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述评

2022-05-13 07:08贾楠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旅游研究

[摘要]21世纪以来,学界主要围绕红色旅游的基本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研究、个案研究和交叉研究等四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梳理可知,现阶段红色旅游在研究深度、研究学理性和学术体系构建等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对此,在接下来的研究当中,要提高红色旅游研究的深度,增强红色旅游研究的学理性以及加快构建红色旅游的学术体系,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红色旅游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21世纪;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2)02-0134-11

21世纪以来,红色旅游研究依据其自身特点,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作为资料收集和整理的一部分,出现了国家及地区政府的一系列权威数据资料、报告年鉴等成果,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保障;在专著及文献方面,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善,各类专业网站、研究基地以及各大平台开辟的红色旅游研究专栏,为新时代红色旅游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学者队伍建设方面,依托高校旅游专业及党史专业、国家智库、各地红色旅游及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题会议及论坛等平台,成就了一批较为专业的、正在快速成长的专家学者。但一方面,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少见有详细全面、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另一方面,进入新时代后红色旅游的发展高歌猛进,相关研究成果丰富,有必要充分检视和反思已有研究。因此,在新时代下重新审视并梳理研究成果,充分了解目前中国红色旅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问题,对于推动新时代红色旅游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红色旅游”为主要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到自2001年以来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2800余篇,学位论文308篇,本篇述评以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较有影响力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兼顾相关研究著作和学位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概况,将主要研究视域划分为基本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实践探索研究和交叉研究等四个方面,总结研究观点、概览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短板,思考发展方向,以期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有所裨益。一、关于中国红色旅游的基本理论研究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红色旅游的内涵、特点、功能、发展阶段等方面。关于内涵的探讨,主要围绕《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一期规划)提出的红色旅游定义、《2011-2016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二期规划)红色旅游的定义范围扩大而展开,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旅游不同的具体含义,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红色旅游特点、概念、功能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的研究,则是在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成百家之言。此类研究多以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成果展现,主要分布于学术专著中,学术论文中也有少量体现。主要代表成果如下:

萧少秋编著的《中国红色旅游》一书,探讨了红色旅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总结红色旅游四大特点及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意义,是较早开始进行红色旅游的基本理论研究的专著成果[1]。周振国、高海生的《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一书,探讨了红色旅游的兴起及兴起的原因,分析了红色旅游的特征和重大意义,走出了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坚实一步。[2]石培华、冯凌的《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一书,根据实践发展的新情况和认识的新进展,对红色旅游的内涵进行了时代探讨和历史延伸,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而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纳入其中,为红色旅游内涵的拓展延伸走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对红色旅游的本质特征、发展阶段加以总结概括,是当时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3]徐仁立的《中国红色旅游研究》一书,对“红色旅游”的内涵与政治、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相结合,进行深度解析,在此基础上剖析红色旅游的特点、功能、发展原则及发展阶段;该书在2020年进行了再版,新版本在立足时代、契合实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探索中全面推进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充实和补充,其研究成果具有典型性。[4][5]龚志强、刘欢主编的《红色旅游理论与实践探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红色旅游的基本概念、主要内涵、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同时深入解读国家红色旅游政策,介绍红色旅游典型模式,是新时代以来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6]张凌云、朱莉蓉的《红色旅游概论》一书,从红色旅游的产生、发展及意义入手,分析红色旅游的概念、特点和主题,认为红色旅游是当今时代对红色精神的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经济创新,“红色”是内涵,“旅游”是形式,对红色旅游进行了广义的概括,是对红色旅游内涵、特点、类型富有时代特色的深化。[7]国家旅游局编写的《红色旅游发展概论》一书,将红色旅游概念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进行剖析,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起源、定位、特点及历史演进进行分析,同时对红色旅游学科进行定位,是关于红色旅游研究较为权威和全面的一部专著,代表了当下红色旅游研究成果的主流观点。[8]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刘海洋、明镜的《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一文,从红色旅游的概念入手,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将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逐步探索和全面市场化三个阶段[9];雷召海的《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一文,论述了红色旅游的概念和发展效益,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10];刘莎的《关于红色旅游历史的考察》一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旅游发展的四个阶段[11];刘红梅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一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纪念地的修缮和管理为切入点,到第二期规划纲要出台为止,梳理了红色旅游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由此总结出红色旅游发展理念的转变[12];贾楠的《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考察》一文,将红色旅游的发展置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发展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和党的中心工作以及红色旅游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等,将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旅游的发展划分为萌芽、初步发展、综合发展、全面发展四个历史阶段,并总结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13]此外,新时代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视,近些年还出现专门关于红色旅游教育功能的研究论文,如管建莉的《创新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探索》,认为将红色旅游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创新和拓展红色旅游形式,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和路径,也为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途径[14];张凡的《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海南省为例》,以如何发挥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进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和互济为主题,从政府、景区和个人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15]这些是对红色旅游的功能,尤其是教育功能的深入研究成果。

