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2022-05-17 21:50吴燕萍
文教资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新时代

吴燕萍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等学校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趋同化”要求。趋同化并非等同化,而是要充分尊重来华留学生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的差异,秉承厚植情怀、强化认同、系统谋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趋同一致、多方协同、齐聚众力的理念,构建思想教育课程体系,明确思想教育基本要求,广泛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政教育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 来华留学生 思想教育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教育事业也呈现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发展势头,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留学目的地。[1]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给中国的留学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选择来华留学,并且在中国顺利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可以成为宣传中国、认同中国的“名片”,会让更多国家的人们了解真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提升中国的世界地位,也促使中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地区。但是,留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也意味着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尤其是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斗争趋于复杂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态度不断强硬的情况下,加强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2018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其中指出,“将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强调对来华留学生服务的同时,也要强化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在趋同化管理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该更加重视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021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国际学生思想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指出,加强高校国际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对省内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指示、提出建议。

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在趋同化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趋同化并非等同化[2],尤其是对留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不应该完全照搬运用中国学生思想教育体系与方法,而是應该充分考虑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水平、语言交流能力水等实际情况,秉承科学、有效的思想教育体系建设理念,从思想教育课程的构建、具体要求、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入手,实现留学生思政教育目标。

二、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建设理念

(一)厚植情怀,强化认同

《规范》指出,留学生应该具备“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要“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团结中发挥作用”。《通知》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增强国际学生对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因此,高校应通过思政教育培养留学生具备大格局、大胸怀,使留学生能够发挥自身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通过在中国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对中国的文化、国情、现状有客观、准确的评判,能够从政治的高度认同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使留学生成长为传播中国文化、宣讲中国故事的优秀国际人才。

(二)系统谋划,循序渐进

《通知》指出,“高校要准确把握来华留学生工作的规律性,针对国际学生群体的特点,系统谋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国际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建设”。系统谋划要求高校要认识到留学生教育工作趋同化管理的时代背景,以教育部对留学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基准点,以留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以留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实践活动的开展为重点,确定课程体系的板块内容、考核方案等关键要素。循序渐进要求留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目标的达成等工作需要制订计划,分步实施,保证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掷地有声,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因材施教,趋同一致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要对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实行趋同化管理和服务。但是,趋同化不是等同化。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对思政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以及语言等,决定了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因材施教,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引导留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文化,能够积极地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主动参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各类活动。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因材施教意味着思想内容、方法、模式等教育过程类要素与中国学生有所不同,但是其思政教育的实质都是趋于一致的。

(四)多方协同,齐聚众力

《规范》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有计划地组织来华留学生参加中国国情和文化体验活动”。那么,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应该通力配合,学生社团、党团机构都应该从不同的侧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社会各类群团组织、民间机构以及社区也应该在高校的带动下,积极地参与留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发挥协同作用,使思政教育的实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富有实效,促进来华学生能够与社会产生正面的、良性的互动。

三、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建设路径

(一)构建思想教育课程体系

留学生思想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思政教育的载体与平台。[3]留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各个方面都与中国学生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留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与中国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存在较大差异。留学生思政课程体系围绕留学生的特点与实际需求构建,系统、全面、科学,涵盖了中国文化、国情的大部分知识与内容。[4]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始业教育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帮助初到中国的留学生能够尽快熟悉与自己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中国的文化、国情有大体的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国情、中国法律法规,就读学校的校情、规章制度,还包括安全防范知识、保险、卫生健康,以及留学生所就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留学生管理制度等。始业教育类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属于留学生通识类必修课程,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

2. 汉语能力培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留学生汉语运用实际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在完成学业前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汉语能力标准。思政教育体系内的汉语能力培养课程有别于各个留学专业开设的汉语能力培养课程,它具有鲜明、强烈的思想教育特征,单元主题、内容、案例分析以及讨论的题目等都会包含思政教育元素。[5]鼓励高校与所在的地域文化相结合,鼓励高校结合思政教育的实际需要编写校本教材,将思政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更深入地渗透到课程之中。

3. 中国概况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留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民间民俗、历史进程、饮食文化等,帮助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期间,避免自身的行为导致文化冲突事件的发生,帮助留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与交流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涵盖中国地理、历史、经济、教育、民族人口、政治制度、社会生活、饮食文化、节日风俗、特色文化以及法制建设内容等。

