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力的校本教研

2022-05-18 23:00陈雨亭
中国教师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

陈雨亭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的内涵变化主要体现在:强调知识、技能和理解力并重;成绩与代价匹配;教学过程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有活力的校本教研才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体现在: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设计的源头;教师的认知有活力;教师的情感有活力。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聚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聚焦学科建设的校本教研是很好的案例。

【关键词】校本教研 育人质量 学校活力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颁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编写出版,我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正在进行基于课标的教、学、考一体化改革。课堂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课堂教学方式被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基于情境和问题进行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要实施“双减”,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途径已经清晰明确,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否能得到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升。

一、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的内涵产生了新变化

第一,知识、技能和理解力并重。育人质量高,不仅指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能够习得特定学科的技能(如高中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数学学科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还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能够习得理解力,即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高考的命题也在发生重要转变。过去那种只聚焦教材的浅层学习已经无法应对高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利用“学科素养”这一关键连接层实现了融合知识、能力、价值的综合测评,用“情境”作为进行综合考查的载体。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①。

第二,成绩与代价匹配。近年来有一个信号越来越强:校长、教师和社会都必须形成“成绩”的代价意识。就是说,人们不能只关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还要看它们是用什么样的代价得来的。如果以近视率上升、身体机能不合格、自主和交往等能力差为代价,那么再高的成绩也不值得称赞和追求。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系列“意见”和“文件”,都明确指出教师要依据课标教学,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教学,要在保证开齐开足课程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总之,是在“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格局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追求质量。

第三,教学过程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规划、自律等与自我心理能量有关的心理状态,形成了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系列“意见”和“文件”中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对个体的自主时间、空间和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虑到过去多年来不少学校和教师宣称采取了若干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想想近年来不少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到的诟病以及相当一些高中对学生身体和时间的无缝隙管控),未来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紧密结合。就是说,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方式本身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判断、探索主题、在协作中完成复杂的任务,有机会得到反馈并改善自己的表现和作品。

总之,新的教学质量观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基于日常教研活动的整体转变:从教学质量观、教学理念到学习观,从主要教教材到把真实的世界作为教材,从尽可能全方位管控学生到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发展能力。这些新转变要求学校必须对校本教研进行相应改革。

二、校本教研有活力才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从历次课程改革来看,本次改革对校本教研改革的依赖度最高,校长和教师的压力也最大。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听到过学生和教师的困惑。例如,从2019年11月开始,普通高中新高考改革的试验省市陆续组织全省或全市高三学生模拟考试。教师们发现,基于新课标的命题倾向越来越与真实世界相联系,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的教学方式显然与之还有较大差距;学生们觉得教师教的和考试考的有较大差距,再对照新课标,感觉有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学会。来自高考命题倾向的变化倒逼着学校对校本教研尽快做出相应改变,有效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改变教学方式。

但是,尽管多数学校都建立了校本教研系统,采用“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方式,本质上却封闭运行,缺乏真正的研究和探索氛围,不足以为新的课程改革提供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

有效的校本教研由若干个专业学习型社区组成,其显著特征应该是“活力”。学校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激发教师们的活力,把日常的教学环境转变为变革的实际情境,让教师们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行动并监控、反思行动,然后总结经验,再继续进行第二轮行动研究。借鉴“积极组织行为学”①“学习型组织”②“U型理论”③等研究组织学习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本文把有效校本教研的“活力”概括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关注过程和源头。校本教研形成制度以后,就意味着一所学校的教师们会在特定时间里进行集体研讨。根据一所学校教师们研讨的主要内容,我們可以判断这所学校是否正处在创新性改革的过程中。就是说,研讨内容显示出这所学校的教师们正在关注什么,而关注什么就意味着这所学校的课堂教学大概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根据校本教研的内容,把校本教研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型校本教研”,另一类是“过程和源头型校本教研”。

