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延安“吐黄水病”防治及其成效

2022-05-18 04:27巴杰
档案与建设 2022年4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

巴杰

摘 要:疫区急治、非疫区严防是陕甘宁边区防治“吐黄水病”的基本方针。边区政府派出医疗队到疫区巡回医疗以提高救治能力,举办卫生展览会增强民众卫生意识,自上而下组建中西医药研究会推动中西医合作。边区政府的疫病防治措施是有效的,控制疫情的同时削弱了束缚边区民众的封建思想,首长负责与群众路线是其主要成功经验。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吐黄水病”;巡回医疗;中西医合作

1944年初,延安地区出现“病势极为猖獗”的传染病疫情,因最终未能查明病原,“沿用群众名称称之为吐黄水病”。[1]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疫病防治与清洁卫生运动等,学界已有一定研究,[2]但个案分析尚不多见。本文以报刊为主要史料来源,考察1944年延安吐黄水病的防治措施及其成效,微观透视陕甘宁边区疫情应对机制的运行状况与经验得失,以期丰富和深化根据地医疗卫生史研究,为当前新冠肺炎防控提供历史借鉴与参考。

一、 疫区急治:“无条件”收治与巡回医疗

延安“吐黄水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从1944年初发现病例,到5月上旬因疫病死亡者已超过500人。病人发病症状大致相同,初为头昏心痛,继而上吐下泻,出现吐黄水症状,随之病势急剧恶化,两三日即死去,部分严重患者甚至在两三个小时内发病死亡,死者多为妇女儿童。接到疫情报告后,陕甘宁边区政府立即从延安各大医院抽调医生研判病源,认为饮水不洁净是疫病产生并蔓延的主要原因——饮用水中杂菌极多,而当地民众卫生习惯不好,日常饮水并不煮开,喜欢喝生水,容易感染疫病。[3]这显然是一个常态但不确切的卫生诊断。除了要求“继续研究死人原因,提出解决办法”,边区政府决定对发病区实施隔离,实行急治为主的方针,指定各地负责同志为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引导民众注意饮水安全与食品卫生以防病菌传播。同时,自上而下构建疫病防控体系,于1944年5月10日在延安成立防疫委员会,各县、区、乡相应成立卫生委员会,组建以延安为中心、辐射整个边区的卫生防疫机构。在具体措施方面,边区政府试图通过增加医治能力努力“解决目前的困难问题”。

首先,增设床位,“无条件”收容救治病员。1944年2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卫生行政会议决定,各级卫生部门“要无条件地为老百姓看病及办理乡村卫生”[4],划分区域负责治疗,边区医院的收治能力随之大幅提升。主要为中共中央机关干部服务的中央医院3月份收治49名社会病人,清凉山卫生所收治病人数量由疫情暴发前的72人,增加到228人,“三月增加到366人,四月十三天内看了249人”。[5]内部挖掘医疗资源的同时,边区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集股筹建公助民办性质的卫生合作社以增加医治能力。1944年5月25日,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卫生合作社“大众卫生合作社”在延安成立,设中西医生各1人、看护1人、司药2人,“自开幕至七月底止,四十天内,西医门诊了一千八百一十三次,中医门诊了一千七百九十八次,中西医共出诊了一百九十五人”[6],被群众称为“救命的合作社”。到1944年底,陕甘宁边区51个卫生合作社“共诊治22733人次,急救233人,接生33次,其中免费治疗者380人”。[7]

其次,开展巡回医疗活动,组建医疗队送医下乡。为扩大医疗辐射范围,陕甘宁边区卫生处先后派出28支医疗队到疫区巡回医疗,“每个县停留一个月,上午为群众看病,进行宣传,下午办接生人员学习班”,并帮助群众打扫卫生、修建水井,在疫病治疗、卫生宣传和疾病统计上收效甚大,[8]被称为“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只是“巡回医疗时间太短,人数太少,不能满足群众迫切要求,必须建立固定医疗据点,经常为群众治病”。

由于历史原因,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巫神活动十分猖獗。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多次发起反巫神运动,但依然有大批巫神“秘密地或公开地在活动,假托鬼神,造谣惑众”。[9]疫病暴发时,陕甘宁边区仍有2096名巫神,“每年付给巫神的费用达3361.86元”。[10]巫神泛滥显然不利于疫情防控及群众卫生运动的开展,边区政府决定取缔巫神,对巫神以酷刑致病人死亡者以法究办,通过报刊、卫生宣传册教育群众信医不信巫,利用群众集会、庙会让巫神坦白、忏悔。巫神窦生华在安塞县破除迷信座谈会上反省:“我从22岁当巫神,到现在已42岁了,神一次也没来过。我借神的名义才能使老百姓相信,就会骗钱更多”[11];巫神白汝珍把过去骗人的事情编成《瞎子反省大鼓词》在边区传唱。

