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组活动中“伪主体”现象的反思与纠偏

2022-05-10 12:32周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组活动

摘要 发展中的课堂充满着令人赞叹的魅力,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更是从形式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绽放课堂的精彩。然而现实的小组活动中隐伏的“伪主体”现象必须正视,需引起一线教师的足够思考,在自己的英语教学中要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追求小组活动的隐性和显性的兼容共生,还小组活动的本真面目,以期对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的效益和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组活动  伪主体  活动主体

引用格式 周杰.课堂小组活动中“伪主体”现象的反思与纠偏[J].教学与管理,2022(13):26-29.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小组活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课堂中小组活动的魅力。然而,一线教师创新并尝试的小组活动,虽从形式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非主体性操作却蕴含苦涩。小组活动中的“伪主体”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仍大范围存在,课堂学习的“陪客”也越来越多,看似充斥精彩的课堂,其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课堂小组活动中“伪主体”现象进行思考,以避免“伪主体”现象再次出现,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去探求真正的小组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真正效能。

一、课堂小组活动中“伪主体”现象的透视

当前,课堂教学纷纷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展示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借助合作学习小组,营造课堂交流与探究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个体学习的潜能,促进学生共同提升。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師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对学习弱势群体的“弱视”,以及对学生内在精神的“漠视(不重视)”,小组活动中的热闹表象掩盖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并且这种“伪主体”现象越演越烈、屡见不鲜。

1.无独立思考的交流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基础薄弱、性格内向或懒于动脑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人云亦云”甚至“金口难开”的现象。如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时,学生“呼”的一下前后两排面对面,开始“嗡嗡”地讨论起来,大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却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坐等小组讨论的结果,与整个课堂气氛极不协调。

2.无全体参与的表演主体

小组活动成果展示时,教师要求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时,小组的其他成员只是作为观众,看着本组代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愧叹自己技不如人,在教师要求讨论时,也不主动参与讨论。在小组代表展示时表达不清,或想寻求帮助时,小组其他成员仍没有主动补充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常见的几位同学的身影。

3.无严谨组织的放任主体

小组活动必须建立在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基础上的讨论或交流展示,没有教师严谨的指导和组织的开放式的小组讨论是低效或无效的。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多媒体展示问题之后,教师“请同学们讨论”话音刚落,只见前一排同学立马向后,和后一排同学面对面大声讨论;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展示时,学生立马拿起小黑板放在桌上,各小组围在一起,整个教室里回荡着同学们激烈的声音。而教师在此期间,没有进行课堂巡视。

4.无原则评价的情感主体

科学适时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小组活动的健康发展,但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到处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扬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批评和指正之声几乎绝迹。也会出现在评价小组活动时,不少教师把赞赏的目光以及发言的机会给予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小组中的“弱势”群体很少有表现的机会,甚至是在其回答出现错误时,轻则遭批评,重则被训斥。

二、课堂小组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彰显

小组活动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定的要求和目标下共同研究和探讨设定的学习任务并开展学习活动,使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活出交流,动出合作

课堂小组活动蕴含着几个人乃至很多人的交流,尽管每个人的个性或特质不同,但学生在交流中仍能密切往来,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成员的求知欲,增强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小组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拥有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正确地去评价他人,在相互评价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活出精神,动出创新

小组活动避免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弊端,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各成员为了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集体思维的碰撞下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而使其更新发展。课堂中实施小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探索,在探索中辨析,在辨析中发展,在自由的发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活出个性,动出自主

小组活动增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平等参与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小组成员个性发展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小组活动中,学生往往把小组的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各成员也能够在小组的互评中,或是从他人的身上反观自己,学会正视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而积极地去体验别人和自己的评价,培养自己鲜活的个性。

三、课堂小组活动中“伪主体”现象的纠偏

课堂中高效的小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能持久地激发其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主动地去独立思考、质疑探究并交流合作,提高全体学生的学科素养。

1.催化内在的自我活动意识,涵泳隐性活动品质

(1)建立自我认知发展基础上的“能动”

自我认识是学生从主观上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如果学生的自我认识好,对学生个人的心理及小组活动行为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将不利于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自身存在的消极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强化其“能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①能动的前提——科学性分组