此外,在研究课题方面,自2005年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出现关于红色旅游方面的研究立项,以一般项目为主,如2005年周振国的“红色旅游研究”项目(一般项目),[16]2010年黄细嘉的“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若干重要问题研究”项目(一般项目)等,[17]研究重点都是以基本理论为主,学科分类以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为主。在专门的研究机构上,2017年9月,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务实推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揭牌成立,包括2016年揭牌的湘潭大学在内,全国共有五所高校挂牌“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另外四所分别是南开大学、南昌大学、井冈山大学和延安大学。该举措提高了红色旅游的战略定位,对于红色旅游研究的专业智库和人才队伍是一大创新之举,更加有利于加强红色旅游理论研究,起到理论与实践双向创新的作用。

关于红色旅游的内涵、特点、功能及历史发展等基础研究领域,都是在宏观研究或者个案研究中体现出来。相较于对其具体发展状况的研究,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整体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力度较小、研究深度略显不足。基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效益和体现的首要价值不同,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引领着实践不断发展。寓研究于实践,体现了红色旅游研究指导实践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红色旅游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重要使命。二、关于中国红色旅游的实践探索研究21世纪以来,红色旅游概念正式提出,其实践探索研究主要是指站在全国整体角度针对红色旅游发展的普遍性,对红色旅游的发展概况、规划开发、市场推广及面临的问题、相关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该类研究成果广泛分布于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当中,占据了红色旅游研究的半壁江山。主要代表成果如下:

首先是来自于研究机构及智库牵头编纂的、较为权威的有关红色旅游的研究报告,如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组织编写的《中国红色旅游》,立足于中国整体的红色旅游现状,展现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区及线路[18];另一部分则是专家学者纂修的红色旅游专著,有总览全国红色旅游的专著,如许农合的《中国红色旅游》[19],徐仁立的《中国红色旅游研究》[4],也有针对各省红色旅游实情,各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地方红色旅游书籍,如《浙江红色旅游》[20]、《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研究》[21]等。这些专著的核心内容在于宣传红色旅游,展现红色旅游的美好风貌,对于红色旅游如何发展、有何特点等具有深度的研究还有欠缺。此外,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旅游研究院编写的《红色旅游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一书,宏观上总结了过去十年全国和地方红色旅游的辉煌成就和典型经验,为红色旅游三期规划的发展提出总体思路,从而推动“十三五” 时期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成就。[22]

其次是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曹正凯主编的《红色旅游项目规划开发与建设经营使用指南》一书,对红色旅游的资源开发、资源保护、项目经营、管理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概括总结。[23]石培华、冯凌的《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一书,在对红色旅游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历史阶段等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红色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典型案例和创新理念加以佐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体的研究成果。[24]徐仁立的《中国红色旅游研究》一书,同样是以基础研究延伸到红色旅游的规划开发、市场营销及可持续发展,并创造性提出了创建红色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用于目的地管理与评价,同时提出了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的构想,推动了红色旅游研究的创新性发展。[5]韩元军的《大众旅游时代的红色旅游发展论》一书,站在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论述新常态、大众旅游与红色旅游的关系,进而探究红色旅游发展的模式、动力来源及基础条件,提出提升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快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用市场力量激发红色旅游的发展活力以及实现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开发的建议,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研究著作。[25]黄细嘉、许庆勇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研究》一书,在新时代红色旅游内涵拓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红色旅游的盈利模式和综合效益拓展、市场开发、社区参与制度及公共管理等问题,不仅运用案例考证,也通过实证模型进行分析,是具有前瞻意义的研究成果。[26]国家旅游局编写的《红色旅游发展概论》一书,系统分析了红色旅游的资源与开发现状、融合发展、市场推广与营销、目的地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其内容较为丰富、权威,有很强的参考价值。[8]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焦新旗的《对搞好当前红色旅游规划的几点思考》[27],李静的《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28],白鹏飞的《陕西省红色旅游追赶超越发展的对策》[29]等文章,是关于红色旅游的对策及整体规划研究。黄玉梅的《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30],董培海的《基于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发展研究》[31]等文章,都是选取某一角度,探究红色旅游发展概况的研究。曲青山的《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思考》[32],吴亚平、石培新、陈志永的《中国梦语境下红色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创新》[33],龚娜的《我国红色旅游经济亟待转型升级》[34]等文章,是对红色旅游的发展战略、转型升级等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研究。

