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推进我国公共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2-05-13 09:34张琦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张琦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规划部署,以人民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行为规范。其中,培养全民高水准的公共健康意识和能力,是构成国家稳健前进的基础和人民健康发展的动力。以“大众健康生活”和“社会健康发展”为主题,从社会、社区、学校三个方面开展全民公共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全民公共健康认知、公共健康能力和公共健康责任。

关键词:公共健康;公共健康教育;社会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34-03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我们党和国家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决策,是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重要论断,深刻地说明了社会发展与人民身体身心健康密不可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更是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实践。因此,公共健康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从更广泛的大众层面深入推进,构建成熟完善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

一、公共健康的内涵

科学系统地理解公共健康含义是达成公共健康共识,推进公共健康教育行动的认识基础。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有两种译法:公共卫生科学,约定俗成地译为“公共卫生”;公共健康伦理学,将其译为“公共健康”[1]。比较地看,后一种译法更显客观,一是易于直观理解,体现公共健康的人本性和公众性;二是在英文释义中,体现了发展的公共卫生(Public Hygiene)到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两个阶段。

公共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达到促进公共健康的目的,首先需要明确定义“健康”,这就涉及对人本身的看待。对于“人”的看待,一种观点将人看成是纯粹的社会人,所以人的健康问题同样被看成是一个单纯的社会学问题,“健康”成为一种对人的社会规范[2]。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人,也是生物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3]。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无病痛、肌强体壮,更是身体康健和身心愉悦的有机结合,既是个人之事,也是社会之事。单有个人的努力,不能保持或保证健康;只有社会的努力,也不能保证健康。社会和个人协同促进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公共健康。

健康的人本性和社会性,使公共健康成为可能。关于“公共健康”,目前有三种观点:以“科学和技术”手段来达到“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保护健康”的目的,它需要通过社会组织来发挥其功能;“综合”运用“科学、实际技能和信念”促进公共健康;以“组织形式”来明确“地方、国家、民族和国际资源”的社会健康问题[4],重在强调健康的“公共性”,即只有涉及公共性的健康问题,才属于公共健康的问题。

综上,公共健康既是社会大众健康,也是由社会大众健康整合形成的社会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管理、全民营养等都属于公共健康的范畴和研究的范围[5]。这种融大众和社会健康于一体的公共健康教育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体现,既是构成当代文明的基础,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公共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公共健康教育的目标

培养全民健康以促进全民健康理念和行为的形成、培养全民公共健康以促进人人获得公共健康意识并养成公共健康能力和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健康以促进社会整体健康水平蓬勃发展,此三者构成公共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培养全民健康是公共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奠基内容,当每个人都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和根本性时,才具有公共健康的意愿和要求,并养成公共健康意识、具备公共健康能力,才可保障全民健康,从而引导社会健康,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这就是个人健康与公共健康的辩证逻辑。只有当社会处于整体健康发展状态,才可为公共健康提供可靠平台和有力保障,才能达到公共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公共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常识教育。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公共健康的一般知识,一般认知和要求,比如公共环境里不乱吐、不乱扔、不抽烟等公共健康认知和要求。二是公共健康的特殊知识,特殊认知和要求,主要指当社会发展与流行性疾病暴发、高时空压缩的交通与流行性疾病传播,以及面对各种流行性疾病的认知、预防、治疗、疗养等方面的知识。

2.基础教育。第一是生命观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是人本教育,将平等善待和关心他人、维护他人权利和保护他人生命安全作为公共健康的核心任务。第三是公共健康的社会观教育,引导学生认知个人的安全存在、健康生活与社会健康的关系,以及健康发展的社会对公共健康的基础性,培养其善待并尊重社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3.本体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公共健康权责观念、权责品质、权责精神和权责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成为公共健康的践行者和维护者。

4.根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进程中,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道德理念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伦理品质、精神和能力,即构成了公共健康教育的根基内容。公共健康的根基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公共健康的道德情操、美德品质和精神(如同情、怜悯、大爱、奉献)等。

5.危机教育。公共健康危机教育的内容应围绕三方面展开,即环境灾害、流行性疾病和社会意外事故,其重心是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可能性危机,注重提升学生的公共健康危机风险意识、锻炼危机应对处理能力,协调管理能力等。

(三)公共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

公共健康教育所肩负的根本任務是引导全民具备公共健康之“知”,并训练养成公共健康之“责”,从而使人人养成健康生活和具备公共健康的能力。“知”之教育,主要是推动全民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改善并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能力,同时避免“无知而伤害”。所谓无知而伤害,是指因为无知或不知等行为造成的公共健康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指向他人和社会,也指向自

己。“责”之教育,是促进个人或群体自愿且积极地实施健康行为和遵守规范,并由此形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承担且积极投身参与到健康促进的社会职责之中,同时避免“无责而伤害”。从根本上讲,公共健康虽然是享有的权利,但前提是要求人人必须承担起维护公共健康的责任。

