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藤忠雄建筑设计中的自然理念

2022-05-19 06:01赵桑纯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混凝土

赵桑纯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重庆 4007000)

安藤忠雄是日本现代最负盛名的建筑大师之一,其建筑作品融合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东方的审美特性。 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他关注的首要问题。 在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他始终在突破和创新,而不变的是对自然的尊重。 安藤忠雄建筑设计中的自然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自然光的运用、清水混凝土的运用、东方传统的表达和时空观的体现。

一、安藤忠雄对自然光的运用

光是一栋建筑的灵魂,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首先,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人们对建筑的感知与体验绝大部分依靠视觉认知。 光线是视知觉的必备条件,没有光,视觉就无从谈起。 其次,光线是建筑造型的一部分,人们的情绪主要靠光影的设计来调动, 好的光线设计能使人产生共鸣。 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自然光是唯一使建筑成为艺术的光”。 不管是古代的神庙、穹顶天窗、哥特式的玻璃彩窗,还是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自然光始终都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安藤忠雄对建筑的学习主要来自于他的游历经历,古希腊的万神庙和朗香教堂对他的影响很大,首先就体现在自然光对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方面。[1]

安藤忠雄认为,在其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 光线最大的魅力首先就是它的自然性,自然光带有温暖和力量,这是工业照明无法替代的。 清晨和日落的光线都能够激发人类不同的情感。 自然光带有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艺术感,与时间相伴,随着季节、气候和地域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强度、色彩和角度。 在建筑中通过巧妙设计,利用光线的这些特点,为固定不动的建筑带来生机,在不同的时间里,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

安藤的成名作——住吉的长屋(图1),他设计的庭院占据整个房屋基地的1/3,并位居中央,这个中心庭院既是生活的中心也是将自然风、光、雨导入的装置。 住宅的空间本身狭小,但是这个庭院的设计使毫无变化的建筑与自然连接起来。 (图2)光线、季节的变化,使建筑变成了可以触动人们更深层情感的、与自然连接的艺术品。

图1 住吉的长屋(房屋外立面)

图2 住吉的长屋(庭院设计)

光在体现精神内涵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安藤忠雄的宗教建筑设计中。光之教堂(图3)的设计中,安藤用玻璃构筑出了一个巨大的十字,在黝黑的教堂中,这个十字成了唯一的光源,在走进教堂时,信徒会产生这束光是从上帝那里投来的圣光的感觉,仿佛这片光线背后连接了另一个神秘的世界。 (图4)黑暗与光明的对比,给人极大的精神震撼。

图3 光之教堂(内部)

图4 光之教堂(外立面)

安藤对光线色彩的巅峰运用体现在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图5)的设计中。 这个寺院从上空俯瞰是平面的,高3m 的“白沙之海”起到净化视线的作用,中间镶嵌的是圆形荷花池,开在寺庙的荷的意象仿佛在暗示佛的存在。 通往寺庙建筑的真正道路就隐藏在荷花池正中。 沿着荷花池中间的狭小楼梯慢慢下行,视线会逐渐变得昏暗。 楼梯的底端分为两条道路,左边的水御堂正厅,以红色为主色调,红色在佛教建筑中的大面积运用会给人一种神秘寂静之感。 每到傍晚,夕阳余晖会从大厅西侧的御堂内阵映入室内, 给整个大厅笼罩上绛红色的光线。(图6)[2]

图5 本福寺水御堂 (外部)

图6 本福寺水御堂(正厅)

二、安藤忠雄对清水混凝土的运用

安藤忠雄建筑对清水混凝土的运用是其建筑设计的最大特征之一,他也被称为“清水混凝土诗人”。 他不像其他的现代艺术家热衷于大量使用钢结构、玻璃或者昂贵的石材,一直以来都倾心于清水混凝土这种材料。 混凝土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甚至于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混凝土的制作工艺经由古罗马人初步改造,再将混凝土从一种天然填充材料发展为主要的结构材料,而后混凝土被大量运用于建筑建造中。 古罗马人运用混凝土的巅峰之作应该是万神庙穹顶。 前文已经提到,对安藤忠雄影响深远的建筑之一就是古罗马万神庙。安藤忠雄认为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具有木材、石材所不具备的强大延展性和可塑性,而且更能忠实地反映建筑的构造。 由于混凝土具有强大坚固性与可塑性, 因此它的功能不单单是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更有与生俱来的装饰性,对于设计师而言,可以更好地表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构想。[3]

安藤的第一个海外作品, 维拉特会议中心,位于德国魏尔。 灌浆、拆除模板后,保留了混凝土原本的风貌,不粉刷、不贴砖。 弧形线条的运用和平滑的表面质感共同弱化了混凝土本身带来的冷漠刚硬的氛围感,展现出了它质朴和素净的一面。 因为建造的需要,安藤不得不砍掉原本计划保留的樱花树群中的三棵,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安藤对自然的珍爱之心, 会议中心的外墙上印着三片樱花树叶的纹理,给建筑带来一些动感和人情味。 对于混凝土这种朴实的材质, 在立面上进行一些图案的拓印处理,也是改善建筑形象的一种手法。

上海保利大剧院是安藤在中国的一件重要的建筑设计作品,(图7) 集中体现了安藤的建筑理念和设计元素,也是安藤在中国“所设计作品的最好体现”。 首先依然是构成剧院主题的材料,清水混凝土与原木的组合——安藤忠雄最为钟爱的搭配,(图8)同时也达成了材料的区分和色彩上的对比双重效果。 其次就是内部利用清水混凝土构成的复杂结构,曲线、直线,让人眼花缭乱。 三角、正圆,以原木做几何空间的切分向来是安藤的拿手好戏。 各种曲线构件在形状、 长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建设难度。 最后一点是自然与建筑的结合,风、光、水这些自然元素, 由人工的方式被导入到了建筑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上海保利剧院的设计中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局面。 自然之境由建筑衬托而出,建筑也因自然的融合得以鲜活。

