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下“三维”适应性转换翻译方法应用

2022-05-10 04:59马菊芳
校园英语·月末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

摘 要:作为旅游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景观介绍文本翻译的质量尤为重要,直接影响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旅游业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景观外宣翻译的发展。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景观文本英译做过研究和阐述,并提出过不少可行性建议。本研究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广西玉林人文景观的英译介绍文本进行解读,在三维转换原則的指导下探索译文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促进本土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人文景观英译;三维转换

作者简介:马菊芳(1983.10-),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引言

位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资源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孕育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浓郁的人文色彩,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尽管玉林市人文景观众多,其中不乏中外著名景点,然而通过实地考察,笔者了解到这些旅游景点缺乏翻译材料,现有的英文旅游资料也不尽人意,导致译入语读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译文,无法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魅力。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玉林景区宣传翻译文本,深入运用该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这些文本进行分析,希望以此促进玉林旅游文化“走出去”。

一、生态翻译学及“三维”转换翻译方法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在2001年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它致力于翻译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翻译环境生态的整合性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包括译者中心、“三维(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转换、适应选择论、关联序链、事后追惩等,这些理论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维”转换被认为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原则之下的基本翻译方法,本文将主要采用该方法来分析玉林人文景观旅游英译文本。

(二)转换翻译方法

翻译是涉及原作品、译者和译作读者“三元关系”的过程。“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就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是原作者和译作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以译文为载体向读者传达信息的传递者,因此既要忠实于原作品,也要服务于译作读者。作为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和个体性等特征。因此,作为行使翻译职责的译者,必须考虑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的各要素,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使翻译选择遵循翻译生态的动态变化规律。

“三维”转换论是生态翻译学中最具指导意义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译者应当在翻译过程中在“适应选择论”原则的指导下,实现原文到译文的多维度转换。“语言维”就是译者在译文中还原原文的语言形式、语言表达风格,传达原作品的语言美感,要求译者具备优秀的语言素养。“文化维”就是译者帮助译入语读者清除文化差异的障碍,阐释原作的文化内涵,要实现此目标,译者须要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精髓。“交际维”要求译者除了转换原文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容外,还要传递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生态翻译学的“多维整合”原则,综合考虑“三维转换”,从而达到语言表达、语境效果和交际意图的和谐平衡。

二、“三维”适应性转换的案例分析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时,对语言形式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中英两种语言无论从表达方式、语言结构或逻辑思维上都具有较大的差异。英语重形合,英语中词类界限比较丰富,多用显性连接词完成句子和单词的连接; 汉语重意合,汉语词语中没有明显形态标志,句子结构比较松散,词类界限比较模糊,靠内在逻辑关系和语序来表达含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不同层次的语言差异,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做到在词语意义、句子衔接和段落篇章上自然转换。

例1:作品包罗万象,贯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风俗历史和文化。

译文:The works are all-embracing, into which the five-thousand year's custom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re penetrated.

原文是描述云天宫里珍藏的文化作品,译文使用了直译的方法,使用了“penetrate”一词翻译“贯穿”,根据《朗文词典》中给出的“penetrate”的英文意思“to enter something and pass or spread through it”,从这一词可看出云天宫内的收藏品不仅丰富多样,且蕴含着深厚而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意蕴,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其中以文化障碍为难。景观介绍文本很多语言表达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要准确传达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色属实不易,不仅考验译者的语言水平,也考验译者的文化知识储备。

例2: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传入广西南部,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译文:In the mid-term of Qing Dynasty, the Tea-plucking Opera was introduced into southern Guangxi from Jiangxi province and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400 years.

此处“采茶戏”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为“Tea-plucking Opera”,这样直接体现了该戏剧的背景,把戏剧的核心内容表现了出来,这也就在文化维度上实现了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除了注重双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层面的传递以外,还要关注交际意图,将选择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使其在译文中得到准确的传递。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递媒介,人文景观翻译的主要交际目的就是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文化信息和吸引外国游客。因此,译者应该根据人文景观文本的交际意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忠实和对等理论,要以原文为底本,迎合读者思维模式来介绍本土人文景观。

例3:佛子山風光秀丽,内有一水湖,湖水清澈,山环水绕。周边村落、谷地、农作物,田畴千里,阡陌交错,呈现出非常好的田园风光。

译文:With the beautiful scenery, Fozi Mountain embraces a clear lake inside her, which is surrounded by water and hills.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valleys, crops and paths crisscrossing in the boundless farmland present a peaceful scene with humanity.

