而保持城市发展活力。

第一,可开展“党建+社建”的模式,以社区、街道为单位,根据党员的数量,合理安排党小组在各街道的分布数目,鼓励党员积极参与街道、社区治理,提高与群众沟通频次,及时反馈群众的想法、需求与建议,提升党组织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核心凝聚力,巩固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第二,基层党建部门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经费、精力可以真正为民所用。党组织和党的纪检部门必须坚持不忘初心、永远牢记使命,贯彻落实考核评绩、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使群众共享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果。

第三,基层党组织应有效提升服务理念,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发扬党的“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依托微信、QQ、微博、论坛等新媒体,探索“网络党建”的新路径,把基层群众牢牢凝聚到党组织周围。坚持创造为民众发声的平台,确保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城市治理,热忱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

(二)大力提升人民主体意识

丹尼斯·C·缪勒认为:“传统社会是不参与的,现代社会是参与的,关键在于传统社会缺乏公民参与的应有环境。因此树立健康、良性的政治文化环境不仅对减少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中所产生的局限性大有助益,也有助于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19)参见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46页。

目前,“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在我国多地城市治理中得到了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上海市崇明岛极力打造“生态崇明”(20)参见李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1月15日在上海市崇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2019年1月15日,https://www.shcm.gov.cn/govxxgk/qzfbgs/2020-06-15/f3e6f947-f3b6-47c4-b57a-56bf78d1e09b.html,2021年2月24日。为例,当地政府为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坚持以发放各种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便民物件,如手册、笔记薄、玻璃杯、宣传扇等作为切入点,开展公益环保宣讲等,开展“三讲”“六进”活动,让基层民众在无形中学习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细微处大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愈加开放,民众参与渠道更加多元,其他城市可以在思考借鉴崇明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培训教育、鼓励动员、专题宣讲、主题体验活动等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民众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帮助人民顺利进入城市治理参与者的角色;二是邀约高校教师、公众人物等开展公益讲座,向群众科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人民主体性”的知识,开展城市史与党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关系等讲座,让民众洞悉自身在城市建设中主体地位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出处;三是建立健全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度,政府法制部门可凝聚法学专家学者、律师、法律界团体组织等资源进行公益普法宣传,积极引导民众讨论城市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拉近公共事务活动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距离,使群众知晓主动参与到城市治理过程是在合理行使自身的权利以及维护自身权利的道理。

社区、街道办事处与广大人民群众最为亲近,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办事处的亲民特性,了解基层群众所需所想,向民众普及自主参与城市治理的方式与途径。具体来讲,城市各社区可依托大数据将当地居民按照年龄、职业等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分析,每月选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地毯式的民众社会需求调研,当社区居民意见建议被真正的调研清楚后,社区才能将这些“一手资料”进行整合排序,并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将其上传至城市政策制定部门及政策执行部门,最终达到民众的心声体现到政策上,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目的。只有社区、街道办事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协调各方力量,灵活采取方法策略,才能使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提升至最高,充分调动其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主动性。

(三)政府部门转变管理理念,加大信息透明化力度

传统城市在管理理念方面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禁锢和约束,故而,新时代下的新兴城市在城市治理时应首先树立科学正确的治理理念。以美国为例,美国地方政府决策首要三点:听证、公开、重大问题要提交全民公决……地方政府网上透明化办公,信息联网方便民众查阅,这一做法使政府时刻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下。(21)参见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页。适宜公开的信息数据的公开、共享是建立政府、民众、企业平等对话以及建立双向信任的基础,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工作透明度大幅提升,政府部门在数据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占特殊地位,政府信息的依法公开发布为城市治理提供强大的支撑作用。

一是除利用好传统的报刊、告示栏、展板等公布政府工作信息的平台外,政府可发展“互联网+电子政务”模式,推广电子政务基础应用平台,为民众提供易操作且安全的数据查询系统,政府各部门把工作信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公布到网上,民众按照系统指导即可查询了解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近况。加快政府部门公文无纸化传递、提高“一站式”服务质量,整合互联网便民入口,拓展网上政民互动渠道。二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政务新媒体衍生出“两微一端”(政务微博、微信、政务客户端)的新形式,政府部门可依托新媒体,不断提升其政务公开信息的丰富性,加强不同政务媒体,例如市政、教育、公安、医疗、交通等之间的联动性,发挥官方媒体集群合力之势,吸纳新媒体运营专业人员和高质量宣传人才,数管齐下,不断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与能力。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言:“任何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会一直到有边界的地方为止。”(2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鹏盛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76页。政府提高信息透明化程度是政府自信力的一种表现,也便于民众实时动态监督政府工作情况、督促政策实施、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公民自身合法权益。数据信息公开为人民了解政策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创造便利,也促使政府工作人员真正做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做到为政清廉、秉公用权。

