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商市街》中的女性意识

2022-05-15 12:15韩会敏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独立平等萧红

韩会敏

摘要:《商市街》是萧红的纪实性散文集,记述了萧红和萧军最早一段时期在哈尔滨的共同生活。作品在对饥饿、寒冷与疾病的书写中体现了萧红强烈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尽管生活贫困,但她有着内心的坚强和执着,在两性情感中追求平等和独立,艰辛生活中表現了强烈的抗争精神和女性自尊,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寻、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关键词:萧红 《商市街》 平等 独立 文学追求

在成长过程中,萧红有较强的叛逆性,她的弟弟回忆:“在姐姐青年的那个时代,封建思想的束缚是很严重的。……可是姐姐却像一匹不驯服的小马,横冲直撞,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像天生不懂规矩似的。”①因求学和婚姻问题逃离家庭,如出走的“娜拉”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她身无分文流落街头也不肯回家,怀有身孕被抛弃,困境中向报社求救而得遇萧军。两人相爱后的一段共同生活,成为萧红纪实性散文集(商市街》的写作素材。他们入住欧罗巴旅馆月余,萧军找到家庭教师的工作,搬到商市街25号一间半地下的小屋居住。《商市街》中41篇散文陆续于1935-1936年间发表,作品中二人分别叫悄吟和郎华,以第—人称记述1932年10月至1934年6月间二萧在哈尔滨的生活。作品中可见萧红在情感中的平等意识和追求白身价值的努力,以及她在文学创作上的最初跋涉,字里行间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中的平等意识

《商市街》中的悄吟和郎华正处于热恋时期,生活艰辛,入住欧罗巴旅馆时连铺盖都租不起。“萧红从入住欧罗巴旅馆开始写《商市街》,就暗含着在私密化的个人空间中对两性平等的积极诉求”②。作品以女性视角讲述两人共同生活的故事,悄吟体弱多病待在家里等待郎华带回钱或食物,某种程度上是不得不作为依附者生活的,她在感情上对郎华也有较强的依赖性,但却能以一种平等的眼光来审视自我、观照两性间的感情。

两人有着彼此间的真诚与关心,让人看到两性情感中的真诚美好与平等互爱。郎华去寻找职业,“我”哀叹“他是一条受冻受饿的犬呀!”(《他去追求职业》)将人拟物化的描写饱含着对爱人的怜惜和关切。“我”心疼他在落雪天出去,衣服都结了冰,在他回来的时候故意对他说“不饿”。两人分吃馒头彼此问对方“够不够”,虽然并没吃饱却都说“够了”。(《雪天》)郎华找到家庭教师的工作,两人_起去小饭馆饱餐一顿,然后在街上买了两包糖,“我一块,他一块,一面上楼,一面吮着糖的滋味”。(《家庭教师》)艰难中同甘共苦的生活颇有情趣。两人_起吃蘸盐的面包时,“我”去倒水,回来时面包差不多只剩硬壳,郎华为自己吃得太快而自责,“我”却叫他再吃。(《提篮者》)“我”心疼外出的郎华没有皮帽,担心他会冻伤耳朵。(《飞雪》)如鲁迅的《伤逝》,自由婚恋中经济的困窘常导致悲剧,但他们却泰然处之,以乐观的精神在艰辛生活中彼此温暖,虽然相识的时间并不长,却能相濡以沫度过这贫寒的日子。后因白色恐怖他俩不得不离开哈尔滨的时候,“我”伤感流泪,郎华说:“伤感什么,走去吧!有我在身边,走到哪里你也不要怕。伤感什么,老悄,不要伤感。”(《决意》)郎华对她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和关爱之情,彼此间的情感真挚动人。

两人搬到商市街后的生活更接近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我”开始忙家务,早上一起床就要生火炉烧饭,擦地板。“早饭吃完以后,就是洗碗,刷锅,擦炉台,摆好木格子。假如有表,怕是十一点还多了!再过三四个钟头,又是烧晚饭。他出去找职业,我在家里烧饭,我在家里等他。火炉台,我开始围着它转走起来。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度日》)如同《伤逝》中的子君一样每天忙家务。子君忙得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涓生感觉到子君的变化,两人渐生罅隙。日常家务烦琐沉重,极为辛苦又易被忽视,如果甘于做一个围着炉台转的女性,更易于陷入依附性地位。悄吟对此有深刻的感受和清醒的认识,在烧饭和等待中感到难过,在日复一日的家务中感到愤怒和不满:“火炉烧起又灭,灭了再弄着,灭到第三次,我恼了!我再不能抑止我的愤怒,我想冻死吧,饿死吧,火也点不着,饭也烧不熟。就是那天早晨,手在铁炉门上烫焦了两条,并且把指甲烧焦了一个缺口。”(《最末的一块木桦》)这里并非仅因无法点着火而恼怒,可以看出“我”对于自己的处境极不甘心。她不愿做一个被人轻视的家庭妇女,努力扩展生活的内涵和外延,追求两性平等。