“结果型校本教研”主要关注“结果”,缺乏过程性探索。表现在校本教研年度计划简单,所罗列的计划之间连贯性差,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设计能够操作的行动研究方案;教研活动基本上以备课组集体备课为主,内容主要是讨论由备课组内一位教师主备的教案和习题。至于所用的备课模板,则要么沿袭本备课组多年使用的模板,要么根据教参所提供的格式,要么根据学校统一规定的教学模式要求。至于课标如何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如何监控、引导、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则不受重视,成为校本教研的“黑箱”。一切都直奔“结果”:备课的结果是产生教案即可,教案的指向是覆盖知识点、联系中考或高考即可。在这种教研氛围中,教师们往往行为上很努力,思维上却原地踏步。

“过程和源头型校本教研”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清晰,有可操作的行动研究计划。教研活动以各种类型的集体学习和探索为主,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们把教研时间用于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变化,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发生转变。在教研方式的设计上,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解释或者阐述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的依据、设计某个教学情境或者学习工具的理由。这种教研方式还会把教师能力建设也作为日常教研的有机部分。如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支持教師进行针对性阅读等。总之,有清晰的证据证明,这类学校的校本教研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教师被引导和被要求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源头是什么。

只有关注过程和源头的校本教研才有可能充满活力,才能让教师聚焦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才可以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探索,才是在真正地学习如何教学。如果没有教师本人和团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变,就很难会有教学设计方式的改变。

第二,认知有活力。对一个学习型组织来说,有活力的标志是这个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突破自我思维的局限。测试一个组织的认知是否有活力有一个简便、快速的方法,那就是考察这所学校的话语体系及其与具体行动的匹配程度。具体操作方式是这样的:把学校的发展规划、校本教研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校长和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如果有的话)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各种作业并置在一起,先从话语表述方面,看看这些文本体现新课标和新课程理念的文字有多少;所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和目标是否有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来匹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校提出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方式的匹配程度如何;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和课后作业体现教研组或备课组年度改革计划的程度如何。

第三,情感有活力。情感有活力指的是教师们愿意参加校本教研,感觉与同事相互学习促进了自己思维的拓展,形成了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改进的集体责任感。

新的改革愿景(不管是教育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提出的)发布以后,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马上进入改革的频道。他们在情感上总要度过一段犹豫的时光。那些成功跨越了这一阶段的学校,都是因为在愿景和校本行动之间架起了桥梁。就是说,学校鼓励教师探索的文化与可操作的校本教研行动策略共同发挥了作用,使得教师在情感上和行动上都得到了动员,不仅愿意参与学习和探索,而且在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了自信心,并且在内心里意识到自己也是当下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源之一。这种在探索和表达中逐渐建立起的自信心、使命感和开放态度是教师情感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有活力的校本教研是一个任务导向的整体变革,它能够找到撬动教师们开始学习和探索的支点,聚焦教师的能力建设,探索能引起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方式及原因,使教师们普遍体验到认知和成长的乐趣,对自我的教学能力有更积极的评价,对工作团队产生较强的集体认同感。

三、有活力的校本教研案例分析

由于各校情况不一,因此校长选择的改革切入点和改革路径往往也不同,但相同的是最终都指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校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力,呈现出任务式的操作性特征:教研的目标指向明确并且配套具体的教研举措,过程中参与的每一个人都受到关注,认知和情感都卷入学习、研究和实践改进中,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保持活力。

1. 聚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校本教研改革

辽宁省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以下简称“大连四十八中”)在2017年春季学期启动了主题为“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校本教研改革。首先,用针对性阅读保证教师的认知活力。将从前倡导的“教师读书+每学期交1~2篇读书笔记”改为针对性阅读,每学期指定2本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策略支持的著作,让教师边读边用,把读书交流和应用纳入日常校本教研的活动中。然后,用三个维度引导教师把教研时间聚焦在改革目标和研究性过程上。“三个维度”指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学目标清晰明确并且有落实、设计助力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工具。这三个维度是每一位教师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思考与设计的底线性目标。