活动小组能否顺利开展,科学性分组是前提。一般课堂的小组成员活动,以六人一组合作为宜,邻桌、前后都可以迅速地充分地活动起来。在编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个性爱好、知能水平等诸多因素,采取异质分组的方式。六人组中最好以成绩两个两个逐层次递减安排座位,兼以考虑学生的互帮互助,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地“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我,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提升。

②能动的关键——指导性分工

在小组学习中,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尤其是指导小组要分工明确。发言、记录、时间管理、纠偏、纪律管理等都要责任到人,让每个组员都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考虑到每个成员的学习主体性,还可以采取定期更换角色分工、轮流发言等方式,让每个人的主体性都得到发挥,让个人的能力都得以施展,让智慧的火花在集体碰撞中闪烁,避免出现优秀的学生包揽全场、拘谨腼腆的学生成为“看客”的现象。

③能动的核心——关爱性分享

在小组合作中,总会出现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他们缺乏自信,对小组合作不感兴趣,过度依赖别人帮助,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对此,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运用自己的关爱,给他们提供情感的动力。譬如降低这部分学生问题的难度,或者提供支架帮助他们积极地思维;对他们的突出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或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这样,他们在被关爱中就有了分享的意愿,逐步树立了“能动”的意识,较好地促进了小组活动效果。

④能动的保证——切实性分配

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每个时段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极其简易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行解决,因此,小组活动应该注意活动的适切性。小组活动应该选择那些有价值的、个人无法解决的内容去展开合作学习,包括现实性、开放性、探究性问题。活动的时机既可来自于对教学内容的预设,也可来自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当学生有了疑问,有了解疑答惑的欲望,这时的讨论交流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小组活动还要注意问题时间的分配,讨论交流时间既不能过短,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就呈现答案,也不能时间过长,无限制放任学生去讨论交流,最终是无果而终。因此,教师要处理好内容把握以及时机与时间的把控,保证小组活动“能动”起来。

(2)建立自我情感折射基础上的“想动”

学生对自身价值特性的评价构成了自我情感,而自我情感的强度越高,就越会形成“自我感觉良好”,在英语课堂的学习中就会体现出积极的“想动”意识。若学生有自卑感,小组活动的合作就很难进行,学生的主动学习就如过眼云烟。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具备“想动”的情感。

①投入强烈的小组活动情感

师生情感的投入是学生主动参与小组活动的驱动条件,是小组活动良好发展的催化剂。首先,教学语言要充满情感。富有以情感人的语言,可以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温暖与鼓舞。其次,教学语言要体现尊重。有信任和包容就会有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就会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从而有效地拉近师生距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②创设和谐的小组活动氛围

和谐的小组活动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外部条件,是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良好土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营造出和谐的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有急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愿望。首先,教学思想要体现平等。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一个问题的思考角度、深度很可能有差距。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力争让每个人都品尝、体验活动的乐趣。其次,教师目光要体现均匀。在小组活动中,教师的巡视、赞赏、批评等要尽量体现出均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都是站在小组活动的同一起跑线上,这样更有利于小组活动中和谐氛围的创设。

③注重原则的小组活动评价

有原则的小组活动评价,能消减学生活动中的个体情感障碍,有利于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评价要具多元性。评价标准和奖励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体现他们的实际需要,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想动”意识。每周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科任教师评价等综合评价小组等级。其次,评价要具赏识性。对于课堂中小组活动的评价,不应该只是出现简单的“不错”“真棒”“很好”等等无原则评价的行为。面对不同学生、不同小组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以及不同做法,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及时的指导、鲜明的观点,要去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励学生。

(3)建立自我学习完善基础上的“会动”

自我学习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上自立、自为、自律。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因此,真正的小组活动需要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能够在小组活动中“会动”,进而主动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①学会倾听与尊重

学会倾听,不仅表现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各小组成员有耐心、有礼貌地听别人的解说,更重要的是善于捕捉别人说话的重点、关键之处、言外之意,并适当地对其展示的内容做出个人的判断和评价。必要时记录别人讨论的重点,这样才能够在小组活动中“会动”,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②学会讨论与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经常是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重点不能走偏,讨论的过程要有规范,讨论的结果要达成共识。为了提升讨论的有效性,討论前要先自我学习,进行自我思考;讨论时按照成员顺序,逐一地给出自己的观点;讨论后要存同去异,同时把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进一步的发言。