此外,由于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各地区、各部门的实践探索也会在各类报纸的宣传报道中呈现。1999年,瑞轩、谢国明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修旧址建基地学传统 瑞金推出“红色旅游”》[35]的文章,“红色旅游”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在专题报道当中,以“红色旅游”为关键词的研究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同时段内,《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主流报纸媒体也相继开始刊登“红色旅游”相关报道和文章,如《“红色旅游”热遵义》[36]《“红色旅游”热神州》[37]等,报纸文章的内容基本以报道和撰写地区红色旅游整体发展盛况为主。随着实践与研究的发展,除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旅游报》等全国主流报纸对红色旅游继续大规模报道、刊发文章外,地方主流报纸也根据当地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门报道,非综合类报纸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度也有增加趋势,如《中国质量报》的《为红色旅游添彩》[38]、《中国国防报》的《齐鲁大地掀起“红色旅游”热潮》[39]以及《山西经济日报》的《让山西红色旅游“亮”起来“火”起来》[40]等等。报纸相关报道及文章的大量涌现,不仅是红色旅游实践探索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红色旅游的研究资料,进一步为红色旅游的深入研究助力、为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造势。

相关研究成果不一而足,都是从整体入手,自上而下,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进行宏观研究,基础研究较多。但是由于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分布广泛,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程度也各不相同,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也各有差异,因此站在全国整体角度去探讨红色旅游的难度较大,成果相对个案研究较少。三、关于中国红色旅游的个案研究红色旅游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一视角或多视角,就某一地區、某一景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考察范围可大可小,落笔处可以小见大,亦可就事论事。此类红色旅游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近些年来更为繁盛,是目前红色旅游研究的重心,其成果广泛分布于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以及各类报刊当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某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概况、总结发展经验,以期推动红色旅游在新时代的深入发展的研究成果,如中国旅游研究院编著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延安道路》[41],以及国家旅游局编写的系列丛书之《红色旅游发展的井冈山模式》[42]《红色旅游发展的遵义路径》[43]《红色旅游发展的西柏坡实践》[44]等,通过对延安、井冈山、遵义和西柏坡等相对成熟的红色旅游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发展历程,不仅是对该地区红色旅游发展典型经验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更是总结推广其发展红色旅游的经验,推动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为其他地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借鉴。类似的代表性论文成果如王钢、庄飞、何伟的《淮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路径》一文,通过对淮安市红色旅游取得成效的分析,探索淮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等等。[45]另外还有通过实证方法对发展概况进行评价的成果,例如周美静、许春晓的《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韶山为例》一文,文章通过对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且运用文献演绎法和专家访谈法获取到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维度和指标,得出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韶山市这一经典红色旅游目的地,测评得出韶山整体的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的结论。[46]该文章是近年来在《旅游学刊》这样的专业旅游学刊物当中发表的极少数有关红色旅游的文章,文章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借用了个案分析,使得文章无论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第二,关于区域红色旅游新型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的研究成果,主要为以论文形式呈现,如朱东国、蒋晓煜《全域旅游视角下井冈山红色旅游产业融合策略》一文,以红色旅游经典地区井冈山为例,阐述了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关系,对研究区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促进井冈山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47]该文章将红色旅游聚焦在全域旅游视角下,与大旅游业紧密结合,通过案例研究,有力说明了红色旅游在产业融合方面的作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焦世泰的《左右江区域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以左右江为例,分析了左右江红色旅游的区域特性及旅游发展条件,对我国红色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梳理和归纳,是一篇通过个案上升到整体的具有典型性的论文。[48]郝慧芬的《吕梁红色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一文,通过梳理吕梁红色旅游的发展概况和资源情况,提出红色旅游的开发、整合和布局对策,从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和优质转化等。[49]这些研究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打破研究藩篱,通过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红色旅游圈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分析,讨论两地红色旅游新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路和具体实现路径,以期促进地区红色旅游新的发展。

