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公交站台微更新策略研究

2022-05-16 12:47郭亚成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公交车站候车站台

郭亚成,王 冉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033)

0 引 言

青岛作为山东省首个特大城市,市区内现有多数公交站台与青岛城市形象极不匹配,亟待改造升级的公交站台数量众多,如何在使用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式的渐换新颜,青岛应该有所作为并树立样板。

目前国内的新型公交车站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公交车站所在城市及具体场地条件等因素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材制宜,也需要各界力量群策群力寻找切实可行的改造更新措施,更需要理论研究、各方建议的“知”与深入现场、建造实践的“行”反复互动且循序渐进式的形成合力,从而使自身微小而又数量庞大的公交站台能够承载并展示一座城市的形象。

研究摒弃公交站台大拆大建且影响交通与使用的粗放模式,借鉴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城市更新理论,强调自我的生长更新,力求以一种微介入式的方法改善青岛公交站台面貌,形成以点带面的“涟漪效应”。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伴随国内城市面貌日趋同化以及城市发展由增量向存量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与出行品质的需求随之提升。公交站台凭借其特有的多样性、广泛性、灵活性,以及与城市设计及市民生活紧密联系,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特色塑造的新载体,国内外均有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国外发达国家的公交设施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站点布局与新型公交站台。例如,美国按照用途将公交站分类设计,解决了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之间交通的问题,提高了行车效率。巴西的快速巴士,只停靠在特殊的管道式车站里,实现了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良好结合。西班牙的部分公交车站利用太阳能供电,实现了自给自足。迪拜的公交站台形成透明封闭圆筒状,极大提升了候车舒适性。新加坡公交站台注重来车视线设计与随身行李的停放设施设计,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

在国内,随着城市交通状况日益紧张,公共交通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广州和郑州的新型车站,不仅拥有候车亭、候车凳、公交线路牌等基本设施,而且安装了拥有公交车到站信息、附近路况和公交换乘方案的智能公交系统,提高了居民的出行效率。浙江的智慧公交车站,外观上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提供USB充电、WiFi等功能,让等车不再无聊。在云南昆明,部分城市公交站台被戴上了“草帽”,这是为让等车人遮阳避雨而设计出来的,设计风格将云南民族特色的茅草避雨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苏州的某些公交站台也是别具一格,设计的风格具有环境美学的感觉,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辉,站台的大致布局为亭台楼阁样式,呈现出一种文化古城的底蕴之美[2]。在我省的威海市和潍坊市,分别实行了站台电子化站牌显示和彰显风筝之都文化特色的站台设计(见图1)。

图1 昆明市某公交站台(来源:网络)

公交站台的发展将更加侧重于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增强公交车站的信息时效性,时积极发展多功能与无障碍化公交车站。在地域特色方面,更加注重本体形象和街景美观度,在微观层面传递着一座城市由粗放型向精致型发展的愿景与行动[3]。

2 微更新的意义与价值

公交站台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毋庸置疑也是一座城市印象的微观名片。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公交站台的综合功能、视觉形象及候车人群的身心感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岛市区现有数量庞大的公交站台设施状况堪称简陋且候车体验欠佳,尚有许多亟待改善之处(见表1),这与青岛的城市定位极不匹配,如何营建有青岛区域特色且体现青岛城市温度的公交站台值得研究。

为打造建设未来青岛全龄段友好型的智能化、人性化公交站台进行一定的前期探索与积累,为青岛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质改善等方面予以“助攻”(见图2)。

图2 青岛公交站台微更新“助攻”示意图(来源:自绘)

3 微更新的策略研究

3.1 “知行耦合+时空融合”式深度调研,提升站台数据精度

公交站台现有设施及周边环境等数据是站台微改造更新的基础环节,解析大数据背景下“由知向行,由行及知”转化的核心内容,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实践互动反馈和修正的过程进行青岛公交站台深度调研,“定性+定量”交叉耦合,形成高精度、实时性、客观性的“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双管齐下合力完成的调研数据(见图3)[4]。

图3 “时空融合+知行耦合”的青岛公交站台调研框架图(来源:自绘)

3.2 区内站台试点更新,示范认可后推广

一座城市的公交站台面广量大,且受区域环境、站台尺度等因素制约影响难以标准化整体铺开推广。以市北区、李沧区或城阳区等区域内某几处站台作为试点深入设计,以凝聚提炼出一定的区域艺术人文特色为原则,树立典型站台形成示范效应,获得社会认可后进行由点及面的推广运用。其中,位于市北区新疆路邮轮母港1号码头和6号码头交接处的集装箱式公交站台已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利用码头闲置废弃集装箱改造为颇具港口码头特色的公交站台[5]。

3.3 注重可行性与多元化,进行站台使用不间断的微创式更新

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关键要素,研发多样性功能提高站台全时段的使用率,深入挖掘站台除了原本功能,还能做些什么,使其不仅满足于不同候车人的多种候车需求,而且也兼顾成为路人的约等、休憩、微健身、微阅读、个人代步工具暂存等“驿站”,于细微处体现一座城市的用心与态度。

基于站台更新具备可行性操作的前提下进行现场调研,关注在建与在用的协调及因地制宜与因材制宜,尝试低成本材料的复合应用,对部分尚属简陋站台实施可行且尽量不影响使用的渐变式改造,而非“推倒重来”砸钱突变,在节能、节材也节财的前提下优化站台,使站台如同微创手术一般渐变式的改造更新,前期精准诊断,后续微妙调整[6]。

3.4 资源整合,校企进行多方位产学研联动对接

将线上线下国内外优秀车站站台案例建设经验的各方资源进行比对分析,面对青岛大量待提质站台,结合驻青岛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及地缘条件,甄选市区若干有代表性的站台进行深度知行耦合式调研,例如以部分高校附近具体公交线路站台作为切入点与研究对象,将高校专业设计课、理论课与建造实践课所学融入社会实践,通过不同候车人群在多种天气、气候情景下使用站台的行为习惯记录,收集若干完整公交线路各站台的现状相关数据、问题、需求,乃至站台施设使用隐患等,为青岛公交集团和青岛市政部门惠民工程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持,进而促进与青岛公交公司集团的互动交流与数据共享。同时,也可在部分教学环节以站台设计作为专业专题性竞赛或进行联合教学等形式开展研究[7]。

4 结论与展望

貌似不算起眼的公交站台因其大量化和街景化属性,直观反映着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印象,在由增量转存量的时代背景下,现存站台既可以是区域改造的亮点,也可能会对区域发展与形象“拖后腿”。公交站台的潜在重要作用与社会影响在日益凸显,青岛在此应有所作为,既要考虑如何尽量降低站台微更新过程对同时交通使用过程的干扰,怎样实现多快好省的绿色营建,也要明确意识到青岛站台微更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好用层面,应尝试将青岛地域历史文化元素注入公交站台设计,使其能够进一步彰显青岛的地域历史文化魅力,让公交站台成为青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猜你喜欢
公交车站候车站台
无限追踪
新型有机玻璃在站台门的应用及有限元分析
方位:寻找候车厅
隔着坐
最具善意的公交车站
另类的公交站台
相遇
不落窠臼的公交车站
有意思的公交车站
候车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