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刺猬的“秘密”

2022-05-10 22:12张红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孤儿秘密

张红梅

摘要:一位成长于福利机构的12岁青少年,与同学、老师都存在严重的人际矛盾,比较自卑,存在非理性信念,认为没有人喜欢。心理教师通过沙盘游戏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探索学生的核心信念及形成原因,矫正非理性思维,建立理性认知体系。从而改变不良行为,改善人际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人际行为问题;孤儿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4-0037-04

一、案例背景

“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大家都想害我”“老师不公平,××也说话了,但是老师只惩罚我”“所有人都針对我”……这些歇斯底里的哭叫,来自12岁的小伟(化名)。

小伟是个孤儿,成长于福利机构,长相可爱,聪明伶俐。却总是像个小刺猬一样,与同学吵架或打架,一张嘴像机关枪一样,不是骂了这个同学,就是骂了那个老师,然后自己反倒哭得委屈、伤心而绝望。数次被学校老师以打架、骂人、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辱骂老师等原因,遣回福利机构反省。

二、问题分析

通过辅导者与学生的前期访谈和多方资料收集,心理教师认为学生是由认知偏差产生的人际关系冲突和行为问题,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非理性认知:小伟通常有受害者心理,认为“没有一个人喜欢我”,经常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和歧视。这些非理性信念导致了他异常的行为和情绪反应,长期通过打架、辱骂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获取公平的地位和权利。

人际关系较差:由于小伟认知歪曲,又缺乏规则感,导致小伟经常和其他同伴发生矛盾,造成事实上的“大家都不喜欢他”。如此恶性循环,让小伟在福利机构和学校常常被孤立。

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小伟极容易发怒和委屈,“一言不和”就打架、骂人,且情绪反应强烈、夸张且持久,很难自己平复。

三、辅导过程

(一)辅导目标

短期目标:减少小伟打架、骂人、顶撞老师、破坏课堂纪律等不良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在改变小伟认知的前提下,促进小伟与同学、老师关系的改善,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目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探索小伟的核心信念及形成原因,矫正非理性思维,建立理性认知体系,从而改变不良行为,改善人际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成长过程。

(二)理论支持

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和协调的作用。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机制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疗法原则。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增强个体界定问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标。所谓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和假定,包括过渡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等。

(三)实施过程

1.通过沙盘游戏、“我的自画像”等活动建立关系,收集资料。

小伟具有很强的防备心理,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得开放很多。于是心理教师通过学校夏令营活动与小伟互动,建立关系并收集资料。在其中一个环节,小伟画了自己的自画像。(见图1)

从小伟的自画像来看,整体比较大,头和躯干不成比例。头很大,表明小伟认可自己的智慧。但是五官模糊不突出,表明小伟性格上比较退缩和自我防卫度较高。耳朵用红色描画,特别突出,表明小伟对于批评很敏感。未画出手指,表明内心有焦虑和无力胜任感。自画像没有脚,表明小伟不稳定,或缺乏定位,或有退缩倾向。

在接下来的画者分享环节中,小伟特别提到耳朵为什么是红色的,是因为耳朵对于自己很重要,让自己能够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在说自己的坏话。由此可看出,小伟非常在乎别人的批评和看法。

为了进一步与小伟建立信任关系和收集资料,心理教师又鼓励小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沙盘游戏。在沙盘游戏中,小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恐龙玩具时,选择了一些食草恐龙。他表示不喜欢会欺负别人的恐龙,如果他是恐龙的话,他也不想欺负其他恐龙,但是如果其他恐龙欺负他,他会狠狠地还手。当心理教师询问他小时候是否经常受到别人欺负时,他说小时候大家都嘲笑他没有爸爸妈妈,又长得矮小,而自己嘴巴又“讨嫌”,所以有很多大孩子欺负他,到了福利机构也没人喜欢自己。

通过几次共同游戏和活动,小伟逐渐愿意与心理教师进行交流,防备心理降低。心理教师也充分收集了相关资料,根据小伟的具体问题,决定以认知行为疗法进行介入。

2.探索核心信念,进行认知概念化,绘制并解释认知图示。

从第一阶段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小伟不想主动惹事,但因为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所以不得不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理论,思维影响情绪及行为。小伟最常出现的一个自动思维是“老师不公平,其他人欺负我”。小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呢?心理教师通过“想法追踪术”,并运用核心信念探索表,让小伟做填空练习,对小伟的核心信念进行探索并图示化,直至理清了小伟的思维逻辑和认知结构。

小伟童年时,由于父母早逝,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家庭能为其提供的支持和保护较少。所以他遭受过歧视和不公平的对待,有过被周围小孩歧视和欺负的经历。正是由于多年的成长经历,小伟逐渐形成并强化了最基本的核心信念“我不受人欢迎”“别人都想伤害我”,并自我假设“如果有人批评我,就是歧视我,就是不喜欢我”“如果我发起反击,我就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些信念导致了一系列非理性的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结果。

例如当老师批评小伟不好好上课时,小伟不会像普通小孩一样去反思自己的不正确行为,并进行改正,而是立即出现自动思维“还有其他同学也在说话,老师凭什么只批评我一个人,老师是在针对我”。从而出现委屈、愤怒的情绪,并通过哭泣、与老师顶嘴等行为进行自我保护。

小伟总是像个小刺猬一样骂人、打架,看似极具攻击性,但其真实的目的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心理教师也通过图示向小伟展示了他的这一认知模式,小伟表示认可。小伟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探索出了自己的核心信念,以及核心信念是怎样扭曲他对情境和事件的认知的,进而影响到他的情绪和行为。

3.运用苏格拉底产婆式辩论术,矫正来访学生的非理性认知。

在清楚小伟的核心信念和常见自动思维后,心理教师在第三阶段采用苏格拉底产婆式辩论术,对小伟的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进行辩论,以帮助小伟建立理性的认知。

首先,心理教师和小伟确认容易引发小伟负性思维的情境。小伟认为,最容易让自己受刺激和不愉快的情境是被批评,每次被批评都让小伟觉得被歧视,没有人喜欢他。心理教师与小伟针对情景运用下列问题清单对该思维进行评估、反问和辩论。

(1)支持别人歧视我的证据是什么?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2)有没有别的解释或观点?

