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粤北红色电台历史考察

2022-05-17 11:28吕莹梅笑锋
文教资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粤北抗战时期

吕莹 梅笑锋

摘 要:1939年春,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建立公开电台,年底转给中共广东省委,成为红色秘密电台。广东省委分为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后,电台又转给粤北省委。电台在粤北三年多的时间里多次搬迁,其间,出现了工作人员机智保护电台的事迹。电台加强了内部建设,创新了工作方式,成功完成了各项任务。1942年5月发生“粤北省委事件”后,电台停止工作,转为隐蔽,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抗战时期 粤北 红色电台

在全面抗战时期,要取得战争的胜利,高效、安全的通信方式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日本占领区开辟了敌后战场,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针对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反共摩擦事件后,国统区的党组织活动愈加艰难,在这样困难和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的联络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发展无线电联系方式势在必行。广州沦陷后,1939年春,搬到粤北的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建立一个公开电台,年底转给中共广东省委,成为红色秘密电台,后又转给粤北省委。1942年5月“粤北省委事件”发生,之后电台停止工作。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电台在日军侵略粤北及国民党顽固派在粤北制造反共事件双重压力下,为了工作安全多次辗转搬迁多地,其间出现了机智保护电台的事迹,电台工作人员加强了内部建设,创新了工作方式,成功完成了各项任务,使两个省委密切与党组织上下联系,对及时传达中央的政策、方针、指示,及时掌握敌人活动,避免敌人搞破坏,打击国民党顽固派、日伪武装,加强各地党组织建设,加强与进步人士的联系和团结,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创建红色电台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后,处于先有北洋军阀后有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酷环境中,党要开展各项活动,是极其困难的,中国共产党更深刻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越来越注重情报工作。

从1927年11月开始,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简称“中央特科”)在上海成立,先后成立总务科(一科)、行动科(三科)、情报科(二科)和交通科(四科,又称“通讯联络科”),机构逐渐健全起来。[1]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在上海。而南昌起义之后创建的人民军队已经在井冈山等地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央与红军根据地之间主要是依靠人,即地下交通员来完成联络,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偏差。随着红军的壮大和各根据地的发展,位于上海的党中央为了加强领导,急需解决双方的通信联络问题。通过原有的方式来传递情报、信息,满足不了安全需要。因此,中央决定在上海秘密建立电台,开展无线电通信工作,那时党没有建立电台的任何设备、基础。

1928年10月,周恩来在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后回到上海,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派李强等人去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当时无线电通信设备、器材都是被国民党当局严加管控的,市面上不仅缺乏现成的机器和零部件,甚至连这一方面的专业中文书籍也难找到。李强利用各种机会学习这门技术。经过日夜苦战,一年后收发报机终于研制成功,这是我党的第一台无线电通信设备。[2]1929年冬,党组织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秘密无线电台。不久,党中央派李强等人到香港建立电台。1930年1月,香港电台成立,进一步加强了上海与南方各苏区之间的联系。

在第一次反“圍剿”之前,由于受环境、条件所限,红军主要靠传统方式进行通信。1930年12月,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了敌人一部半电台。1931年1月中旬,我军正式成立第一个无线电通信队。毛泽东曾指出:“由于无线电的存在,纵使我们在农村环境中,但我们在政治上却不是孤立的,我们和全国、全世界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同时,纵使革命在各个农村是被分割的,而经过无线电,也就能形成集中的指导了。”[3]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中,电台获取了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情报,为两次反“围剿”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秘密电台后,电台成为我党传递信息、互通情报的关键、高效的方式。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敌占区、国统区,我党电台的作用愈加重要。从1937年到1947年,在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先后在武汉、湖南、桂林、重庆、江西、广东等15个地区建立了60部电台。[4]从全面抗战爆发到1944年春,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电台增加到675部。[5]电台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多次把机要通信工作生动地比喻为“党的机体上的血管”[6]。

