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教育防控改革研究

2022-05-15 12:16余正龙吴梦佳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0期

余正龙 吴梦佳

基金项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教改项目(2020JK17)。

摘 要:研究疫情防控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控体系,改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形势。通过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剖析疫情防控下大学生主要的、突出的心理问题,并结合课程思政、协同教育增加心理健康问题防控的渠道,改变辅导员心理健康防控教育的单一性,打破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教育连接性不足问题。

关键词:教育防控;过程干预;情感疏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29

0 引言

心理行为健康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研究内容,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伴随着国内教育的快速发展及成长环境变化,高校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心理问题更是其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源头。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的一个新的热点内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高校问题。

1 疫情防控下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

为了解疫情常态防空下大学生的心理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通过心理测试对本校近1000名学生测试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数据显示,在区间 0-5 之间呈现明显递减的趋势,以 2.5 为及格标准来看,有1/10的同学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在 0-1,1-1.5,1.5-2 呈现递减分布,同时说明大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是由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管理严格,外出请假难,网络课程有些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情感、学习、就业等问题成为疫情期间在校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来源。其中发现学习问题占比76.47%,生活问题占比60.78%,情感问题占比7.25%。

(1)学习上:由于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学生对于网课不适应,与老师沟通不习惯,学习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等。(2)生活上:当代大学生课余时间生活丰富,突然的防控管理,影响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造成了学生浮躁、焦急的心理。“95后”大学生多为6+1家庭不善与人交流,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3)情感上:当今大学生个人情感丰富,以前宽松自由的校园环境突然被打破,各种聚会动被取消,年轻人丰富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的表达与宣泄,一时间无法快速适应,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疫情期间多数学生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防控教育得到解决的,只有少部分学生问题相对较重。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部署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部门、各教学人员重视心理健康防控教育,通过不同形式、方法,结合各类活动及时疏导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 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防控体系

心理健康问题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面对高校人数众多,形式多样的心理问题特点,无法单方面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形成一个高校疫情常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各教学课程的优势与特点,多渠道、多形式、潜移默化的进行心理健康防控教育。

2.1 理順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

针对疫情防控常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首要任务是理顺各部门、机构、环节的职能定位,明确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防控的功能,共同提升不同角度的心理教育力度。专业课程设计适合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心理课程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辅导员针对重点问题进行工作,共同建设一个符合疫情期间课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相对较多,是整个心理健康防控体系中影响比较重要的一环。因此,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因为老师的课程评价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对于任课教师,在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一定要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与知识传授。

2.2 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

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辅导员”是最具有针对性地一部分,是直面问题的首要担当。主要是针对个别的、小范围的解决重点学生或者普遍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行为。因此要建立一套,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协调教育沟通机制,及时了解重点学生、重点问题。专业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应结合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建立适度的心理教育防控手段,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疏导,让学生在课程中感受温暖,找到正确学习目标,把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专业学习上来,从不同层面共同提升不同角度的心理教育改革力度。专业教师与辅导员课上课下双线防控,使心理健康问题从课程学习中也能有效解决。通过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多渠道的实施心理防控干预手段。链接好课下辅导员与课程教学之间的上下联动多层次的防控方式。

2.3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课程教育设置

立足当下本校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少、专业心理教师数量不足,与课下教育连接线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应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全面发展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心理健康建设。

2.3.1 增强各个课程之间疫情下思政教育的连接性

针对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一、短时间的问题,因此要通过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多渠道的实施心理防控干预手段。链接好各课程学习之间的上下联动多层次的防控方针,针对不同教育环节,有目的性强化心理教育防控的连接性。加强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防控教育与辅导员心理教育融合,有效的利用其它课程教学特点与形式,多形式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把心理健康防控教育融入课堂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充分的、有效的利用各课程学习的特点、优势,共同建设疫情常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防控,发挥专业课程与心理教育课程1+1大于2价值。

2.3.2 探究符合“时代需求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各高校大学主要是以“95后”“00后”的学生为主要群体,普遍生活环境优越,家庭独生子女众多,没有受到过挫折,心理脆弱。因此要建设有针对性地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防控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内精神生活,消除不必要的心理问题,稳定焦躁情绪。针对不同专业、年级的特殊性,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心态。针对“95后”“00后”的特点,在进行心理健康防控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性特点,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新的符合需求的教育形式。

3 健全疫情期间心理行为健康课程教育预警响应机制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有效防止人员频繁流动,保护高校师生安全,各高校对进出人员进行严格控制,非必要情况下禁止进出校园。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难接受的,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针对疫情期间心理问题的种类特殊、情况紧急等,要把早期检测预警能力作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目标,因此要建立有效的预机响应机制。

