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党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2-05-17 20:05刘香君周婧袁叶欣
文教资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刘香君 周婧 袁叶欣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深远的意义,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于其而言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理想的理解过去的方法,对于党史的教育教学起着非凡的作用,因而口述党史作为两者的结合体,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启示。本文通过扬州大学“寻迹风华扬城,传承百年星火”红色口述史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形成的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对口述党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意义和方法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口述党史 高校思政教育 方法

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历史学分支学科,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口述党史作为口述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从过往亲历者的角度,以口头的、声音的形式记录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关键时期,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化思想政治理念的主阵地,切实发挥着“铸魂育人”的深刻作用,口述党史作为一份生动鲜活的材料,在收集原始资料、创新呈现方式与教育手段、提供决策参考等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1]本文将以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为例,对口述党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加以探究。

一、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的介绍

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寻迹风华扬城,传承百年星火”红色口述史研究实践团队的实践成果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重点科创项目——“红”在扬州:改革开放以来扬州优秀共产党员口述史研究中关于驻扬省属高校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的口述访谈记录成果。

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共收录了10位老党员的口述访谈实录,分别为黄老师、梁老师、顾老师、何老师、花老师、羊老师、胡老师、杜老师、杨老师和费老师。平均每人采访时间约90分钟,最终形成了1200分钟的视频资料,10万字的文字实录。

该访谈资料设置的问题围绕老党员自身的情况展开,分别从老党员的入党经历、入党初心、入党后的心路历程、对党的百年奋斗史的理解等方面进行拓展性采访。由于受访对象的身份不同,涉及扬州大学历届老领导及党史资深研究者,故针对其特有身份进行了补充性访谈,结合其在新中国成立、改革、发展中的经历和感受,围绕学校发展历史以其个人事迹为切入点进行引导性采访;针对党史资深研究者,则增添学术性的问题拓宽访谈问题的角度。

这份资料的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其中关于党史、党建的部分尤为凸显。例如杜老师所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学习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强调的“通过学习党史以及亲身实践提高自身觉悟,加深对党的理解,时刻不断地认识、反省自我,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相呼应。再如何老师所感,认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具体过程,是继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基础,党将继续带领人民奋斗前进,这是坚定不移的,这与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政治意识相契合。此外,该份资料还展现了部分老师亲身参与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历程,这些鲜活生动的材料可以作为延伸探究的基础。

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作为口述党史的资料体现,立志于将该份资料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向青年学生推展,提升口述党史的育人成效,激励广大师生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实现新作为,这与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是相吻合的。因此,以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为例探究口述党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二、口述党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意义

(一)口述党史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中共党史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记录,不同时期的党史赋予了党史教育不同的文化内涵。站在新时代,党史不仅是民族的重要瑰宝,更是引导中华儿女明确前进方向的重要力量。党史学习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具有引导、教育、激励的作用,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点,助力学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口述史学在深化党史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述史学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拓展党史研究的视野,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口述党史能够极大丰富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

通过开展口述党史研究实践活动,能够收集大量资料,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材料。例如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中,诸位受访对象提供的材料和其本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是生动鲜活且独一无二的教育素材:受访者顾老师讲述了自己进行水稻研究的艰辛历程,并指出要为国家建设尽一分力、发一点光,让国家科研早日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受访者作为资深优秀党员,在口述访谈中展现了坚定的信仰与在学术专业和研究品质上從不气馁的精神,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鲜活”材料;受访者羊老师在回忆江苏农学院实践、研究、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优良传统时,以丰富而生动的事例反复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让教育、科研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服务,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向提供了新的补充;受访者梁老师回忆自己“如果不解放,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根本上不了学”的经历,以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与党对其的恩情等,通过共情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加深自己的党性;受访者黄老师在访谈中提出“作为老党员,更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虽说在工作上退休了,但在党内的工作是不退休的”的真挚宣言,在展示了党员人格魅力的同时更是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以口述的方式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每一位受访者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所提供的材料富有天然的鲜活性与价值性,进行这样的系列口述党史的实践活动,能够收集此类大量的生动事迹,在拉近学生与地方社会距离的同时,也为本土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口述党史为打破高校思政教育“局限”助力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史教育的重要依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部分,党史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讲好党史,能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党史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政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这也造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局限——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长久以来,高校思政课被许多学生视作“水课”,高校思政课老师在学生心中往往有着“政治说客”的形象。一定的调研研究显示,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现代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心存抵触,认为“死板”的教学方式让“枯燥”的内容难以接受,高校学生更向往生动化的、具有参与性的课堂。长期的被动式听课非但没有让学生形成难忘的知识印象,更阻碍了学生的思考,禁锢和约束了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上述情况,口述党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意义凸显。口述党史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资料收集,能够满足学生的效用心理,让高校思政课的知识转化为真切性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动有效的知识,促使学生内心从抵触到认同,打破高校思政教育的弊端。以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为例:受访者花老师在谈及自己的入党经历时,准确回忆起1973年1月25日,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找到附近一家商店,买了支毛笔和一瓶墨水,用毛笔手写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的经历。这样充满热烈情感的“小事情”,是容易吸引学生、获得学生关注的关键所在,也是在本土范围内进行口述党史活动所独有的魅力。受访者顾老师回忆自己推辞了前往中国水稻所任所长的邀请,数十年不间断带队到海南去建基地,立志传承并发展先师事业的经历,种种细节里体现出的是脚踏实地,用汗水浸湿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用苦和累换来一点一滴的进步,是面对更高的荣誉选择坚守自己的初心。通过这样的“细节故事”将“伟大”的人物与故事进行细节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事业、奉献自我的情感。将老党员的访谈资料运用于思政课堂的讲述,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以身边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中具有参与感,将被动吸收转化为主动汲取,同时地方色彩强烈,要进一步扩大地方口述党史在思政教育中的灵活运用,在形成难忘的知识记忆的同时,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使其把握红色命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

