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理论视域下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协同机制研究

2022-05-10 17:35李兴光
科技资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协同生态

李兴光

摘要:生态位理论源于生态学的概念,创业生态系统是能够支持和促进创业主体获取相应创业资源,提供完善的创业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办公环境、政策制度、环境文化等)的生态群落。生态位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生态位的“态势”不足、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生态位的重叠以及创业资源协同效应低下等现实困境。将这一理论与高校创业孵化平台构建进行有机结合,高校应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课程重构带动课程生态位分离,促进高校创业资源协同整合,从而加快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协同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生态位  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4(a)-0000-00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Plat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che Theory

LIXingguang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Province, 053000 China)

Abstract: Niche theory is derived from the concept of ecology.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is an ecological community that can support and promote entrepreneurial entities to obtain corresponding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and provide complete entrepreneurial support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office environment, policy systems, environmental culture,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che theory,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real dilemmas such as the lack of niche "situation", the overlap of the niche of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low synergy effect of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Combining this theory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llege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plat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us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structuring to drive the separation of curriculum niches,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platforms.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Nic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ial incubation platform;  Coordination mechanism

目前,我国经济已转向创新发展阶段,高校开始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建立,可以进一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思路的实践落地和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1]。基于生態位理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到了链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实践的重要纽带作用,体现了生态位理论中的协同发展、层级联动的系统性。因此,迫切需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建设和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1生态位与创业生态系统

在生态学中,生态位是指某一个物种相对于所处生态系统或群落中其他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以及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关联。早在19世纪末,斯特雷尔就在鸟类物种分离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生态位”一词。约翰逊(1910)指出,物种环境中的不同物种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1917年,格林内尔首次将“生态位”定义为“一个物种或亚种所占据的最终分布单位”。这一定义强调物种的空间分布,也称为“空间生态学”。1924年,Grinnel首次提出生态位的概念,并指出“生态位是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所占据的分布单元”。Charles Elton(1927)进一步发展了生态位的理论内涵,强调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生存关系,突出了单一生物在其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态位取决于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联,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Hutchinson(1957)研究认为,在生态系统中单一物种只是占有了一部分基本生态位。Odum(1959)认为,生态位反映了一个物种在其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相对位置、机能关系以及功能地位的综合状态。伴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大家获得了一定的共识,普遍认为生态位是生态单元中的“态”和“势”各方面综合属性。“态”指生物自我成长和环境影响过程中所累积的状态,“势”表示生物对现有资源消化吸收能力以及新环境的生存适应能力。

1991年,我国学者朱春泉对生态位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得出个体生物在特定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功能定位是生态位的核心内容。同时,他研究了生态位态势理论和测量生态位的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已被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广泛采用。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态位的概念已在多方面使用,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生态位理论对于高等教育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大学创业生态位是指各高校在区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关系,其中包含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的生态位[2]。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所不同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可以进行理论研究也可以实践探索,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以单一的形态存在于生态系统当中。高校通过扩大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断凝练专业特色,整合各类创业资源,可以有效占据优势生态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如果忽视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与融合、无视创业孵化平台的系统生态环境,必然会导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必然导致高校的转型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陷入困境。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竞争性生态位选择表现在现有生态空间的生态位选择和生态空间创新选择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任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此基础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逐渐演变。

2创业孵化平台的演化与功能

高校创业孵化平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最佳平台。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咨询、政策解读、业务培训、专家指导、项目论证、市场投放、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创业综合服务,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增加了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 创业孵化平台的演化

1999年,NACC(北美竞争力委员会)最先提出了“创新平台”这一概念,认为创新平台中的资源和信息能够发挥协同的效用。Thomas(2014)依托平台资源理论,研究了创新平台的开发及商业化运营等内容。Jaakkola(2013)认为,创新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创新的协同。伴随着创业孵化因素的不断融入,创新平台逐渐转向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新兴产业的培养以及创新项目的市场化落地,形成了初期的创业孵化平台雏形。近几年,专家学者们都从各个维度对创业孵化平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Kim(2016)将创新创业平台定义为人们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产品的平台,人们在该平台上实现了资源与工具的共享。Peter(2018)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了借助创业孵化平台解决创新不足和创新资源不扩散等问题。因此,国外大多数学者把创业孵化平台看作是技术、知识、经验等资源通过交流、共享而发生协同创新效应的集聚平台。

国内学者也对大学创业孵化平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黄继(2008)研究认为,创业孵化平台包括了初创企业、创业资源、外部环境等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李燕萍(2017)提出,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器是创业孵化平台的代表形式,平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促进创新主体的协同融合,提升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从而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生态网络。赵佳(2018)认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的主要功能为创新驱动,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是在创新主体之间进行的价值主张交流。同时,创业孵化平台强调以创意的市场化落地为目标(王节祥等,2016),链接融合线上线下,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创业资源和创业要素。

2.2 创业孵化平台的基本特征

创业孵化平台对激发创业者的创新、创造活力,引导培育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与创业团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常见的创业孵化形态有诸如:创业咖啡、创业媒体、创业社区以及企业孵化平台,等等。总括来讲,创业孵化平台具备典型的4个方面特征。第一,创业孵化平台是面向特定服务对象的,一般为新创办企业(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落地企业)进行创业前期及创业过程中的相关服务。第二,创业孵化平台可以提供孵化空间,也就是孵化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物理空间或场所。第三,创业孵化平台可以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及服务。第四,创业孵化平台可以为初始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孵化功能,诸如提供共享服务空间、创业政策指导、初始资金申请、专业技术鉴定、管理咨询策划、项目运营顾问、创新人才培训等相关创业服务。