第三,关于影响红色旅游发展的因素以及红色旅游发展对地区的影响的研究成果。由于红色旅游实践的快速发展,该类研究成果近几年呈繁荣之势。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杨丽、陈季君、时朋飞和黄国庆的《红色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为例》一文,以黔北黔西红色旅游为研究对象,借助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2014—2019年该区域17个县(市、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同时利用核密度函数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剖析了其空间演化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50]张宇丹、李偲、关苏杭、陈燕的《新疆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该文章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指数、局部自相关方法、 SPSS相关性分析了新疆62处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51]这些论文借助模型及相关分析方法,对红色旅游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说明,不仅在红色旅游的影响因素视域的研究当中有所创新,而且也对红色旅游的实证研究有所推进,更将旅游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于红色旅游的研究,给予了很好的启发、提供了新的路径。

此外,在一些整体研究、宏观研究当中,有以某地区为例来说明研究问题,也构成微观研究的一部分,如黄细嘉等人的《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一书,以江西井冈山、瑞金等红色旅游老区为例,深入研究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的互动关系[52];王晖的《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其中第七章以长株潭地区红色旅游为例,进行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基于生态考量分析其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劣势,从而给出该区域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具体建议[53];李中、焦彦主编的《红色旅游——国际战略视野下的新战略与新形象》一书,其中选取了以韶山为例的文章,提出了红色旅游国际化的思路[54]。

在学术论文方面,自从2005年起出现关于红色旅游的硕士论文,论文数量相对稳定在20篇左右,研究内容集中于地区个案研究,也有红色旅游的整体实践探索的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宏观研究,红色旅游个案研究成果要丰富很多,且更加集中于某一地区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广阔的个案研究视野当中,对实践发展较为成熟的红色旅游研究更多;一些实践发展滞后的红色旅游及其所在的地区,其研究也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制约了这些地区红色旅游的实践发展。四、关于中国红色旅游与其他相关方面的交叉研究一般意义上的红色旅游研究,基本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研究和个案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随着红色旅游的实践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事物不断涌现,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多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逐步兴起,也日益成为红色旅游新的研究热点。因此除对红色旅游本身的研究之外,还存在着红色旅游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红色旅游与生态环境、老区建设、红色文化、思想理论建设等方方面面的交叉学科研究,以及必然会存在的红色旅游导游词的总结归纳以及不断创新,本文在此将这些方面的研究归纳到红色旅游的研究当中,进行简单整理归纳。关于红色旅游的各类研究相互促进,彼此进步,共同服务于中国红色旅游实践发展需要。

在红色旅游与其他方面的交叉研究当中,最初的相关论文如2001年白珊的《挖潜老区优势发展红色旅游——记太行革命老区黎城》一文,简介了黎城的老区历史和红色旅游发展的自然和历史条件[55];毛日清的《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一文,则提出老区建设要利用良好的外部条件,抓住“红色旅游”发展的良机,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等[56]。这时有关红色旅游和老区的论文还谈不上是“研究”,只是将红色旅游的实际情况作简单概述。随着研究的开展,该类研究当中以著作为主,相关专著如黄细嘉等人的《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一书,以全新的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老区现代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老区文化传承以及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研究了红色旅游发展与老区产业结构调整、老区“三农”问题、老区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红色旅游驱动的老区发展模式和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方式。[52]刘红梅的《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一书,在系统研究红色旅游的基础上,探讨了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的互动关系,分析了红色旅游发展中传承红色文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红色旅游规划开发、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红色旅游展馆建设、红色旅游市场营销和红色旅游导游讲解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传承红色文化的对策。[57]

