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视角下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探索

2022-05-13 14:39李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摘    要: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提升养老服务的公益性、专业性十分重要。文章以社会工作方法为视角,以南京市A社区为例,研究社区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现状,探索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提升的现实路径,以促进老年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当代大学生身体力行感悟和学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树立志愿精神。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90-03

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拥有老龄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报告(2020)》指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据预测,至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2033年达到4亿,2050年达到5亿,将占到总人口的35%[1]。中国社会将从快速老龄化,发展到急速老龄化,再到深度老龄化。养老供需矛盾严峻,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严峻的考验。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且质量参差不齐。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度过晚年更有益身心健康,防止社会功能退化,使得居家养老成为了当下主流的养老模式,但是以传统子女照顾为基础的居家养老随着“421”式家庭的普及,越来越难以为继,将居家和社会服务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降低养老成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会服务的坚实力量,在众多场合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社区居家养老队伍的重要补充。大学生志愿者以社会养老工作方法为视角,既能提升专业素养,切实解决老年人的问题,满足需求,缓解社会压力,也能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文章以南京市A社区为例,深入分析社区老年人需求和老年服务现状,并以社会工作方法为视角,探索大学生老年志愿服务的方法路径。

一、社区老年需求及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一)社区养老需求较多,服务接受度参差不齐

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利于老年人安度晚年。通过对A社区的访谈问卷调查,能发现老年人兴趣爱好较多,对运动、棋牌和舞蹈等休闲文化活动都有较高的需求,在健康咨询、护理服务和老年教育等具体事务上也有较大需求,希望能提供养老服务消除社会隔离,这都说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较多,现实上由于人力、物力、资金支持和制度政策的有待完善,需求的量与质存在较大差口。一方面使得老年人没有深刻地感受到养老志愿服务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接受度体现了延续理论特点,以子女家庭为基础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关系网络保守,对新型社区化志愿者服务的养老模式接受度、信任度参差不齐。这就为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推进带来了困难,更迫切需要精准度和专业度高、针对性强、贴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产生。

(二)老年人物质层面需求容易满足,精神层面需求较难满足

从A社区老年人情况初步调查可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老年人有养老退休金、老年社会保险金等作为经济保障后盾;有医保看病方便,医疗卫生很少成为问题;不愁吃穿,在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容易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结晶智力增

多,生理安全需求满足度较大,那么更希望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随机调查中也反映出这一观点,绝大多数老年人有一個及以上子女,但是与子女共同居住的仅仅占五分之一,大多数老年人只与伴侣一起生活,这种特殊的少子化生活,使交流需求得不到满足,情感宣泄不畅,更会引起内心焦虑,增加孤独感。此外,在调查中也有老年人呈现明显的退休综合征状态,逐渐脱离社会,社会交往和参与逐渐减少,消息闭塞,社会角色逐渐模糊,心理能力不足且易失衡,这就使得老年人需要更多精神层面上的支持。

(三)养老服务针对性、普及性和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A社区作为“全国百家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在志愿服务方面也有许多突出的品牌服务,如关爱老年志愿者等志愿服务小队,但是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部分居民的志愿服务力量有限,成为制约老年服务普及性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传统的老年服务活动良莠不齐,创新力度不足,活动内容单一,老年人兴趣不大,针对性欠缺。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志愿者,特别是低龄老人志愿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难以提供专业性服务,服务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进入到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差距,提供有力保障,但是社会经验较少,较难用专业化的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容易出现反移情,产生替代性创伤,这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志愿者支持志愿服务行动。

二、社会工作介入视角下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志愿者加入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社区居家养老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照顾安排、家庭辅导、危机干预和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体系和模式,为传统家庭养老带来创新补充,但是单一的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依旧为发展带来较大阻碍,志愿服务者数量不足、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缺乏稳定因素和条件、服务数量和质量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急需解决。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效果不断凸显,能够有效地落实和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首先,大学生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所学专业与老年人的服务密切相关,社会责任感强,多才多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特别是老年人需要的知识科普、生活技巧培训、电子产品使用、安全指导、家庭辅导、老年教育和休闲娱乐等。其次,大学生志愿者有朝气活力和感染力,以及高度的服务热情。其创新思维能够丰富服务形式,同时因为年龄差距,可以弥补代际关系缺失,填充内心寂寞,帮助老年人调整心理状态,缓解老年人的晚年孤独感。最后,大学生志愿者相比于其他志愿团体,数量庞大,课外时间充裕、自由度高、凝聚力强、组织管理便捷、行动方便,可以做到一对一、多对一个性化的服务,有利于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

(二)社会工作介入视角对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意义

社会工作方法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更好适应社会环境,实现“助人自助”[2]。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时,缺乏调研和长期规划、欠缺沟通交流等专业技巧与素养,项目雷同浮于表面,预调研与动态反馈缺乏机制,实际需求满足程度不够等问题。滋养型环境、优势视角、治疗性沟通等专业伦理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从传统的打扫卫生体力劳动中获得角色澄清,明确“助人自助”的服务定位。社会工作的专业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家庭结构图、基线测量等专业方法,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分析服务目标,考察服务效果,总结服务经验,改善服务技巧,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意识形成,个人能力提升,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和社会文明风尚形成,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视角下大学生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探索