二、粤北红色电台的建立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为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决定在一些关键的城市建立八路军办事机构。八路军办事处在国统区是公开合法的机构。随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陷落,香港、广东的区域优势显著,中共中央决定派员到香港、广东建立八路军办事处,以便宣传、发动抗战,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转送华侨捐赠的财物。

派到粤港的党员与广州国民党广东当局的上层人士联系,利用国民党各派系的矛盾,开展上层统战工作。余汉谋时任第四战区的副司令兼第四路军总指挥,是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中央系有着较为尖锐的冲突。广东党组织抓住时机,向余汉谋提出申请,希望在广州建立一个八路军办事处。1938年1月,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成立。我党与余汉谋继续保持统战关系,办事处主任云广英建议他多关注整军、政工之类的工作。余汉谋接受建议,并要求派员帮助开展工作。1938年夏,中共广东省委派石辟澜等人到第四战区政治部第三组工作,派李静筠(女)等12名党员进入国民党第四战区政治部政治大队工作。[7]

1938年10月,广州被日军占领后,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搬迁到韶关,改名称为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1939年初,中共广东省委派了包括120多名党员在内的400多名抗先队员到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工作,这支部队面貌焕然一新。1939年春,为了工作需要,加之与余汉谋的统战关系,办事处主任云广英与余汉谋交涉,得到他的同意,在办事处建立了电台。

电台设在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所在地,先在位于韶关西河的安园,后搬到邓观娣兄弟的房子里,由办事处和中共广东省委(秘密状态)共用,与延安、南方局等实现了通信。电台工作人员由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有赖仰高、李汉等。电台有自己的波长、呼号和收发密码,全天都可以正常工作,收发电报。电台的运转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电台使用的是湿电池,要手摇发电保证电台工作,手摇马达劳动强度大,常常一摇就是一两个小时,一个人完成不了,至少需要两个人轮流摇,有时工作人员人手不够,也会请房东帮忙。

三、粤北红色电台辗转多地

1939年12月,日军发动对韶关的进攻,韶关危急,同时广东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韶关已不是安全的地方,广东省委决定撤出韶关。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决定把电台转交给广东省委,随同转移出去,自此,电台由公开转向秘密状态。

这部电台随同广东省委,先从韶关转移到南雄,又从南雄转移到江西信丰九渡水附近的一座山上,又从九渡水转移到南雄乌迳,1940年初又从乌迳转移到南雄县城宾阳门外一个10多户人家的小村莊里。这个村庄叫莲塘村,在南雄城北不远的地方。电台共有四人,分别是报务人员赖仰高、区家驹,译电员李汉,工作人员梁林(赖仰高的妻子)。莲塘村距离县城近,便于传递消息,但是也存在极大不安全因素。电台工作时需要架设天线,天线越高信号越好,当时租用的房屋又小又矮,不能在室内架设天线,只好在外面树林中架设天线进行工作,很容易被群众看到,虽然群众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时间长了还是容易引起怀疑;电台距离县城不远,敌人进出较多,也容易被敌人发现;电台收发报时,按键会发出声音,被人听到也容易暴露。

1940年12月,广东省委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将广东省委正式分为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原来属于广东省委的电台转给粤北省委,由粤北省委领导。

1941年2月,原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时任南委副书记)在始兴红围代表组织与黎百松谈话,讲了电台的重要性,要他负责电台工作,任务是保证电台的安全和畅通,以后要与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保持联系。省委派司徒明(女)与黎百松假扮夫妻,以夫妻关系掩护他开展工作。这时的电台共有六位工作人员,由黎百松担任台长,粤北省委秘书长严重负责电台的供给。

