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造园要素与民宿景观的异质同构设计

2022-05-18 03:40刘长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宿景观空间

覃 伟,刘长青

(1.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四川音乐学院 成都美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时下民宿成为热议的研究课题并非偶然,单从居住体验环境来说,民宿所独具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空间场所为人们在充裕物质生活中提供了寻求精神层面的载体。为了更显民宿的人文精神属性,设计之中往往以建筑和室内装饰为主导体现;对于建筑外部景观草草了事,且对场地所具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利用不足,进而让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界线突出,使得民宿的人文性质止于建筑之中。这种弱化景观强调建筑的民宿设计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对民宿所展现的居住空间融合自然环境特性的不全面理解。然而民宿的这种特性恰好与江南古典园林体现的“天人合一”居住理念不谋而合,二者都是为求得一方寄于山水林木之中的幽静场地,“异质”却“同构”。结合江南古典造园元素中的渗透与层次、理水叠山、空间序列、看与被看、空间对比等来阐述民宿景观空间,既巩固了对古典园林的认知,也为营造具有中国传统空间提供了良好途径[1]。

基于此,本研究以柳湖阳山居民宿景观设计的一些思考来做出相关回应。民宿位于常德市城北郊区花山村内,由散落分布在三角形地块之中的七栋老房改造而来;整个地块东西两侧依山,南侧临湖,构成了场地最原始的山水景观格局;这种纯自然式望山见水的场地特性隐约之中和江南古典园林追求的山水空间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进而使得在民宿景观设计过程中能借鉴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并融合部分现代设计语言形式;营造出具有无边感受的意境空间[2],而这种空间也恰好是民宿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特征表达,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宿之关键;彰显了具有中式民族性质的民宿空间。

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

柳湖阳山居民宿景观设计以原始场地所呈现的观山亲水景观特征为灵感来源,通过对场地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可利用景观用地分为两类:一是建筑之间形成的零散空地,二是滨湖一侧空地。本案的设计研究重心就在于根据场地特性将散落的内向空间有机串联形成整体,打破空间的内向性,将周围群山借入其中,使得在垂直范围内具有向外拓展的可能;且这些空间的景观布置结合建筑的朝向与立面形式,使得建筑与景观出现对话关系相互融合[3],同时弱化与临湖外向空间的界限范围,且充分利用空间外延性带来的开阔观赏视野,也恰好与建筑群体共同形成建筑融合自然山水的场地特性。在此过程中,以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方式作为设计方法指导,通过利用该方法在设计中的具体展现,让场地独具的纯自然山水景观与人为设计良好地融为一体,进而营造出越过景观空间之外的感受与体验;打造出一个从景观空间中体现“中式”意蕴的民宿空间[4]。

1.2 数据收集

本研究小组于2019年7、9月先后两次对柳湖阳山居所在地常德市花山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采取实地考察和拍摄影像资料等方法,获取了自然环境、场地条件、建筑布置等详细资料,并借助Google Earth 和ArcGIS10.2 软件,获得了设计场地的原始平面图。此外利用SketchUp.8 和Lumion.6 绘图与建模软件,制作出场地的平面布局和效果图。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图示分析法和异质同构设计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用于总结出江南古典园林常用的造景方式与空间处理方法。实证研究法以实际的设计方案来论证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元素如何体现在民宿景观空间中。图示分析法用来解释和分析民宿景观的格局建构、空间结构营造等。异质同构设计法是依据异质同构理论中所提出的不同内涵的事物具有相同的内在结构这一观点而提出的一种设计方法[5],利用该方法研究出民宿景观空间的设计可以借鉴江南古典造园方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南古典园林与民宿景观的同构设计结果

柳湖阳山居民宿景观设计围绕综合区和客房区而展开,两块区域的景观布局看似是独立的景观空间,实则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共同营造出寄于山水格局之中的景观环境;同时在整体景观空间布局中,巧用建筑的界面形式将外部景观借用到建筑内部,形成了极好的渗透关系,弱化了建筑与景观的界线,使得二者有机会融合,从真正意义上打造出观景与休憩一体的民宿空间。

