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的内涵、框架与构建

2022-05-10 11:40古爱华秦红霞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区域

古爱华 秦红霞

摘要 构建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它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区域,一个特色相对稳定的区域文化圈里,以家校共育为主题构建的一套能有效管控与全面实施、有适切内容与有力保障、促进目标达成与评价优化的工作体系;它由高质量管理系统、高质量内容系统、高质量实施系统、高质量保障系统和高质量评价系统五大子系统有机组成。通过建立运行高效的共育管理机制、开发科学合理的共育指导课程、开创契合实际的共育实施途径、提供全面有力的共育资源保障、开展准确及时的共育评价反馈等策略的实践,能够有效构建起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从而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地区人民的教育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区域  家校共育  高质量体系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引用格式 古爱华,秦红霞.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的内涵、框架与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2(13):11-1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民生保障[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3]。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已不再是此强彼弱的局面,“共育”已经成为新时代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4]。立足“以县为主”办学体制,面对家校共育运行机制不通畅不协调、指导服务不系统不专业、服务保障不全面不充分、社会氛围不浓厚不积极等现实问题,构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等特征的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应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的基本内涵

家校共育,无论从语义的角度,还是教育现实的角度,我们都能看出,家庭和学校(含幼儿园,下同)是教育的主导方,孩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方[5],其核心在于主导方对主体方施加教育影响的“共育”行為。虽然家庭、学校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角色,但是从面对同一教育主体(孩子、学生)的角度来看,二者必然因存在相同的责任而不得不采取一致的行动[6]

由此可知,家校共育高质量,其核心在于家庭、学校的“共育”高质量。从家校共育中家庭、学校“二维”主导的逻辑思考,家校共育高质量还应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高质量作为潜在基础,对应高质量教育体系“信息化是条件、公平和个性化是主要特征、育人能力是关键、学生身心健康是底线”[7]的内涵。从“共育”层面分析,家校共育高质量的内涵应指向家校间共育行为的有机配合、共育机制的高效运行、共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共育组织的科学实践、共育课程的丰富内容、共育策略的有序展开等。从教育目标层面分析,家校共育高质量的内涵还指向教育主导者期望目标达到理想程度的实现,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自然有其规范的标尺度量,对于家庭而言,则指向成年家庭成员所应拥有的家庭教育意识得到充分唤醒、家庭教育知识得到最大化普及、家庭教育能力得到最有效培养等。

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既指向区域实践背景,又指向体系化高度。从区域实践背景来看,“以县为主”不仅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法律界定,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地域文化的发展现实;以区域为基本单元来开展实践,有法律对区(县)赋予的权力与责任,也有家校共育得以有效实施保证的实践特点。从体系化高度审视,则需要“共育”各方面因素按照科学合理的秩序有机组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能够促进区域家校共育高层次目标顺利实现的完整工作体。

二、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的基本框架

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是具有实践性质的有机体系,从逻辑层面分析,应该包括区域家校共育由谁来管、用什么去共育、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去共育、共育需要哪些基础条件来支撑、共育的目标达成怎么样等问题,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导出组成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的五大子系统,即区域家校共育的高质量管理系统、高质量内容系统、高质量实施系统、高质量保障系统和高质量评价系统。

高质量管理系统,指向实践目标达到理想化实现的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定管理职能和教育目标内在共通相联的各种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管理方法所构成的良好运行组织管理体系。

高质量内容系统,从现代教育的核心要素来看,指向满足学校和教师、家庭和家长两大主导方教育参与需求的课程内容系统,该课程内容系统既有纵向上的模块组成,也有横向上的分阶构成,是具有分类、分层、分阶特点的立体化内容系统。

高质量实施系统,可以看作是管理系统的微观层面系统,它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共育行动直接产生作用的高效益实践行动,也就是指向更加具体的能产生直接成效的途径、平台和方法。

高质量保障系统,指相关资源的全方位保障,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人、财、物、时、空、信等资源的充分保障,也可以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资源的充分保障,以及资源相互之间有机统整深度融合的保障。

高质量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应用等方面的优化设计,从而让管理者、实践者获得真实的实践成效信息,既能为决策优化服务,又能为区域家校共育工作不断改进提供动力支持与信息供给服务。

上述系统的有机组成,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管理机制运行高效、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实施途径契合实际、资源保障全面有力、评价反馈准确及时等方面特征的完整实践体系。

