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022-05-17 07:46彭涛
文教资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转向

彭涛

摘 要:生命教育理念倡导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终极目标指向幸福生活。这也正是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缺失的精神内涵之本质。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必要性,既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人本主义理念的应有之义,更是注重精神内涵的急需转向。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文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熏陶、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启发、大学管理制度引领和大学精神文化感染等方面,研究如何着力促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注重物质性转向追求精神内涵。

關键词:生命教育理念 大学校园文化 精神内涵 转向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备受社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伤人伤己的事件也频频传出,追根溯源还是大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生命价值何在,不能从容应对挫折和逆境。同时大学生生活的场所——大学校园也在人们关注的视野之内,引发大众对大学校园育人功能的质疑。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群体之一,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优良的大学校园环境和文化传统能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功能,对大学生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引导和促进的重要作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表现为物质载体、群体和共同的文化意识,更是群体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然而,当前的大学校园存在物质攀比,“大楼之高”“建筑之广”“面积之大”……没有追寻大学校园文化应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沉淀。海德格尔认为,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1]因此,关注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价值引导,将生命教育元素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一、关涉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理念源于杰·唐纳·华特士针对当时美国校园毒品泛滥、青少年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会现实而提出的,主张通过体验生命,让学生懂得如何生活、为何生活,并且是成功而快乐地活着。澳大利亚为了防治艾滋病等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生命教育课程;英国生命教育的落脚点在培养公民的责任感;日本针对国内的青少年自杀问题,呼吁学生学会爱惜生命;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寻生命的价值。所以从其含义来说,生命教育不仅指向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真、善、美,以积极和健康的态度对待生命和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为追求充裕的物质生活而奋斗,与此同时他们时常陷入空虚和迷茫,游走在物质和精神的矛盾之中,在矛盾状态下学习与生活。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有着独特见解的理性、展现自我的热情、敢于质疑的自信、勇于奉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有着不辨真伪的感性、旁观者的冷漠、受挫时的脆弱、以我为主的自私。当前快捷的网络媒体更是加剧着大学生的这种矛盾状态,瓦玉集糅的网络信息既带给大学生多种价值选择,也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抉择时迷茫、困惑。一些媒体对休闲娱乐的宣传,也激发了大学生强烈的物质享受欲望,而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渐空乏。大学生矛盾的状态、内心精神的空虚,会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和迷茫,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大学生生命教育意在让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走出人生的迷茫,寻获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具体而言,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是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生与死,在此基础上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为一种泛爱,对一切生命体的敬畏。其次是让大学生学会生存,大学生一方面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使生命免受损害;另一方面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尽快适应生活的变化。最后是引导大学生珍视并思考自己存在的生命价值,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从简单的物质和娱乐享受过渡到丰富其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生命的幸福感。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憾:追求物质效益,忽视精神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内的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物质环境为依托,以教学及各类文体活动为内容,以大学精神为传承的一种群体文化。[2]其通常由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文化成分组成,而校园文化活动又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大学价值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教化育人;二是环境育人。[3]这也分别对应着大学里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大学校园文化正是以一种隐性课程的方式参与大学育人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间获得价值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在与社会文化的交融中批判继承和吸收优秀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而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环境。这种环境氛围一旦形成,将会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而合理的价值观念。然而,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缺憾。

(一)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内涵不足

物质文化是“物质”和“文化”两个因素的有机结合,“物质”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物质”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4]因此,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应赋予文化的内涵,才能对学生产生融入性的影响。一些大学,尤其是新校区的建设在校园整体布局上缺少人文精神理念,包括校门、教学楼等建筑物的设计、人造景观的布局、校园绿化的造型等都注重数量和规模以及实用性,没有精心考虑校园物质环境设计的人文性和精神内涵。单调甚至压抑的校园物质环境既不能让学生在校园里驻足沉思,又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二)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性不强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实践性与广泛性的校园文化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对大学生心灵的净化与性格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5]目前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主要是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感兴趣之外,就是为了获得量化积分等奖励。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各种形式,如文艺晚会、体育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等。这些活动往往形式重于内容、数量重于质量,学生也喜欢参加娱乐性、奖励性的活动,但大部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并不理想,也很难保证开展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初衷——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和价值引领作用。

(三)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失人文精神

大学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涉及大学的管理体制、各种机构的规章制度以及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等。大学校园制度文化也应发挥其育人和价值导向的作用,让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拥有追求自由、公平等精神需要的制度环境。但是一些高校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如何方便有效地管理,缺少寓教于管的理念,同时也没有充分征求大学生群体的建议,导致学生并不真正认同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一些制度的建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规范学生的言行,并且较多是禁止之类的命令,懲罚性的规范往往多于奖励性的规范,也就压抑着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四)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影响力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指向对大学生精神陶冶的自觉,通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来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促进他们对自我精神的更高追求,对他者的尊重和包容,对社会的积极观照和理解。[6]长期沉淀下来的“三风一训”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都可以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展现形式,这些凝聚智慧结晶的精神文化形式往往是激励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也对学生的价值导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的校训、校风等内容趋同,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也不能融入学生内心,让学生产生价值认同感。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受到削弱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冲击。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学生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出现价值观偏失,如信仰的迷失、对生命的冷漠等。二是网络文化带来的隐患。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一旦网络成瘾,就会在网络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从虚拟回到现实的校园生活就会出现不适,引发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人伤己的行为。

