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程实践与反思

2022-05-19 11:51张艳
职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读写融合劳动教育

张艳

摘 要:语文综合实践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其语文性、综合性、情境性、实践性的特点,使其具备了全面融入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本文以“劳动最美丽”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劳动教育全面融入语文课程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    劳动教育    情境任务    言语活动    读写融合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立项编号D/2020/03/54)、淮安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中职语文素养课堂构建研究”(课题编号Hazy2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作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课程,其母语媒介的生活化属性和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属性,使其在融入劳动教育时,具有了情境性、全面性、活动性的学科优势。《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在职业模块设置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旨在“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并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语文综合实践的形式组织教学,……重在实践与应用”。本文以“劳动最美丽”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劳动教育全面融入语文课程的路径和策略。

一、借助语文综合实践实施劳动教育的优势

语文课程融入劳动教育,一方面,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本义,即始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终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其载体虽是语言文字,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念、精神、行为、资源、体会等却需要有机渗透、有效体现在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强化劳动品质等,涉及活动目标、内容、方式、资源的综合,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无法单独承载,需要更为全面、综合的语文活动方式。语文综合实践作为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学习方式,从本质属性来讲,自身具备了融入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

(一)语文性

各门学科融入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丰富与拓展,并不是取代学科自身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以语文综合实践的形式开展任何主题和内容的活动,其本质属性都是“语文”,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阅读与劳动相关的选文选材,认识劳动的形态功能,思考劳动的品质精神,表达参与劳动的体验体会等,都离不開语言这个媒介。在以语文综合实践实施劳动教育时,学生运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来完成与劳动相关的活动(任务),既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包括劳动观念、态度、精神、技术等,又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个过程并不是双线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

(二)综合性

劳动教育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从对劳动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思维经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的系统过程,需要整合多种资源,综合多种方式,运用多种方法。语文综合实践“是综合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变形,是语文学科教学对课程综合化思想的具体阐释”。综合性,是语文综合实践区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重要属性。就其本身而言,可综合多种语文能力、活动方式和学习资源来满足劳动教育不同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实现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融通。

(三)情境性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强调身心参与。劳动的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全部亲身体验。因此,这种“真实”既可以是当下或曾经发生的,也可以是学生未来可能面对的情境。语文综合实践作为情境性的言语实践活动,除了教师运用语言、图片、故事等手段创设整体活动情境,过程中每一个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活动都能营造出认识、参与、体验劳动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蕴含着需要借助语文知识和能力完成的与劳动相关的任务,可以丰富学生对劳动内容、技能等的体验,满足素养培养视域下解决现实问题与语文学习发生联系的需要。

(四)实践性

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这与语文综合实践是不谋而合的。劳动教育应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而语文综合实践作为一种活动学习方式,自然带有活动学习的自主实践的基本特征。语文综合实践中围绕主题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无论是搜集资料、演讲、讨论、访谈等阅读与表达方面的语文活动,还是过程中与主题相关的实践操作层面的行为,都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去做,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中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同时丰富某种体验、强化某种观念、形成某种认识、树立某种信念、提升某种技能等。

二、“劳动最美丽”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一)整体活动情境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让我们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工作上锐意进取,生活上朴实无华。让我们开展“劳动最美丽”活动,聆听劳动者的故事,享受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立志成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优秀劳动者。

(二)活动框架

本次语文综合实践以“劳动最美丽”为主题,综合了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方式,设计了“体验劳动之美”“理解劳动之美”“表达劳动之美”三个板块的活动。“体验劳动之美”通过介绍学生自己参加过的劳动、展示劳动技能、制作劳动专题手抄报,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的不同形式和内容,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同劳动解决现实问题的独特价值;“理解劳动之美”通过阅读一组文章,从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劳动者的事迹中体会劳动的意义,领悟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表达劳动之美”通过写作短文、参加演讲、拟订个人劳动计划表,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将阅读、交流中形成的认识内化成自己的劳动观念,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劳动行为。“体验—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听说读写交替训练,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具体活动设计

【板块一】体验劳动之美

1.用表格的形式梳理参加过的劳动,以及劳动的成果、意义、感受与收获等,并选择其中一次自己认为很有意义的劳动,与同学交流。

2.梳理自己具备的劳动技能,参加班级劳动技能解说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同学的劳动故事,制作一期专题手抄报。