三、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的構建

1.建立运行高效的共育管理机制

(1)建设家校共育统领责任体制。目前,关工委、妇联、教育、民政、社区、团委、卫生等组织和部门,都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职能,要想各个组织和部门形成合力,就必须要有一个能统领各方行动一致的组织。有时,关工委或多或少地能够起到统领作用,但专业性不强,常常将家校共育工作设置为“业余”项目,无法满足高质量的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区(县)都成立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在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已成为社会迫切需求的当下,领导小组应该将家校共育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当中,让区(县)党委、政府能够直接将家校共育纳入区域的持续发展民生项目,在领导小组中明确抓好区域家校共育发展的责任第一人,建立由上述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组成的管理团队,搞好顶层设计,确立行动目标,真正实现区域家校共育管理有力,运行高效。

(2)建立家校共育广义化行动机制。家校共育,虽然主导是家庭和学校,但家庭、学校并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当中。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存在背景——社会予以通力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才能促进区域家庭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由此,我们可以在充分突出家庭、学校在家校共育工作中核心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将视界放开,把家庭、学校朝向社会背景进一步延伸扩展,建立一种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职能完全融合的、各种资源有机利用的家校共育广义机制模型,形成科学性、系统性、发展性的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让政府和社会通过家庭、学校以及家校联合体来助力孩子(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避免家庭、学校孤立地面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困境。

(3)系统建立区域家校共育制度。首先,需要做好区域家校共育发展规划,科学确立远期、中期、近期目标,让区域家校共育工作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宏观中观微观兼顾的行动蓝图。其次,需要科学分工,明确各方责任,既有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责任的划分,也应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同课程内容实施责任的落实,如从年龄阶段的角度,准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0~3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可交由社区来主要负责、4~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则可交由幼儿园来主要负责、7~18岁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则应落实给学校来主要负责;从指导课程内容的角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涉及“育”的主要责任应交给教育系统,涉及“养”的主要责任则应交给卫生系统,而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相对特殊,可交由妇联来主要负责。当然,主要负责不等于负责全部,比如财政支持、信息支持等则需要由相应的部门来承担责任。再次,建立常态运行制度,从区域宏观管理层面,可以实行每季度或每半年一次工作例会的形式,来解决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从具体实施的层面,可以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实施中建立每月汇报制度,并对每月汇报的时间、形式、内容进行明确的规范,将每一项措施的落实和每一段时间的目标任务都纳入到常态化的运行制度当中;从相互配合的角度,还可以建立职能融合与协调联动制度,让配合更直接,联动更有效。最后,还需要建立责任落实制度,也就是目标任务的评价制度,将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制度框架下各方的责任得到充分履行。

2.开发科学合理的共育指导课程

(1)深入开展家校共育需求调查。针对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不同个性特点少年儿童、不同教育经历的家长、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家庭,以及各种类型的学校,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准共同点与不同点,为家校共育指导课程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2)合理设置家校共育课程结构。家校共育指导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校及教师的指导课程,二是直接针对家长的指导课程。针对学校及教师的指导课程,目的是指导学校及教师如何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提高学校及教师在家校共育中的主导力与指导力。直接针对家长的指导课程,就是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拥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知识、具备较强的家庭教育能力的指导课程,进而突出家长的主体责任。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可以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灵活采用活动课、讲授课、交流课等课程实施类型。

(3)科学选择家校共育课程内容。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家庭,指导课程会各有侧重,从课程名称、指导目标、指导内容等方面来综合开发,形成前后联系、组成合理的课程内容结构,有的课程还需要分阶设置,让指导服务重点突出、循序渐进地进行。我们在实践中,将4~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内容分为“教”“养”“教养结合”三大类,具体的课目分为“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五大方面。如幼儿小班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我们选择了“我家宝贝要入园”“我家宝贝太敏感(一)”“我家宝贝真能干”“我家宝贝爱阅读”“我家宝贝能感知”“我家宝贝有榜样”等六门必修课程和“我家宝贝朋友多”“说做不一非故意”“家庭教育要一致”“宝贝成长需等待”等四门选修课程。在“我家宝贝要入园”课程中,将“让家长具备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情绪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让家长掌握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方法”设定为指导目标,将“幼儿园是什么、幼儿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幼儿园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等”“幼儿入园,家长需要在物质、精神上作哪些准备”“幼儿入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现象,如焦虑行为等”“怎样才能让幼儿开心入园”等选择为主要的指导内容。

3.开创契合实际的共育实施途径

(1)拓宽枢纽联动实施路径。作为一个实践系统,除了管理中心以外,在实践中必定需要一个核心场域来予以共育实施。在家校共育体系中,学校直接面向家长或未来的家长,鉴于其社会分工的特殊价值,理所当然应承担起枢纽平台的作用。在学校、幼儿园的枢纽平台承载下,可以构建“区(县)—片区—社区—学校(幼儿园)”四级管理网络和“教育—妇联—民政—社区”信息联动体系,让管理与联动能量在学校的枢纽平台中发挥更大功效。

