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兵的御敌之术

2022-05-17 11:28胡定
文教资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兵根据地敌人

胡定

摘 要: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民兵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走自制军火、自我武装的发展之路。他们以地雷为主要武器,广泛开展了爆炸运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产生了不可忽略的积极影响,为赢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晋绥根据地 民兵 地雷 爆炸运动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际,就将动员和武装人民群众作为工作之重,实行全民族抗战策略,广泛动员民众积极行动,普遍建立民兵组织,配合主力部队实施游击作战。在党的军事战略方针指引下,晋绥根据地广大民兵因地制宜,在斗争中将地雷作为御敌武器,普遍开展爆炸运动,在抗战中大放异彩。

一、爆炸运动拉开序幕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0师挺进晋西北,建立了晋绥抗日根据地。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开展山地游击战,同时积极组建民兵组织,动员人民积极抗战。

日军侵华密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精良,作战凶悍。加之1938年日军入侵晋绥根据地以后,连续不断地残酷扫荡,根据地损失极其严重。

1941—1942年,敌人对边区扫荡合计33次,历时390日。仅兴县、临县、保德等地就有3400余人被杀害,23680余间房屋被烧毁,35000石粮食被抢掠。[2]在汾阳三次“治安强化”中,3000余人被杀。在临县贺家湾一个地洞内,熏死300余人。[3]根据《晋绥边区因敌灾天灾引起之人口重大损失》资料整理,抗战期间,由于日伪军侵略扫荡,人口损失巨大。

民众武装抗日,武器必不可少。晋绥地处华北西部,地瘠民贫,生产落后。和其他根据地情况类似,“民兵的武器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新旧枪械(快枪、鸟枪)等”[4]。根据地民兵初建时武器严重缺乏。当时3万民兵只有步枪293支,手榴弹6912颗,打猎火枪827支,土造“独角牛”150支。[5]即便是主力部队120师,最初也只有120师修械所等幾个规模很小的军火工厂。即便是后来的晋绥军区修械厂能够制造步枪、掷弹筒等武器,但由于受到原料、人员和技术限制,生产力量也显不足。为武装民众,解决民兵武器问题,军区采取以收集废铜烂铁兑换手榴弹的办法:凡子弹10粒,子弹壳20个,熟铁20斤,生铁30斤,即可各换手榴弹1颗。[6]

而地雷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廉价有效的防御性武器,如果结合实际地形条件,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则不但可以给敌人较大杀伤,而且可以阻滞敌人肆意行动,保卫根据地人民和财产安全。广泛发动民众抗战,武装民兵组织,对付武器精良、穷凶极恶的日军,开展以地雷为主要武器的爆炸运动,确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对此中央军委有着充分认识,在1941年指示要求各根据地要重视民兵建设,同时兵工生产要“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大量发给军队、民兵及居民,以便到处与敌斗争,以量胜质”。并指出“假若对于生产这种群众性的、较低级、较落后的武装忽视,而集中力量于制造步枪、机枪、炮等进步武器,则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7]。

起初民兵队伍里也有单纯用枪的思想认识,并不重视地雷技术。1942年宁武县西马坊乡席麻洼村民兵中队刚刚组建之时,民兵用集资的2万多元找人买枪。实际上,即使是八路军,由于自身武器装备较差,枪支弹药也有限的问题,御敌策略也不是面对面的阵地战,而是依据山区有利地形开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这样才能减少自身损失,保存实力,有效打击敌人。民兵队伍作为八路军的辅助力量,即便有枪也未必能够有效制敌。因此,在民兵中大力发展简单易学的地雷战术,既是当务之急,也切实可行。

事实证明,地雷爆炸运动在其他抗日根据地开展以来效果显著。以地雷为主要武器的爆炸运动最先是晋察冀根据地民兵开展起来的,1940年春季河北安国县民兵在反扫荡斗争中引爆埋于地下的2枚手榴弹炸死2个敌人的实例就是证明。在冀中平原地区随后对敌斗争中,地雷大展神威,成了阻止敌人扫荡突击和消灭敌人的有效武器。1943年9月,吕正操将军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后,将冀中地雷战术经验传授给当地民众,晋西北爆炸运动随之拉开序幕。

二、爆炸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为实施其治安强化运动,进一步封锁根据地,不断发动扫荡蚕食,根据地面积缩小了1/3,人口减少了2/3以上,抗日军民面临严峻考验。为粉碎其阴谋,晋西北党政军民在党中央“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下,广泛开展了挤敌人的斗争。

1943年9月晋绥分局召开了群众工作会议,吕正操介绍了冀中区开展爆炸运动的经验,林枫代表晋绥分局要求将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发动群众工作与对敌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特别强调了动员民兵开展爆炸运动,通过广泛的爆炸运动壮大民兵队伍。

根据地群众性爆炸运动的开展主要走的是一条集人民智慧的自力更生发展之路。

晋西北地瘠民贫,境内矿山均为敌人所控制,地雷所需的原材料难以找到。所以,民兵采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的方针制造地雷。