3.1 打造“提前防控,过程干预,问题处理”教育处理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或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要坚持提前预防为主,过程及时干预,问题有效处理。各教育部与单位要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控教育,有针对性地,定期性地进行防控教育,开展例如心理周、交谈室等活动,主动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处于严格的管理状态下,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突发。由于高校学生多,生源地广泛,学生成长环境各异,因此各种心理问题比较复杂。心理健康问题发生过程长、涉及范围广、影响久,因此一套完善的心理问题防控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3.1.1 提前防控

完善心理问题筛查、分析、统计,通过普测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疫情防控下的突出问题进行筛查与统计。针对性地建立心理建立档案,定期跟踪与更新,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防控教育、咨询等活动。与此同时,不断创新,开展心理团辅相关活动,给予在校大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培养疫情防控期间以及其它情况下的健康心态。课程方面,通过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健康问题防控的渠道。提升心理健康防控效率,更精准更有效的提前防控。通过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多角度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健全防控规模。

3.1.2 过程干预

当心理问题已经发生后,要及时、科学、有计划地进行心理问题干预,施加影响,通过专业心理教师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等科学正确的方法,使之发生朝着预期良好的方向转变。任课教师在学习中要进行正面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评价,区别对待特殊情况,结合具体情况思政教师、辅导员、任课教师等不同渠道、形式的进行过程干预,丰富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干预形式。

3.1.3 问题处理

对于大部分學生来说,通常心理问题主要分为环境适应、学习问题、人际关系、情感恋爱、性格不适、求职择业6种困扰。这些多是由周边的人物、环境等心理因素引起和导致的,一般也是暂时性的问题,经过主动与被动调节或咨询老师帮助多是可以恢复和适应的。因此,对于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要对症下药,及时了解学生的阶段状况,良性处理适度引导。各课程、教师之间要互通信息,在学习、生活中进行适度沟通交流,做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强化。通过发挥同学、室友、班干部、任课教师、辅导员等最容易接触并发现问题的人员,做到多角度、多维度的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共同力量正确有效的解决突发心理问题。

3.2 加强疫情环境下情感防控与疏导教育

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各种活动减少,因此学生之间接触交流机会变少,造成学生情感无法得到有效的交流、疏通。所以针对这种状况,应建立有效的情感疏导的渠道,要倡导文明绿色健康学习生活环境,开展文明健康的情感疏通活动。

(1)在校封闭期间,由于许多课程开展线上课堂教学,这时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生活习惯,避免上课靠手机、吃饭靠外卖、课下打游戏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要创造一定的环境鼓励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增加室外体育锻炼。创办一些活动释放、舒缓不良情绪,例如校园内点歌台,团体游戏,团队合作学习等形式转移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正能量的活动,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素养,学会自我疏导。

(2)结合课程教学增加疫情下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疫情非常态下的心理问题。与以往不同,持续时间长、问题形式新,因此课程学习形势也因及时更新。要利用好新的课程学习做好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的不同增加心理健康防控干预的新渠道。

4 强化防控教育体队伍建设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教师专属工作与任务,而应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承担的教育。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师资源有限,面对学生相对较少,无法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及进行心理健康防控教育。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防控教育水平与知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防控教育的队伍建设。

(1)学校应定期组织专家对相关教师进行心理健康防控教育辅导、学习,强化任课教师队伍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打破了疫情防控下单一的课程专业任务教学成果,把心理健康防控干预融入课程教学,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心理教育,最大化地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师学术能力。

(2)应集中大学教师和课程教学的优势与特点,发挥高校教师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及体制优势,壮大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防控教育人才队伍规模,健全校园心理健康共同体建设,做到课程防御、过程干预、教育疏导一体化流程。

(3)针对各高校心理问题频发状况,强化科学有效的防控教育队伍建设,加强各环节人员培训已经成为各高校处理疫情及未来大学生心理防控教育的重要一环。科学完善的防控教育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减少和缓解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问题产生前,主要以教育、干预及防控为主,以此来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年级情况,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心态,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人际、学习、专业、就业等问题,从而尽量减少心理问题产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破坏。

5 总结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是教育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成长,也关乎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当下重点现象,各高校应加强专业课程学习中心理健康防控教育与辅导员心理教育的连接性,有效发挥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把心理健康防控融入课题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增加心理健康防控教育渠道,及时有效的发现问题,健全心理问题防控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淼,葛林艳.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2021,(04).

[2]金岳龙,常微微.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在线学习期间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1,(04).

[3]程乐乐.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6).

[4]昌敬惠,袁愈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02).

[5]殷越.试谈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对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09).

[6]张宝平,孙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封闭式管理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