(2)搭建家校共育实施平台。在实践应用中,可以尝试建立“一主二辅”的家校共育“三校”实施平台,即以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为主要平台,以社区家长学校和流动家长学校为辅助平台,让家校共育实施的主体性与灵活性得到补充。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为家校共育的“大本营”,确保全面实施指导课程得到主渠道的保障;社区家长学校和流动家长学校为补充,能够将选修课程、临时课程、特殊家庭课程进一步满足个性化的指导服务需求。

(3)用活共育共建共享策略。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与基础教育学生学习课程有本质区别,家庭教育指导对象是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各行各业劳动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明确他们在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中所拥有的主体责任者身份,才能不断优化指导策略与方法。在这方面,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中形成的共建共享策略较为有效,尽可能地让家长融入到家校共育工作当中,让家长各取所长,相互交流,共享家校共育丰富的实践经验。如让卫生系统的家长来开展0~6岁健康育儿的家庭教育指导,让司法系统的家长来开展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指导,让其他有经验的家长交流自己子女成长的家庭教育故事等,既可以是班级家委会会议交流的形式,也可以是班级家庭教育微信群发帖交流的形式,让校园成为开放的校园,让家长学校成为家长们自己的学校,从而营造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指导服务格局。

4.提供全面有力的共育资源保障

(1)提供优质的人力保障。分层分类培养家校共育指导服务团队,梯次构建“区级—片区级—校级”三级服务团队,根据区域适龄儿童数量(即指导服务量)的多少来合理厘定具体规模。运用自我申报、组织审查、培训提高、实践考察等程序,募集热爱家庭教育指导事业、奉献精神凸显、知识水平达标、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区级、片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种子团队、讲师团队、咨询团队;同时,紧紧依靠教育、卫生、妇联等系统和部门的职能人员,以“让每一名教师都具有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为基本思路,开展更广对象层面上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训,建立具有一定人员规模的指导团队,全面满足区域内各年龄阶段、各个性特点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

(2)提供充分的物力与财力保障。在家庭教育教材、家校共育活动场所、家校共育活动器材等方面整合现有资源,予以优化使用,可以将学校场所器材闲置再利用、错峰运用,也可以将社区成人教育设施设备融合利用。在一些易耗品及必要经费的保障上,可以通过财政预算一点、教育规划一点、社区教育经费承担一点、社会募集一点、家庭奉献一点、学校共享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来为家校共育提供充足的物力和财力保障。

(3)建设现代化的信息保障。在共建共享实施策略当中,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也是实现家校共育工作达到高质量水平的标志之一。区域或社区网上家长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家校共育微信群、QQ群、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广播或热线电话等等,都能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和家校共育有效沟通提供及时、急需的信息,而且还能在家庭、学校、社会间形成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信息场,让家校共育意识、家庭教育新观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为教师和家长的终身学习提供信息传输与吸收的现代化保障。

5.开展准确及时的共育评价反馈

(1)开展对家校共育管理服务的评价。针对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的运行管理者和指导服务者开展科学评价,可从基础指标、发展指标、个性指标三个方面来确定评价要点。发展指标可根据体系运行的不同阶段来设定层次递进评价要点,在评价形式上可采用自我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第三方评价等,自我评价可在家校共育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分阶段进行,从而突出“及时自省”“以评促改”的作用。

(2)开展对家校共育实施成效的评价。面对儿童的成长、家长及家庭的发展和区域社会的变化开展评价,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设置,突出关键性指标,可在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运行前、运行中、运行升级等时期开展对应的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问卷、观察、访谈等,通过样本调查、对比分析,及时取得體系运行的反馈信息,为整个体系更高质量的运行提供新的支持,从而让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进入螺旋式良性发展的轨道。

综上所述,构建区域家校共育高质量体系,既势在必行,又有规可循。只要我们立足区域社会实际,紧紧依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源,深入学校,深入家庭,深入社区,“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8],就一定能够开创家校共育新的局面,保障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覆盖,从而更好地满足地区人民的教育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02).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3]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N].人民日报,2021-07-25(001).

[4] 张东燕,高书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功能演进与价值提升——兼论家庭教育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2020(01):66-71.

[5] 李晓东,赵春茂,段小莉.家校共育的核心内容与新形式浅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0(07):78-80.

[6] 康丽颖.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45-49.

[7] 朱永新,郝晓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条件、特征、关键与底线[J].人民教育,2021(01):13-1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N].人民日报,2021-10-25(013).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研助推区域家庭教育开展的研究”(016-18-003)、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五批试点项目“区域构建‘幼早一体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区域发展篇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