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猫的一生(创作谈)

2022-05-19 12:33叶端
西湖 2022年5期
关键词:养子领养富人

叶端

小说来自于一个简单的愿望:要是能变成猫就好了。 我们看见猫卧在台阶上、卧在草丛里,那么慵懒、自由、惹人怜爱,仿佛无忧无虑的样子,不由自主心生羡慕,要是能变成猫就好了。 我宁可做猫,不要做人。 有什么比变成猫更快活的呢?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为了让变猫合理化,我设定人的精神、 意识是可以经过编码传送到其他生物上的,甚至传送到非生物上。 其次,就像所有高科技低生活的科幻作品一样, 我得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形态作出说明。 过去有一天,我在堵车时想到,开车和坐地铁,脑海里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图景。开车的人记挂着高架出入口、加油站,坐地铁的人关心站点,和各个出入口对应的马路位置。 如果这两种人永远不重叠,一种人永远在地上,一种人永远在地下,会怎么样呢? 因此,我在这里让地上人控制地面,地下人在地下通行,主要借用了户口和路权,而不是彻底的空间分离。 地上人中最富有者, 就住在城市中心的山上,用飞行器通行。 山上有着净化辐射的“云层”,城市越靠近中心,环境越好;越靠边缘,越有患病的风险。 城市之外,则完全不适于人类生存。 至于历史成因,小说里有具体解释,不再赘述。

这种区分并不稀奇,仅以说明人物所处的位置,小说就在这样的空间展开。在小说的开头,我设置了一个极端的对比, 一个是作为人的艰难的疲乏的生活,另一个是作为富人家的宠物的伊甸园般的生活。主人公的妻子病逝, 他因为妻子想养猫的愿望买了一只小猫,申请了变猫许可证,通过精神传输使自己成为了这只猫。 (妻子代表了一种愿望,好好生活的愿望。 很难分清主人公变成猫是想安慰没有生育的妻子,还是想作为猫得到妻子的照顾和抚慰。 )在那个年代,人造动物刚刚流行,有变成恐龙、巨象等珍奇异兽的;有变成池子里的金鱼,笼中的鹦鹉、兔子的,猫、狗和马仍最为常见。 因为富人家的生活比较好,人转化的宠物也更聪明,大家都宁愿到富人家做猫狗,富人也乐意养人造动物。 请记住,这是发生在变形技术刚刚流行的时候, 我们的主人公得以和一群动物一起在城市中心的山间别墅里生活, 这是他幸福的“童年”时光。

尽管如此,在那个“人”的世界,一切并不安定。主人公和他的友伴不直接属于别墅的主人, 而是属于主人的养子。这个孩子是从育幼院领养的,主人不顾他的妻子和儿女们的不满,给予养子过多的恩惠,因此在儿女和养子各自的宠物之间, 也掀起派系之争。这种争斗随着主人突发疾病死亡、养子继承全部遗产变得白热化,并以大儿子出于嫉妒,枪杀了养子告终。可事实上,就像主人公领养小猫是为了变成猫一样,主人领养小孩也是为了获得年轻的身体。大儿子杀掉的实为他的父亲。

情节大致如此,但这些并不是小说关切的重点。我的出发点在于:如果我变成猫,我让渡一些权利,是不是就能轻松一点,是不是就能得到理想的生活?因为对人的倦怠而想变成猫,另一方面,猫的生活也不全然那么美好。

在这个富有的主人家, 所有动物的命运却是整体的不幸。 枪声是一个断点, 主人公不会停留在这里。 在小说的续篇中,他将被转卖到另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更接近主人公最初的设想, 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女主人,她的生活亦有其不幸。 接着,由于一次意外,主人公离开了温暖的居室,沦为流浪猫。因此,小说也会从富人家的财产纠纷故事,转入另一个视野,讲述作为动物的自由, 以及这种自由是否是真正的自由。

人造动物泛滥以后, 它们越来越多沦为流浪猫狗。 在流浪的过程中,主人公加入了一个流浪猫群。流浪猫群是另一个乌托邦。 它们是一些相似而极其不相似的生物, 但一定有什么共同点使他们都变成动物,甚至都变成了猫,都决定与人类保持距离,正像社会上一些别的什么社群一样。 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的生存方法,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寻求自己的生存。 问题在于, 流浪动物真的获得了他们想要的自由生活了吗? 人类真的会允许那么多流浪动物在他们的领地上生活吗?人造动物的出路在哪里?我们的主人公不得不走向城市外的旷野,在那里,动物回归丛林法则。 最后,在他猫生的终点,他找到了电子化的入口,去到了另一个非形体的世界。 但是,电子化是一种自由吗,还是一种死亡?到那里他可以回归人的形态,可他是否就能重新成为人了呢?当肉体改变,如何确证人的本质尚未改变?联系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的是什么? 是记忆,是时间,还是灵魂的一致性?

“它之国度”,它,是异化,是他者,是变形。 这就是我要问的问题,小说解答得并不好。 但我相信,笨拙的思考好过不思考。总而言之,我希望小说是一种生存试验。 在成为猫的一开始,主人公就被阉割了,故事无关乎感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关于境遇。 千百年来,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我们对生存有各种不同见解。乌托邦是不存在的,一劳永逸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适应一切。

回看自己的写作,我不可避免地,隐隐受到《野性的呼唤》《变形记》《动物庄园》《我是猫》等经典作品的影响,尤其是《野性的呼唤》。当我把写完的小说给朋友,她推荐我看《自新世界》,那确实是个更吸引人的故事; 和它比起来, 我的小说几乎称不上是故事。之后我又读了《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谁能把人与猫之间寂寞的相依为命的感情写得更动人呢? 想得越多,我越对我的故事感到不满,却很难找到修改它的办法。无论是涉入世界的方式,还是故事的讲述方法,都不够有力,也不够有趣。尽管小说已经完成,它却像是一扇开启的门。 我更加关心所有可能相关的事物,想象它的可能性和新的路径。在得到答案之前(永远也得不到),它不会关闭。

小说的另一个缺点也很明显, 我的角色都是很被动的人。 我不擅长写对抗, 主人公更像是个旁观角色,他没有真正介入生活之中,他的一生都是世界的旁观者。 下次我可能会有意让主人公寻找什么东西——一种比较简单的驱动,不需要性格上的力量。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设定出那个想要寻找的东西。 很可能我会觉得寻找任何东西都是不必要的,喵,除非是走失的猫。

小说还带来一个有趣的变化, 给我的生活带来新鲜感 (说到底, 绝大多数小说仅对作者本人有意义)。小时候,我虽然短暂地养过猫,对猫其实不太了解,也没那么亲密,反倒是写了小说以后,对猫的喜爱逐渐现实化。我关心猫的品种,颜色,表情,现在的时光反倒像是一种准备,迟早会以我养一只猫结束。希望那时,我能写一个真正关于猫的故事。

猜你喜欢
养子领养富人
“富人治村”: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像富人一样去思考——读《富人是如何思考的》
收养关系可否解除?
“婿养子”,女婿还是养子(答读者问)
渐富人群
洗儿戏作
为啥呀?
基于社会关系事实下的养子类型划分
——传统中国收养关系构建方式差异及其原因探讨
大家族de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