【板块二】理解劳动之美

1.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金大力》《“大国工匠”彭祥华》《“探界者”钟扬(节选)》,从劳动技能、劳动事迹、劳动信念、劳动成效等方面复述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领会他们的劳动精神。

2.以小组为单位,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结合文章中的人物事迹和自己的劳动体验,查找相关资料,开展专题研讨。

话题1:劳动的内容与形式。

话题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3:劳动精神的内涵。

话题4:优秀劳动者的品质。

话题5:新时代的劳动观念。

【板块三】表达劳动之美

1.选择对自己触动最大的一种劳动精神,以“赞……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2.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请针对这些现象写一篇演讲稿,参加班级演讲活动,劝勉这些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3.个人劳动、产业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校务劳动等都属于劳动。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多样的劳动内容和形式,拟订个人劳动计划表。

(四)评价建议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来检测。传统教学一般是在教学结束后设计评价标准,这样容易使评价服从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一旦过程出了问题,便会弱化甚至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应秉承评价先行的理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进一步细化每个环节的学习程度,确定评价指标和具体要求,使教学全程指向学习质量,并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及时调控。

三、实践反思

以语文综合实践的形式融入劳动教育,其自身属性能确保更为全面、有效地实现活动目的,但作为语文教学范畴内的活动,在设计与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时理应从课程角度体现一些基本的内容和要求。

(一)贵在自然,重在体验

贵在自然,是指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教学,而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脱离具体的文本,生硬地进行教育。重在体验,则强调通过情境任务,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语文教学为什么特别强调情境?这与我们的知识观有关。传统教学主要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关于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这两类知识非常重要,但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学生在学校所‘获得 的很多学科知识或技能,之所以无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关键就在于学校学习活动所依存的情境被过于人為地简化和抽象化,丧失了和现实生活的链接。”现代认知心理学强调的策略性知识,就是关于情境、条件的知识,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怎么做或怎么想。只有当知识和经验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直接作用于现实情境,用以解决具体问题时,知识与经验才是活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因此,创设基于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的语文学习情境,并将学习(活动)任务融合在情境中,可以强化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是生活的需要,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二)活动推进,力求实效

本次课程改革,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联姻的结果,将学科活动作为生成、发展和提升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教学,很多老师乐于开展学生活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活动泛化,常常流于形式,与教学目标脱节;二是偏离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偏离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不聚焦语言文字的学习;三是活动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或单一或零散或重复,不能根据教学目标系统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积极、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应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为基础,整合学习兴趣、任务、资源、过程、评价等,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读写融合,完整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立足点,也是落脚点、归宿点。教学就应该围绕学生的完整学习来进行设计与实施。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对应于语文学习,信息输入就是阅读,信息加工就是思考,信息输出就是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完整的语文学习就应该包括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或要素。当前提倡的专题学习活动更强调完整学习,由阅读到思考到表达的过程,皆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学生必须对语言文字蕴含的信息进行加工,不断与自我对话,进行自我建构,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见解、态度等,最后通过表达实现知识的内化、转化、升华。因此,由读到写、读写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和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思考、表达这三个环节或要素在实际操作时并不是按次进行、互相割裂的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的整体,教师应根据专题学习的需要,设计引领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表达中升华。

(四)聚焦语用,动态评价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新时期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前文所提出的评价先行,围绕活动目标、任务和内容细化评价标准,形成评价表外,教师还应做到:第一,在活动前围绕评价表的具体要求,明确此次活动的语文能力主要训练点,根据这些能力点对学情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并指导学生分析存在的不足和通过活动能达到的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做到因材施教。第二,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照评价表,及时评价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学会了哪些方法,掌握了哪些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主建构。第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多元、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更要聚焦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并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记录、客观分析、动态呈现学生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语文能力变化与进步,提高评价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性。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教育使命的必然,也是教育特点的使然。教师应在遵循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和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更为有效的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以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云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N].语言文字报,2018-3-30.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08(10).

[3]杨向东.核心素养测评的十大要点[J].人民教育,2017(Z1).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读写融合劳动教育
对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多元构建,读写融合,实验操作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