在推进教研改革的步骤上,他们采取骨干先探索的策略,从全校征集了二十多位愿意边学习单元设计理论边探索的教师。探索半年多以后,借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发布,以及辽宁省于2018年秋季学期进入新高考改革实验这两件大事的契机,他们在高一年级启动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项目,以威金斯和麦克泰的UbD单元教学设计模板①作为中介性理论和操作框架,帮助教师提升应对新课标所急需的教学设计能力。

为使高一教师在秋季学期尽早按照新课标进行教学设计,学校在暑假期间安排了三天体验式培训,培训方案由专家与学校教学领导团队一起设计。例如,为了在培训的第一个半天就让教师们理解“内容单元”和“学习单元”的区别,他们准备了一个威金斯团队设计的“营养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为教师们每人印刷了一份UbD空白模板。在九十分钟的培训中,教师们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不同的是,他们比学生动手、动脑更多。他们自行预习威金斯等人著作中的相关内容,然后归纳要点,阐明意义,在培训中对照“营养单元”的设计案例,比较单元教学设计和自己过去备课方式的不同,然后再听专家点评,体会怎样才算是设计了一个“学习单元”,还要发表看法,简明扼要地总结他们学到和体会到了什么。

借着学习UbD设计思想,教师们逐渐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应该怎样进行单元设计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他们也理解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的未来高考要“以‘情境为载体”是什么意思,应该如何设计才能使学生有在真实情境中创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从大连四十八中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感和成长感来自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以及自己对教研过程的积极参与。教研的关键是要持续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研究未来社会需要学生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习得这样的能力和品格,以及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怎样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这些是校本教研中的关键问题。只要教师们能持续地研究这些问题,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就会有活力,学生的学习品质就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2. 聚焦学科建设的校本教研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锡山高中”)于2006年前后开始推进学科建设,每三年为一个周期,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每一个周期聚焦一个关键问题。他们以学科组这个专业组织作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抓手。这意味着学校管理重点转变了,由以年级组为重点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以学科组为重点的专业领导。

2013年,“六校联盟”①开始以锡山高中的经验为蓝本,“啟动学科规划,推动学科建设”,走上以校际联盟为依托的提高教师群体专业生活品质的道路。“六校联盟”的学科建设实践让我们看到了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各种激发力量和可能路径,也看到了教师的认知活力和情感活力受到激发以后所呈现的校本教研状态。

2017年秋季学期,江苏省进入新高考改革实验。锡山高中的学科建设又在跨学科合作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根据新高考改革方案,学校各学科组通力合作,规划了面向专业大类的“4.0版”学校课程方案,规划出七个专业大类:人文、法律与经济、数理、工程·实验、生命·医学、艺术与设计、体育与军事。在专业大类的基础上,规划了四类课程:必修模块(对应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限定性选修模块(对应国家课程标准中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任意选修Ⅰ”(对应国家课程标准中的“选修课程”)、“任意选修Ⅱ”。

值得一提的是“任意选修Ⅱ”,锡山高中将其称为“研创式大任务课程”,各学科组根据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设计了六个遴选标准,从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中筛选、优化而成。这六个遴选标准是真实的问题情境、大任务的内容设计、跨学科的知识组织、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严谨的学术规范、指向物化成果的学习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校期间,都需要至少选择、完成一个研创式大任务。

锡山高中之所以能够根据新课标、新高考改革方案如此迅速、专业、创造性地构建了“4.0版”的学校课程方案,是因为他们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有效的校本教研,从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入手,聚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为“作者单位”的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这所学校的教师们每年都会发表七八十篇论文。从论文题目来看,不乏各学科的前沿研究。例如,2019年,地理教师佟柠发表了三篇有关高中地理的表现性评价方面的论文。

从锡山高中的学科建设历程来看,学校通过学科建设规划带动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全体教师专业生活方式的重建,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研究动力,这是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团队学习氛围的前提。以新课标、新高考以及高考命题倾向的变化为契机,校本新教研带动教师们形成了一种有活力的、开放的专业生活方式,从而整体上提升了教育质量。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基于校本教研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教研工作重构初探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当前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实验模式探析
以校本教研为支点,合理开展初中语文教研组建设
好剧本还需好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