大学生志愿者加入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无疑是现有服务力量的有力补充。而社会工作方法是一套完整成熟的社会服务与管理理论和实务开展方法,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灵活运用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将会改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的不足,有效提升社区养老志愿服务的质量。根据社区老年需求和志愿服务现状分析,以南京市A社区为例,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对大学生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做出以下思考。

(一)针对情况特殊复杂的老年人,采取个案方式开展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的方式成为了当今社会主流的养老方式,在这些老年人中,年纪较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残疾、遭受较大家庭变故情感创伤和拒绝与人群接触等具有不同情况的老年人较多。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加之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在退化,智力水平衰退,适应性、学习能力较差,应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有所退化,社会隔离和撤离心态严重,以上老年人很难融入到社区活动中获得服务,如若再遇到突发事件,则更是无法应对,迫切需要社会力量给予帮助关怀,同时减轻年轻子女养老负担。在统一模式不能满足特殊需求时,通过网格员摸排、家人沟通、倾听老年人诉求等方式,大学生志愿者完成对接后,为老年人的服务建立具有一对一、多对一的个性化计划方案,用短时间消除突发事件对老年人的影响,用较长时间定点跟踪服务的方式,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和老年人的情感链接和信任基础[3]。定期入户探访、生活帮助、拉家常、治疗性会谈、方案反馈评估等,改善行动不便、情况复杂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引导老年人转变观念,提升能力,重拾自信,用“朝阳”温暖“夕阳”,填补情感需求。

(二)针对有相同需求的中低年老人,采取小组工作方式开展服务

小组工作方法是利用成员同质性特点,参与活动,满足具有相同或相似需求老人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注重相互沟通帮助、分享支持、倾听分享,共同参与、挖掘成员潜能和积极性。在调查A社区老年需求后,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根据中低龄老人不同需求和个人特点,帮助社区组建运动、书法、舞蹈等同辈兴趣学习小组,提高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力,实现身心发展;组建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时间银行”互助帮扶小组,激发潜能,提升自我价值和认同感;组建献言献策小组,发挥老年人主人翁意识,响应“积极老龄化”中“参与”的理念,为社区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出宝贵意见。在组建新的小组开展服务之外,大学生志愿者也应当成为新鲜血液,使社区原有的品牌服务焕发活力。A社区就有道德大讲堂、与秦淮彩灯大师学花灯等具有特色的综合文化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其中,创新的思维和热情饱满的状态,可以提升文化活动的活力、普及性,满足更多的需求。小组工作方法组建的小组,包括相互不认识通过活动熟悉的直接式小组和相互熟悉的间接式小组,可以在满足相同需求的同时,构建大学生志愿者与老年人、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社会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外部支持资源。

(三)針对改善老年人观念、满足需求方面,采取社区工作方式开展服务

社区工作方法强调的是在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的时候,不仅着眼于解决个人问题,更要将个人问题与环境结合,分析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分析环境能给个体提供的资源以及帮助。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不仅能够解决个体问题,对有相同生活环境,甚至是价值观念的居民群体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很大原因来自于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范围减少,产生社会隔离,如果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与社区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达成共识,便能挖掘社区支持网络。通过电话、逐户拜访等摸排老人需求;观看文艺演出、组织才艺表演、回忆峥嵘岁月演讲等集体性社会活动,创新活动形式,经验分享交流,唤醒老年人的价值需要;通过展板、海报、大屏幕广播等方式推送时事新闻、疫情防控、家风家训、生活小贴士,大学生志愿者入户宣传讲解动员,一方面营造社区风气氛围,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证,另一方面放慢节奏,潜移默化使老年人在生活中提升能力和技巧,接受新兴事物。

(四)针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实际,采取分级培训与督导

大学生志愿者在入社区进行养老志愿服务时,往往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技巧,存在一些困难。例如,老年人说话速度慢,带有方言口音,同时听力衰退,志愿者和老年人的沟通障碍;大学生志愿者自身阅历不够,对老年人观点难以准确把握,总结回应;主导者到协助者、服务提供者到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定位转换时机把握不准,难以让老年人最大程度获得参与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技巧与能力,避免自我效能下降,产生长时间服务的移情与工作倦怠、耗竭问题,需要采取对应措施去解决。分级培训,让大学生志愿者学会沟通与人际关系技巧、组织管理技巧、资源动员技巧、老年人消极反应应对技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大学生志愿者学会过程和结果评估,对志愿服务本身提高认识,并且能够及时调整总结经验教训,促使后续服务计划方案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效果性。更高层次专业人员的督导,将能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角色转变,问题突破和层次提高,服务效率、胜任力提升,心理和情感获得支持,更有利于志愿服务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志愿者本身素养的提升[4]。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报告(2020):聚焦医养结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

[2]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3.

[3]  李薇,徐婷婷.关于新时代高校社区志愿服务的思考——以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24):68.

[4]  何可倩.社会工作机构志愿者管理问题探析——以珠海市社会工作机构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8(5):53.

■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