黎百松接手电台工作后,发现电台存在着安全隐患,开始寻找安全的地方。黎百松到电台工作之前,在南雄县委工作,担任组织部长,对南雄比较了解,北山在南雄、仁化、大余交界的山区,距离县城远,敌人不会经常来,相对安全,北山的群众基础好,房子比较高大,适合电台工作。在南雄县委的帮助下,电台转移到北山谢地村地下党员何某家。电台搬到北山之后的两三个月,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但是又出现了新情况。报务员赖仰高在收报时,发现国民党的侦察台在侦察。这是非常危险的,长此以往电台就会暴露。黎百松立即做出安排,首先,要求工作人员提高警惕性,秘密放哨,防止敌人搞突然袭击;其次,立即改变电台的联系时间,避开敌人的侦察台;再次,开始寻找新的适合电台工作的地方。

黎百松在张文彬找他谈话时到过始兴红围,认为此地非常适合电台工作。始兴有党的组织,设有秘密交通站,群众基础好;红围高大坚固易守难攻,而且周围地势平坦,远处一有风吹草动里面都能察觉到;红围有五层高,可以在室内架设天线;红围处在南雄和韶关之间,没有国民党电台的侦察破坏,这些都是电台工作的有利条件。黎百松向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请示,批准后电台由南雄北山转移到始兴红围。

1941年7月,电台迁到始兴红围。红围有五层高,共96间房,但是住户不多,只有五户居民住在一到三层,郭招贤(政治交通员、地下党员)两位哥哥住在红围,其三哥住在三楼,是当地的保长,受郭招贤的影响具有进步倾向,与电台工作人员相处很好,时常向我党传递消息。三楼还有一户祖孙三人居住,郭招贤四哥住在二楼,一个妇女带着儿子也住在二楼,一楼住着卖黄酒的老头和瞎眼的老伴。电台工作人员住在四楼,五楼没有人居住,是为电台工作的地方。电台搬到红围后,工作人员经常帮助围里的群众干些农活,教孩子们读书认字,相处得很好。红围非常适合电台隐蔽工作。

四、机智掩护红色电台安全

国统区严禁使用秘密电台,因此保护电台的安全非常重要。在电台从南雄转移到始兴红围的途中,工作人员机智、巧妙地应对国民党的检查,顺利到达红围。

电台在南雄北山,由报务员赖仰高负责转移到南雄县城。由于收发报机体积比较大,不容易隐藏,他就把收发报机放在担子里,上面装满稻谷步行挑到南雄县城。到县城后黎百松找来一只装衣服的大皮箱,把收发报机藏进去,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隐藏起来。黎百松安排赖仰高住进一家旅店,约好第二天一起乘车去始兴,而他回到瑶坑交通站住宿。第二天一早,黎百松到旅店找不到赖仰高,经询问得知,他被国民党抓壮丁拉到保公所了。黎百松找到南雄国民党县党部秘书廖劲荪(地下党员),商量营救赖仰高的办法。两个人经过分析认为赖仰高是单纯地被抓了壮丁,不是敌人发现了他的身份抓了他。随后一起到保公所找到保长,顺利营救出赖仰高。

黎百松和赖仰高取回装收发报机的大皮箱,和其他行李混在一起。由于没有赶上班车,就由赖仰高挑着,步行赶往始兴。傍晚时分,快到始兴县城的时候,遇到国民党自卫队的检查,黎百松以始兴德华学校的教员身份和没有赶上班车走路来的借口应付过了检查,顺利进入始兴县城,把电台安全转移到始兴。

电台搬到红围,电台工作人员较多,一起住在红围容易引人注意,为了不引起怀疑,他们有了新的身份,译电员李汉、机务员李扬进入德华学校当了教员;黎百松化名为陈文生,是行商水客;司徒明是老板娘;欧家驹也改姓陈,是陈文生的弟弟;赖仰高是伙计。黎百松要做生意,就要经常外出,进出红围不会引起怀疑。赖仰高真的做些生意,一个月来回跑几趟,掩护电台工作。为了安全需要,工作人员没有全部住在红围,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住在外面。后来为了不引起怀疑,李汉在德华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居住,在那里进行译电工作,加上白天上课,晚上译电,负担太重身体吃不消,党组织调来了他的妻子余琼珊辅助他工作。李扬在德华学校后面的村庄租了一间房,与王英以夫妻关系做掩护居住在那里。赖仰高的爱人带着孩子住在始兴县城,身份是老板娘,便于他在县城做生意时住宿,两个人相互掩护。

