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背景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2-05-17 07:46梅婷
文教资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扩招质量提升高职

梅婷

摘 要:扩招带来的高职生源结构改变,使得教学资源紧张在所难免,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任务落实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梳理扩招对从生源入口到就业出口整个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在政策系统设计、学情充分剖析的基础上,对招生方式、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管理服务、考核评价、毕业就业等各方面逐一提出应对策略,以确保高职扩招质量,进一步促进职教改革各项任务落地,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高职 扩招 质量提升 策略

我国高职扩招已进入第三年。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国务院在2019年首次提出扩招100万,2020年提出了高职院校两年再扩招200万的任务。这是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面对生源结构改变而引起的招生、管理、教学组织与实施、评价、就业等一系列挑战,高职院校迎难而上,积极承担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顺利完成首批扩招任务。后续将如何更进一步以扩招为契机,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给予的政策红利,倒逼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面临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需要职业教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系统观念,为产业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的扩招,不仅仅是招生规模的扩大,更是一场事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考验。为了确保“招得进、教得好、用得上”,培养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切实发挥就业的社会“稳定器”作用,高职院校需厘清扩招将产生的问题,提前规避潜在的质量风险。扩招带来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源结构突变

传统的高职生源以18—22周岁适龄应届毕业生为主,扩招后,生源结构更加多元化,非传统生源比例将持续提高,相对状况更为复杂。与学业成绩相当、出生年龄相近、社会经历简单的传统生源相比,社会生源类型更为多样,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人员不仅年龄差距较大,且大多已婚已育,有家庭有儿女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了高职教育需从整体上进行改革,使教学模式更具有针对性、适应性,更能满足不同类型生源的发展需求。

(二)教学资源紧张在所难免

自2006年起,高职院校通过“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校”等项目的建设,逐步实现了内涵式发展。但是扩招后,教育资源必然出现紧张,面对大批量突然到来的学生,并且是和原本人才培养方案完全不同、需要重新组班的学生,企业兼职教师一时间难以全部到位,专职教师数量明显堪忧。尤其是生均各项面积,原本在地价高昂的城市就已经捉襟见肘。尽管国家在宣布扩招100万的同时,表示大幅扩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但被“生均”之后是否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仍将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扩招,不仅是数量的扩容,更是招生渠道的拓展。由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与传统生源在年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职教育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调整变革,高职院校在报名、招生考试、录取、编班、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相关资助支持等各方面都需重新设计。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需建立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让起点、目标、出路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业。

(四)任务落实工作迫在眉睫

作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量化指标,高职扩招是必须落实完成的硬性任务。经过紧锣密鼓的谋划与落实,据教育部公布,2019年高职实际扩招116万人,2020年扩招157.44万人,“百万扩招”第一步“招”的工作皆已顺利结束。但是招进来之后,如何贯彻落实“职教二十条”及高职扩招的系列文件精神,如何主动适应扩招后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确保扩招质量,“招进来”后的“教”和“管”的工作部署迫在眉睫。对落实高职院校扩招任务应对之策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还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

二、产生的影响

从生源入口开始,到其最终毕业、就业的整个过程中,扩招对高职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或影响,如:

(一)社会生源是否有足够意愿入学

传统生源的学习生活费用来源主要依靠父母,而社会生源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工作收入和国家的财政补贴。虽然政府层面已给出了优惠政策和各项补贴,但大部分社会生源有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我们需要考虑这样的政策补助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将这些社会生源吸纳进学校,还可以进行怎样的补充。

(二)现有的招生方式需如何调整

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学习能力的社会生源,原本的招生方式必然不再完全适用。针对社会生源的背景、特性,学校需要对招生方式进行较大的调整。

(三)哪些已有的教学资源将面临短缺

短期内的大规模扩招,对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基础提出了挑战。生均设备值、生均用房面积等硬件指标极有可能会面临不合格,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等软性指标也极有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即使是優质的高职院校也面临较大压力。