再次,重点培训中医,开展医务人员工作竞赛。在“吐黄水病”防治中,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李鼎铭、毕光斗等陕北中医研制的药方在临床中可以使疫病死亡率由98℅降低到20℅。[12]鉴于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中醫是本次医护人员培训的重点对象,以县为单位(先在延安试办)训练中医,提倡中医带徒弟,政府帮助解决各地中医的生活困难。到1944年10月,群众中已有中医1074人。[13]为发挥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边区政府鼓励医务人员开展工作竞赛,“对医生下乡为群众解决问题,工作优良者给予奖励与表扬”。1944年4月17日,中共中央直属党委召开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奖励热心为群众治病的阮雪华、白浪等医生。在边区政府的号召下,“不少著名的医生,甚至五六十岁的中医先生,皆自带药品,徒步奔走,为群众治病和帮助开展卫生工作”。[14]

二、 非疫区严防:卫生展览与群众清洁卫生运动

与疫区急治相应,陕甘宁边区政府要求未出现疫情的区域同时开展环境卫生和防疫工作,卫生展览会与群众清洁卫生运动是其主要载体。

红军初到陕北时,延安地区疾病猖獗,死亡率达6%,因传染病致死者占死亡率的47%。[15]减少人民疾病死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也是持久抗战的必然要求,“人人讲究卫生、多活一岁才能增加我们抗战的力量”。[16]缘此考量,边区政府多次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对妇女群众进行卫生常识教育,坚决消灭缠足等恶习,要求各机关、学校、部队带头增设污水坑、垃圾坑,经常保持室内外清洁,注意厨房、厕所环境。通过报刊发出“把卫生运动广泛开展起来”的号召,在《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上刊发预防疾病的社论与科普文章,呼吁实行分食制,引导商店摊贩等流动人员积极接种疫苗,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与以往群众卫生运动目的在于减少疾病、应对“药品来源稀少这个缺点”不同,疫病发生后,边区政府开展清洁卫生运动目的在于防止疫情扩散、减少疫病死亡。边区政府要求各机关、乡镇、村庄均应出台卫生计划(公约),违反公约者“要写在墙上指责”,各地卫生部门与医疗队均应掌握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以积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容易感染疾病的妇女儿童是本次清洁卫生运动的主要对象,“教育家庭妇女使能了解卫生常识,尤为工作中的中心环节”。[17]同时,以典型示范方式带动群众参加清洁卫生运动,先后表彰5名卫生模范工作者、5名模范医生、5个卫生模范村、17个卫生模范家庭,并将卫生运动与抗战建国及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联系到一起,“没有健强的国民,就不能组织坚强的国家”。[18]

为增强民众卫生意识、预防疾病传播,边区政府要求卫生部门“利用一切机会和方法进行对人民的卫生教育”,各单位组织的卫生队、医疗队应在庙会及群众集会上举办卫生展览。文艺团体下乡演出时,卫生部门应派医护人员陪同做卫生宣传、帮助地方做卫生建设。中共中央卫生处排演的《护士拜年》《全家欢喜》等小型秧歌剧得到肯定,“卫生秧歌,方向对、内容好、形式新,群众喜闻乐见,应到周围农村去宣传”。[19]

根据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要求,疫情发生后延安地区先后举办了三次医疗卫生展览会,用图画和标本说明民众患病系不讲卫生所致,婴儿死亡率高与旧式接生法及早婚有关,告诉群众虱子、苍蝇是伤寒、痢疾等疫病传播的主要媒介,以及消灭这些传播媒介的方法。注重在卫生展览会上宣传医务机关的力量,一边是人口死亡统计表,一边是政府改进卫生和反对迷信的成绩:边区卫生处三年来种痘51950人、预防注射7723人、替群众种痘110473人,通过数字对比“说明我们的进步”。[20]专题医疗卫生展览得到边区民众的一致称赞,老百姓成群结队涌入会场,在展览会上学到了“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的宝贵知识”,大多带着满足和喜悦的心情离开会场。[21]举办卫生展览的同时,边区政府要求卫生部门协同文化团体、出版机关从速编印各种宣传卫生常识的挂图、连环画,用以预防疾病和瘟疫,《解放日报·卫生专刊》《传染病防疫问题》《防疫须知》等宣传材料得以有组织地推广。

医疗卫生展览的举办、防疫宣传材料的广为散发,在传播卫生知识、提高民众疾病预防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附近群众在旧社会里几千年来积染下的不讲卫生的习惯,经过此次展览会后获得一个新的改变”[22],彰显了“边区政府为人民谋幸福”的社会认同。

