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英策略与方法(一)

2022-05-18 13:25鲍川运
英语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笔译母语译者

鲍川运

译事难,译入外语更难。按照翻译行业的国际惯例,一般是要求译入母语,以保证目标语的表达准确、贴切。联合国和欧盟等国际组织均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翻译基本只译入母语。虽说是惯例,但也有例外。例如联合国阿拉伯文和中文的口译,就必须进行双向翻译,既译入母语,也译入外语。联合国会议文件司中文处,虽然主要负责英—中笔译工作,但偶尔也需要做一些中—英笔译。母语通常被称为A语言,外语根据熟练程度称为B或C语言。现在从事中译英的译者绝大多数人是A-B翻译,即由母语译入外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是译入外语,必然会遇到许多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挑战,对译员的要求也就比较高一些,A-B翻译的训练也就需要更加严格。如果是译入母语,译者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可以在表述的时候根据母语的语感适当地进行一些调整,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规范和习惯。例如,a good catch这个表述,任何能够做翻译的人恐怕都不会见字生义,马上就字对字地翻译为“一个好抓”。译员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例如扔过来一个球,一下抓住了,可以说“抓得真准” “一下子就抓住了”,等等。反之,想用英文表达中文“你抓得真准”,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a good catch。

总的来说,翻译中的源语干扰(source language interference), 在A-B翻译时会更加突出,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对外语的掌握还不够扎实,不足以克服源语干扰。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翻译认知方法尤其重要。既然外语的语感还没有强大到能够自然地克服由源语干扰造成的误译,那么就应该找一找问题的根源,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共性及差别,找出规律及应对的方法。正确有效的认知方法不是笼统的宏观理论,只了解一些概念和原则解决不了具体的翻译问题。但是过于关注类似加字减字、词性转换等机械性的翻译技巧,而不了解其背后的道理,也容易见木不见林。

我们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2010年以来,我们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Since 2010, our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normal.

这句话和这句话的翻译我们都应该很熟悉。先不说英语中这种表达方法是否常见,我们先看看其中的语法结构。since 2010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段,即从2010年到现在,而译文使用的动词enter是一个动作动词,这样就使得译文出现逻辑问题。如果是“进入”,作为一个动作,应该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就发生了,顶多一两年,不可能在很多年里不断地“进入”。这是一个典型的受源语干扰的翻译例句,因为中文的动词有一个特点,就是词形不变,词义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发生变化。所以,“进入”作为一个动词,既可以表示动作,又可以表示状态。如果说:

2010年,我们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这句话里面,因为时间状语是某一年,一年里发生一个变化是合理的,因此“进入”明显是一个动作动词,表示一种转变,翻译可以直接使用enter 作为动词:

In 2010, our economy entered a new normal.

但如果有一个时间段,“进入”显然表示的是一个状态,而不是动作。“进入了新常态”,说明已经换了一种状态,已经处于新常态的状态下了。

Since 2010, our economy has been in a new normal.

当然,一段时间内做一个重复性的动作,也可以用表示时间段的状语修饰。例如:

He has been calling me for a whole day.

动作重复发生,形成一个不断进行的动作,与阶段性质的时间状语搭配使用就比较合理了。

表示阶段的时间状语与动作动词搭配使用,在中文中没有问题,因为动词的性质可以根据语境发生变化。但在英文里,动作动词与状态动词往往是不同的形态。因此,这样的句子结构看起来很容易翻译,但却容易出错。这不仅仅是学生会犯的错误,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错误频繁出现在正式的出版物中。出现这种错误,说明译者对中文的特点没有透彻的了解,对英文的表述又缺乏足够的语感。这个问题实际上不难解决。在教学和学习时多关注一下对中文本身的分析,对英文多注意语义及逻辑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构建语法结构,就可以解决很多此类问题。