(四)哪些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需调整

高职百万扩招之后,生源多样、学情复杂,学生的社会经历不同、生活角色有别、成长环境各异,其学习需求、学业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这将给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扩招的社会生源绝大部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走读形式就读,线下授课一般安排在周末,学生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使得整个学习氛围较为松散,学生容易从思想上放松自我要求,从而导致缺勤率高、学习完成度差,无法达到全日制人才培养“标准不降”的要求。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五)考核评价方式能否保证教育质量

扩招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坚持标准不降,严把毕业关口,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否则就有可能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高等教育”的错误印象,致使高职地位更低,社会认可度更低,这将与扩招本身的“初心”背道而驰。因此,最终采取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确保扩招生源的教育质量,是否能把好“宽进严出”的出口关,至关重要。

(六)促进或保障就业的政策激励是否到位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扩招本身的一大目的就是稳定和扩大就业,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经过扩招后的培养,是否能够让学生更好、更体面、更高质量地就业,仍然需要强有力的促进和保障就业的政策激励。

三、问题的关键

(一)短时期内如何解决教学资源短缺问题

人数的增多必然导致班级规模的扩大或班级数量的增加,而办学条件尤其是教师队伍等软性教学条件的改善又难以立竿见影。在现有师资和教学设施基础上,高职院校如何在短时期内迅速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是需要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如何调整教学与管理模式以适应各类生源

扩招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将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实现管理的刚柔相济,如何将管理与人才培养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考验着高职院校的统筹协调机制、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服务能力。

(三)如何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实施与运行

社会生源虽然一般年龄普遍较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大多具有强烈的学习内生动力,拥有一定的职业背景与社会经验。他们既想提升自己的学历,又想为今后发展提升工作能力,因而学习目的明确,大多选择与自己现从事或将从事的工作相近,或能涉及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学习主动性强,学习自觉性高。扩招后的教学实施与运行需根据这些特点,因材施教地对现有的教学组织与运行过程中的某些模块、某些部分进行优化调整。

(四)如何保证社会生源的教育质量

高职扩招存在降低教育标准而非提升教育质量的风险。对于扩招目标人群,目前各省均降低了入学门槛,大部分院校以走读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经过2—3年的学习,这些社会生源能否达到高职毕业的教育标准,是检验此轮扩招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应对的策略

根据扩招带来的挑战和产生的影响,从入口到出口的过程中,需要逐一对怎么吸引、怎么招、怎么进行配套,招进来后怎么教(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怎么管,怎么考核评价、怎么把关质量、怎么促进就业等等各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既要“招得来”“留得下”,又要“教得好”“管得住”,以让各类生源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满意就业。

(一)准确识变,谋势而动

1. 政策设计

扩招是一项需要科学顶层设计、明确政策导向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统筹部署,合理制定配套政策。“职教二十条”为扩招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指引,扩招的系列文件也为“保障质量型扩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指导意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做好政策的传达与严格执行,加强对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指导与经验的总结,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探索招生方式、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就业保障等各方面的解决方案,让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之间形成更紧密的衔接。

2. 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对社会生源的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学业基础、技术技能水平、信息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与测评分析,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充分挖掘扩招生源特长潜质,实施扬长教育,同时补齐短板。

3. 招生方式

根据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在招生宣传与组织动员上,要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对社会生源单列计划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在岗群体报考;在扩招计划制订上,要有针对性地优先发动优质高职院校开设区域经济发展急需、民生领域紧缺且就业较好的专业;在评价与选拔方式上,要以高职院校单独考试为主,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方式[1],职业技能测试可自主组织,以操作考试为主,充分体现通用技术、职业岗位技能等内容。

同时,要加强招生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规定,严肃招生工作纪律,设置科学的竞争规则和选拔条件,促进“质量扩招”生源质量的提升,保证优质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科学应变,顺势而为