电台搬到韶关,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改名梁达昌,是行商老板,住在五里亭韶关师范的农场,他与电台的联系,由黎百松(自称陈姓伙计)负责。黎百松每周一次或者两三次往返两地。由于两地距离远往返必须乘车,而乘车时上下车都要检查,很容易暴露身份,于是黎百松就选择乘坐国民党拉私活的军车避开检查,到韶关城外下车步行到城内。黎百松到韶关时除了以做生意的陈老板身份掩护之外,有时也以国民党南雄县党部下属的报社特约记者的身份做掩护,这样便于在韶关乘车、住宿。黎百松频繁往返韶关和始兴,为了安全起见和便于开展工作,省委帮助电台在韶关东河坝一个担水码头边租了一间靠河边的房子,作为电台的据点。黎百松以樟油老板身份,带着家人住在那里,这样不仅避免了住旅店受到检查的麻烦,也节约了工作经费。

五、加强红色电台内部建设

电台从成立以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包括电台收发报机零部件的配备、工作人员的统筹安排及纪律强化等,保证了电台正常、高效运转。

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建立电台时,只有一套收发报机。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严控,市场上很难买到现成的电台,基本上都是秘密买回零部件进行组装,因此较长时间内,还只有一部电台。电台搬到红围后,党组织千方百计又搞到一套收发报机,一套放在红围工作;一套备用,放在德華学校后面的小炮楼,由李扬保管。红围的收发报机用久了机器老化,零部件经常坏,没有新的备用零部件,只有从备用机子上拆下来安装上。后来实在是拆无可拆,黎百松找省委书记李大林想办法解决。李大林派欧新联系国民党省政府的无线电台台长陈铮郎(地下党员),并把陈铮郎介绍给黎百松认识,便于以后开展工作。李大林安排陈铮郎准备好收发报机的零配件给省委电台作为备用,这才缓解了电台的压力。当时电台所在地没有供电系统,用不了电,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干电池,如果大批采购会引起敌人的怀疑,黎百松以零售商的名号才购得大批干电池,保证电台正常工作。

合理统筹安排电台工作人员。电台搬到南雄,工作人员对这里不熟悉,工作开展受限,省委派南雄县委组织部长黎百松担任电台台长,寻找一个更加适合电台工作的地方,从南雄城外的莲塘村搬到北山谢屋。电台到红围时,电台只有报务员和译电员,没有机修员,收发报机出现故障,没有人会修理,电台工作受到影响。黎百松向粤北省委和书记李大林请示后,党组织很快派了李扬和王英两位机务员,解决了机器修理问题。

加强工作人员的组织纪律。1939年,党中央和八路军针对无线电通信报务员、译电员等工作人员出台了相关的工作纪律、值班守则、机要规则等。1938年9月出台的《译电员守则及机要规则》规定:“密码须常变换,并指定专人切实保管,作废时由科长亲自烧毁,遇危急时应设法烧毁……无事出外时严禁身上携带有关机密之文件……一切电报经抄录后亲交首长批阅,并负责收回、抄存或烧毁,原电码应立即烧毁。”[8]电台严格按照守则和规则要求工作人员,把电台的呼号、密码拆开,记在不同的本子上分开保存,绝对不能随身带着。电台工作人员在更换新的呼号和密码后,立即销毁旧的。发完电报后烧掉密码稿,收到的电报交给领导阅稿后,要负责烧毁。

1939年3月颁布的《无线电技术人员工作纪律》和《无线电报务员值班守则》规定:不得在机上做任何私人性质的谈话;监察台将利用空闲时间监督其他台有无违反纪律的情况。[9]军委三局在用监察台监督时,侦察到电台的报务员在工作时间先说一些与工作无关的闲话或者互相打趣。接到通报后,电台对这个报务员进行了批评,在全台开展工作规则和纪律教育。

