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的实践研究

2022-05-10 14:20陈默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5期

摘要 美育在全面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校园美育却不尽如人意。当下中学生暴露出单科思维明显、感性素质低、思路狭隘、思维惰性等问题,单学科教学也让教师思维窄化,忽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为培养应对未来世界的一代新人,必须重视创造性思维和多角度思考等核心竞争力培养,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它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课程设计突出主题,实施路径多元创新,将“以美育人”作为美育实践的核心着力点。因此,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能综合各学科优势,彰显“培根铸魂”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 中学美育   跨学科整合设计  美育实践

引用格式 陈默.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的实践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13):62-64.

美育是指通过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相结合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美育可以发展道德情操,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增进身心健康,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在国家相关重视美育的政策推动下,全社会掀起了倡导美育、重视美育的新高潮。

一、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解析

美育围绕审美展开,已经成为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交叉领域。美育实施途径包括美术、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学科,但并不限于艺术,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生物、物理也有美育,甚至体育、生命科学等领域也离不开美育。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是指从特定主题出发,围绕美育核心开展的课程整合教学研究,由教师或教师团队对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资料、技术、工具、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以美术学科为依托,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清晰的教学目标为主导,以整合知识为前提,以调动全学科素养、构建全面认知为目的,依据学情整合并重新设计教与学。

二、当前中学美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中学生感受力不足,感性素质低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二代,从小生活在长辈百般关爱甚至宠溺当中。“每日专注学习,其余的事与我无关。”学校内多表现出懒于思考、不关心集体、不爱劳动、对环境无感、对同学冷漠,家庭中多体现在不整理家务卫生、不爱运动、不爱阅读、被动学习。成年累月的快节奏学习、堆积如山的任务使他们变得麻木、不求甚解、敷衍了事。近些年中学生中厌学、体会不到学习之美、更无从感受生活的快乐、内心充满个性却又不知所从的学生日渐增多。在国家全力推进“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孩子们和家长一道进入突然停下来的迷茫期,日复一日知识堆叠般的生活似乎一下子“断片儿”了。作业量减少,补习班取缔,业余时间该何去何从?“双减”政策的目的是要解放孩子的业余时间,让孩子们从业余补习班回归自家书房,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体会和父母家人在一起“慢生活”的美好。学校美育要引领深度学习,使学生通过欣赏艺术美去感受生活美、社会美、科技美,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反省人与人、人與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将来能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可多数学生课堂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足、思维惰性强、疲于思考、习惯浅表刺激、不求甚解,这让教师无所适从。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演讲中多次提到的国民“感性素质低”已经传染到孩子们身上,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无感”尤为明显。

2.中学生单学科思维明显,思考问题狭隘

学科划分容易造成思维单一割裂,孩子们对艺术的认识虽然比“美术就是画画”“音乐就是唱歌”这样的想法有所进步,但依旧不能理解艺术是产生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不知道数学和美能有什么关系,不明白书法课为什么要讲历史、地理课为什么要读诗,即使学英语,也仅仅疲累于单词背诵与通篇阅读,很少驻足感受异域语言之美。教师感叹学生的思维迟钝、爱钻牛角尖、学习被动。生活问题是综合的,并没有学科划分;世界是一体的,也不能按学科切割。因教学需要而分科,却不小心导致学生走入单一思维的困境。单一思维导致教学目标窄化,急功近利,求知过程的美感就此消失不见。未来学生应该是灵活调动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行动者,教育要提高综合运用既有知识经验与技巧的能力,不仅关涉到让学生“知晓什么”,更关注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1]。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情境,需要调动多学科知识能力,通过跨学科思维来寻求解决方案。

3.教师育人视野不宽,忽视跨学科横向联系

现在中学教师学历都不低,但快节奏的教学使教师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教学目标单一,对学科外的领域无暇涉猎,甚至有些教师对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都不再关心。比如,艺术教师精通西乐的不懂民乐,会画中国画的不知道油画,甚至能写书法不会中国画者比比皆是,对我国“书画同源”的艺术渊源浑然不觉;艺术教师对物理、化学一窍不通甚至从不关注,似乎也没有影响日常教学。但如果深度思考基础教育,单科教学的知识堆叠容易丢失融会贯通的思维活性。如果能围绕审美教育展开跨学科整合设计,将美育贯穿于诸学科,不仅可以彰显美育的公共性和人文性,还能调动学生的多学科思维积极性,激发创造力。

三、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的策略

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以单元教学为前提,围绕美育核心目标,针对不同学段进行内容整合,以问题或项目引领展开教学实践,利用一个教育主题抽丝剥茧、触类旁通,拓展思维广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

1.跨学科整合直指美育目标

在针对主题进行跨学科整合时,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例如高一《美术鉴赏》第二单元《图像之美——绘画艺术》,针对西方绘画和音乐共通的艺术特征实施整合。如巴洛克绘画盛行的时期,也是巴洛克音乐风靡之时;而印象派美术的探索也激发了印象派音乐、印象派文学的创作。这一切,皆受到历史背景和思想发展甚至科技进步的影响。不过美育不是文学欣赏,也不是历史故事,更不是音乐品鉴,单元目标清晰是跨学科美育整合设计成功的关键。例如高中博物馆艺术课《走进美术馆——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设计,围绕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契机,多位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解读共产党百年发展的重要转折,品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如《遵义会议》《长征》《开国大典》《绿色长城》《父亲》《潮》《国家的脊梁》等等,生动的图画党史课,学生的收获和思考立体而多元,无论是导入、知识讲授、课堂活动、作业设计还是小结,都紧扣“纪念建党一百周年”总目标进行内容整合。针对单课时内容,提炼概括能力尤为重要,例如美术9年级下册第一课《继承发扬中国美术优秀传统》,教材将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内容相融合,优秀作品汇聚,为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施展舞台,教师围绕“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造物传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表现”“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这四个教学主题,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美术的优秀之处。如果教师没有整合能力,就变成杂乱而又单一的美术作品罗列,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一盘散沙,也就没有任何吸引力,很难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2.提炼凝化形成可推广策略