1. 教学组织

社会生源由于有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可自由支配的有效学习时间相对不宽裕,因此,对于社会生源,学校要尽可能单独编班、分层教学。可将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线上与线下教学等方式灵活结合,使社会生源尽可能高效地整合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对于平时需工作的在岗职工,学校在工作日可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等网络平台统一进行线上教学,在节假日可组织职工到学校集中面授,或者对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送教上门”;对于有淡旺季之分的行业企业,学校可根據生产规律实施错峰教学,“旺”季以工作为主,“淡”季以学习为主。[2]

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整合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线上自主学习途径,直播、录播及回放等功能齐备,实现“24小时×7天”的全时段学习覆盖,确保扩招的社会生源能够自主且个性化地学习。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好晚间、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在教学与实训场地、设备等方面做好条件保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教学设施以及校舍也可以从传统的校园内部挖掘资源配置,向校外统一租赁式、居家走读式或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实现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转变。

2. 教学实施

按照“标准不降”的扩招原则,高职院校需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生源类型做好分类教育管理工作,以提升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实效性。在面向社会生源的专业设置方面,高职院校要更多地开设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紧缺且有较好就业前景的专业;在课程开设方面,要更多地转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任务或模块课程,要紧贴未来就业岗位任职能力要求,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形式,提供尽可能多的真实场景与案例,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高职院校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多地强调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3]

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学分银行”与“1+X”证书等制度的试点,加快实现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与转换。对社会生源已有的工作培训经历、技术技能奖项荣誉等已积累的学习成果,经认定后,可将其折算成相应学分。

3. 管理服务

针对在年龄与心态上更加成熟、学习与工作矛盾相对突出的社会生源,高职院校应更多地从管理转向服务,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服务机制等为社会生源的学习、生活、就业创造与提供便利条件。

在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需加强对课堂之外的指导和协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体现人文关怀。高职院校可以为社会生源配备年龄相仿、阅历与经验相对更丰富的班主任或辅导员,也可以聘用退役军人学生为兼职辅导员或军训指导员,以充分发挥其政治素质、意志品质、能力作风过硬的优势。同时,提供不同生源间交流协作的渠道,如:组织安排同专业的传统生源学生为年龄偏大、搜集资料相对困难的社会生源学生提供“学习助手”服务,帮助其掌握互联网资源查找和使用的方法;借助社会生源在行业企业中的经验、阅历与人脉,为传统生源的实践、实习甚至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便利。[4]

(三)主动求变, 乘势而上

1. 教学评价

面对大规模的扩招,不同生源所对应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内容与标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培养的需求,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阶段性成果评定相结合,开展多元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技术技能,将实现高质量就业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条件,组织相应的学业水平考试、技能测试与竞赛、综合素质测评等活动,开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同时,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大数据,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

2. 畢业就业

从“稳定和扩大就业”出发,抓“六保”、促“六稳”,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实现扩招的社会生源的高质量毕业和就业,是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的应尽职责。“职教二十条”明确要求相关部门要调整、清理落户、就业、晋升等方面的歧视政策,保证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地位,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同时,人社、退役军人事务、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分别有针对性地对几类社会生源提供就业服务。高职院校也应结合就业形势,从新生进校起,即强化专业始业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找准职业定位,调整就业期望,自我诊断短板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与措施。

高职扩招是稳就业、保民生、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倒逼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和高质量提升。高职院校应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团队组建、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1+X”制度及“学分银行”试点等改革,创新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推行德技并修、工学交替、育训结合、弹性学制教育,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促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2020〕2号) [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7):225-226.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20(6):9-11.

[3] 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5-11.

[4] 舒卫英,潘莉.面向高职扩招生的教学改革——环境营造与方法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20(32):58-61.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Y201925),2020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KT2020245),2020年度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职扩招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建筑类学生为例”(Y202030)。

猜你喜欢
扩招质量提升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扩招下的教育培训市场分析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高校负债形成原因探析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