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2022-05-10 03:36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证书课程体系岗位

刘 镇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开始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试点推行。其目的是为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培养模式和新的评价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拓展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对接融合。而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是能够顺利、合理地实现1+X证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目前,教育部已经公布了四批试点的证书,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紧密相关的三批见表1。

表1 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1+X职业技能证书

从试点院校的实施情况以来,目前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多数院校原来课程体系及标准无法满足1+X证书考核,需要额外的辅导培训才能应对相应的证书考核标准;二是多数院校基本是通过各相关证书的初级考核,仅少量学生通过了证书中级考核;三是从全国前三批的X证书试点类型来看,92个试点证书中,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3批)试点数为472个(位列第三),建筑信息模型(BIM)(第1批)试点数416个(位列第六),可见不同1+X证书认可程度差异较大。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同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区域经济需要,选择合理合适的1+X证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同时要引用1+X课证融通的理念,对岗位目标的调研、职业能力的确定、工作任务的梳理、能力对接的分析,创新形成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考核、课程资源与职业技能证书鉴定标准统一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行业岗位正在进行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迭代。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应用和现代建筑产业融合不断涌现,企业对掌握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建筑信息化、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咨询、智能建造等新技术、新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强烈[1],这对高职土建类专业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而课程体系的现实弊端更加凸显。

(一)课程体系不融通

伴随着建筑产业升级,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理、新工艺快速发展,这需要职业教育主动求变,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2]。首先,当前很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仍旧具有严重的学科性课程体系影子,课程设置单一化、碎片化、孤岛化、结构断裂、内容失当等问题严重,只注重单一能力培养,无法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其次,课程体系与建筑产业升级需求结合不紧密,因此导致毕业生的结构质量不能与行业人才需求相适应,无法应对现代职教体系发展。再次,课程体系缺乏创新创业理念,忽略个性化设置,限制学生潜能和兴趣,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二)课程标准不清晰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从能力本位转向职业标准本位进行改革,而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涵标准建设是改革核心。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大都是授课教师自己编制,即便有校外专家参与也是浅尝辄止。受教师能力、校企合作等条件限制,各区域职业院校之间,甚至校内土建大类各专业之间,课程标准均未实现统一,课程难度层级设定模糊,个性学习拓展有偏颇,达不到行业和企业认可,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这导致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无法实现课证融通、学分互认,在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实现职普互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三)课程评价不科学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而对课程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效性、功能性、价值性评价不足,没有完整有效的评价体系。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实施评价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在项目成果评价、实训参与表现等简单、一次评价上,而对课程标准的准确性、课程内容的对接性、教学模式的适应性、教学效果的功能性、学习效果的成效性等课程内涵要素的评价缺乏深度和全程参与[4]。在课程具体评价中,大都还是停留在期末试卷、实训操作等这种单一、静态、主观的考核,忽略对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评价,缺乏基于课程体系全过程、动态、客观、信息化的评价。

(四)课程资源不支撑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有足够的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所以要通过行业、企业、学校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有效地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服务[5]。首先,多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仍旧停留在“供给思维”上,没有考虑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没有考虑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无法有效满足学习者通过角色互动实现合作式学习;其次,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大都存在“重立项轻建设”“重形式轻应用”等问题,没有将课程资源建设与服务行业发展、深化职教改革联系起来,没有建立“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三位一体的数字资源体系;再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碎片化、无序化、重复化、落后化等问题,没有形成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区域的共建共享机制。

二、1+X证书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X证书制度的推行,对职业教育有着更强的指导性。我们根据建筑产业升级需求,对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包括职业岗位是否变化、岗位能力是否迁移、知识技能是否变更、综合素养是否发展等内容,调研对象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职教教师等,最后形成数据并进行梳理,而后召开论证会进行具体分析和认证。

(一)就业岗位变化

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首先确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职业岗位变化[6](见表2)。其中原目标岗位中,施工员岗位占毕业生就业岗位55%~65%,质检员占15%~25%,安全员占5%左右,造价员占5%左右(女生为主),资料员占5%左右(女生为主),其他占10%左右;其中新目标岗位中,施工员岗位占毕业生就业岗位50%~65%,质检员占15%~20%,安全员占5%左右,造价员占5%左右(女生为主),资料员占5%左右(女生为主),建模员占5%左右,其他占5%左右。

表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岗位变化表

(二)职业能力要求

确定专业目标岗位之后,对调研数据进行梳理,经过多次专家论证会,确定各对应岗位及职业能力。以就业岗位最多的施工员为例,其工作职责包括施工组织策划与协调、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工程进度计划与控制、工程质量安全检查与控制、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五项工作职责[7]。对工作职责所需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素养进行细化、分析、梳理,形成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表(见表3)。

表3 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素养表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表3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核心知识、技能及素养,即建筑识图、工程质量、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工程造价、BIM应用。

(一)岗课证对应关系

将表3中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重新梳理,形成职业能力与课程与“1+X证书”的对应关系(见图1)。

图1 职业能力与课程与1+X证书的对应关系

(二)1+X证书分析

以土建大类参与度最高的建筑工程识图和建筑信息模型(BIM)两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进行能力分析、梳理,并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接,形成能力分析表[8](见表4)。

表4 1+X证书、能力、课程对接分析表

(三)课程模块化对接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模块。每门课程又根据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进行能力递进分级模块设置。房屋构造与识图课程与建筑工程识图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设计(见表5)。

四、实施中的关键点

(一)面向自身,合理选择

目前,随着教育部陆续公布的“X”证书的数量越来越多,可供不同专业“X”证书的选择也日益繁多,不同院校、不同地区、不同专业要科学合理选择“X”证书。基本原则就是:首先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其次要满足地方行业发展需要,最后要考虑行业未来技术进步[9]。

(二)课证融通,体系重构

课证融通根本在于课程体系重构,需要在选择合理“X”证书基础上,并将不同“X”证书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梳理,重新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程,创新形成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10]。

(三)教师提升,创新教学

面对课证融通需要,关键在于教师团队。教师团队一方面要达到“X”证书高级标准,另一方面要全面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对接开放,教学设计合理规划。同时课程教学要依据合理项目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任务驱动、工作导向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证书课程体系岗位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收录证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