三、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和生命密切相关,我们理应顾及学生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这也正是校园文化应该发挥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大学校园文化显得僵硬、沉闷,校园环境和氛围难以让学生产生归属感。然而,大学校园理应成为开展生命教育之重要场域,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其必要性。

(一)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些大学生因为性格原因,在面对逆境和不公时容易一蹶不振,甚至作出伤人伤己的行为。因此学校有必要在校园里营造生命关怀的氛围,帮助大学生增强生命意识、理解生命意义。同时生命教育还应该帮助大学生合理疏导悲观、冷漠等消极情绪,让他们能够正视生命,学会自我悦纳。所以,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让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正是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人本主义理念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让学生能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乃至幸福的终极价值。当前的大学校园文化充满了管理育人的色彩,学生很少参与其中,也就感受不到人本主义关怀。因此,作为教育主阵地的校园就必须尊重学生、以生为本,考虑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学生主体的影响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并且能为学生在追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提供引导。

(三)注重精神内涵正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急需的转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迅速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以及对功利的追求已经急剧膨胀,而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和精神需求并没有随之提升,公民素质低下、道德滑坡早已被社会大众舆论推至风口浪尖。这种情况也势必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如生活上的拜金享乐、性格上狭隘自私以及对待生命的无知与冷漠等诸多错误的观念。然而当前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偏向于建筑物的豪华、环境的优美,甚至将大学校园打造成风景区,并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向学生传达其精神蕴意。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有所转变,在现有的校园物质环境基础上,经过精心的设计、有效的融合,体现人文精神,融入生命教育元素,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信仰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四、融合生命教育理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题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高校生命情感氛围,培育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帮助大学生产生积极的生命情感,从而体会和领悟到生命的美好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7]为此我们可以从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校园制度文化以及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构建起蕴含生命教育理念的大学校园文化。

(一)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透“物”见“神”

大学校园物质环境乃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不应是冰冷的、单调的、没有安全感的,而应体现出生命之灵动、人性之善美,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陶冶学生的心灵。因此大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要追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展现学校的深厚底蕴,培育大学生审视生命美好的能力。此时,大学校园物质环境并非建筑物的堆砌、人造景观的叠加、花草树木的拼凑,而是要通过精心设计这些物质载体来表达对大学生生命精神的关照,进而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如学生公寓从外形设计到内部装饰再到每间寝室床位等生活设施的摆放都应首先考虑学生安全感的满足。

(二)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由“杂”到“精”

当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往往注重形式的吸引性,而没有合理设计活动的内容。学生参加活动只是为了加分、热闹、刺激,并没有得到思考和启发。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一般是由社团发起的,在形式上就显得杂乱,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主题。我们固然鼓励新颖有趣、形式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但我们更希望能把校园文化活动做成精品特色。以生命教育主题为例,融入生命教育要素,从而促使大学生健康生活的养成以及正确生命观的树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定期开展学生易于接受和参与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如每年12月份的防艾宣传活动,可以通过征文、讲座、辩论以及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动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帮助全体师生树立“远离艾滋,珍爱生命”的观念。二是将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做成精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合理释放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三是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要融入生命教育特色,重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追求活动的娱乐性。

(三)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变“堵”为“导”

学校制度乃是学校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规范或准则,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也就形成了学校的制度文化。良好的大学制度文化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规范和约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唤醒学生的尊重意识、规则意识。然而当前学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甚至是“高压”,忽视了本身的价值引导功能。因此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就要注意管理理念的转变,改变以往的压制引导。首先,大学校园制度文化要不失时机地融入生命教育内容,从学校的制度理念层面为大学生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其次,学校关乎学生利益的制度制定要让学生广泛参与,征询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最后,学校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僵化、苛刻,体现人文关怀,在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的同时,能够合理地教育引导学生。也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逐步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明确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勇于承担生命的责任。[8]

(四)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塑生命影响力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9]可见,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精神给大学校园群体带来了活力和生命力,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气质,还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然而当前的大学精神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力已远不及娱乐文化和网络文化了。这些带给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可以看到的:迷失自我、逃避责任、忽略对他人的尊重、缺乏对人生价值的关切和追求等。因此,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影响力的重塑,为此可以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首先,创建积极向上、向善的大学精神文化,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走出生命的焦虑、人生的迷茫。其次,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坚持启发理性与弘扬人性并重,使大学生既要尊重生命,满足身体健康,还要有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最后,在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生命理念和价值追求。生命理念即支撑人的生命,影响人的生命态度和生命的方向,制约着人的生命活动的理念。[10]在大学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应拥有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 付春华.如何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教育功能[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4-26,33.

[2] 李旭,侯小波.美国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特征及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15-118.

[3] [4] 侯典举,陳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着力点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8(9):49-51.

[5] 陈剑.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60-64.

[6] 王培玲.大学精神视域下的文化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58-162.

[7] 张莉.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4):515-518.

[8] 刘艳春,贾立平.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功能研究[J].高教学刊,2016(8):29-31.

[9] 张建国.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0(9):104-108.

[10] 张玉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9):10-13.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转向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