3.2 江南古典园林与民宿景观同构设计分析

3.2.1 民宿景观格局构建

柳湖阳山居西靠花山,东临赵公坡,南连接柳叶湖末端,组成“两山夹一湖”的自然山水格局关系;因此在方案设计中能够利用这种格局关系进而构成民宿的景观格局。在此建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场地与花山、赵公坡两山之间形成的借景,以及巧借柳叶湖布置的水景来实现。

借山成景。通过平面位置分析,从场地中心位置到西侧花山最近山峰约为600 m,到东侧赵公坡最近山峰约为500 m,场地与两侧山麓的距离关系,使得花山和赵公坡具有了“被看”的关系。其次通过剖切分析,场地西高东低且位于两山之间的平地处;与花山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些,花山自西向东倾斜顺延至场地内部,使得两者成为一体。根据标高数值,花山整体山体较为高大,山势陡峭;具有成为场地天然景观背景的可能性,而赵公坡略显低缓小巧,更加有利于被吸纳进入场地内部成为借景;此外,花山不纯粹作为景观背景,在场地内部湖岸处回看时,其也能被吸纳,进而具有了借景的作用(图1)。对场地借景的分析实际上是对景观格局形成的第一步思考,处于场地内部西倚高大的花山来观望东侧的赵公坡,这种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就暗示了设计布局中应延续和强化场地内部的山麓特征,凸显出后期二次设计所显现的自然属性;同时在竖向尺度上进一步拉近场地与两侧山麓的关系。

图1 临借两侧自然山体Fig.1 Borrow the natural mountains on both sides

理水融湖。场地中心位置离湖岸约为30 m,自北向南呈“C”形被湖围绕,与湖区的位置关系十分密切;因场地的地势原因,使得不能直接从湖区引水入园;但通过理水安排让人工开凿的水系与自然湖泊形成呼应关系。在理水过程中,将场地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这三部分层层递进,呈现出别致的景观效果(图2)。前部为块状静水池处理,主要为了与中部水域的逐渐开朗形成整体水系的第一个对比关系,此外既是点缀造景所需,也是隐含与过渡之用,避免中部水域的突然出现。中部理水略显复杂,首先该水域的走势必须结合建筑进行安排,同时水面的大小控制要适中,既要与后部水域形成对比,也要强化突出外部自然湖泊的豁然之感;其次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6],前承接后部水流的汇入,后呼应自然湖泊使人工开凿水系融入其中。后部水域作为整体水系中的视觉高潮,水面的开阔与东西两侧的山体形成组景关系,同时水流的走势结合建筑,更加融入环境之中。以理水布置作为景观格局形成的第二步思考,是对场地巧借群山的回应,也是对所处大范围内自然式山水骨架的延续,人工开凿的水系是根据场地的地势而定,控制水面的大小,形成视觉对比,在结合自然山体形成场地内部的山水结构。

3.2.2 民宿景观空间结构营建

柳湖阳山居民宿景观空间以借山成景、理水融湖的景观格局作为依据而展开安排,通过对空间的序列布置,来实现空间的对比、渗透、虚实等关系;再利用空间序列的安排关系来体现出空间的看与被看关系的切换。

空间序列。依据场地所形成的内向与外向空间,安排了两个环状空间序列,且这二者在恰到的位置又实现了空间的转换与穿插。第一个空间序列由入口门廊—接待堂—餐厅—茶室—滨水带构成,大小空间穿插其中,空间视线由收缩变为开朗,层层递进逐渐达到视觉高潮,且餐厅与茶室之间的水域和滨水带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另外在此也出现了空间渗透效果,更加丰富了空间的变化。第二个空间序列根据四栋客房建筑的位置关系围合而成,不同前者的是,该序列的各空间尺度差异不大,进而通过不同的围合与阻隔方式来形成空间视线上的变化,从而达到空间对比的效果,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高潮[7]。尽管表面上看是两个独立的空间序列,但在茶室处形成的相互渗透关系,将这二者之间的界线极大地弱化,具有了空间融合的可能性,也正是在此让两个空间序列产生转换的关系,能够自由地进入,进而又能形成新的空间感受与景观体验。这样的空间序列安排是基于对场地特性的思考而决定的,让场地内部建筑能融入景观之中,成为组景的一部分,削弱了建筑与景观的界线,也为出现移步换景的空间体验提供了可实现性(图3)。

图2 理水布置与水域大小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water layout and water area size