三、口述党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方法

(一)口述党史融入高校通识课,新视角拓宽思政教育途径

高校通识课一般指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文化素质课程,这种课程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于人群之间的知识与价值观。在高校通识课程中贯彻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实现形式。[2]“课程思政”是我国近两年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出现的一个热点词汇。它是思政教育的一种方式,集中体现在将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全部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它的显著特点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目前,将党史融入通识课中是大多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方法之一。它虽然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课程党史学习中由于互动少以及调动积极性难而导致的思政教育效率低下的不足,但是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党史学习理论平面泛化和内容同质化。[3]

1. 平面泛化

大多高校,尤其是一些综合性高校过度践行了通识课程跨学科的原则,导致将党史融入通识课中呈现出理论和知识平面泛化的特点。理论和知识的平面泛化导致教育对象不仅吸收学习效率低下,在价值引领上也难以有显著成效。

2. 同质化

有些高校对于党史融入通识课采取的是盲目跟随的态度,其中大多是由于党百年的使命召唤以及课程思政背景下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在党史和通识课的知识衔接中,他们只是采用最简单的衔接结构,创新力薄弱,缺乏特色,没有理清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口述党史资料在高校通识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补充上述缺失。首先,党史有效融入通识课可以采取安排项目式学习,以扬州大学老党员梁老师访谈资料为例。梁老师曾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作为党员不忘初心,作为教育者离职不忘资助贫困生。学习中可安排学生从坚守本心的党员身份以及言传身教、热心公益的教育者身份两方面就访谈资料文本和视频进行归纳学习,让教育对象亲身实践,贴近历史的经历者,延展党史学习深度。其次,党史有效融入通识课可以与地方史相结合,以扬州大学老党员杜老师和胡老师访谈资料为例。杜老师在复员为扬州大学学生工作者前曾参与地区性抗战,在安排相关学习中,可以此为切入点,将党史教育与扬州本地抗战史相结合,以新视角拓宽课程思政实现途徑。胡老师多年以来始终把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挂在心上,他曾强调“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组织的重要细胞”,鉴于此,可安排通识课内容与高校党建发展史相结合,从这类受访者的工作经历出发,提炼出的高校党建发展历程的心得体会为地方高校党史教育提供了翔实的素材与真切的体悟。

(二)创建党史口述访谈队伍,整合校园现有优质资源

高校要积极组织创建党史口述访谈的队伍,系统性地设立大学生口述党史研究实践团队。团队力量可以高校青年学生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由于口述史具有跨学科特征,涉及资料、方法、工具、视角、概念、理论等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因而团队学生的专业受限性小,历史师范类、社科类、思政教育类等学生均可参与。口述党史区别于其他口述史门类,是针对党的发展历史进行相关口述访谈资料的收集及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历史师范及政治师范类的同学是一种不可错失的锻炼机会,这类学生可以作为口述党史研究实践团队的青年学生主力军,另外要保障师资力量,团队可以聘请研究党史及口述史的资深老师为长期指导老师,针对带队老师而言,自身要具有丰富的口述访谈经验;同时,作为口述党史研究团队,所有老师自身要对党的历史有着高度的认知,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而通过学、讲、训、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团队青年学生进行指导。[4]

以扬州大学“寻迹风华扬城,传承百年星火”红色口述史研究实践团队为例,该团队由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25位青年大学生及5位指导老师组成,团队成员涉及历史学(师范)、档案学、社会工作及哲学四类专业,聘请的指导老师为长期从事口述史研究及党史研究的教授及讲师,带队老师经手过学院历年来的口述史项目。团队利用暑期实践及平常课余时间对扬州大学老党员进行深入访谈,从明确调研目标、制定访谈提纲,到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再到后期材料整理汇编,形成调研报告及访谈资料,学生通过全方位地参与口述访谈及受师资队伍的指导,形成了从“聆听党史”到“讲述党史”,进而“研究党史”的递进成长,团队整合汇编了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史访谈资料,通过对资料的运用和补充学习,思想政治层面上得到了有效的升华。