萧红的内心里有着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对宽广世界的向往:“我一面切着地豆,一面想着:江上连一块冰也融尽了吧!公园的榆树怕是发了芽吧!已经三天不到公园去,吃过饭非去看看不可。”(《患病》)她渴望走出家门去公园、去江边看看春天的景象。生活中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并大胆去实践,《新识》《“牵牛房”》《公园》《夏夜》等作品中她和郎华一同去公园,一起去“牵牛房”,一起讨论话剧并一起排演,一起去划船等。情感上依赖对方的同时,悄吟也在努力实现自我成长,尽力追求彼此的对等和谐。

二、追求个性和自身尊严

创作《商市街》中的散文时,萧红和萧军已到上海,她已完成《生死场》等作品的创作,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二人生活逐渐好转却出现感情危机。回望那段物质贫乏但两人情感较为融洽的时期,萧红是带着遗憾、惋惜和痛苦之情的。追忆这段艰辛的历程,萧红对爱情有着清醒的审视和剖析。

萧红感受到贫穷生活中的屈辱,并从中寻找向上的力量。她要出入当铺,有时要出去借钱。对于萧红来说这些是出走的代价,为了自由和爱情,她能够忍受,并以自己的方式去化解痛苦。在当铺只当了_一块钱,却“走起路来感到很爽快,默认自己是很有钱的人”,然后去买了很多东西,“看一看自己带着这些东西,很骄傲,心血时时激动,至于手冻得怎样痛,一点也不可惜。”(《当铺》)她不惮于表现苦难生活中的辛酸和屈辱的心情,并以一种审视的眼光来回望过去,其中有着深刻的反省,感受到自我的卑微,但以一颗坚强的心去忍耐、去超越,具有一种身在低处努力向上的力量。

贫穷使萧红深入思考人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更凸显她追求自由的个性。“我”在屋子里等待郎华带着钱或食物回来,饥饿使“我”有了特别的感觉:“坐在椅子里,两手空着,什么也不做;口张着,可是什么也不吃。我十分和一架完全停止的机器相像。”(《雪天》)觉得自己和翩飞的雪花一样没有意义。在对饥饿和寂寞的描写中,“我”被物化为“机器”,表现了自我的可悲处境,其中有着无可奈何的辛酸,也包含着对自身价值的思考。现实的磨难使“我”对人生的理解更为透彻:“挨着走,昏昏茫茫的走,什么夜,什么市街,全是阴沟,我们滚在沟中,携着手吧!相牵着走吧!”(《借》)黑暗中两人相携着走回住处,郎华要用玻璃瓶装热水给“我”暖肚子,瓶底却炸裂开来。苦中作乐,郎华用无底的瓶子吹出呜呜的号声。《黑“列巴”和白盐》写他们以黑列巴和白盐度日的艰难中,彼此调侃是学着电影“度蜜月”;《度日》中有时在等郎华回来的时候,“我”藏在门后等他,并且不等他寻到,就发出怪声跳出来。逃离家庭,和爱人相携相伴的行走那么艰辛却乐观面对,可见萧红性格之倔强、个性之突出。看清现实,看到人生处处泥泞,在自我审视中包含着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对自由与独立的追寻和绝不妥协的精神。

萧红认识到自己在情感中的弱势,在爱情中保持自我个性,维护自身尊严。《家庭教师》写两人还住在欧罗巴旅馆时,郎华曾提到过去为他缝过袖口的“敏子姑娘”并念念不忘。《夏夜》《一个南方的姑娘》中分别写房东小姐汪林、来自南方的程女士与郎华之間的情感纠葛。写下这些文章,萧红内心非常难过,情感的自尊使她痛苦,作品中对于郎华和其他女性的交往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意味。

同时,情感中萧红也有着一定的叛逆性。郎华有一定的大男子主义思想。悄吟请他帮忙提水时他会拒绝,为着赶时间去找广告员的工作,他说:“做饭也不晓得快做!磨蹭,你看晚了吧!女人就会磨蹭,女人就能耽误事!”(《广告员的梦想》悄吟害怕剥鱼,郎华说:“你看你这个无用的,连鱼都怕。”(《同命运的小鱼》)语言中有一定的性别歧视,悄吟真切感受到男权思想的强大,她并非一个驯顺的女性。据回忆,萧军早上独自去公园看书,留下萧红在家收拾房间,回来后以一种炫耀的语气对萧红说:“你就是不用功,不肯多读点书,你看我,一早大半本。”冷冷地回答:“喝,人家一早去公园用功,我们可得擦地板,还好意思说呢。”③她敢于表达自我、追求职业和独立地位,她的反抗更多是向着男权思想的束缚的,尽管情感受挫却并不因此而改变自己,十分难能可贵。萧军曾多次说过萧红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也与此有关。他评价萧红:“萧红就是个没有‘妻性’的人,我也从来没向她要求过这一‘妻性’。”④萧军所说的“妻性”更多是传统思想中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温顺与服从。对于传统封建思想中女性的低下地位,萧红有着深切的认识并进行反抗,她渴求情感中的平等,对于自己所热爱的文学事业有执着的追求。

三、独立意识和文学上的追求

萧红求知欲强,热爱写作,还有绘画的爱好,不论处境如何艰难,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商市街》中悄吟和郎华一起去“牵牛房”,一起进行文学创作,共同出版作品合集。

