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语试题中“思政元素”的渗透及教学启示

2022-05-10 14:24唐丽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考英语思政元素立德树人

摘要 深入分析中考英语试题中思政元素的渗透,有助于引导初中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近三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通过讲述当代人物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追踪科技前沿、宣传法律知识、关注动物保护和倡导勤俭节约,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素养、生态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中考英语试题引领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应从强化“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创设情境多元的活力课堂、创新教学考核的评价标准,积极发挥中考试题的正面反拨效应,着力推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 中考英语  考试内容改革  思政元素  立德树人

引用格式 唐丽伟.中考英语试题中“思政元素”的渗透及教学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2(13):73-76.

党的十八大以来,習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指出,考试命题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中学阶段“为什么考”的核心功能,是各学科课程“考什么”的核心价值,是中高考“怎么考”的价值引领。

初中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随着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英语试题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越来越丰富,试题素材的选择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代性特征,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本文以2019-2021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为研究对象,对试题中包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对试题所蕴含的育人理念进行评析,以期为初中英语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提出可行建议。

一、中考英语试题中思政元素的渗透

1.讲述人物故事,渗透家国情怀

中考英语渗透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的试题,主要通过讲述人物故事、活动倡议或介绍的方式,凸显人们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对祖国和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做出的无私奉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递的关爱。这类试题目的非常明确,以显性的方式直观地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目标(见表1)。

在近三年的试题中,以倡导居民参与志愿服务、讲述人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家乡的热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丰富的素材,启发学生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19年试题的第一篇听力独白和听填信息,主题都与志愿服务相关,前者让考生通过答题来认同并接受“个人虽小,也可以大有作为”的理念,后者能让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了解到志愿者工作的流程和内容。2020年试题的短文填空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巧妙地将慈善教育与青少年的社会实践、现实生活和感性认知完美结合,让中学生对“慈善”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概念认知层面,而是转化成他们可操作的行为选择。概言之,以上试题对家国情怀的渗透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单纯说教,而是与时俱进地从实践与生活出发,这有助于学生认同家国一体的理念。

一个人对家乡的热爱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对故乡的情怀表现在对故乡的认知、情感、意向、信念和行为等方面。2019年试题的短文填空部分,以学生旅游者的视角讲述了普通村民黄爷爷为拯救古村落所做的贡献。身临其境的讲述能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对故乡的热爱不应当是抽象的、流于形式的,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黄爷爷的行为既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责任就是担当,家国情怀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这种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培养。

2.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在对“文化意识”分级标准的描述中只有两条涉及中国文化,这容易导致外语课堂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长此以往将无法让学生在外语交际中展示优秀的中国文化。当代青少年面临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如何引导他们在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并不断开拓、实现创新发展,这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文化元素在试题中有诸多呈现,见表2。

试题不仅关注文化盛事,也关注为传统文化传承、对外文化传播做出贡献的个人。此外,试题的设计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与真实需求,如2020年语法选择题是关于风筝制作的,此类素材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关注、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2020年的配对阅读题和2021年的短文填空题都涉及在华外籍专家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容。

将中国文化元素纳入中考英语试题,能最大程度地彰显英语课程的民族文化育人价值,将中国文化以不同的形态呈现给学生,实现由浅层认知到深层认同的转变,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感。以2019年的读写综合题为例,内容涵盖中国饮食文化与广东地方特色文化,学生在阅读试题时能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视觉“品尝”粤式菜肴,脑中浮现千年商都的时代新貌。这些学生所熟知的本土文化元素有助于缓解考试焦虑,增强考试信心,激发其在学习中用英语传递中国文化的热情。

3.追踪科技前沿,提升科学素养

当代青少年生于数字化时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等都因科技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小学课堂无疑是科学知识普及的主要阵地,但长期以来的中考压力让大多数学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英语课堂虽然无法像科学类课程那样直接传授科学知识,但它通过提供大量的集科学性和人文情怀为一体的、具有最直观生动特点的科普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情景、趣味和科学性融于一体的文章,获得当下最新的科技资讯,了解一些科学现象和科学哲理,从而萌发对科学的热爱,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近三年的试题对科学元素的渗透虽然不多,但也从未缺席。2019年有三道单项选择题和一篇阅读理解涉及科技主题,具有科普作用。2020年的完型填空题讲述了一个通过科技改造身体的科幻故事,文章融合了对整容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的想象,从理论上来说也具备可能性,寄托了人们对永葆青春和美丽的向往。这类素材虽然是科幻想象,但关注的却是现实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整形技术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2021年试题的完型填空讲述的是一个九岁小男孩应聘一家航天机构的“行星保卫官”并获得主管亲自回信予以鼓励的故事。这类素材对青少年是一种正面鼓励,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生命和世界更大的好奇。