三、 中西医合作:构建疫病防治统一战线

疫病发生后,西医无法在短时间内判明病原,只能根据急性胃肠传染病来处理,中医研制的疫病药方则“简便而有效”,被延安防疫委员会采纳“作为下乡医疗方法”[23]。边区政府开始重视中医的医疗价值,动员边区全体中医下乡“向疫病与死亡作斗争”,不再将中医局限于西医缺失、医药不足的替代品。1944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发出中西医合作的号召,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建立中西医“新旧形式统一战线”。1944年4月29日,《解放日报》发表的《开展反对巫神斗争》指出,西医更为进步,中医胜在人多,二者在救死扶伤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均系“利于病人生,不利于病人死”。仅依靠西医不足以应对“吐黄水病”疫情,必须帮助改造边区的1000个中医和旧式兽医。[24]中医也不能自恃有几千年经验而妄自尊大,应主动公开自己的家传秘方和临床经验。

从药理学角度来看,中医与西医具有内在关联性,“某些药品如麻樟丸、壮尔神等,可以中西医两用”[25],只是在病理、疗法等方面二者有着不同的学说,中医可以“学习西医的诊断、生理病理知识、消毒办法和利用简易西药”,西医“应该研究中医的处方、针灸方法和中药”。1944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中西医座谈会上,中医表示参观卫生展览会收获很大,“马汝林当场将两本秘方交出,其他医生亦先后讲出自己特有的经验和秘方”[26],部分西医虽对中医仍抱有成见,但“大家认识到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一项政治性的任务”,主动报名向中医学习。

其次,倡导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坚决支持中医科学化,鼓励中医用边区的土产中药材研制新型药品,缓解了边区缺医少药的困难。在“吐黄水病”防治过程中,边区政府再次发出中药科学化的号召,“把近代医学理论和中医实际经验具体结合起来”,用科学方法整理中医经验。与中医科学化同步,边区政府要求西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吸收、借鉴中医经验及医疗成果的基础上做到西医中国化,进而实现“中国全部医疗卫生工作的科学化、中国化”。[27]

在边区政府的引导下,延安白求恩国际医院院长鲁之俊等西医分析了针灸在刺激血液环境、增加白血球、兴奋神经机能、增强新陈代谢作用等方面的功效,认为针灸与苏联发现的神经系统治疗方法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要以十分诚恳的态度学习针灸技术。

再次,自上而下组建中西医药研究会,推行中西医会诊制度。疫病发生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成立中西医药研究会,“团结农村医生及稍具医药常识者,研究防疫及治疗问题”。[28]中西医药研究会内设秘书部、中医部、西医部,各地成立相应的分会或支会,共同推进边区医药卫生与疫病防治工作。

其实,边区政府很早就有组建团体沟通中西医学的设想。1940年6月成立中医研究会“加强中西医之联系、共求进步”;1941年9月组建陕甘宁边区医药学会“加强边区地方性疾病研究、开展中药研究”。但效果不太理想,部分西医对中医持对立态度,不愿给中医诊治过的病人复诊抓药,中医诊治产生的医药费用,医院不予报销。中西医药研究会成立后,要求边区医院普遍设置中医科、保健药社相应开设西医门诊,经常组织中西医会诊。“城区北乡有一斑疹伤寒病人,开始由中医会诊,后又请卫生部西醫参加诊治。卫生部小儿科一热性病,因诊断不明,又请苗高二位先生会诊治好。”[29]在边区开展的学习反迷信模范崔岳瑞的群众运动中,中医和西医共同组建医疗队下乡诊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逐渐打破互相间的隔阂,大家亲密合作,工作有显著进步”。[30]

四、 首长负责与群众路线:“吐黄水病”防治关键

陕甘宁边区政府防治“吐黄水病”的措施是有效的。1944年6月初,延安一带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边区的卫生面貌在疫病防控中有了初步改善,“全市新建8个公共厕所,547个私人厕所,新挖水井29眼,垃圾坑131个,公共饮水缸9所”,增修130多个牲畜棚,食品商店及摊贩均配备纱网等防护工具。[31]边区的医疗保障能力也有一定提高,截至1944年10月,建立11所医院、75个卫生所、7个保健所、930家药铺、26个保健药社分社、51个医药合作社,基本实现“每区一个助产员,2—3个行政村一个接生员”的政策预期。