(3)我相信别人歧视我,对我有什么影响?我改变我的想法对我有什么影响?

(4)如果是我的朋友或其他人处于相同的情境,我会对他说什么?

(5)我可以做些什么改变?

通过这些问题的评估,小伟认识到,自己这一“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就拿学校的老师来说,自己犯错的时候老师会批评自己,但是也会批评班上其他人;自己生病的时候,老师也会关心自己。福利机构的老师也并非都不喜欢自己,管理人员“叶妈妈”就非常关心自己,时常找小伟谈心。在亲人里面,奶奶和姐姐比较关心自己,每年过年都会接自己回家过年,姐姐也到福利机构来看过自己好几次。

心理教师向小伟解释,他是陷入了“以偏概全”的思维陷阱,小伟找出来的这些证据有力地反驳了他的所谓“没有人喜欢自己”的观点。针对别人批评他时他会认为是歧视,心理教师帮助小伟构思另外一种合理的替代解释:“大家只是想指出你的错误,帮助你改变,而不是歧视你。”心理教师鼓励小伟说:“如果你一直相信大家是在歧视你,那么你会一直觉得受到了伤害,进而用非理性的手段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差,大家更加不喜欢你。但是如果你不这么认为,不是这么敏感和具有攻击性,同学们也许会更加友好,更加喜欢你。”心理教师还与小伟对其他容易诱发他过激情绪和行为的情境进行了讨论,让小伟认识到,自己对有些情境的理解和认知是非理性的,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小伟愿意尝试做出一些改变。

4.运用代币法,鼓励来访学生制定行为改变计划并实施。

在小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歪曲后,心理教师与小伟共同探讨改变的措施。决定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代币法”,利用班级现行的积分制度,来改变小伟骂人、打架等不良行为,并学会遵守规则,由此制定了一个3天—7天—14天—21天的循序渐进计划。如果小伟遇到让自己暴躁和冲动的情境,先运用五常法平静情绪,然后运用心理教师在上一阶段面谈中列出的问题清单,对自己的自动思维进行评估和辩论,再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如果能够坚持三天做到不与人发生冲突和矛盾,心理教师则奖励其3个积分(积分可以转换为班级积分)。继而7天、14天……每个阶段小伟完成任务后,心理教师就按约定奖励积分。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小伟有反复,心理教师也予以接纳、包容,与小伟共同分析原因并鼓励他继续坚持。逐渐地,小伟遇到事情能够想想再行动,大大减少了冲突次数。

5.链接资源,增强来访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持续支持。

在我们探索出的小伟的核心信念中,小伟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是“没有人喜欢我”“别人都想伤害我”。这源于小伟从小受到的真诚的关爱较少,而更多地体验到被欺负、被歧视的经历。虽然心理教师不可能马上改变小伟的核心信念,但是在小伟生活的环境中,让小伟体验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有利于减弱小伟对这一核心信念的坚信程度。

心理教师积极链接资源,一方面,联系福利机构和学校教师,请他们在平常生活中多关心小伟,在与小伟有关事情的处理上多以真诚、平等的方式沟通,减少批评和指责;另一方面,联系小伟的姐姐,请她们平时多来看望小伟,或打电话关心小伟,让小伟感受到亲人的关心,相信自己不是一个没人爱的孩子。另外,同伴支持系统也很重要,心理教师联系福利机构教师,为其更换了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作为室友,后者能够在生活上为小伟提供帮助和照顾;同时,心理教师还尽量安排小伟与同龄的伙伴共同参与学校的心理团辅活动,帮助小伟融入同伴环境。这些努力促进了小伟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强化小伟的改变。

四、效果评估

通过多方努力,小伟的行为改变计划实施情况良好,骂人和打架行为明显减少。通过核心信念信任程度评估表评估,小伟对“没有一个人喜欢我”“大家都想害我”等信念的相信程度降低,而愿意相信有很多人关心我、爱我。

小伟在面对容易引发自己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情境时,能够冷静处理情绪,理性思考,逐渐建立了正面积极的认知模式。人际关系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再时刻具有攻击性,变得更加友善,懂得尊重老师,不随意在课堂上插嘴和破坏课堂纪律。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其接纳度提高。

五、辅导反思

小伟看似像个小刺猬,逮谁刺谁,但在极具攻击性的外壳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心理教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像剥洋葱一样,将小伟的内心一层层剥开,直至探索到小伟的核心信念,让小伟感受到深度的共情,卸下防备,愿意与心理教师一起去努力和改变。

在探索核心信念的阶段,心理教师扮演一个教育者,指导小伟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工作模式,引导小伟自己去探索、去发掘自己的内心,让小伟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非理性的信念、扭曲的思维方式,产生改变自己的动力。在行为改变的阶段,心理教师是支持者,鼓励陪伴小偉一直坚持。在后期,心理教师是资源链接者,积极联络小伟的老师、亲人和同伴,为小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教师和小伟的共同努力下,小刺猬慢慢地蜕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小男孩。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疗法孤儿秘密
清单
赵氏孤儿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愿望树的秘密(二)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对医学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验研究
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梦鸟
我心中的秘密
第十三章 进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