新时代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由于红色旅游的发展效益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相关的交叉研究视角、内容更加丰富全面。相关论文成果如王海洋的《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红色旅游热点分析与文献服务探讨》一文,论述了新形势下红色旅游发展的良好业态及文旅融合下图书馆文献服务的现实问题以及转型优化的必要举措,为深化文旅融合和传播红色文化提供了合理化建议[58];胡娟、袁珍珍的《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红色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一文,运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总结归纳两者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探索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红色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59]这两篇文章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交叉研究方向,红色旅游与图书馆学结合,也是红色旅游与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建设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张岳军的《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的研究现状、动因及趋势》一文,论述了红色旅游有助于创新廉政文化教育与传播的载体、渠道及形式,廉政文化有助于激发红色旅游健康发展新动能,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更高品质、更富多样化的旅游精神文化消费需求。[60]紅色旅游与廉政文化相结合也是近些年与政治和文化结合较为紧密的研究方向。牛彦合、焦胜、夏依宁等人的《基于红色旅游的国土空间规划层级传导与冲突协调研究》一文,旨在为红色旅游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条控制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红色旅游与空间规划交叉结合的论文成果。[61]由此可见,红色旅游与其他相关方面的交叉研究,范围广大,多与经济、文化和政治相关联,也多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另外,2011年起出现红色旅游研究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相对广泛,主要是关于红色旅游与外宣资料、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但是论文数量较少,2011年后国家社科基金关于红色旅游的立项除一般项目外,也包括了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如2015年徐仁立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项目(西部项目)[62]、任婕的“西北地区红色旅游游客行为与价值回归研究”项目(青年项目)[63]等,学科分类不仅有科学社会主义,也开始涉及应用经济和管理学方向。

在红色旅游研究当中占很大比重的还有讲解词、礼仪规范等相关方面的成果,尤其在红色旅游发展繁盛的新时代,该类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红色旅游实践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红色旅游的研究进程。董宪民主编的《陕西红色旅游(导游)讲解词》[64]、张承隆主编的《四川红色旅游景区(点)导游词》[65]、安徽省旅游局等的《安徽省红色旅游导游解说词》[66]以及《井冈山红色旅游标准讲解词》[67]等专著,以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为编写主线,对红色旅游景点、旅游资源、革命历史、红色革命歌曲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选取核心经典的旅游景点作为编写对象,内容详实系统,重点突出,语言表达精炼。李曼的《红色旅游讲解员职业形象塑造》[68]、叶林,揭震昆编写的《红色旅游带团与讲解技巧》[69]《红色旅游接待服务礼仪》[70]等专著,针对红色旅游的基本特点和游客的需求规律,系统阐述红色旅游接待、服务的相关形象、礼仪,力做到求突出核心,使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同时更好地起到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红色价值的作用。五、中国红色旅游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红色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中国红色旅游的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视域和观点的研究成果。但要看到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有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在研究的深度不够、学理性不足、学术体系构建比较薄弱等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的深度不够。例如前文述及的关于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成果和著作成果,其内涵研究拘泥于一期纲要的内涵和二期纲要的拓展内涵,没有随着三期纲要及其他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而继续深化,同时也缺少与党史、新国史等最新表述相结合的内涵研究;在红色旅游日益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乃至综合效益的今天,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研究整体存在纵向深度不够的问题。个案研究成果当中,例如井冈山、延安、瑞金等红色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重视其发展经验的传承和总结,试图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模板,但忽视了其具有的特殊性,略显过犹不及;例如近些年涌现的有关山西、广西等地的红色旅游研究成果,关注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相对较少,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研究整体也存在横向深度不够的问题。关于红色旅游应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回归其本质的研究,也相对缺乏。此外,有关的史料挖掘、抢救和整理的速度和力度也有所缺乏,也是导致深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二是研究的学理性不足。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理性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能够有逻辑自洽的概念、知识和系统理论;二是该主题的研究具有价值,具有科学性。经过数十年的研究,红色旅游的内涵、历史发展、特点和功能等基本理论已经具有学界认可的共识和官方定调,同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较为体系化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成果当中,关于描述现象较多,如对于井冈山、延安等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概况、发展历程的研究成果较多,关于总结归纳相对较少,或者总结归纳囿于一方红色旅游、囿于一个学科研究,没有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将红色旅游的研究上升到理论总结层面,而且运用学科范式的研究就更少一些,没有其本身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使得红色旅游研究处在“形散”的阶段。可以说,对于成熟的系统理论及研究方法,红色旅游的研究依旧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丰富的研究知识并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之间各自为政;二是理论尚未上升到学科或者研究方向的层面,研究的科学性亟待加强。由此来看,红色旅游研究的学理性不足。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的学术体系构建比较薄弱。一方面,尚未在旅游学学科的研究当中建立红色旅游研究的学术体系。目前在这方面学界存在两个偏向:一个是忽视了红色旅游的“旅游”实质,使红色旅游的研究在旅游学领域内缺少应有的话语权,例如旅游学的研究“重镇”刊物《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等,作为旅游学研究的专业、核心期刊,近些年几乎未见红色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章,这很难说不是红色旅游在旅游学科的话语缺失。一个是当前的红色旅游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亟需引进旅游研究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如《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对青年出游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一文,忽略了红色旅游的“红色”本质,以及其所带有文化差异、效益差异和学术背景差异,使一些研究成果和红色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不相符,且在学科背景上较为单一,在方向上融合性较弱,因此在旅游学科研究内建构起红色旅游研究的学术体系尚存在薄弱环节。[71]另一方面,尚未在党史、新国史等相关学科研究当中建立与红色旅游研究相适应的学术体系。当下的红色旅游研究对新的指导理论和指导思想的认识和学习还不深入,在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上有待加强,研究视角、范畴、方法也不够多样化,研究缺乏主线和方向,可以说与党史、新国史研究是“两张皮”,不仅使研究同质化,更使得研究像空中楼阁,在横向和纵向上影响到研究的深度,导致学术成果纷繁冗杂却缺乏相应的历史指导,史实支撑深度不足。此外,红色旅游研究口述史及汇编、数据等基础资料建设尚存在空白,也制约着红色旅游研究学术体系的构建。六、推进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的展望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红色旅游实践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探索中全面推进其理论研究,以期为更好地发展红色旅游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依据。据此提以下三点展望。

