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小化肥工业的兴衰

2022-05-16 17:24姚泽荣
文史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长治长治市化肥

姚泽荣

小化肥是相对于硝酸铵、尿素等这样的复合肥而言的。在山西长治主要是指碳酸氢铵和普通过磷酸钙化肥。说它小,一是它含农作物所需的氮和磷有效成分单一;二是有效成分含量低,不能和复合肥相比。它是立足于当时中国国情的历史性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我国从苏联引进了156项成套的大型工业项目,其中就有生产尿素等化肥厂的大项目。投产后生产出的化肥还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肥田粉”。此后,施用化肥对粮食增产的巨大作用开始逐渐为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所认识,也使人们看到了大力发展化肥工业对工业和农业的巨大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当时的经济基础差、财力底子薄,迅速大批量大规模地建设化肥厂不太可能,只能根据国情另觅新路。1957年,在中国化学工业先驱侯德榜博士的艰苦努力下,使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的生产工艺获得了成功,并开始运用于工业生产。1959年,中国特有的以合成氨为中间产品生产农用碳酸氢铵的小化肥厂诞生了。碳酸氢铵又称碳铵,是一种碳酸盐,含氮量17%左右,是一种无色浅粒状的结晶体,用做氮肥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催苗长叶,可用作底肥,也可用作追肥直接施用,适用于各种土壤。生产碳铵的小氮肥厂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制造设备相对简单而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1964年,原晋东南(长治)地区巴公化肥厂首先在晋城县建成,生产能力为5000吨合成氨,年产20000吨碳铵。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化肥厂的建设进程被打断。

1968年,在中苏边界冲突以后,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决策,大力增加粮食生产被提到了战略层面的高度,发展小化肥工业亦显得更为迫切。特别是国家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后,农业现代化是其中重要的基础。而后,随着“文化大革命”大规模群众性运动的逐渐平息,“农业学大寨”再次叫响,并迅速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群众运动,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小化肥工业开始在长治起步,从此也开启了长治小化肥工业建设和发展的光辉历程。

1970年9月,长治市化肥厂在郊区马厂乡建成投产,标志着长治小化肥工业的正式诞生。但其开始筹建,则要追溯到1967年4月,土建和设备安装则主要在1969年进行。为了使化肥厂能够顺利建成投产,市计划委员会把数十名“文化大革命”后首次分配的化工专业大学生分配到厂里,有力地加快了该厂的建设投产进程,从此拉开了全市小化肥厂建设的序幕。

1971年以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开展的同时,中央又提出了大力发展“五小工业”的口号,一大批小钢铁、小化肥、小水泥等企业纷纷上马,小化肥厂也进入了建设的热潮。继长治市化肥厂之后,各级政府有计划地安排资金,大力度地支持推动,不间断地措施跟进,为化肥厂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坚强有力,持续推进。为了建化肥厂,一方面各县普遍都成立了化肥厂建设指挥部,由县主要领导挂帅,抽调精兵强将,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县属各单位都纷纷捐款捐物,无偿投工投料。建厂初期,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各县抽调的几百名民工,吃粗粮、睡大炕,肩扛车拉,艰苦创业。建厂期间,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如沁县军队离休干部李国政将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3000元存款无偿捐献给了沁县化肥厂,这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干部职工70个月的工资。在县委领导的带动下,沁县干部职工每人捐出一两个月的工资,农民1人捐1元钱,支援化肥厂建设。长治县人武部副部长带头捐出500元,全县共收到捐资款37万元。在沁县化肥厂的建设中,前后共投资467万元,其中上级投资240万元,县里自筹达227万元。从中可见各县的资金自筹力度。

与此同时,各地化肥厂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工期在3到5年不等。各县化肥厂的生产设备大都由上海化工设计院设计并在上海制造(武乡县化肥厂的设备在武汉购置),土建工程由省化工设计院设计,由晋东南地区建筑公司或各县建筑公司施工,设备安装大都由省第二化工建筑安装公司负责。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分别由各县联系外出培训,主要在上海嘉定、松江和江苏的泰兴、昆山、丹阳等化肥厂和本省的化肥厂培训。招录的工人大都要求有初中以上学历。化肥生产所需的原料煤(炭块)主要从晋城县的北岩、西元庆、北板桥、泊村、巴公一带的煤矿购进,燃料煤主要从本市的长治、长子、襄垣、沁源等县购进。