美育着眼“全人”教育,作为多学科交融的综合体,跨学科美育突出设计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中的共情能力。整合主题选择可以参照乔治·J.波斯纳提出的六种课程整合的主题形式:探究导向主题,鉴赏导向主题,问题导向主题,决策力导向主题,技能导向主题,个人成长导向主题[2]。例如深受学生关注的艺术家鉴赏主题《达芬奇》,是美术、历史和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典型内容,通过跨学科整合设计,既能带领学生品赏达芬奇艺术之美,还可以深度解析达芬奇的伟大创造和突出贡献。这一教学策略可以推广到《莫奈》《梵高》《罗丹》《徐渭》《苏轼》《赵孟頫》《颜真卿》等主题中去。备受欢迎的《洛神赋图》鉴赏主题,通过一幅名画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既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又让学生穿行于书法绘画之间,惊叹于传统艺术表达,结合历史去感受艺术家的创造之美。这一课的教学策略同样可以推广到《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名画鉴赏与实践教学。技法解析和欣赏体验要站在人性的高度,引领学生去感受创作者的心灵。

3.美育实施体现多元创新,发挥教师各自优长

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要根据内容、问题、思想、材料的支撑发挥教师优长。例如“时空视域下的《望岳》”主题,教师首先通过语文教学的“诵其诗”引入泰山,旋即以短视频“观其貌”介入欣赏教学,并引导学生品赏泰山优秀摄影以“望其景”,旋即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泰山神秀巍峨的特点,然后“识其人”,搜集各时代多种技法描绘的杜甫肖像,升华阶段的“感其情”,则请同学们结合美术、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结合对《望岳》诗中所凸显的杜诗心胸气魄进行分析总结。多学科教师参与备课拓宽了“泰山”这一主题的育人价值,提升了教学设计立意:泰山的壮美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登上极顶的想望本身,也具备了双重的审美内涵;泰山的伟大成就了杜诗的伟大,泰山不仅以其自然的雄奇磅礴之美触动了杜甫的心灵,也鼓舞了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作为“五岳之首”的象征,泰山“国泰民安”“和合共生”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影响着杜甫,也塑造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国爱民的美德。美育跨学科整合不仅可以在美术与地理、历史学科之间融合,还可以与所有学科找到整合点,如美术和数学结合的《黄金分割之美》,美术与生物結合的《探究生命的奥秘》等。教学中运用知识阅读、图像识读、视频导读、对比品读等多学科综合阅读手段。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也激发了课堂活动创意,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脑洞大开,学生上课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师生交互,教学相长,于是《为校园设计系列文创》《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设计》《为濒临灭绝的动物画肖像》《利用网络实施博物馆专题研究》等富有创意的跨学科整合美育课程设计也应运而生。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美育跨学科整合将穿行于校内和校外,贯穿上学日和休息日,活跃于线上和线下,教师和学生一起立足于本学科,感受艺术之美,品味学习之乐。

4.围绕美育彰显跨学科育人价值

为了帮助学生重建知识树,多学科教师围绕美育目标“以美育人、以美培元”,思考美术和思政、语文、书法、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的联系,重构课堂,帮助学生穿越多学科建立综合立体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学习规律,培养创造思维,提升审美素养。例如《敦煌艺术之美》主题,综合地理地貌、历史渊源、壁画雕塑、舞蹈音乐、建筑艺术、民俗文化等多维度展开教学:从敦煌发展的历史渊源拆解敦煌艺术产生的丰厚沃土;从敦煌的地貌地势分析莫高窟佛教景观的地理环境,感受人地关系之美;品赏敦煌壁画、雕塑、建筑,醉心于艺术世界;了解并尝试还原胡旋舞等异域乐舞;拆解反弹琵琶并欣赏琵琶古曲,感受异域心音;欣赏敦煌遗经的书写之美,等等。飞天、罗汉、九色鹿,敦煌有美丽的文学故事、高深的佛教因缘理念、丰富的民俗文化沿革,极富立体美感。

四、中学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反思

1.美育跨学科整合是目标也是方向

“大美育”概念是当下热点,做为育人的重要建材,美育从塔基贯穿到塔尖。美在所有学科里,美就是日常生活,学习本身就是美的。跨学科整合美育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思考内驱力,提升审美认知度,厚积人文素养。

2.美育跨学科整合还有巨大可为空间

当下的教研还处于分科阶段,不同学科之间的通道并不多。跨学科美育倡导以“全人”教育理念实施学校美育,可以带动各学科教师参与跨学科整合美育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研究,拉动学科联系纽带,促进多学科联动,引领教师跳出学科看教育,放眼育人大视野。

美育跨学科整合设计能够串联包容并蓄的知识体系,更能为学生建立起立体多维的知识网络。基础美育的厚实铺垫能应对未来的知识更新,直面科技的发展,应对诸多不确定性挑战,这也恰恰是探索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学书.STEAM跨学科课程:整合理念、模式构建及问题反思全球[J].教育展望,2019(10):60-61.

[2] 乔治·J.波斯纳,艾伦·N.鲁德尼茨基.学程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

【责任编辑  杨  子】

*该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中学跨学科整合实施美育的教学策略研究”(CDDB20201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