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下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

2022-05-18 22:52张凤臣
中国民商 2022年4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改革

张凤臣

摘 要:“双循环”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格局,促使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可塑性、市场需求极具发掘性、产品质量具备显著的提升性、发展动能具备良好的培养性。然而,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压力,比如需求消减影响县域产业供应链、县域极具本身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地区的压力、扶贫工作当中产生的内在压力等几个方面。因此,就必须强化推进县域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产业链延、补、强设计,深化数字经济的渗透,实现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变,由此才能符合“双循环”发展的格局的要求,达成县域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循环新格局;县域经济;产业供应链;改革

据《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数据可知,我国百强县域所占土地在全国土地总数中不足2%,在人口总数上占比不足7%,却由此创造出约全国总比例10%的生产总值,由此充分证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至今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有效促进城市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纽带。因此在当今国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厘清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性、面临的困难及发展新思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概述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度重视内外循环发展的效应,希望充分依托两类市场和资源助推经济持续增长,达成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载体,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式。近两年,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冲击,导致经济发展的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由此致使依托外循环获取技术、资金、人才及市场来推进经济市场发展的路径遭受巨大的阻碍。在此背景下,两个市场与资源的运用随之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形式,也即是当前国内需求低迷、国际需求萎缩,但国家发展战略却继续深度发掘两个市场与资源的潜能,因此促使一种全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产生。

二、双循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性

(一)县域市场需求具备发掘性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依托国内大循环为发展主体的形势,将随之激发国内经济市场发展内需,由此不断深挖县域市场内需。(1)紧随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县域内城乡居民所具备的购买力也不断提升。像2020年公布的《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中,就明确了百强县内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9000元,其中农村居民达26000元,城镇居民更是将近50000元。可见,近年来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攀升,持续推进了县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逐步转变为更为强盛的消费需求。(2)县域范围内本身现有的经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相比城市较为滞后,但在交通、农业设施及规划、数字乡村建设及网络信息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具备更大的投资发展空间,因此促使县域经济市场投资需求与日俱增。

(二)县域发展地位具备可塑性

(1)县域经济发展涵盖商品生产、贸易、流通及配置等多层面内容,通常涉及多产业的不同部门领域中,由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综合经济发展体系,全面肩负“双循环”的新格局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大循环产业发展背景下,更是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支持作用。(2)县域经济既是承载中国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微观基础,也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还是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与结构优化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发展将逐步形成城乡市场经济发展的互为衔接,进而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方向和主要途径,同时据此依托“双循环”发展形势有效应对“三农”问题。(3)与传统农业经济相比,双循环下县域经济发展更具合理性和规律性,不仅包含农产品自产自销模式,还促使传统营销路径发生了较大改变,现已能够打造出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模式,以此契合时代建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求发挥现代化手段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产品供给质量具有提升性

绝大多数县域范围中,因为信息传输和交通闭塞的缘故,导致大量高品质农产品始终集中在县域范围,难以突破市场壁垒来形成良性市场流转及循环。而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产品供给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主要源于以下方面因素:(1)国际循环全面停滞,国内循环发展开始深入到县域层面,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县域内高品质产品的供给效果。(2)依托“双循环”中内部大循环为主要发展方向,据此来不断完善整合县域贸易物流网络发展体系,并据此不断增强基础类设施的建设水平,充分依托物联网、互联网技其他多种相关网络平台来规划产品流通路线,据此取得高品质产品的持续输出效果。

(四)县域发展动能极具培养性

在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的框架下,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求下,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进而明确“双循环”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诉求。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国内大循环需针对县域产业结构进行全面整合,强化价值体现,拓展产业供应链的延、补、强处理,由此来给县域经济发展当中产能、动能培养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并且,双循环充分展现出产业发展效率及安全性特性,直接为县域经济新动能的培育与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我国地域广博、其中县域人口数量众多,相应的资源储备也异常丰富,因此就有必要在县域内布设更为强大的产业供应链,据此才能切实发挥出价值链所具备的作用,这些都属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发展格局内外循环辩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现如今已成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家,消费对这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的需求基础。我国历来重视充分发挥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循环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对“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利用将处在一种新的场景下,不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如何科学处理内循环、外循环关系的平衡策略。现阶段我国凭借“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升级,通过外循环获取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以推动经济发展,充分挖掘“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潜能等为特征,以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在不断强化国内市场和国外资源利用中成长,最终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礎、供给基础和需求基础。

三、双循环下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一)需求消减影响县域产业供应链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国际大循环依然属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但是近几年深受全球性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世界各国均出于疫情防控考量,推行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来防止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由此导致短时间内市场贸易需求随之骤减;其次,受全球疫情形势影响,国际贸易市场发展深受影响,县域企业运营发展也随之面临加工原材料的进口链断裂的情况。最后,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县域经济发展发展遭受全面的挤压势态,各种原材料的断供、海外订单的骤减,都直接对整体产业链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县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但不平衡、不发达问题依然非常普遍。所公示的《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中,发现东部地区县域数量将占据68席,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部的总量。可见,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后继不足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划导致的政策差异形成巨大的发展阻碍,主要源于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差距、区域细分形成的产业承载能力、科研技术发展等壁垒所致。