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各县化肥厂纷纷建成投产。其中1975年以前投产的化肥厂有平顺县、襄垣县、沁县、沁源县、长治县和武乡县化肥厂,1976年至1980年投产的有长子县、屯留县、黎城县和潞城县化肥厂。生产能力除长子县和潞城縣两个化肥厂为年产5000吨合成氨外,其余各厂均为年产3000吨合成氨,加上长治市化肥厂的3000吨,全市总计3.7万吨合成氨,可年产碳铵(氮肥)14.8万吨。

在小化肥厂建设的同时,山西省于1974年提出了“县县办氮肥厂、磷肥厂”的口号,小磷肥厂的建设也开始启动。由于生产普通过磷酸钙磷肥工艺简单,投资小,见效快,各县的小磷肥厂也纷纷上马。除省里有拨款外,原晋东南地区财政局为此向16个县(含长治的11个县)各拨出专款5万元用于支持创办磷肥厂,各县也自筹了部分资金开始筹建。到1976年已相继建起了长治市、长子县、襄垣县、武乡县、长治县、黎城县、屯留县和潞城县共8个市县磷肥厂。由于这个口号没有考虑资金、技术、资源及职工素质等因素,有的县的磷肥厂就没有开建,有的则中途夭折。到1979年,保留下来的仅有长治市磷肥厂和长子县磷化厂2个,生产能力均为2万吨。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是用硫酸分解磷矿石直接制得的磷肥,生产用原料硫酸由本厂自产,磷矿石主要从云南、贵州、湖北和本省的吕梁地区购进。磷肥呈灰色或灰白色粉料颗粒,可用作基肥、根外追肥,与氮肥混合使用有固氮作用,能促进植物的发芽、长根、分枝、结果及成熟。

小化肥厂和小磷肥厂到1980年已全部完成。其中小化肥厂11个(壶关县化肥厂因缺水等因素未进行建设,设备并入潞城县化肥厂),共投资5460万元,最多的是潞城县化肥厂680万元,最少的是长治市化肥厂300万元。小磷肥厂2个,投资达百万元。

在各县化肥厂的筹建过程中,以地、市化工局的工程师杨清义、薛永德、刘瑞祥等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同广大干部职工一道忘我地工作,长期驻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夜以继日,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为发展长治的小化肥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各县小化肥厂建成投产后,经过几年的技术和生产的磨合期,其间又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各厂的生产能力较建厂初期均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长治小化肥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使企业开始逐渐地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开始探索并走上了改革兴企之路。

1978年,各企业开始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1981年开始,长治县化肥厂开始试行“经济包干、自负盈亏”的管理办法,之后在各化工企业得到了推广。1983年各企业又普遍实行了经济承包合同制。1984年3月开始,各企业全面推行了厂长负责制。这些改革举措,进一步确立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强化了企业管理,促进了增产节约和节能降耗。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技术理念也在各企业得到了引进和应用,如日本丰田公司的“无缺点运动”等管理方法,对国内企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5年前后,长治市小化肥企业先后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创建“清洁工厂”“无泄漏工厂”运动,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随着各企业产能的扩大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经济形势的一路向好,农用小化肥也出现了需求增加、价格持续攀升的形势,小化肥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到1984年达到了高峰。当年全市碳铵产量达到18.6万吨,实现利润达345万元,其中襄垣县化肥厂盈利70.8万元。普钙磷肥产量达2.79万吨,实现扭亏为盈。化肥行业的产品销售利润率远超其他行业,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要知道不少县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几百万元。小化肥行业自此进入了鼎盛时期。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极大地刺激了各化肥企业扩能改造,这一进程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市小化肥企业的合成氨产能最终达到6.05万吨,碳铵生产能力达到24.2万吨(其中长治县化肥厂达4万吨),普钙磷肥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