制造地雷所用的外壳各式各样,除了群众收集的破铁锅、庙宇里的残缺香炉、佛像以外,还有铁壶、酒瓶、醋坛等等。在群众性的爆炸运动开展过程中,民众也普遍熬硝、炼磺、烧火炭。其中熬硝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副业。到1945年夏天,岚县、河曲、保德、宁武、静宁五县的硝池就达到129处之多。兴县孟家坪行政村,20个村中的18个村搞起了熬硝。[8]

民兵在制造地雷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创新发明,即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石来制造石雷。根据地民众分工合作,年轻人挑选搬运石头,老年人碾制炸药、制作爆发管,妇女、儿童负责给石雷凿孔。石雷埋下后不易发现,伪装性好,同时威力也大。人们都说“一颗石雷二两药,炸开能飞几十块,不分哪里都能用嗨呀,群众武器‘美的太。石雷威力真正大,人人不要小看他,军民齐力来开展嗨呀,炸的鬼子回老家”。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曾在《北行漫记》一书中写道:“我看见男人女人,孩子们都在制造黑色的炸药,熔铸地雷的模型,把装好炸药的地雷有次序地堆起来。因为缺乏金属做地雷的外壳,有些人挖空了石头来做成石头地雷;还有人满装瓶子,水壶,甚至茶壶。”[9]

民兵作为一边生产一边战斗的群众武装组织,为了不影响日常生产劳作,宁武县新屯堡的劳模张初元领导全村采取了劳武结合方针,将生产和战斗结合起来,建立民兵变工组织。他将全村63个人力、47个畜力组成了20个互助组,随后又进一步把变工与爆炸相结合,将原来专事生产的变工组发展为既生产又战斗的爆炸组。

新屯堡还派出民兵分队长到县上学习制爆发管和爆炸技术,回来先教会民兵,再由民兵在变工组传授,53人学会了怎样埋雷,28人学会了造爆发管。民兵又组织群众处处挖雷、坑埋雷,他们的经验在全区广泛开展。“无数的村庄通路上,密布着地雷。小路、小溪,即使在禾稼上,也巧妙地散布着火药,这一来,在好多地方,日本鬼子不再敢不小心地触一触一个不相干的南瓜,因为南瓜已使他们知道,当拿起来的时候,也会爆炸的……在若干区内,简直一切东西都确然是的。一只留在路当中的篮子,一个留在田中央的犁头,一个留在近路旁的纸包小件——这一件东西都可能埋有地雷。”[10]

军火自制运动中,所需经费数额巨大。从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受到启发,宁武县的邢四娃创办的军火合作社以制造军火为主,同时经营日用品业务。每天能造30颗地雷,还可给群众分红利。他们的做法经验迅速加以推广,各地随后建立了73个军火合作社。

邢四娃带领民兵还开创了“军火田”,即组织民兵开垦荒地,将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军火开支。他们在联防区内垦荒343亩,粮食产值35000元,使之成为民兵军火最稳定的财源。他们的做法经《抗战日报》报道,成为学习榜样。在其影响下,临县民兵开垦了6668亩军火田,基本解决了其民兵全年军火经费。

为进一步提高战斗力,持续深入开展挤敌人斗争,1944年冬季,根据晋绥军区指示,各分区普遍开展了大练兵。民兵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演练爆炸运动。兴县乔家沟群众练习了村内爆炸和室内爆炸。群众利用田间劳动间隙进行练兵、投弹,在地头练习埋雷等等。第六分区、第八分区、第三十六团在集训民兵过程中,不但教会民兵制造地雷,而且研究出十几种埋雷方法。有的还帮助民兵总结秋季反扫荡斗争经验,改装了各种地雷。练兵运动推动着爆炸运动向更大规模开展。

三、地雷战术的作用

爆炸运动广泛开展之前,边区民兵对其没有深入认识,也没有战斗经验。晋绥三分区初用地雷时,将地雷旁边放置文件、毛巾,或写一些标语口号,试图诱杀敌人,但没有成功。广大军民广泛开展爆炸运动以后,地雷在挤敌人的斗争中给敌人以较大杀伤和震慑,展现了其巨大威力。

(一)地雷阻止了敌人的肆意进攻,起到了防御作用

地雷封锁住敌人进犯之路,每晚村里村外,地雷密布,群众安然休息,敌人却因地雷不敢接近村庄。1944年2月至8月,据不完全统計,忻县、宁武、临南三县的4个区,103名敌伪军被地雷炸死。1944年秋,交城民兵高月明等人为防止敌人出扰,扎了3个草人,草人下面安置了地雷,敌人去破坏草人,结果触发地雷,被炸死炸伤3人,其余敌人仓皇逃回古交据点。1944年10月5日,从同蒲路上出扰的敌人窜入朔县第四区,6日到了下木角村,敌人刚推开第一家的门,2个日军即被地雷炸死,1个伪军被炸伤。到1945年7月,共爆炸地雷681枚,包括民兵3442次战斗成果在内,共计炸死及毙伤敌伪汉奸2800名,其中死伤的1924名均为触雷所致,占到其死伤总数的86%。[11]

