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的家庭成因初探

2022-05-10 23:24韦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4期

韦晓

摘要:青少年抑郁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早期生活经验因素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少年抑郁的家庭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学业竞争加剧且提前;来自父母的高期待和高掌控;情绪缺乏宣泄的出口;父母关系不和谐;缺乏足够运动量。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学业压力;父母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4-0071-03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精神疾病患者超过了10亿,而青少年的比例达到15%~20%。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中,抑郁成为大家尤其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青少年抑郁更是呈大幅增长趋势。在过去两年多的疫情期间,青少年患抑郁和焦虑增多,与疫情前相比,发病人数增加了一倍,即全球每4位青少年中就有一个经历了临床抑郁症状,每5位青少年中就有一个经历了临床焦虑症状。在中科院刚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1]。在这份心理健康蓝皮书中,专门有两个章节报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足见青少年已经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青少年抑郁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早期生活经验因素等。本文试图从家庭方面对青少年抑郁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业竞争加剧且提前

教育从未像今天一样得到全民的重视,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视,太多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参与各种竞争,早教班、兴趣班、课外班应接不暇,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即使在今年的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家长们的焦虑程度并未有明显缓解。2021年10月,我们对云南省昆明市7151名中小学家长“双减”后的焦虑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报告“更焦虑了”的昆明家长不在少数,比例依次为一、二年级23.4%,三、四年级 21.8%,五、六年级 22.2%,七年级22.7%,八年级22.3%,九年级19.3%。当问及“双减”后是否还会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时,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双减”后仍然会选择报校外培训班。其中34.4%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双减”之前没有上校外培训班,但之后会选择上。11.4%的家长则表示,自己的孩子“双减”前后都会继续上课外培训班。可见,即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依然有不少家长选择继续“内卷”。

“双减”政策落地一个学期后的首个寒假,不少家长依然让孩子进入了刚出校门就进一对一私教班的无缝对接状态,这些看不见的竞争让孩子内心产生了无形的压力。当孩子随时处于充满压力的环境中时,势必会体验到紧张感和焦虑感,这种紧张感会让他们在面对学业任务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探索欲望和动力,于是会越来越害怕失败,越来越害怕挫折,更害怕在竞争失败以后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最终结果就是,他们只能选择退缩,退缩到一个不需要去竞争的环境里。我们都知道,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安全的、放松的环境,只有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能被激发出来。然而太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把更多的焦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业成绩上,不停地给孩子施加各种不在他们心理承受范围内的学业压力,而对成绩以外的东西,诸如孩子的情绪、人际交往、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等因素视而不见。孩子就在一天天被竞争大潮裹挟着往前走的过程中丧失了动力,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来自父母的高期待和高掌控

每一个心理问题都不是突然爆发出来的,而是一点点积累以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高期待。在“不努力就会被淘汰”“不出人头地将来怎么立足”这样的观念指引下,焦虑的父母只能将自己的高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现在的孩子承担的家庭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过去的多子女家庭中,其中某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想上学,对于家庭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因为这样就会有多余的劳动力为家庭早早分担经济负担。但是对现在的孩子,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和关注度都太高,他们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家长会把过多的要求和期待转移到他们身上。

除了学习上的期待,生活上的各种掌控也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几点睡觉,几点吃饭,几点完成作业,每周上几节课外培训班,上什么内容……孩子的一切都在家长的安排之下。不少父母在自身的情感发展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将太多的情感需要寄托于孩子去满足,当孩子的自我发展是以照顾父母的情感需求为核心时,孩子便难以表达及发展出自己的真实自我了。为了维系与父母之间的联结,孩子会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与感受,进而服务于父母的情感需要。可悲的是,当孩子对这一切表现出抗议时,不少父母往往会义正词严地指责孩子,认为这是为他们好,并否认他们的感受。由于缺乏精神健康疾病方面的常识,甚至在孩子发出求助信号的时候,父母仍然认为这是孩子矫情,是他们抗挫能力差。他们更不理解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条件如此充裕的年代,不愁吃穿,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有的家长甚至会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的太多了!”“坚强点!不要成天胡思乱想。”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孩子的情绪和状态。我身边朋友的孩子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有自残迹象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父母依然不当一回事,每天坚持让孩子上学,并没有意识到及时让孩子就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他们眼中,成绩远比身心健康重要得多。

三、情绪缺乏宣泄的出口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或者压力大的时候,作为成年人,一般都会有自我解压的方式,比如参加聚会、运动、购物等。但是孩子除了学习以外,较少有这样的机会去释放他们的压力,当他们表现出解压欲望时,常常會被大人忽视或不理解。比如当孩子说出“人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大人们发出求救信号,但太多的家长要么忽视,要么呵斥,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于是孩子在家庭中的情感无法流动,玩耍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和父母的交流得不到重视,以至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就容易关闭心门。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一直心存幻想或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这么大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专心读书就行了,自然就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会非常敏感,家长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随时发现孩子早期表现出来的抑郁情绪,找出症结所在,并帮助孩子找到宣泄负面情绪、焦躁心理的渠道,尽量在早期制止抑郁症的发生。

四、父母关系不和谐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冲突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压力事件,会对其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违纪等外化问题行为,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行为,以及同伴冲突、学业成绩落后等诸多的不良适应问题。也就是说,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尤其是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2]。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夫妻之间关系融洽,不吵不闹,相互尊重,家庭氛围温馨和谐,让孩子感觉很温暖很幸福,孩子患抑郁症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五、缺乏足够运动量

众所周知,作为促进健康的直接手段,体育运动是一种能有效预防、减缓和治疗抑郁症的方式。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和过去的孩子相比,运动量是明显不足的,尽管每周学校的体育课基本能开足开齐,但是体育课通常是一种有标准有要求的学科,不一定能带给孩子们运动本身的乐趣,不少孩子甚至在严格的要求下对体育课产生了畏惧心理。大多数时间,孩子只能在体育老师的要求下锻炼,而不能自由追逐打闹。即使是课间休息时间,不少学校为了安全起见,也不会让孩子们有太多自由活动的时间,甚至直接把课间休息时间完全挤占的学校比比皆是。男孩子之间的身体对抗更是不会得到允许。回家后孩子更多忙于学业,也少有锻炼身体的时间。缺少了运动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学习压力本身就大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消极心境状态。

可见,青少年的抑郁发病成因中,家庭因素占有重要的部分,除了上面几个方面的成因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需要引起重视,尽可能减少家庭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 季曉琴,刘俊升. 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