原句句式整齐,夹杂着四字成语,读来朗朗上口,展现了一副风光秀丽的自然田园画卷。译者根据中英文句式的差异进行了改写。译文长短结合,错落有致,把原文并列的结构调整成一个非限制性从句和主+谓+宾结构句式,虽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实现了原文的达意,读者从中能体会自然风光带来的美好感官享受,达到了原文期望的交际目的。

三、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玉林人文景观外宣文本翻译现存问题与矫正

目前玉林人文景观外宣文本翻译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不同维度上都存在大量问题,笔者将从生态翻译学的“多维整合”原则角度对玉林人文景观介绍文本的翻译进行探究。

(一)语言维系统翻译失误

例1:云天宫介绍

译文:Introduction of YunTian Palace

此处为introduction的搭配错误,根据朗文字典,Introduction作“the act of bringing into use/to a place”(采用;引进),后通常搭配 “of”,此处的意思为“云天宫介绍”,因此应取“a written or spoken explan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a book, speech, etc”的意义,因此搭配“to”。译者犯此错误,说明没有充分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没有成功实现原文在语言形式上的转换。

例2:九曲桥

译文:Jiuqu Bridge

九曲桥作为中国的特色建筑风格,因桥共分成九曲,曲折迂回而得名。此处仅用拼音,显然不能够准确描述景点的形态,让外国游客一头雾水,建议采用意译的方法,修改为“a zigzag bridge”,这样外国游客可以直截了当地了解到此桥的独特之处。

(二)文化诠释失误

例3:(采茶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

译文:On this basis, it added plots such as clearing waste-land、ordering tea、picking tea、frying tea and selling tea.

此处的“点茶”是中国茶道的一种方法,译文没有解释“点茶”的含义,而是把“ordering(点菜、命令) tea”称作“点茶”,这未免会给国外游客带来困惑,建议修改译文并增添注释即:whisking tea(the powdered tea mixed into hot water and frothed with a whisk before serving),如此翻译体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4:国内以及香港很多寺院或净室,都要举行地藏法会,纪念地藏菩萨。

译文:Many temples and clean rooms in China and Hong Kong will hold Dizang puja to commemorate the Dizang Bodhisattva.

本例译文的“地藏菩萨”“净室”都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具有宗教文化内涵。实际上此处的“净室”是指清静、干净的屋子(多指寺庙中供歇息的房间),此处翻译为“clean rooms”(干净的屋子)显然不能体现出这一意思,因此不能准确传达原句的文化维,建议修改译文为“peace and quiet rooms”。

(三)交际传达失误

例5:三是二楼中有四根大柱子承受上层楼板、梁、柱和屋瓦的千钧重量。

译文:Third, there are four big pillars on the second floor, which are the only support and bear the weight of whole building.

文本介绍真武阁的独特构造,文字涉及大量建筑的专业术语,如榫卯结构、杠杆原理等等,体现了丰富而鲜明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文化意蕴。该译文中采用了改译的方式,没有把“上层楼板、梁、柱和屋瓦”这几个术语具体翻译出来,而是直接用“the whole building”,这样就没有能够实现游客对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理解以及对建筑文化审美意识的传递,建议逐一翻译案例中的建筑术语,以便更好地实现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的转换。

结语

近年来对外旅游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玉林市各景观在不断增加和完善旅游外宣资料。作为帮助旅游者认识和了解旅游地文化的桥梁,为了能够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在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须遵循生态翻译学的多维整合原则,在适应选择和选择转换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适当采用“掏空”再现、“补建”依归和自然化“仿生”等方法,呈现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译者应做到了解人文景观介绍词的形式和结构,注意原文中的文化典故、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等信息;注重文化价值的实现,深入剖析文化内涵词的丰富含义,尤其是一些古诗词和名人典故,不用拘泥于形式,这样方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虚指”研究与“实指”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11):117-126.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74-186.

[3]胡庚申.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续——“生生之谓译”的生态翻译学新解[J].中国翻译,2020(5):5-12.

[4]黄晋波,刘泽海.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文本英译研究——以湘西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20(12):320-326.

[5]刘红丽,王爱萍.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黑龙江文化外译三维转换探析[J].外语教育教学,2021(11):80-81.

[6]王雪晴.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茶名英译研究[J].福建茶叶,2022(1):286-288.

[7]林诗韵,陈嘉欣.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广州市旅游外宣翻译——以A级景区旅游文本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21(8):37-39.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三维
“三维”视角的民生资金跟踪审计重点探析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浅析路面三维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