一是提高红色旅游研究的深度。首先,红色旅游的研究要立足时代,向上拓展红色旅游的时代研究,紧跟政策文件,深入解读最新的纲要精神,持续深化新时代红色旅游的新内涵,体现红色旅游的时代特色,围绕核心,不忘初心,始终同心;其次,紅色旅游的研究要立足历史,向下拓展红色旅游的历史研究,正确把握其历史内涵和意义,加快相关史料的挖掘、抢救和整理的工作速度,加大相关文献资料的解读力度,通过研究赋予红色旅游更丰富、更生动、更准确的内涵;再次,红色旅游的研究要立足大局,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将研究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全局中,充分考虑在红色旅游日益深化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乃至综合效益,赋予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进行科学合理、统筹全面、主题鲜明的研究,使红色旅游的研究呈现出多个视角的发展态势;最后,红色旅游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红色旅游研究要注重与脱贫攻坚、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衔接,要端正发展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尊重发展红色旅游的客观规律、探索发展红色旅游的比较优势。总之,提高红色旅游研究的深度,需要用新的理念深化认识,契合《“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用新的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推动红色旅游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让红色旅游的实践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二是增强红色旅游研究的学理性。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到红色旅游研究领域,坚持用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理论阐释中国特色旅游——红色旅游,用红色旅游实践升华红色旅游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创立中国红色旅游的系统理论,增强红色旅游研究的理论性、科学性;其次,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红色旅游的研究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能够解决当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红色旅游研究的重要价值。红色旅游研究应以“红色”这个特色为抓手,更多体现出红色旅游的人文情怀、人文理性和价值色彩。推动红色旅游研究成果向决策咨询、教育教学、实践发展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旅游研究是中共党史研究及旅游学科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研究理论的深入对于切实推动新时代红色旅游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透视了加强红色旅游研究、夯实研究学理性根基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最后,建立激发关于红色旅游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强化红色旅游研究领域财政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注重红色旅游研究科研及实践人才培养和储备,从而大力支持红色旅游科研工作的开展和进行,为红色旅游研究增强学理性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加快构建红色旅游研究的学术体系。首先,红色旅游的研究要积极融入到旅游学科当中,讲好“旅游”的故事。积极建立旅游学科当中的红色旅游研究分支,组建专业的专家团队和研究团队,借助旅游学科的研究范式,运用定量、定性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大旅游发展的层面加强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讲好具有中国旅游特色的“红色旅游”故事,使红色旅游的研究在“旅游”立场上更加专业、全面、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红色旅游的研究不能拘泥于一隅,应该与大旅游研究形成沟通、与旅游学科形成互动、与旅游市场相互协调,用旅游学专业知识加持红色旅游的经济、社会内涵,逐步形成红色旅游研究在旅游学科研究当中的学术自觉,在旅游的学科体系当中打牢红色旅游研究的学术体系。其次,红色旅游的研究要主动与党史、新国史学科形成互动,讲好“红色”的故事。红色旅游的研究应兼具情怀和理性的表达、兼顾历史和现实视角、兼备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一方面,加强对红色故事的挖掘,将红色旅游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继续夯实、传承乃至创新;加强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研究,红色旅游的研究学者深化吸收、认识其中所具有的党史、新国史知识,在红色旅游的研究成果当中尽可能做到严谨、专业而独具特色。另一方面,新国史、党史学科可以设置红色旅游研究方向和研究专题,将红色旅游的研究放置在大的历史背景下,用专业知识加持红色旅游的文化、政治内涵,在党史、新国史学科中厚植红色旅游研究的学术体系。最后,红色旅游的研究在与多学科的互动之中,融合各家之长,通过不断拓宽研究路径、深化研究内涵、延伸研究时段,与时俱进,逐步形成具有旅游性质、“红色”本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研究的学术体系,服务于红色旅游实践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萧少秋.中国红色旅游[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周振国,高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石培华,冯凌.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4]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0.