疫病防控不仅是技术性的治病救人,还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改造活动,卫生问题“不是单纯由医生所能解决,而是风俗习惯的社会制度及文化教育的程度问题,……基本上还是社会问题”。[32]边区政府开展公共卫生教育,防治疫病的同时,也有清除民众头脑中鬼神思想的考量,“必须号召群众与自身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习惯作斗争”,通过自上而下的医药卫生运动与自下而上的模范乡村建设运动相结合以实现改良乡村之目的。[33]疫情防控中举办的卫生展览会与巫神坦白运动,虽未彻底消除巫神、占卜等迷信活动,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束缚边区民众的封建思想,“他们比从前求神仙更虔诚、更耐心”[34]地学习科学知识,为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

首长负责是陕甘宁边区防控疫情的成功经验。刚出现“吐黄水病”疫情时,部分干部不重视疫病防治,对卫生医药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不予解决,导致“传染病早期蔓延趋势亦属骇人”。[35]为扭改此弊,边区政府在“教育党政军及群众团体的干部,使他们懂得推广群众医药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及自己对于减少人民疾病所应负责任”的同时,明确规定各单位主要领导为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将疫病防治成效作为考察各地工作成绩的主要指标,“各旅、团卫生部门对地方医药卫生工作帮助的大小,亦将成为联司考察工作成绩的标准之一”。[36]由此各地对疫病防治漠不关心的错误态度逐渐被克服,负责同志积极组织医务人员下乡治病,采取各种方式推动清洁卫生运动,“结果将病疫扑灭”。[37]

延安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并豐富其内涵的成熟时期,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是边区政府成功防控疫病的主要经验。边区政府依托《解放日报》向民众发出防疫号召,通过“卫生专刊”将豆腐块式的单篇疫情稿件整合起来集中报道,以求达到以小博大之传播效果,并针对不同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采取相应宣传方式,强调语言风格与目标群体的有机契合。边区政府的防疫动员产生了显著效果,各级政府、医护人员、社会团体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疫病防治与清洁卫生运动,在延安地区形成了防控疫病的合力与共识。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介绍吐黄水病的概况》,武衡主编:《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6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

[2]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温金童、李飞龙《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3期;王元周《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疫病流行与群众医疗卫生工作的展开》,《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陈松友、杜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防治工作》,《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6期;[美]华璋著,叶南译《悬壶济乱世——医疗改革者如何于战乱与疫情中建立起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1928—1945)》等。

[3][4][12][23]《延安各区疫病流行,边府紧急动员防疫》,《解放日报》1944年5月12日,第1版。

[5]傅连璋:《陕甘宁边区群众卫生工作的一些材料》,《解放日报》1944年4月30日,第4版。

[6]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编:《医药卫生的模范》,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1944年,第62页。

[7][9][11]胡新民、李忠全、阎树声编著:《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302、305页。

[8]《边区防疫委员会集会总结医疗队下乡工作》,《解放日报》1944年6月3日,第2版。

[10]《巫神罪恶小统计》,《解放日报》1944年8月11日,第2版。

[13]刘漠冰:《从文教陈列室里看到的边区文教工作的阵容》,《抗战日报》1944年11月26日,第3版。

[14][37]《继续开展卫生医药运动》,《解放日报》1945年4月24日,第1版。

[15]刘亚利:《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医药卫生工作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延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延安文史资料》第2辑,内部发行1985年版,第93页。

[16]《把卫生运动广泛的开展起来》,《新中华报》1939年4月7日,第1版。

[17][35][36]《关于开展群众卫生医药工作的决议》,《解放日报》1945年1月8日,第4版。

[18][31]马豫章:《延安市半年来群众卫生工作》,《解放日报》1944年8月13日,第4版。

[19]钟兆云、王盛泽:《毛泽东信任的医生傅连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20][21]张铁夫:《医务界的创作——记延安市卫生展览会》,《解放日报》1944年7月23日,第2版。

[22]《延安卫生展览会闭幕》,《解放日报》1944年7月27日,第2版。

[24]《毛主席在边区文教大会讲演文教统一战线方针》,《解放日报》1944年11月1日,第1版。

[25]《卫生展览会结束,参观者达万余人》,《解放日报》1944年8月11日,第2版。

[26]《李副主席号召中医公开秘方》,《解放日报》1944年10月18日,第1版。

[27]《文教会上中西医座谈,积极合作为群众服务》,《解放日报》1944年11月4日,第1版。

[28]《延市西区成立中西医研究会》,《解放日报》1944年9月8日,第2版。

[29][30]《三边分区中西医药研究会》,《解放日报》1944年10月18日,第2版。

[32]徐特立:《卫生展览会的重要意义》,《解放日报》1944年8月13日,第4版。

[33]《开展反对巫神的斗争》,《解放日报》1944年4月29日,第1版。

[34]张潮:《结束愚昧迷信的生活——在卫生展览会上》,《解放日报》1944年8月11日,第2版。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建设对青年知识分子赴延安的影响
论“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延安时期社会保障工作述论
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的“语境论”分析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