在公共健康教育中,进行知责引导和强化是培养全民公共健康能力,避免公共健康危机的根本保证,也是公共健康危机紧急防控治理的根本动力。

三、公共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

基于公共健康之目的,对公民大众和社会展开公共健康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

(一)教育主体和接受对象

公共健康教育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自我教育,从效果方面讲,由于其自我教育的主体和受体的同一性,使它成为公共健康教育中的最好方式,但从公共健康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看,这种方式也存在根本性局限,因而需要公共健康的社会教育加以支持。另一种是社会教育,其优势为:第一使教育在实施中获得统一;第二使教育内容获得普遍的、完整的、有序列的规范,如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所实施的公共健康教育内容,结合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形成层次分明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第三使教育方式方法共享。公共健康的社会教育方式虽具有普遍性优势,但仍存在“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的可能性。所以,探索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互补方式和互动机制是构成公共健康的最好方式。

(二)教育环境和条件

从环境、场所和条件上看,公共健康教育既可以充分开发个人资源,也可以充分利用公共性资源。前者可探索以家庭为平台和基本单位的公共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方式,但其受生存环境、经济来源、物质生活水准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限制,也有可能受家庭整体文化水平、认知能力、健康观念、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等主观条件的制约。所以,充分运用公共场所、环境和条件,建构公共健康教育的公共方式,可避免家庭教育所导致的不利因素。但家庭教育方式较公共健康教育的公共方式更具天然的亲情化和日常生活化的魅力。因为家庭教育主要是以情感为动力和导向机制的,而公共教育却必须充分调动理智的方式并以理性为导向机制。正是基于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导向机制,公共健康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辅,以公共教育为主。

(三)公共健康教育的公共教育方式,可分为社会、社区和学校三个维度

1.公共健康的社会教育方式。该方式可在全社会各领域展开,但最重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将公共健康教育融铸在完善的制度之中,通过制度运作引导人们获得公共健康意识和能力。二是启动法律和司法力量,将公共健康教育融铸进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之中,使之对国民和社会组织以规训的方式来实现公共健康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建构完善政策,尤其是公共健康和安全政策,充分运用政策的规训和牵引力量来开展公共健康教育,如在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就构成对全社会公民、社会组织,甚至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执行机构的规训引导行动,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例外。

2.公共健康的社区教育方式。在城市化、都市化的当代社会,公共健康教育必须以社区为基本阵地、基本方式和基本桥梁,充分释放社会的两个优势:在地性优势,即通过制度、法律、政策而开展的公共健康教育,最终要通过社区的努力而获得最优化落实;融会贯通优势,即社区可以将公共健康的个人、家庭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三者相互推动和促进。

3.公共健康的学校教育方式。这是公共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体系将公共健康教育系统的基础性、有序化和层级性特点展现出来。

(1)小学实施公共健康教育,承担奠基性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公共健康常识普及,包括公共健康的一般知识普及和公共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其培养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公共健康意识和训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的公共健康能力,如在公共场所不乱扔乱吐的习惯,在人口高密集的场所戴口罩以防护流行性疾病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2)中学实施公共健康教育,既巩固和强化小学阶段的成果,更注重对其进行公共健康的基本品质、根本能力的培养。其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培养中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观、社会观;锻炼中学生具备公共健康权利能力和公共健康责任能力;锻造中学生公共健康伦理精神和优良的道德素养。

(3)高校处于学校教育体系的上端,高校大学生作为健康理念传播、健康生活方式引领,以及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群体,必然构成公共健康教育更高阶段和高级形式。具体地讲,高校实施公共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为良好有序发展的健康社会培养公共健康精英。高校健康教育应遵循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性和学习生活特点,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由此形成四个方面教育重心。第一,引导大学生开阔公共健康的世界胸怀,拓展公共健康的国际视野,培养大学生具备保护和捍卫公共健康安全的本领和促进水平提升的能力。第二,以大健康观为指导,围绕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预防控制、心理健康、传染病防控、突发应急事件应对等领域,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纳入健康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平台,充分利用“一网三微”等媒介平台常态化开展宣传活动,结合各类主题教育宣传周等形式,强化专题教育,如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宣传;利用团日、社团活动、寝室文化节等提高健康教育的活力。第三,创新教育模式,结合时代发展,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挖掘健康教育的社会资源,发挥专业机构的协同配合作用,积极主动争取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健康教育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通过专题讲座、技术支持、专家指导等方式,共同推进学校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走向深入,增强教育实效。第四,强化课堂内外教育教学相结合,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相促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并引入到中小学健康宣传教育领域,通过传播健康知识和理念,投身社会发展建设,锻炼大学生具备国家公共健康及其安全的整体认知、能力和视野的实践技能,培养大学生为社会公共健康、国家公共健康和人类公共健康勇于付出的担当能力和奉献精神。

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引,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共建共享、倡导全民健康的战略,构建和完善全民健康教育的实施内容、方法措施、学科融合、运行模式、师资队伍等体系化建设,吸纳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目标为导向,围绕学生的健康需求,针对存在的健康问题,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健康教育体系,推进健全全民生命全周期健康教育模式,以健康教育为抓手,促进全民形成正确的健康知识观,提升健康意识和素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全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巍.关于公共健康伦理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7.

[2]  WOLINSKY F D.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6.

[3]  WHO. WHO Remains Firmly Committed to the Prin- ciples Set Out in the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EB/OL].(2020-03-11)[2021-05-10]. https://www.who.int/zh/about/who-we-are/constitution.

[4]  CHILDRESS J F, FADEN R R, GAARE R D, et al. Public Health Ethics: Mapping the Terrain[J]. Journal of  Law Medicine & Ethics,2002,30(2):170.

[5]  BOYLAN M. 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Ethics[M].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107.

■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