[5]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6]龚志强,刘欢.红色旅游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

[7]张凌云,朱莉蓉.红色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8]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7.

[9]刘海洋,明镜.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

[10]雷召海.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11]刘莎.关于红色旅游历史的考察[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2]刘红梅.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3]贾楠.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旅游发展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4).

[14]管建莉.创新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探索[J].改革开放,2020(20).

[15]张凡.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海南省为例[J].林区教学,2022(1).

[16]周振国.红色旅游研究[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pznum=&xmtype=0&xktype=0&xmname=%E7%BA%A2%E8%89%B2%E6%97%85%E6%B8%B8&lxtime=0&xmleader=&zyzw=0&gzdw=&dwtype=0&szdq=0&ssxt=0&cgname=&cgxs=0&cglevel=0&jxdata=0&jxnum=&cbs=&cbdate=0&zz=&hj=.

[17]黄细嘉.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若干重要问题研究[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pznum=&xmtype=0&xktype=0&xmname=%E7%BA%A2%E8%89%B2%E6%97%85%E6%B8%B8&lxtime=0&xmleader=&zyzw=0&gzdw=&dwtype=0&szdq=0&ssxt=0&cgname=&cgxs=0&cglevel=0&jxdata=0&jxnum=&cbs=&cbdate=0&zz=&hj=.

[18]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国红色旅游[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

[19]许农合.中国红色旅游[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0]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浙江红色旅游[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1]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2]中国旅游研究院.红色旅游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23]曹正凯.红色旅游项目规划开发与建设经营使用指南[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

[24]石培华,冯凌.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25]韩元军.大众旅游时代的红色旅游发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

[26]黄细嘉,许庆勇.红色旅游产业发展若干重要問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7]焦新旗.对搞好当前红色旅游规划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坛,2005(24).

[28]李静.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白鹏飞.陕西省红色旅游追赶超越发展的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6).

[30]黄玉梅.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史志学刊,2010(12).

[31]董培海.基于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研究,2012(4).

[32]曲青山.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思考[J].党史文苑,2012(20).

[33]吴亚平,石培新,陈志永.中国梦语境下红色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16(1).

[34]龚娜.我国红色旅游经济亟待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2017(32).