4.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类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认同中国的发展模式与道路选择,能够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了解彰显中国大国责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发出的倡导。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以及中国模式,还可以涵盖新中国成立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

(二)明确思想教育基本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了“趋同化”要求。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要改变留学生教育工作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的情况,改变留学生培养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并以培养“知华、友华”国际人才为目标,系统、深入地开展思政工作。[6]

1. 明确留学生思政教育目标

留学生思政教育目标是促进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熟悉中国国情与文化,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而能够形成与中国社会主流思想、道德与理念相符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以中国道德意识为基础的法治观念,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学生。围绕留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目标,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合力推进,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2. 完善留学生思政教育课程资料

课程资料的准备与完善必须保证与中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标准与要求相同,要与留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标准与要求相同。课程资料主要包括完整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以及符合规定的教材或自编讲义。高校要把始业教育类课程、汉语能力培养课程、中国概况类课程、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类课程分别开设于不同的学期,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对每门课程科学地赋予不同的学分,形成较为灵活的学分体系,为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自主的课程组合。

3. 推动留学生思政教育课程改革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模式、课程建设与实施应该“努力创新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云课堂、智慧教育等多种手段,使思政教育课堂更具活力。[7]在思政课堂上,教师也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學方法,将辩论、讨论、交流分享活动引入课堂中,增强师生的互动性,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鼓励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制作课件、短视频,从留学生的视角展现“我眼中的中国”,更能赢得其他留学生的信任与支持,对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更加有益。

4. 注重留学生思政教育评价反馈

理论类课程考核成绩应该包括平时考勤、平时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等。平时成绩应该涵盖课堂表现、作业完成以及其他多个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课程成绩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形成教育评价、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等,将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反馈给留学生思政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促进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提升。

(三)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增强国际学生的社会感知与实践经验,学校鼓励留学生参加学生社团和社区服务工作、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志愿服务活动,使留学生拥有更多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学校内部可以组织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各类竞赛、文体活动、调研考察活动等,丰富国际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厚植留学生友华情怀。

1. 要大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

《通知》建议,“高校应该结合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开设实践类课程”。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课程更具有感染力、引导力,教育效果更明显。浙江地区是现代工业发达、市场经济繁荣、历史文化浓郁的典型地区,留学生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地方高校可以组织留学生实地参观现代加工企业、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走访新农村;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交流与展览活动,发挥自身在语言沟通上的特长,充当活动的志愿者,协助活动的主办方,确保活动顺利执行,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强化留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开展丰富多样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引导留学生全面地感知浙江、感知中国,心系浙江、情怀中国。

2. 积极要求留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教师要给留学生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不允许弄虚作假,不允许走马观花,而是要全身心地融入活动之中,并且在完成一个学期的社会实践后,撰写一篇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应该要素齐全、结构合理、论述严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身在实践中的收获,让留学生把所看、所听、所感、所思的内容都融入报告之中,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四)加强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能仅靠思政课程的任课教师,它需要多个部门形成协同化的配合机制,合力推进,需要每一位教育者都参与其中。鉴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特殊性、重要性,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留学生思政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高校要按要求为留学生配齐配足辅导员。辅导员要重视留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落实自身的教育责任,结合具体工作,创新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8]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自身能够近距离接触留学生,及时了解留学生思想动态的优势,将思政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形式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二是强化留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团队建设。高校应该根据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特点,组建一支留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里的教师最好具备留学背景,具备从事留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经验,能够准确地定位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点与重点,能够推动课程内容的构建、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与复杂度都明显增加。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留学生在中国境内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部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地扰乱了中国的社会秩序,并且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对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实施趋同化管理。在趋同化管理视角下,留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得到重视,实现中国学生思政教育与留学生思政教育趋同化,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抓手,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质量,达到思政教育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晓军.新形势下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58-61.

[2]王悠,黄蓓蕾.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17):75-79.

[3]李冰.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9(2):86-89.

[4]薛雷.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10):88-92.

[5]邓刚,周梨洪.论新时代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内容[J].青年与社会,2019(21):154-155.

[6]马佳妮.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留学生教育的特征、挑战与趋势[J].教育研究,2020(10):134-149.

[7]黄华,马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2):91-97.

[8]普慧,刘灏,张勇,等.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构建[J].文教资料,2020(7):169-170,205.

基金项目:2021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趋同化背景下构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FX2021175)。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来华留学生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