2.3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定位

高校的創新创业孵化平台,根植于高校,除了具备普通的创业孵化平台的基本功能特征以外,同时还兼具学生培养、专业教育、学科发展、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功能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建设应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孵化”的体系进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孵化”不仅仅具备一般孵化平台的服务、产业功能等,更应强化专业资源、教育资源、学科资源的充分融入,通过加强校企对接、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实现产业资源的充分共享。高校创业孵化平台是集育人、要素集聚、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系统性平台,利用创业孵化平台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引入高等院校,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教学实践以及市场化合一。各高校可以结合专业特色,聚焦整合,精准确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方向,通过创业项目驱动,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2.4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教育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充分对接市场、对接企业,有效解决了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缺乏创业经验的共性问题,能充分挖掘学生创业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积极性。采用产学研合作方式、以创业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达成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可以将高校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有效地推向市场进行实践、落地,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还可以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实践进行分享、共享,进而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进行反馈、提升,形成闭环、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3生态位视角的创业孵化平台协同机制的构建

基于生态位理论依据,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需要各方面协同构建,其中既包括高校内部院系、学科、行政管理等内部主体之间的协同,同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也需要得到企业、社会、政府部门等外部的支持与协同。

3.1 明确功能定位

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定位。依据投资来源渠道,创业孵化平台分为社会孵化、企业孵化、公共孵化和创意孵化4种典型的组织模式[3]。尽管不同高校的创业孵化平台的投资主体也不同,但高校的创业孵化平台属于公共类型组织,一般由学校主导建设创业孵化平台[4],因此,从功能定位上来看主体是高等院校,要服务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要明确创业孵化平台的服务功能。高等院校创业孵化平台同时具备了公益性、服务性、创新性以及市场化、协同性等特点[5]。因此,高等院校创业孵化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并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大学生团体进入学校的平台进行创意的孵化、专业的实训实践,为学生提供共享的信息、服务、创业机会等[6]。

最后,由于服务主体的不同[7],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转化、大学生专业项目的研发以及落地等几个方面。

3.2 完善平台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及相互关系的总称[8]。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目标达成和任务实现。对于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来讲,运行机制的规范合理决定了大学生创业孵化的效果[9]。

首先,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选拔机制。优质创业团队的入驻是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运行良好的前提和基础。要根据学校的类型、学校的发展水平、学科特色等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考虑学校的学科特色、区域的产业需求,保证孵化平台项目的阶段一致性、连续性以及创业团队选拔标准的统一性。

其次,优化团队扶持机制。要借鉴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立创业孵化平台管理委员会,实现孵化项目的企业化运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创新融资风险分担机制。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机制,提高创业项目質量,不断提升平台的孵化效能。同时,鼓励高校老师进入企业实践、离岗创业,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家、社会创业典型、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代表担任创业导师,打造“一课多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最后,完善大学生创业项目退出机制。结合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发展目标,优化考核机制,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市场适应能力。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估体系,指标设置上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项目,等等。发挥创业资源最大效益,完善创业项目考核即退出机制。

3.3 构建协同平台系统

通过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协同平台系统,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促进校、企、政及其他主体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共享创业信息,整合创业资源。

首先,高校内部的协同要进一步深化,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孵化校内的组织协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协同推进;理清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生态位,增加创业实训实践类课程,打造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其次,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外部协同机制。要充分发挥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作用,政府与高校建立公共服务协同机制,促使创新创业政策、信息等资源的充分介入,企业要从创业项目的筛选、创业团队的建设、创业风险的评估等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扶持。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作用,打造政府牵头引导,企业、高校、社会多方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孵化体系。

3.4 强化制度保障

要充分发挥制度和政策创新的保障作用,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要聚集创新创业人才,整合创新要素与创业资源,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环境,统筹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及进一步的市场运营,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是确保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的重要保障。要明确制度和政策创新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对接,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要把吸引创新型人才和优势创业项目作为创业孵化平台制度的核心,强化政策吸引力,构建全新的管理机制,使优势的创业项目能够得到孵化、发展、市场投放运营等。

另外,高校还要明确政策指点,在制度和政策创新上构建创业孵化平台,让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在高校涌流。要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平台的综合服务及创新功能,利用学科专业汇聚优势,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优良的环境,做好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春晓.高校创业孵化平台协同机制构建——基于协同学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7, (17):48-51.

[2] 刘月秀,钟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6):114-116.

[3] 刘刚,李强治.创业孵化的本质及其组织模式创新:基于价值网络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 2014(4):45-50.

[4] 王涛,顾璕佶.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现状和对策[J].教育评论,2015(8):82-85.

[5] 张鲁彬,柳进军,刘学.基于生命周期的创业孵化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5):104-110.

[6] 赵佳.功能及资源配置对创业孵化平台运行效率影响——基于互联网+背景[D].天津:天津大学,2018.

[7] 孙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中心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20(11):207-208.

[8] 简利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原理与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9] 孙斌.双创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分析[J].科技资讯,2021(13):216-217.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协同生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首届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立项资助
创业生态及孵化器深耕“互联网+”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