高校要灵活运用校内优质资源。高校内部一般设有图书馆、档案馆、口述史研究中心等机构,这些机构都为口述党史的研究和传播奠定了基础。图书馆作为口述史研究的重要阵地,因具有馆藏资源、实践经验、培训场所和师资队伍等诸多优势,为高校口述党史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学校图书馆可以专门建设党史书籍、口述史学的相关书籍专栏,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性的资源体系。同时可以在图书馆设置专门口述访谈室,以齐全的设备促进规律性访谈的开展。此外,图书馆、档案馆、口述史研究中心等机构可以与校内其他机构或者院系,例如校史馆、历史院系进行合作,尝试开展一些口述党史的专题研讨会等教育类活动,更好地让口述党史走进校园,为口述党史的沿袭及发展培养后续系列人才。

以扬州大学“寻迹风华扬城,传承百年星火”红色口述史研究实践团队为例,该团队受扬州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的指导,对该中心过往口述史项目的研究材料进行适当运用及探究,同时,与扬州大学档案馆建立联系,在档案馆的许可下,对受访对象的个人事迹与资料进行补充,把团队汇编的扬州大学老党员访谈资料备份,助力其红色档案的建立,通过对扬州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及扬州大学档案馆的资源整合运用,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实践内容,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与归宿就在于将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转化为无限的实践动力,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价值,通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6]通过组建口述史团队,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在聆听受访对象口述实录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红色力量,从而坚定思想政治理念,强化勇毅笃行的责任担当。结合校园内优质资源的利用,以强烈的现场感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接受性、互动性,真正发挥出口述党史的作用,以实践调研式的教学方式直抵思政教育的灵魂。

(三)创新口述党史运用方法,积极构建思政第二课堂

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夯实第一课堂作用的基础上,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由高校学生自愿组成的社团或学生组织,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因而被称作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学生群体规模逐渐庞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组织成为现代教育中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在高校社团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社团组织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突破传统第一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低的缺点,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实施。[7]以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为例,受访者费老师自身在谈论构建思政第二课堂中讲述:“一个更好的、更契合时代需要、更加契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变成一种活生生的东西……是可以参与其中,可以结合自己实践的,这对于我们理论人才的培养,甚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如何构建以口述党史活动为中心的高校思政第二课堂?以扬州大学“寻迹风华扬城,传承百年星火”红色口述史团队为例介绍如下。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以红色思想引领,组织学生开展口述党史实践活动。2021年暑假,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响应百年建党使命号召,院内25位青年大学生以党史口述史研究为主题,组织成立“寻迹风华扬城,传承百年星火”实践团队。团队成员对扬州大学优秀党员同志进行走访谈话,辑录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中的经历和感受,探索其立足岗位及为党奉献的初心使命,挖掘其身边留存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实物,整合汇编出扬州大学老党员口述访谈资料。学生在这一亲身实践中深入接受思政教育,发挥出口述党史的鲜活作用。

高校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展示口述党史的丰富成果,积极宣传红色文化、红色思想,形成校内思政教育浓重氛围。扬州大学“寻迹风华扬城,传承百年星火”红色口述史实践团队注重宣传工作,将口述党史的相关成果进行甄别,对于可公开的内容整合成文,向外投稿并发布在《中国青年报》、“交汇点新闻”等平台上。团队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校园内宣,同时也利用团队微博发布原创微博,在校内外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团队通过在校内巡回讲演,使口述党史相关动态积极展示,不仅有利于培养校内浓重的思政氛围,同时也将其影响传播到校外,生动呈现出红色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以口述党史活动为中心的第二课堂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远影响,以生动化的模式、具体实践的方法,挖掘口述党史中蕴含的丰富素材,促进口述党史与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引导思政教育的“接地气化”。

参考文献:

[1] 杨祥银.以口述历史加强党史学习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7-01.

[2] 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3] 宗怡.“课程思政”语境下高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1(10):64-66.

[4] 杨超.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部分章节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0):53-56.

[5] 高冕,封丽.美国高校口述历史教育实践特色及启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10):11-17,38.

[6] 周苏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維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1(4):107-110.

[7] 蔡梦婷.“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文教资料,2021(21):81-82,69.

基金项目:2021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支持领域(社会事业与文化传承)项目(国家级) “‘红在扬州——改革开放以来扬州优秀共产党员口述史研究”(202111117047Z)。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学习方法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