③学会查阅与询问

在小组活动中,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者询问其他小组,可以借助工具书,做到主动地去思索与解决问题,但要会问,会查阅资料。比如有某个问题寻求教师帮助解答,可以这样发问:“老师,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你看对吗?”小组成员也要学会选择解决疑难的学习工具,或者搜寻一些资料,提高自己查阅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自我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恒动”

意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组织自己的行动,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小组活动中,如果小组成员缺乏相应的意志,对小组活动的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若具有持久的毅力和忍耐力,就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具备“恒动”的意志。

①组内的鼓励性奖惩

小组活动的各成员之间有差异势必会造成小组活动中表现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创设多种奖项,如解题能手奖、优秀小老师奖、锲而不舍奖等。这种形式不仅改善了某些小组因努力后成绩不显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②组间的竞争性辩论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这对合作探究的效果能起到纠正与深化的作用。一般做法是,在小组活动后组织“辩论式”展示,通过奖勤罚懒尽量缩小差距的同时,提升全体学生的学科素养。

③整体的任务性驱动

对于整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班级内每个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无论哪个小组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有了这样的整体任务和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势必不会自甘落后,哪个小组都不愿意在全班面前丢脸,各个小组便会快速和坚持地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达到整体小组活动的高效性。

④定期的有效性评价

为了促使小组活动长期高效地进行,评价性的激励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要求每人每星期完成一篇小组活动日记。因为日记可以反映出学生遇到的问题和自我的心情,真实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的实施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2.散发外在的小组活动光环,打造显性活动气场

(1)淬炼学生的自信与胆量,打造小组活动外在的犀利与张扬

小组活动的外在光环,往往体现在各小组善于选择用犀利语言和自信胆量来展示他们的观点。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利用早读,指导学生多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会话的语感;提供时间,鼓励学生两人或多人对话,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开展课堂辩论赛,锤炼学生的胆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组活动的外在气场毕现。

(2)锤炼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小组活动外在的氛围与精彩

①插入一片“掌”声

鼓励的掌声,会使发言的同学十分兴奋,对小组来说,就会促进其很好地完成相关的任务。当课堂上涌现出几次精彩的掌声,小组活动就会披上精彩的外衣,提升外在的气场。如笔者在听一节公开课的时候,正准备记下教师的小组指导思路时,突然教室内的掌声震耳欲聋,惊讶之余,全身热血沸腾,为之感叹。

②凸显一个“活”字

小組活动要有外在的热闹与精彩,让小组活动焕发生命力,就要凸显一个“活”字:“语言表述要鲜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力求语言表述时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活动形式要灵活”,可以开展评析、辩论、头脑风暴等多样式的活动形式,丰富现场教学;“思维意识要被激活”,教师要善于引导,提供教学支架,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小组活动的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凸显,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彰显。

③动出百花“齐”放

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应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教师在注重每位学生的全面动起来的同时,还要进行争论式思辨。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用自己更有深度的思想和观点去反驳其他小组,学生把反驳中汲取的知识进行内化的同时,又为小组活动增添了齐赢共进的魅力外衣。

小组活动,不仅要有外在华丽的景观,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其真正的活起来。所以,小组活动应该追求隐性与显性的兼容共生。这样,学生会在小组活动中展示出自己“能动”“想动”“会动”和“恒动”。每位一线教师都应该多多研究课堂中怎样开展高效的小组活动,多多发挥自身的教学技能,进而去追求小组活动的隐性和显性的兼容共生,还小组活动的本真面目,以期为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益和质量提供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文琴.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56-62.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68-70.

[3] 程伟,程友娟.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07):1-4.

[4] 姚自林.生本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做到形神统一[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4):70+7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16.

[6] 王学鹏.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英语单元整合写作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07):43-45.

[7] 李明远,赵倩.聚焦思维品质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问[J].教学与管理,2020(31):65-67.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小组活动
论高中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高三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
小班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小组活动课例分析
职业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数学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形式”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在初级日语课程中实施小组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和对策
课堂小组活动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