(二)地雷转守为攻,变成围困敌人的有力武器

在对敌斗争中,人们认识到地雷不仅仅可以防御,而且能够“进攻”,于是在敌人的据点碉堡四周埋设了众多地雷,形成地雷阵,成为阻挠敌人行动的有效手段。

哈里森·福尔曼以生动的笔墨记录了晋绥边区爆炸运动的情景:“使日本人不出来的顶顶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在一切据点的附近安放好千百个地雷……民兵日夜守着哨,防止日本人突围出来。他们连出来取水都办不到……我们问村民要不要我们的军队停下来,帮助他们攻城。‘不,不,我们自己会干的。回答是这样。10天之后……他们进攻了被围的据点,脆弱不堪的警备队简直就没有做什么抵抗。他们的人一半被杀死,还有一半投降了。”[12]

最典型的战例是1943年秋天晋绥军区第六分区武工队和民兵对忻县蒲阁寨日伪据点的围困战。由于民众对蒲阁寨据点周围方圆10里的范围内实施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下一丝一线,使日伪军完全陷入孤立。同时民兵选择有利地形,开展包括地雷战在内的多种作战方式伏击其运输部队,使据点敌人的外援断绝。1944年初开始,各武工队、民兵、游击队等实行联防围困,对其据点进行严密封锁和冷枪射击,使日伪军躲在炮楼里一筹莫展。最终日伪军被迫于4月12日放弃据点逃窜,途中又不断遭民兵伏击和地雷轰炸,死伤惨重,仅一部逃入三交镇据点。至此,蒲阁寨围困战取得了完全胜利。

(三)活用地雷战术,增效明显

1944年是晋绥根据地爆炸运动大发展时期。在战斗中,多地民兵发挥聪明才智,最大限度活用了地雷战术,将爆炸运动推向高潮。当时的《抗战日报》以众多篇幅报道了多地民兵爆炸斗争的过程和战果。

1944年10月,日军纠集7000余人,对晋绥边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在兴县、临县反扫荡斗争中,民兵紧密配合八路军作战,采取了枪雷结合的作战方式,使得敌人处处挨打挨炸。兴县民兵与敌人作战136次,毙伤的301名敌伪军中,大部分为地雷爆炸所致。11月7日,兴县二十里铺民兵李有年摆出连环地雷阵,一次就炸倒23个敌人,其中12个当场毙命。到11月9日反扫荡结束,敌人被主力军、民兵毙伤1567名。[13]

1945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民兵配合八路军在五寨三岔一线作战,民兵唐兰虎、石怀宝联络了边缘区的13个村庄的民兵,建立了长达45里的联防地雷,束缚了敌人行进。徐振兵和他的中队,在敌人必经之路埋伏了6日6夜,配合武工队埋了许多地雷。在这次春季攻势中,爆炸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仅岚离路北段和围困岚县两处统计,爆炸114次,毙伤敌人324名。[14]临县张光治地雷小组,从1944年12月24日到1945年1月17日,在岚离公路线上连续爆炸6次,炸死敌人9名,炸伤17名。而我军无伤亡,只消耗了地雷14颗、子弹22发。[15]李映雪的民兵飞行爆炸射击组曾经背着步枪和地雷截击敌人。他们埋雷56个,炸死炸伤敌军29名,步枪击毙5名,炸毁汽车1辆。[16]1945年3月,离石第一区王存保民兵大队,得知敌人出扰,便设计了雷阵,用10颗雷在离石、柳林之间的公路上埋了150丈远的拉雷线,在白霜路上装好2颗滚雷,梁家坪埋了3颗踏雷,敌人进入伏击圈后,触雷挨炸,民兵共计毙伤敌人18名。“地雷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精良的技术。”[17]

在爆炸运动中,涌现出郭炳旺、李有年、崔三娃、尹茂官、韩凤珠等众多的民兵英雄,他们在战斗中多次灵活运用地雷爆炸,狠狠打击了敌人,成为民兵学习榜样,也证明了“民兵的确是地雷布置的创造者”[18]。

四、结语

爆炸运动在晋绥根据地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广大民兵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同仇敌忾,充分结合地形条件,在挤敌人的斗争中深入开展地雷爆炸运动,给敌寇重大杀伤和震慑,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以波澜壮阔之势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为赢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2] [5] [8] [11] [13] [14] [15] [16] 穆欣.晋绥解放区鸟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51,252,254,275-276,283-284,293-294,297,294.

[3] 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晋绥分会报告晋绥边区抗战损失等情形公函(1946年4月26日) [M]//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 [7] 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1941年10月4日) [M]//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 军区规定解决民兵武器办法[N].抗战日报,1941-03-28.

[9] [10] [12] [17] [美]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M].陶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227,142-143,226,142.

[18] [美]G.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M].马飞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34-235.

猜你喜欢
民兵根据地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敌人派(下)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飒爽英姿女民兵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民兵制度在世界上的发展及走向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