萧红数次逃离家庭缘于求学的渴望,后不得不去学校借钱,《借》中以无比怀念的心情写道:“‘女子中学’的门前,那是三年前在里边读书的学校……我忘不了这一切啊!……我在那楼上,正是我有着青春的时候。”对学校抱着深厚的情感,是对知识的渴求。离开学校过着漂泊动荡且贫寒的生活,使她深感“只有饥寒,没有青春。”(《饿》)尽管她对萧军有情感依赖,仍有强烈的独立意识。《饿》中旧学校中教图画的曹先生到欧罗巴旅馆来探望“我”时问道:“你一个住在这里吗?”明明和郎华同住,“我”却不由地回答“是”,表明处在爱情中的她也依然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曹先生说:“还是一个人好,可以把整个的心身献给艺术。”对文学、对艺术的追求正是萧红内心的热望,她渴望能独立谋生,并致力于文学艺术上的发展。

事实上,和萧军刚在一起时她便想要寻找职业以取得经济独立,身体稍好就外出求职。在《广告员的梦想》中,她去画广告,郎华却为此生气,说:“一看到职业,途径也不管就跑了,有职业,爱人也不要了!”显然作为男性的郎华并不希望“我”去找职业,这是男权中心意识的体现,在郎华内心他是悄吟的保护者,只要她好好待在家中就行。求职会使爱人那么生气,她却并不轻易妥协。《女教师》中写她做女教师,教一个比自己还要大的女学生认字。萧红有才情有学识,使她有勇气和能力在社会上谋求职业。

对悄吟来说求职不仅仅是为挣钱,她有更高的追求。他们结识了一些人,在“我”的提议下组织了一个画会、一个剧团,到朋友家中办讲座,努力往文艺道路上前行。(《新识》)“牵牛房”的一群文艺爱好者,热血青年们聚在一起,谈文学,谈社会大事,对她来说是“几个欢快的日子”(《几个欢快的日子》)。在这里她可以抛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自由畅谈,探求更为宽阔的人生道路。《剧团》里大家一起排剧,虽然排了三个月也没能公演,但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萧红在1932年底发表第一篇小说《王阿嫂之死》,在离开哈尔滨之前她还发表了《弃儿》《看风筝》《夏夜》《蹲在洋车上》《镀金的学说》等作品以及成为后来《生死场》前两章的长篇小说《麦场》,还出版了和萧军的作品合集《跋涉》,文学创作成果初现。

《商市街》中,《跋涉》准备出版时她带着兴奋热情地工作,《册子》中写道:“永远不安定下来的洋烛的火光,使眼睛痛了。抄写,抄写……”来了朋友,让他们随便坐在床边,自己仍然忙着,蚊虫叮咬才停笔。第二天自己亲自跑到印刷局去,“使我特别高兴,折得很整齐的一帖一帖的都是要完成的册子,比儿时母亲为我制一件新衣裳更觉欢喜。……我又到排铅字的工人旁边,他手下按住的正是一个题目,很大的铅字,方的,带来无限的感情,那正是我的那篇《夜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家谈论《册子》的时候,书却被没收了,书也被禁止发售了。《跋涉》是她与萧军情感的见证,也是萧红最初的创作成果。但也正是这本书的出版使他们遭到了白色恐怖,后来两人只好逃离哈尔滨前往青岛。在动荡的岁月,居无定所的日子里,萧红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也从未停下手中的笔。

萧红一生多困顿,情感上尤甚,“文学恰恰是一门工具,为她打通了生活、工作、职业和社会理想的道路,在家庭之外,开辟了另一个可容自己自由活动的空间。这空间是如此宽广、神秘而深邃,此前曾经窥望过,怀着激动和喜悦,而今,已是幸运地进入其中”⑤。《商市街》所述,正是20世纪30年代初一个勇敢出走的叛逆女性所走过的成长历程,艰辛而感人。她和萧军的共同生活中,有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彼此的相知相爱,尽管他们的情感最终并没有一个美满的结局,但饱经磨难,萧红总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我个性,有着较强的独立精神和女性意识,并逐步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之路,令人感佩。

①张秀琢:《重读(呼兰河传),回忆姐姐萧红》,见晓川、彭放主编:《萧红研究七十年》(上卷),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页。

②沈红芳:《(商市街)中的叙事性与主体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年第5期,第142页。

③梅志:《“爱”的悲剧一一忆萧红》,见晓川、彭放主编:《萧红研究七十年》(下卷),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74-275页。

④萧军:《我与萧红的缘聚缘散》,见晓川、彭放主编:《萧红研究七十年》(下卷),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03页。

⑤林贤治:《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参考文献:

[1]萧红著,章海宁主编.萧红全集(散文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2]晓川、彭放主编.萧红研究七十年(上·中·下卷)[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

[3]季红真.萧红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4]袁培力.萧红年谱长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

[5]萧军.为了爱的缘故: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6]杨思萱.被遮蔽的女性体验与哲思——以萧红《商市街》《沙粒》为例[J].理论界,2020( 12).

猜你喜欢
独立平等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