六、粤北省委事件后电台停止工作

1942年5月27日凌晨,由于叛徒郭潜的出卖,国民党特务在五里亭韶关师范农场逮捕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同时被捕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孩子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当天清晨,在五里亭火车站附近又逮捕了刚从东江老隆回来的省委组织部长饶卫华,制造了粤北省委事件。

当天早晨,黎百松从东河坝住地到五里亭农场联系李大林,快到的时候,没有看到约定的安全信号(李大林居住的房子窗户打开,窗台上放一盏煤油灯意味着安全),产生怀疑,没有贸然走近李大林住所,就下山走到公路上装作早晨锻炼的人,路上遇到李大林邻居家的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因黎百松经常来这里,与小女孩认识,从小女孩口中得知李大林因为被诬陷为汉奸,连同家人一早全被抓走了。

得知李大林出事,黎百松在仔细观察周围确定没有人跟踪后,迅速离开五里亭,立即赶回东河坝的家里,让妻子司徒明马上向省委秘书长严重报告李大林被捕的事情。黎百松担心自己暴露不敢乘车,顾不得喝一口水,就匆匆从小路步行一百多里赶回始兴,直到傍晚才到红围。黎百松找到译电员李汉,讲了粤北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李大林等人被捕的情况,要求他立即译成电文报告给党中央和南委。电报发出后,电台就停止了工作。黎百松把这个情况通报给始兴县委,提醒他们注意警惕防范,要采取应变措施,也请求始兴县委帮助转移电台,疏散、隐藏好收发报机。

住在红围外的电台工作人员李汉、余琼珊、邓玉芳、李扬、王英等,由始兴县委负责转移疏散。在红围的收发报机和区家驹、赖仰高、梁林及孩子由郭招贤负责隐蔽、转移疏散。当天晚上就完成了人员的转移疏散和电台收发报机的隐藏工作。黎百松于28日返回韶关,第二天向省委秘书长严重详细汇报了省委被破坏及电台和工作人员疏散隐藏的情况。中央得知这一重要情报后,迅速做出反应,电令在国统区的中共组织一律停止活动,已经暴露的党员立即撤往游击区;未暴露的党员找社会职业掩护,实行“勤学、勤业、勤交友”活动,用各种方式隐蔽下来。

后来郭招贤把电台交给了陈培兴,陈培兴又将电台带到风度学校交给吴新民和周耿光,把电台秘密隐藏在风度学校的农场里。1944年春,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1943年1月成立)通知始兴地下党负责人,把电台秘密送交省临委。吴新民、周耿光按照省临委通知,安排本校教员张艺、厨师张应昌从风度学校取出电台,秘密送到英德,经由林名勋交给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粤北省委电台在始兴党组织的精心保护下,秘藏两年后,安全地回到广东省临委。

参考文献:

[1] 穆欣.隐蔽战线统帅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10.

[2] 徐涛.中共秘密电台的建立[J].党史纵览,2017(3):41-44.

[3] 王正瀚.中共第一座秘密电台设立前后[J].检察风云,2019(20):78-80.

[4] 宁红文.南方局领导下的特殊工作概述[J].抗战史料研究,2018(1):80-83.

[5] [8] [9] 齐小林.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军队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J].近代史研究,2021(3):42-58.

[6] 杨耀健.红色地下电台网:永不消逝的电波[J].晚晴,2018(8):48-51.

[7] 周云,王良圣.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北江地区统一战线工作[J].党史博采(理论版),2020(4):24-25.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挖掘和运用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资源构建高校思政育人‘五个体系研究”(528),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粤北青年运动研究——以战时粤北三所大学为例”(J2020019),韶关学院党史研究专项“抗战时期粤北红色电台历史考察”(SZ2021DS02)。

猜你喜欢
粤北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粤北始兴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