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真的畅快表达(评论)

2022-05-10 19:26周其伦
延河·绿色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意趣油条拉面

周其伦,重庆市作协、重庆市评协会员,重庆十佳读书人,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作品》等报刊。在《新华书目报》开设“文坛素描”专栏,出版小说评点专集《安于悅读》。

葛小明的散文作品,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文本踅摸,特别是他立足于对人间烟火气息的真情描摹,努力地在生活底色上畅快淋漓的表达姿态,都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感佩流连。2022年春节期间,我又读到了的新作《世界上的早晨》,那一如既往的开阔路径、一如既往的底色状写,尤其是文本中漫漶出来的那种一如既往的人文情怀,都牢牢地牵引着我的视线,让我思绪飘飞。

《世界上的早晨》这类文本是相当难写的,作者却能够自如地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习性的细致入微打量、揣摩,意趣横生地把姿态万千的“早晨”,具象地放置在“油条”“拉面”“火烧”等早餐食品这样细碎的点上去描摹,足见其文学功力的娴熟和艺术主张的独到。作者很有心智地从我们所见怪不怪的庸常起笔,在情感的铺垫中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人性的繁复与琐碎,宣泄出质地饱满的火热情怀,这样的立意和开阔都让我们对葛小明的写作有了新的认知。

作者坚定的写实立场和对乡土情怀乃至对生命过往的梳理,在文本中留给了我们诸多的惊喜。他把情感丰沛、叙事饱满、肌理绵密的特征发挥到极致,其视角的细微和独特与思绪的通天接地相得益彰,努力将散文的意趣建构在厚重丰赡的维度上,让我们阅读起来有一种四通八达的畅快感,作者这样的写作很有前瞻性,也很有冲击力。

《世界上的早晨》便是作者创作中的又一次实践。他特别注意在作品通达的韵味上,加强语言和语言的勾连组合,游刃有余地给字里行间的腾挪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在作者笔下,“世界”波澜壮阔,潮起潮落,“早晨”则充满活色生香的烟火气息,当作者把这两个元素巧妙地架构在“早餐”载体上时,作品里“世界的早晨”便有了可圈可点的栩栩如生。更为奇妙的是,作者情有独钟地将油条、拉面、火烧等食品活脱脱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立马就为这“世界”也为这“早晨”增添了诸多的盎然春色和勃勃生机。

与此同时,作者还形神兼备地刻画出早餐的无限意趣,也发散着自己别致的思考。“油条有自己的判断,它会自主地选择将气味传递给哪些人。无论是在摊位一旁暂坐的食客,还是偶尔路过的车辆或者买完就离开的匆匆赶路者,都无法避开油条的有意‘腐蚀”。“当一碗面被放在桌子上,便是把一个男人的大清早放在了世间的早晨里。”“火烧们紧挨在一起,于一个临时的白色泡沫箱里互相取暖,对于刚刚遭受的高温淬炼,它们达成了某些共识。”仅仅是寥寥数语的勾勒,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再普通不过的“油条”“拉面”“火烧”便立体丰满地站立起来了,似乎还多了一些深邃的明媚。

作者同样的文字还铺排在人们享受闲适生活的伦常意趣中:“油条在两根筷子中间立着,它能感觉到周围的风有些冷,有一些热气腾腾的豆浆颗粒在徐徐上升。它们的归宿和自己不完全一样,因为那些出走的热气会被风带到另外的世界,下落不明。”“这种雾气,也不同于流动在大地上的白茫茫的晨雾,里面充斥着担心和不安,充斥着惺忪与浑噩,充斥着爱恨情仇与生生灭灭。”“人们喜欢坐在路边露天的地方吃面,这里视野开阔,能够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群山和较早照耀到这个城市的光线。吃面的时候,人们用着相同的碗、相同的筷子,几乎是差不多的吸吮之声。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拉面一段段地从碗里减少,随着清晰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的肚里,着实有一些壮观”。

葛小明在作品中自始至终把人间的烟火气息进行着浓郁的现实书写,力图在散文创作中达到的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不啻为散文的写作开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我还记得他的《刀笔》《告别》《姜事》《大铁门回忆录》《镜与灯,筷子小板凳》等篇目,都曾经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其情感心路的独特和富饶。比如发在《广西文学》的散文《告别》里平缓得如水银泻地般的冷静叙述,围绕着后人们对逝者身后事的微妙,把普通百姓对待生离死别的默然刻画得灵动自然。发在《人民文学》的散文《姜事》中作者惟妙惟肖地灌注进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把庄稼人最懂土地,他们最能够准确地分清土地的类型和具体农事,描写得轻盈活泼意趣横生。尤其是在散文《镜与灯,筷子小板凳》中,作者灵动准确地描写了这几件家庭小物事的动静扭捏,无一不是对生活底色的呼应与烛照。

“世界上有无数个早晨,无数个早晨里生长着无数个早餐摊位。人们从一个摊位,穿越到另一个摊位,从一片晨雾穿越到另一片雾中,循环往复,总也不会迷失。”作者在《世界上的早晨》里所生发出来的人生况味,既是我们对生活本真的一种描绘,又是散文磅礴意蕴的顿悟。

栏目责编:李 东

猜你喜欢
意趣油条拉面
油条让我相信爱情了
延续风雅
回 味
油条两根一起炸才更好吃
油条为什么要两根扭在一起炸等
一碗拉面加个蛋
书怀
每个烧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