[35]瑞轩,谢国明.修旧址建基地学传统 瑞金推出“红色旅游”[N].人民日报,1999-07-19.

[36]胡跃平.“红色旅游”热遵义[N].人民日报,2001-04-25.

[37]李玲.“红色旅游”热神州[N].中国旅游报,2001-06-11.

[38]鲁建亮,朱国林,龚琛虎.为红色旅游添彩[N].中国质量报,2009-05-06.

[39]管水锁,贾庆华,卢军.齐鲁大地掀起“红色旅游”热潮[N].中国国防报,2004-07-08.

[40]栗美霞.让山西红色旅游“亮”起来“火”起来[N].山西经济日报,2022-01-23.

[41]中国旅游研究院.红色旅游发展的延安道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42]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发展的井冈山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43]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发展的遵义路径[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44]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发展的西柏坡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45]王钢,庄飞,何伟.淮安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路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46]周美静,许春晓.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韶山为例[J].旅游学刊,2019(9).

[47]朱东国,蒋晓煜.全域旅游视角下井冈山红色旅游产业融合策略[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6).

[48]焦世泰.左右江区域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12).

[49]郝慧芬.吕梁红色旅游深度开发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50]杨丽,陈季君,时朋飞,黄国庆.红色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1(11).

[51]张宇丹,李偲,关苏杭,陈燕.新疆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

[52]黄细嘉.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53]王晖.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

[54]李中,焦彦.红色旅游——国际战略视野下的新战略与新形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

[55]白珊.挖潜老区优势 发展红色旅游——记太行革命老区黎城[J].经济问题,2001(8).

[56]毛日清.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J].求实,2002(12).

[57]刘红梅.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8]王海洋.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红色旅游热点分析与文献服务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

[59]胡娟,袁珍珍.我国公共图书馆与红色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20).

[60]张岳军.红色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的研究现状、动因及趋势[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1(3).

[61]牛彦合,焦胜,夏依宁,唐少珍,唐曦,张璐微,韩宗伟.基于红色旅游的国土空间规划层级传导与冲突协调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21(11).

[62]徐仁立.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pznum=&xmtype=0&xktype=0&xmname=%E7%BA%A2%E8%89%B2%E6%97%85%E6%B8%B8&lxtime=0&xmleader=&zyzw=0&gzdw=&dwtype=0&szdq=0&ssxt=0&cgname=&cgxs=0&cglevel=0&jxdata=0&jxnum=&cbs=&cbdate=0&zz=&hj=.

[63]任婕.西北地區红色旅游游客行为与价值回归研究[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fz.people.com.cn/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pznum=&xmtype=0&xktype=0&xmname=%E7%BA%A2%E8%89%B2%E6%97%85%E6%B8%B8&lxtime=0&xmleader=&zyzw=0&gzdw=&dwtype=0&szdq=0&ssxt=0&cgname=&cgxs=0&cglevel=0&jxdata=0&jxnum=&cbs=&cbdate=0&zz=&hj=.

[64]董宪民.陕西红色旅游(导游)讲解词[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6.

[65]张承隆.四川红色旅游景区(点)导游词[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66]安徽省旅游局等.安徽省红色旅游导游解说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67]龚志强.井冈山红色旅游标准讲解词[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

[68]李曼.红色旅游讲解员职业形象塑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69]叶林,揭震昆.红色旅游带团与讲解技巧[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

[70]范丽娟,何亚婷,简秋静.红色旅游接待服务礼仪[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

[71]王金伟,张丽艳,李雪松,鹿广娟,孙东琪.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对青年出游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J].旅游论坛,2020(6).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hinese Red Touris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JIA Nan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the academic circle has carried out studies and produced fruitful literature on Chinese red tourism,including the study of basic theory,the study of practical exploration,case studies,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Probing in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we can know that there is still something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is field,such as the depth of research,the academic level of researc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ystem.Therefore,when do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we need to enhance the depth and academic level of the study of red tourism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system of red tourism,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red tourism.

Key words:the 21st century;red tourism

[收稿日期]2022-01-27

[作者簡介]贾楠(1993—),女,山西晋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管理体制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20年度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治理历史进程和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0mgczd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旅游研究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旅游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