翻译理论中有个概念叫“译者的操纵”(translators manipulation)。这里的“操纵”并非贬义,而是译者的一种策略,即根据文化、语言,甚至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别,对译文进行调整,以适于目标读者或听众。译者(或者编辑)根据自己对母语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自主对原文的意思进行调整,有时淡化,有时美化,有时甚至是删除不译,这种调整可以称为有意识操纵。但译者在无意识状况下出现翻译错误或者不当表述,客观上对译文也形成一种调整或者扭曲,可以说是无意识操纵。总的来说,B-A翻译中有意识操纵比较常见,而无意识操纵在A-B翻译中则比较常见。原因很简单,因为是译入外语,有些力不从心,出发点是好的,也尽心尽力了,但是后天培养的外语语感不足以克服源语产生的干扰,对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不甚了解,甚至对母语的语言和文化也没有系统的掌握,形成的翻译形式大于意义。

从“译者的操纵”角度描述翻译过程中的策略或问题,可以将翻译置于一个社会环境,将翻译视为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着眼于沟通的效果,而不仅仅是个别的、单纯的技术性操作。译者的错误可能是个体,但诸多个体汇集在一起对翻译和沟通造成操纵效果,形成整体影响。例如,一篇比较正式的演讲,经过译员翻译之后,听众的感觉是在听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话。双边会谈,一方的讲话风趣幽默,很接地气,经过翻译之后,对方反而觉得讲话人说话比较板板正正,因此会谈就产生了距离,没有共鸣。口译还好说,其作用是保证现场沟通,双方只要抓住了主要的意思,翻译如果有点瑕疵,随时纠正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是对笔译的要求就要高得多。既然是白纸黑字地翻译出来,肯定是有读者的。除了内部纯粹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翻译,大多数情况下,笔译的成果是要面对读者的,而且常常是不确定的读者群。因此,负责任的笔译用户常常提出一个简单明了的标准,即翻译是否能够达到出版水平。可惜的是,有些用户对翻译的重视程度总体来说还是不够的。有的认为,中文的图书出版才是正业,提供翻译版本是一种服务,因此对翻译的质量控制没有建立有效的程序。翻译作品如果出版,也是正式的出版物,如果出现问题,哪怕只是简单的语法问题,都会影响到整本书的信誉。读者可能由此形成印象,认为出版商或者编辑不够专业,自己不能把握翻译的质量,而且还不会借助专业人士把关。

中文和英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现两种不同的文化,各自有自己的思维和表述方法,形成各自的话语体系。可以想象,从母语译入外语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因此,翻译工作的用户,特别是译者本身,对翻译要有敬畏之心,因为翻译的错误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会造成一种操纵性,影响到听者或读者对讲者或作者的信任,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讲者或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对于听者或者读者也许都是熟悉的,可以理解的,但由于文化和话语体系的不同,语言在词汇和结构的表层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特点没有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翻译起来必然捉襟见肘,虽然能做到形式上的转换,但难以准确表达原文的内涵。从母语译入外语常见的一个误区是,外语最为重要,认为只要外语好,就能做好A-B翻译。但实际上,译者对母语的理解往往产生问题,原因就是人们使用母语时,其理解方式往往是感性的,即感觉上理解了,不再追究为什么,不再从操作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因此,在词汇和结构上受母语的干扰就比较大,常常会把母语的语言特点带入英文。

做好A-B翻译,除了要了解一些宏观的理论和概念,更重要的还是要在宏观理论的大背景下,在操作层面研究具体的方法与策略。母语的干扰源是哪些,为什么会产生干扰,如何解决这些干扰?对两种语言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表层结构的转换,而是要看到语言的深层结构,在表述方法上开拓思路。我们不能否认外语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解决了翻译的认知方法,可以在现有外语水平的基础之上,将翻译能力大大提高一步,同时对提高外语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

对于A-B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可以笼统地分为语法、结构、语感三个方面。在学校学习阶段,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应可以解决语法问题,也可以基本解决如何摆脱结构干扰问题。至于语感问题,则是要译到老、学到老,花一辈子的工夫。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中译英普遍存在的问题。

*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本刊顾问。

猜你喜欢
笔译母语译者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文摘要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