(三)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地区的压力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借助数字经济发展本身优势,发达地区和县域将持续建设更多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此来全面实现制造兼容在线化、智能化、互动化的数字经济,并提供良好的生产性、日常生活性服务,实现不同行业间的深度整合。基于循环角度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和发达城市形成相应的竞争关系,同时还需面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县域互为竞争。在此等全面竞争发展形势下,数据经济发展水平得到高低,将成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结合地区和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行者的收益及所累积的因果关系影响,势必给县域经济内部循环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四)扶贫工作当中产生的内在压力

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内部压力,具体在于应当充分发挥扶贫工作中稳定作用所形成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支持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将导致多数贫困人口无奈面对后续返贫所带来的压力,并且涵盖消费和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产生的可持续发展阻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县域经济的推进主要依托其工业化水平,由此才能更好的为县域贫困人群提供良好、稳定的就业增收机会与能力。而这充分说明,在往后的长时间发展中,县域经济将在此基础上全面展现“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达成国内大循环,由此才将保障县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支撑收入的稳步增长,有效预防范围内的穷人返贫。

四、双循环下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

(一)大力拓展产业供应链延续力度

重点在于增强供应链的延、补、强等多项工作开展的力度,由此来全面提升“双循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效率水平。具体需做好以下方面内容:(1)不断增强科技技术的创新、 深度研发,促使科技成果实现快速、大规模的转化,由此转变为实际生产力的创新环境,充分实现新技术的有效应用。(2)围绕全县重点产业、重点产业链、企业、投资项目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引入产业投资,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做好企业和社会投资引导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3)在推进全县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传统产业链的发展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的战略性崛起。县域依托协同发展,有效增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的内在动力、控制力和稳定性。

(二)推进城乡融合实现服务均等化

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为起点,将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为具体目标,由此来全面推进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切实保障县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1)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度。在县域范围内,要坚持发展新型城镇化为重点方向,不断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的建设内容,进而据此全面构建完善的县域经济发展的运营管理平台。(2)以现代公共服务为依托,积极推动公共服务水平进步和发展,以扩大城乡发展为重要契机,不断增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制定健全的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据此来强化培养城乡融合发展的全新发展动能。(3)高度重视民生(医疗、养老、社保、教育等)展开全面、更大范围和深层次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机制,打破县域范围内各项发展壁垒,真正将全新区域发展成果惠及至整个县域范围居民当中。

(三)应用数字经济技术拓展新业态

“双循环”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与发达地区、发达城市竞争,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的差异无疑会加大这种竞争力度,发达地区、发达县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优势及其累积因果关系效应。基于此要充分借助数字经济方面的全新发展业态,面向县域经济双循环发展提供全新发展动能。(1)充分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新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进而实现数字与实体经济、数字与产业链、供应链多元方向的深度融合。(2)不断融合新业态,包括数字经济、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多种经济发展新业态,从而培育出强劲的县域经济发展驱动力,最终构建出一套完善、高效且安全的县域经济发展支撑体系。(3)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及其他相关新兴产业进行融合发展转变,最终取得良好的税收优惠和金融投资的便利化转变。

(四)以资源与政策优势融入大循环

县域在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禀赋差异,为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可以走“特色”之路,做好县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延链、补链和强链,为后续价值动能的培育提供新契机。(1)整合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在县城推广优秀企业,依托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等打造“走出去”的产品、服务、技术、标准等,最终形成占据优势地位的循环价值链。(2)充分利用县域企业在全球贸易循环体系中的支撑地位,大力推进专业性发展领域和全新产品的不断研发,倡导跨国并购的战略发展行为,尽可能的搭建全球化的完善体系,增强县域企业国际化布局和经营能力。(3)遵循“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方向,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由此来形成全面的开放型经济关系,同时需全面推动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依托“一带一路”沿线的交通节点和贸易基地,共建外贸生产加工基地,协同开拓海外市场,依托开放式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国际大循環发展当中。

(五)着力提升产业发展优化后续建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本地化、区域极化和全球差距扩大化等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可以将其理解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两个循环之间的咬合,改变经济发展主动脉和主动力的做法,现如今已在产业链内嵌、价值链构造和收益分享中占据主导地位。“双循环”兼顾效率和安全,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有着科学的关系,充分依赖本国的资源、要素优势,通过“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共享国内人口红利和国际一体化红利,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产业治理中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韧性,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双循环”提倡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中导致风险性提高,为此需要在发展中注重体制建设,着力提升产业经济发展优化,结合实际需求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充分的资源和要素利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在确保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经济、产业发展的张力,依托和战略核心为后续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语

“双循环”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经济的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由此形成全新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给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困难。因此,需要大力拓展新思路,改善当前“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最终切实提升双循环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世泽.深化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J].当代广西,2021(16):15.

[2]杨守德,张天义.双循环格局下县域商贸流通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21(08):51-52+62.

[3]张卫华.强化特色产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21(19):17-18.

[4]郭爱君. “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 人民论坛,2021(2):34-37.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