图3 空间序列组织与分析Fig.3 Spatial sequence organization and analysis

看与被看。空间的组织安排使得场地出现观景点和景观点,实质上就是“看”和“被看”关系的体现,也是景观空间的视线处理。“看”所指代的是场地内部提供能停留观赏的驻点,而“被看”是相对“看”而言,这种视线关系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能够互换(图4)。在此程中,仍旧根据场地的内向与外向空间来实现;首先外向空间因其开阔的视野,在第一空间感受上就是作为观景点来近观湖远望山,但通过人为在湖面上架起观景平台之后,随着视线的回看,原本看的关系就被转换为被看,之前的外向性也就转为内向性,进而使得空间具有了双重属性,提高了空间的体验[8]。其次内向空间借助建筑与其他景观先成为被看对象,伴随着观赏流线的移动和位置变化,在其他观景点这种被看就转换为看,打破了内向空间隐含的封闭特点,让空间富于变化,提高了空间感受力。在景观空间中看和被看两者关系的不停切换,避免了单一观赏视线的产生,更加增强了空间的游览性与体验感。

图4 看与被看关系分析Fig.4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eing and being seen

3.2.3 第一空间序列营造

前文中有所提到在设计过程中安排了两个空间序列,综合区景观就是第一个空间序列的具体表现,整体由入口、夹地、滨湖景观三部分构成,这三个子景观空间中的各种变化与感受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空间效果逐渐增强,进而烘托出整体景观空间的氛围[9]。

入口景观。以处于角点位置的接待堂为主导展开布局,抓住这一位置特征,意图营造出具有幽径探寻、豁然开朗的入园感受(图5)。就此从接待堂主建筑立面引出一排漏空景墙将入口空间分为大小不等的前后两个空间,前空间与接待堂进口对接,后空间连接出口;这两处空间成为综合区的第一个对比,前空间虽然范围大,但为了形成探寻的空间意味,结合景墙和竹林围合成视线收缩的空间;后空间相对窄的范围,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再利用抬高的园路和一侧的水池,以及邻接的远山,反倒让视线变得开朗,并由此进入园中更深处。前空间利用“大”的优势营造出小巧深幽的空间特性,后空间却“以小见大”,两者对比形成的反差效果着实让仅具有单一入口之用的空间变得丰富。

图5 入口景观布局与空间效果Fig.5 Entrance landscape layout and space effect

夹地景观。所指餐厅和茶室之间的区域,表面上看是简单的宅间景观,实则该区域作为整体景观空间中承上启下的空间;承接客房区景观,联系滨湖景观。基于此空间性质,使得该空间的景观布局略显复杂(图6)。因此利用理水的处理方式来完成过渡作用,夹地被水域划分让建筑之间产生了对望关系[10],利用这种关系并以建筑为景观布置出发点,形成看与被看的空间,打破原本单一的空间模式。水域绕餐厅边界而过,使得餐厅具有了水榭的概念,进而也让其成为停留点具有了“看”的含义,茶室一侧相对就成为了“被看”对象。为了强化由水域带来的隔岸观景效果,在茶室一侧的驳岸处安排了众多的造景植物,同时让茶室消隐其中,呈现出若有若无之感,也让人们在进入茶室的路线中多了些许的空间探寻效果。

滨湖景观。利用临湖的景观优势形成了外向性极强、观景视野极佳的空间(图7);且其内部水域与夹地景观处水系的联通,以及园路与其他景观空间的互通;使得滨湖景观空间可以被看作是入口与夹地景观空间的外延,不同景观空间的界线在此被弱化,有机地成为整体;也正是在此处,构成了完整的综合区景观,同时实现景观空间的观景高潮。此外,由于滨湖景观空间“被看”关系的出现,顺应建构出了“远山—建筑群—近湖”的景观空间层次;主要在于利用湖域中的观景平台让原本湖岸之上的观景点转换为被看对象,再借用外部的自然山体,空间层次就此形成[11]。