小化肥厂虽然较大化肥厂生产工艺简单,但仍较钢铁、建材、机械等其他行业设备精细、流程复杂、技术含量高。其主要工艺流程为:造气—变换—压缩—铜洗—合成—碳化。企业进行技改后,主要生产设备锅炉、造气爐、高压机、循环机、冰机、罗茨鼓风机、离心机、铜液泵等数量大增、生产能力扩大,固定资产也有了较大增长。

1985年5月,山西省开始实行市管县新体制,由原晋东南地区所辖的11个县划归长治市管辖,由原晋东南地区化学工业局(公司)实行行业管理的各县化肥企业也划归长治市化学工业公司管理。市管县以后,各县化肥企业又在新体制下先后进行了企业标准化整顿验收工作,深入开展“创建无泄漏工厂”等活动,使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1988年开始,各化肥企业又开始实行企业招标承包责任制,企业改革更加深入。其间各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在不同年份虽有所起伏,但总的状况是持续稳定的。只有长治市化肥厂和黎城县化肥厂由于种种原因分别于1981年10月和1986年5月停产被兼并。

20世纪80年代末的1989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大的起伏,物价高涨,利率提高,市场疲软。为了稳定经济,国家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银行银根抽紧。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小化肥企业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企业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不少企业停工停产,惨淡经营。屯留县化肥厂从此再未恢复生产,就此倒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小化肥企业在80年代中期创造的光辉就再也未出现过。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快车道。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后,开始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市场经济规律开始逐步显现。由于长治市小化肥企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未能很好地适应,再加上企业的机制未能及时跟上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大多数小化肥企业步履维艰,生存困难,有些企业开始掉队出列。平顺县化肥厂和襄垣县化肥厂、长子县化肥厂分别在1997年左右先后破产或停产。虽然有些企业如沁源县化肥厂、长治县化肥厂、长子县磷肥厂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能改造,但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下,大多数企业最终还是未能坚持下来。进入本世纪初,先后又有沁县化肥厂、武乡县化肥厂、潞城县化肥厂、长治县化肥厂、长治市磷肥厂破产或倒闭。

长子县化肥厂是其中坚持时间最长的。该厂于1997年改制为长子县丹峰化工有限公司,并对生产化肥所用的原料煤(炭块)用碳棒进行替代改进,大幅降低了产品成本,并筹资进行了扩能技改,使企业顽强坚持下来。直至2012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停产。长治的小化肥工业前后经历了40年,最终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长治小化肥工业从诞生、兴盛到衰落,前后经过了40年的风风雨雨,为长治工农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一是为长治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单产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小化肥在长治诞生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化肥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充足的数量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为长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粗略估算,施用化肥后玉米亩产普遍可达到400公斤左右,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据此推算全市粮食产量每年可增产3亿公斤以上,人均增加100多公斤。同时也使农民初步认识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了使用化肥的常识,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耕作方法和思想观念,实现了长治农业从单纯施用有机肥向化肥和有机肥并用的历史性转变。二是推动了各县由传统农业县向工业和农业县并重的转变。各县在建立小化肥厂以前,虽然也有少量的煤矿、机械、印刷、食品等企业,但规模都很小,更谈不上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小化肥厂的建设,使各县干部群众看到了有现代化设备和工艺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县化肥厂都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企业”,人们都为能在化肥厂上班而感到自豪。化肥厂也是各县利税的大户,作为支柱企业的化肥厂稳定生产、盈利不亏损是各县党委政府十分关心的大事。各县在对化肥厂的管理和持续关注上,对发展和管理工业企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是为各县市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和熟练技工,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化肥生产属于技术密集的连续性工业生产,对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曾在化肥厂工作的管理和技术干部不断走向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业,成为各方面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管理人才。

在长治工业经济的发展史上,小化肥工业犹如雨后出现的一道彩虹,色彩斑斓,绚丽夺目,随后又慢慢地消失在长空中,为历史的天空增添一段色彩。

猜你喜欢
长治长治市化肥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苏店镇东贾村:党建引领促发展 乡村产业富村民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门
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暨农药减量增效培训班在长治举办
长治实现乡镇(社区)人工智能辅诊系统全覆盖
长治市植保植检站参加第44期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培训班
泰国批准化肥涨价
长治市安全设备监测中心 整体产权转让举行签约仪式
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在长治成立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
史上最难的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