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培训的导向思考

2022-05-10 01:45许晓俊
中国篆刻 2022年4期
关键词:硬笔书法艺术性书写

◎ 许晓俊

20世纪80年代,硬笔书法热潮掀起,是典型的实用办公需求与文化追求需要。当时手写是主要的沟通交流手段,办公文件起草、书信往来、留言条、各种凭条等等,日常以手写为主,打字机很少,因此,一手好字是一个人的门面,是有文化的象征。当时硬笔字以端庄秀美为主要审美导向,艺术性的追求到了九十年代才逐渐占据主流。当年更具实用的书写是“速记、速写”,黄若舟先生的《汉字快写法》一书应运而生,主要教大家快速记笔记、会议记录等等,是给自己看为主的,所以有很明显的符号性。同一时期毛笔书法的热潮也开始掀起,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的提倡有很大的关联。尽管硬笔书法也在追求艺术性的提升,仍然无法去跟毛笔书法相抗衡,这是客观存在的工具性能差异与传承的差异。硬笔书法一直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徘徊发展,随着电脑的普及使用和人们交流方式的语音化,书写成为一种难得的行为,主要是学生做作业和考试,而工作过程几乎用不到书写,渐渐地只要能把字写得好看的,不管用毛笔还是硬笔,众人都很羡慕,所以“书法家”一下子就多了起来。突然间大家发现书写反而成了大问题,老师的字百分之八十很差,学生的字百分之九十很差,于是教育部启动书法进课堂,但进展缓慢,校长们明知重要,但仍无能为力,因此校外书法培训机构承担着书法教育的普及工作,老师、家长发现孩子字写得太差,才让他们去培训机构去学,本来培训机构应该承担精英教学的,培养有书法兴趣和天赋的孩子向专长发展,所以中国书法传统教育中的精英培养模式很难适应这些普及性的写字教育工作。于是书法培训市场乱象环生,良莠不齐,稍微字写好一点的人都来教孩子写字了,家长也采取就近学习为主的思考模式,反正就是让孩子把字写得稍微工整、美观一点,也不是培养书法家,随便找个老师学学就行,家长真敢想,也敢送去,老师们也真敢教,来者不拒,学不好那是孩子自己不肯练,或者不肯听……,反正都是孩子的错。于是家长们很疑惑了,问老师怎么孩子的握笔姿势是错的?老师说在我这里是对的;问老师孩子作业的字怎么还是很乱?老师说在我这里写得好好的;殊不知,这都是老师出问题了,书法教育出问题了。国家着手整顿教育培训市场太正确了,再不出手要出大问题了。整顿必须从老师入手,严格准入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下假的书法教师资格证都可花钱买的,能行吗?

要规范这个行业,必须要由权威学术机构来花大力气整合,而且不是三、五年就能改变的,特别是顶层设计要做好。

目前寄希望像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这样的学术研究机构来牵头,联合书法(硬笔书法)杂志社、报社、书法教材出版社来共同研发。首先制定课程标准,然后编写适合不同年段及需求的教课书和教师用书,再培训老师,继而开发教学配套资源。这么庞大的工程靠个人或某个大型培训机构是无法完成的,但全国范围内真正有研究成果的人是不缺的,缺的是整合资源,这些人肯把自己的成果奉献出来共享,这是关键中的关键,现在有这种情怀的人还是太少。少归少,至少还有,但要做成这件事,又不能市场化,否则又容易偏离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
硬笔书法艺术性书写
我们的国宝 鹰形陶鼎——原始社会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慈善硬笔书法
慈善硬笔书法
慈善硬笔书法
慈善硬笔书法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公园小品设计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