3.2.4 第二空间序列营造

图6 夹地景观布局与空间效果Fig.6 Sandwich landscape layout and space effect

客房区的景观空间安排正是第二个空间序列的体现,该景观空间以水域为出发点形成环状的景观流线;以水景为主是对客房区的空间思考之后的结果,在此处建筑与外部山体极为紧密,为了弱化这两者在视觉上带来的大体量感,选择大面积水域的处理方式,不仅让人们进入该景观空间中的视线能够放松,而且水面呼应远山,出现景观层次(图8)。水面的开阔并非绝对,小桥、走道、观景平台凌驾之上,为在水上观景提供了停留处,让水域不单单是被看对象,而且也具有看的关系;同时水域被分割使得空间多了些变化与对比效果的出现。此外,水域和其他景观空间水系的互通看似为了整体景观的完整,实则更加有利于与其他空间产生对话关系,弱化空间界线[12]。

图7 滨湖景观布局与空间效果Fig.7 Lakeside landscape layout and space effect

图8 第二序列空间营造与空间效果Fig.8 Second space sequence creation and space effect

3.2.5 空间渗透与融合

利用空间渗透关系的产生,不仅模糊了景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界线,而且也让景观空间更加富有变化,提高观景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柳湖阳山居的建筑界面形式为渗透的实现创造了初步基础,就此在景观布局时,使通过采用落地窗和透空界面形式的位置作为建筑的景观朝向进而外部景观就有机会被引入到室内空间,出现对景或框景的视觉效果[13],使得观景感受产生变化,也强化了建筑空间的纵深感和视线层次感(图9)。例如,接待堂临近滨湖一侧落地窗形成了开阔的视野,远处的山体、中间位置的湖面以及近处的其他景观都被纳入其中,出现了“远景—中景—近景”三层次的观赏效果。再如,茶室和客房区一号楼形成的相互渗透关系;利用茶室落地窗形成的界面将邻近的景观与一号楼吸纳其中,形成了立体感十足的画面,极大扩展了其室内空间的视野范围;回到一号楼内部,茶室和周边景观通过横向长窗渗透过来出现框景的视觉效果。这种渗透融合的手法反复出现在综合区和客房区景观空间中,让景观进入建筑内部,使其作为内部空间外延的价值属性更加突出,让建筑与景观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融合[14]。

图9 空间渗透效果Fig.9 Space penetration effect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 论

当下民宿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之中,但往往偏向于建筑带来的空间感受与体验,在民宿的景观氛围营造处理上略显苍白。基于此,结合民宿所追求的人文居住理念,发现其与江南古典园林存在着同构关系,因此把江南古典园林的相关造园手法运用到民宿景观设计之中,不仅能得到具有意境的景观空间,而且也是对具有中式意蕴空间的继承。就此本研究通过对柳湖阳山居民宿景观的设计分析发现:

1)通过对场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位置关系,呈现出借山成景、理水融湖的整体景观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并非人为对场地的刻意强加,而是对场地和周围的山体、湖域之间的关系做出精细分析之后而确立;由此而来的民宿景观格局恰好是江南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式山水格局的真实展现,而非表面上对这种山水结构的模仿。同时基于这种景观格局而形成了“远山—建筑群—近湖”的景观空间层次。

2)依据场地建筑的分布特征,合理组织安排了空间序列。将建筑融合景观空间之中,形成空间对比、空间渗透的效果,让视野处于不停地变化与转换之中,达到江南古典园林中移步换景的空间感受和体验。两条空间序列的出现是对场地特征进行深度思考之后的结果,其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完整的民宿景观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民宿景观空间的叙事性。

3)基于与江南古典园林同构关系所形成的设计模式。让民宿真正散发出其所独特的休闲居住体验,同时有助于民宿专属景观设计语言的出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宿景观空间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借用民宿这样的载体来继承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使其得到现代化的转换,焕发出中国传统空间营造的精髓。

4.2 讨 论

本研究以异质同构作为理论指导,利用柳湖阳山居民宿景观设计为例,建立了一套民宿景观设计方法。该方法以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为依托,可以更好地营造出具有人文情怀的民宿景观空间,有望进一步丰富当下民宿景观的设计方式。然而本研究现下所做的研究工作仅围绕着民宿的景观空间整体营造,还存在着值得进一步去思考的问题:1)民宿景观空间的具体造景要素组合;2)民宿景观空间的硬质材料与软质材料的糅合。假若要对民宿景观空间的设计方法形成一个从整体到细节的结构体系,仍需要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猜你喜欢
民宿景观空间
孪生院子民宿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空间是什么?
黄健美 艺商结合催生“网红”民宿
创享空间
《景观平面图》
你是民宿达人吗
景观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