对处在价值判断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认识生活中的科学创造和科学知识的运用,如何让他们在课堂之外发现科学、善用科学,能够更有利于他们理解科学与自身、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有效的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4.关注人与自然,倡导生态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决策者,中学生生态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改善生态问题的关键因素。《课程标准》附录5“话题项目表”中包含的居住环境、自然、世界与环境三个话题表明,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是必须也是可行的。近三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涉及能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主题,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019年试题的听力独白部分涉及资源再生与循环使用,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绿色消费理念的理解,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2021年有一篇阅读理解是关于食物共享计划的,这能让学生懂得共享多余食物不但能帮助无法饱腹的人,还能为资源保护做出一定的贡献。这种类型的语篇包含的思政元素是多方面的,凸显了对青少年爱心教育、节约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爱心是所有美好情感的基础,富有爱心的人更富有责任感,也更愿意无私地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此外,分享与节制意识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亟需重视的内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全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地球村”,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新世纪的人才只有善于合作和乐于分享,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5.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青少年的法治素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法制教育与相关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要根据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英语课程在中学阶段占比较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主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挖掘法律元素并尝试“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格局。从中考英语试题来看,涉及法律知识的试题占比较小。近三年,仅2019年试题的阅读理解部分,有一个关于“Bullying(欺凌)”的语篇,同时配了四幅插图,详细解释了“什么是欺凌”“什么是网络欺凌”,并对遇到欺凌时“该怎么做”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欺凌”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据调查,高达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遭受过校园欺凌,试题对这类主题的关注做到了“贴近学生生活”,也符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讲究实际应用的特点,是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有益实践,真正体现了英语教学“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中考英语试题对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启示

中考英语试题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指向立德树人的中考英语命题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生态文明和法制意识等多个维度进行渗透。中考英语试题引领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从中考英语的反拨效应出发,应积极发挥英语学科的优势,助力课程思政建设,从课程价值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予以落实。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更多注重语言应用技能的学习,忽视英语课程所具有的隐性思政教育特征和育人功能。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可以将教育惟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尤其是“双减”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双减”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首先就是纠正育人初心之偏。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英语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深刻认识英语学科本质观和学科育人观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深入拓展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只有明确了课程价值观,才能制定有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予以实施。

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教材(上下册)为例,该教材在语言技能和应用方面体现了语言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单元内容设置方面立足于中外文化、家国情怀、生态环保、科学技术和人际交往等多个主题,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能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其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道德能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图1)。

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要求教师明确两个目标:一是以思政为主线,重新整合与梳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客观理解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渊源,显性融入思政教育案例;二是侧重于价值引领,即在培养语言文化知识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6是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教育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要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但是,就“移山”这种行为本身而言,放到当今时代,我们一定要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看待愚公移山这一行为。

2.创设情境多元的活力课堂

从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题来看,无论是听力试题,还是阅读理解、短文填空或读写综合题,都包含了社会热点、时政要闻、科技资讯和文化传播等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选择关联性强的时政热点材料,充分挖掘其与教学单元思政主题的融合性,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探究和参与“家事、国事、天下事”。

采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对于数字时代的中学生而言,“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语言教学模式无疑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Unit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以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也可以结合课文中涉及的电视节目类型组织学生进行模仿或创意对话、辩论、脱口秀、短剧表演、新闻报道或影视剧配音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升英语学习效率,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采用案例式、启发式、对比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英语学习涵盖了人类学习的三种类型:知识类学习、技能类学习和情感类学习。不同学习类型遵循不同的学习原则:对于知识类学习应该思中得学,技能类学习最好做中得學,换位得学最适合情感类学习。根据这一分类方法,不同的主题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八年级下册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青少年志愿者实践或体会的案例,引导青少年参与志愿活动、养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习惯,进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于八年级上册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这类主题则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通过对不同类型职业进行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各行各业的重要价值,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并深入思考未来可能的职业选择,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在涉及文化内容的教学单元则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分析比较中外文化元素、文化习俗或文学作品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其文化包容心态。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也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英语教师既要掌握专业教学的各项技能,也要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平等的眼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将价值导向内隐在知识传授中,在使课堂氛围有温度的同时,以浸润的方式实现成才与成人的统一。

3.创新教学考核的评价标准

中学英语课堂的隐性思政教育能达成怎样的效果,只有对教学过程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才能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才能对未来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意味着中学英语教学不只是面向中考,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在道德、人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因此,创新评价标准应该从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两个方面着力。

一方面,教学考核的内容要包含一定占比的思政元素,将以往只注重对知识和能力的考察转变为对知识、能力和价值塑造考核并重。我们要改变过度依赖考试大纲而忽视课程标准的日常教学,不能再把“怎么考就怎么教”当成天经地义的做法。因此,中学英语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应具备导向作用,试题设计要在考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酌情纳入对学生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主观评价内容,增加考核的人文性和多元性,以此来检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学考核的评价形式应该过程化、多元化。过程化评价包含日常评价和期末终结性评价,多元化则能更全面地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综合考量,以此确保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有效实施。日常评价可以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作业完成情况予以评分,在评定成绩时,既考察学生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理解,也考察学生对相关思政内容的领会情况。日常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学生的考核基于课堂内外的不断积累与进步。期末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试卷应同时在主客观试题设计中强化思政元素。多元化评价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些优势本身也是课程思政的题中应有之意。

概而言之,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思政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创设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隐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才能在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让课程思政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给中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志毅. 家国情怀的结构及其教育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12):96-1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 袁洁,陈玲,李秀菊.我国青少年科学态度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5(01):45-48.

[4] 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10-14.

[5] 李其龙,郭官义,等.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第2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2:177.

[6] 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21-08-09(001).

[7] 张舍茹,闫朝.多模态教学与学习内化率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14(02):74-79.

[8] 程晓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中国考试,2017(05):7-14.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中考英语思政元素立德树人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中考英语复习备考的实践与体会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中考英语被动语态考点及命题特点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对中考英语“动词”考点的总结及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