另外,在政府信息依法公布之后,还必须建立完善高效的反馈机制,可实时动态知晓民众对政策制定落实的真实感受,例如满意度、意见建议等。人民群众的评价反馈不仅是城市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的数据信息支撑资料,也可以作为政府实际绩效的重要参考。

(四)合理发挥市场的协同治理作用

按照美国城市治理的既有经验,“两套政府班子”是美国政府最具特色的治理方式:A.市民志愿者自发无薪组成各种委员会为政府提供决策意见;B.以市经理为首的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政府决策、管理政府事务。(23)参见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46页。城市治理不是政府单打独斗,还需要市场、社会团体与群众等的协助与参与,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可结合社会现状吸收借鉴他国政府城市治理的好做法,充分发挥市场协同治理作用。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具有独特的双重结构,即同时涵盖了社会主义元素和市场经济元素,是此两种因素耦合筑构的经济体,这种经济体的筑构则是通过渐进式改革所完成的。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市场经济的有利方面时,保证了社会主义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实现了经济体制的重组,因此,市场作为“无形的力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垃圾分类“上海模式”(24)参见应勇:《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5日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解放日报》,2020年1月22日,第003版,第1—9页。为例,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初期,上海市政府为提高市民参与度,积极与中国银行、百联集团、PPTV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垃圾分类赢积分”“绿色变水电煤”等活动,市民可使用积分换取奖品,这一方法使民众垃圾分类意识大幅提升。政府在收集民众意见时,也可借鉴这一做法,可由市政府牵头,发挥市场中各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协调功能,鼓励民众在城市治理中建言献策,一旦民众所提合理建议被采纳,即可得到一定积分、奖品等,使民众在参与城市治理时感到真正的得益、受惠。

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成果,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渗透力和传播速度无疑是政府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高效助手。目前我国智能产品的普及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众皆可通过网络媒体实时获取动态信息、自由发表意见、监督问政。以“嘉兴模式”(25)参见毛宏芳:《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4月28日在嘉兴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2020年5月7日,http://www.jiaxing.gov.cn/art/2020/5/7/art_1228936327_42845821.html,2021年2月24日。为例,民众可将日常所见不良事件以图文形式上传至网络媒体,嘉兴市所属社会组织会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从接到民众反映到政府相关部门处理事件,并将处理情况反馈给网民,整个流程往往不超过24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行动迅速、处理得当,长此以往民众满意度与幸福感不断提升,民众参与度也普遍提高。此外,政府可借大数据、新媒体之力,在新媒体平台开拓新的与群众交流渠道,也可充分利用新媒体中自媒体的民意基础,向民众征集关于城市治理的建议,及时了解人民群众所需、所思及所求,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合理调整城市治理思路,减少决策失误率,提高决策科学性,促进政府成为善治政府。

四、城市治理中坚持人民主体性之深刻意义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深入研究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史,认为城市在人类的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生成,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聚集地,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载体。城市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每一步,是人类数千年历史的凝结浓缩,人民群众也在城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因此,在现代化城市治理中,应继续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一)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是当代城市治理的内在要求。现代化城市治理模式应提倡人民在城市治理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不可简单地将人民群众等同于城市的管理对象,而应将人民群众看作是城市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城市蓬勃发展的主推力来自于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为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多国爆发了抗议、游行示威运动,而我们党一直秉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使14亿多人民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国际社会熠熠生辉,不仅充分彰显了大国风范,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理性的生动证明。

(二)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提高城市治理效率

我国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75—676页。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城市治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表达自身的意见,既体现出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可在一定范围内遏制部分政府官员为己谋私的心理,从而避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轨”行为,使公共政策真实、高效执行,不仅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撑开“保护伞”,又可生动反映出政府部门的高效廉洁。因此,在城市现代化治理中,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与质量的必要举措。

(三)有利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步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主意识与参与能力普遍提高,这些都使相关部门在城市治理与发展方案制定时,更加注重回应群众的要求与愿景。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一对双向促进的良性动态关系,各级政府要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信任群众、听取群众合理建议、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使民众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人民群众对城市的满意度逐步提升,社会会越来越和谐稳定。

(四)有利于加快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城市是有机体、生命体,在城市治理时要以“绣花”的功夫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优化治理方式与流程的同时确保城市各领域运行更加高效、可持续。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坚实基础,也是凸显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参考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城市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目标,强调了改善和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紧迫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思想交流碰撞的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使人民群众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政府部门合力建造“共同家园”,共同享受城市发展进步成果,共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使政府高效治理和人民主动参与的良性互动同频共振,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格局。

猜你喜欢
民众群众政府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多让群众咧嘴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