图7 上海保利大剧院(外部)

图8 上海保利大剧院(室内)

三、安藤忠雄建筑中的东方传统

作为日本建筑大师,日本本土的禅宗哲学可以说是安藤忠雄建筑精神的源泉。 安藤在建筑中完美地将东方的意蕴与西方的理念进行了融合。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他思考的问题。 安藤强调,他的设计是一种“私人领域”,这种私密的空间应当是封闭的。 这种空间构成方式蕴含着禅定的意味,目的是使处于建筑空间的个体能够体验到什么是真正丰富的个体的生命,怎样去发现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东西。[4]安藤反对功能主义设计,即所谓的空调与房屋对面的舒适设计,安藤认为这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和人类脆弱理性的避风港是建筑最重要的意义。 安藤的建筑中“住吉的长屋”的风格总是重复出现,因为他在这个设计中达到了他的建筑理想——于城市中构建另一世界,在这里人们的生活暂时逃开城市, 与自然重新联结。

香川县的直岛当代美术馆(图9)是安藤建筑作品中调动自然的经典案例。 在这一作品中安藤将台阶融于光与序列的设计手法中。 根据场地的三面环海、岛屿林立的特点,安藤将一个50m 的展廊和一个直径20m 的圆筒形展厅安排在地下,顺应地形和自然,将自然景致增加到最大限度。 建筑整体呈现出水平的延伸感,“不引人注意” 地从地面上出现。(图10)日本传统建筑的特征——非实体性、不对称性、虚体量等特征均出现在安藤的建筑中,并借由现代的手法体现出来。[5]在西方工业文明陷入困境的现在,他结合东西方文化元素给建筑带来了新的生机。

图9 直岛当代美术馆(周围环境)

图10 直岛当代美术馆(展厅外部)

四、安藤忠雄建筑中的时空观

一个建筑的构成,是建筑材料与建筑空间共同构成的,某种意义上说,建筑中的“留白”才是真正可使用的空间。 通过几何的切分将时间和空间与自然连接起来是安藤的建筑时空理念。

为体现时间在建筑中的流动, 安藤利用的是光、风、雨、雪等自然元素。 现代建筑中,缺少与自然时间的沟通,而在安藤的作品中,早晚、四季景色各有不同,这是他人与自然观念的体现。 北海道墓园的改造项目中, 时间流转的理念被充分体现出来。一方面,对墓园主体大佛进行包裹式设计。 高大的弧形混凝土将大佛从头部以下遮盖住,最靠近大佛的部分则采用凹凸的设计,这样一来光线的变化无比清晰,光与影的交织配合弧形的立面大大提升了佛像的神圣感。(图11)佛像头顶的圆形空缺,使风、雨、雪能够进入,自然之景并未被隔离在外。 从佛的脚下向天上看去,看到的不仅是云的变化,更是佛法自然的理念。 另一方面,安藤惯用的水元素依然是园区不可或缺的,佛的正前方近千平的水上乐园给园区带来更多的层次感和观赏性。 佛四周种满薰衣草,既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又给园区注入了自然色彩,四时景色变化与时间的流转也由此体现。

图11 北海道墓园(大佛)

在空间构造方面,安藤是执拗的。 在他的空间设计中,便利性也要向后稍让一步,室内外空间的连接才是他放在第一位的。 依然是在最为著名的“住吉的长屋”的设计中,仅仅56㎡的空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他的空间理念。 首先是四周的高墙,将长屋封闭成一个个体。 另一方面就算空间很小,安藤依然预留了一个庭院用于沟通室内外的世界,就算这一设计被批实用性差,但是可以说是安藤建筑世界观的体现。 在长屋设计中,空调也被自然风替代,一方面自然是预算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出安藤的设计更加大胆。 庭院所对着的墙体最大限度地预留了窗户,光也被自然地导入。 安藤认为,在他的都市住宅中,封闭的建筑中都包含有数层的空间和庭院。 室外环境被不可置否地切断了,一个新的独立的世界在内部诞生[6]。 室内空间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同时室外环境不断变化,不断与内部世界产生新的变化。

时空结合,最为集中地体现于安藤对各种旧建筑的改造。 古老的建筑所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时空,对于各种旧建筑,安藤始终坚持的是安藤式的建筑语言,现代的建筑语言与古建筑之间产生的是一种时空的对话感。 城市是现代时空的集合体,在城市规划中,安藤坚持的是保护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旧建筑,他认为一座城市,只有新旧并存才是真正的城市。 巴黎证券交易所的改造中他首先尊重原本对称的原则,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圆筒形空间,这个空间巧妙而合理,既划分出了使用空间,又保留了建筑主体,建筑本身充满艺术感的内墙、外形和壁画被保留,也符合当代艺术馆的改造需求。 同时,这个巨大的圆柱体带来一种力量感,与原本的圆形穹顶所带来的压迫感相对抗。 (图12)对于圆形穹顶,则是保留修缮,玻璃穹顶带来现代感的同时,导入光和风。 穹顶下的大片红色壁画与大面积混凝土所带来的冷灰色也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化解了大面积壁画的压抑感。 新古典的建筑风格细节被大量保留, 与极简风的清水混凝土产生一种碰撞的美。实用性也被兼顾,三个展厅加一个黑盒剧院,现代感丝毫未减,顶楼设置创意餐厅充分满足展厅功能性。 可以说,古与今的碰撞和融合在巴黎证券所的改造中被充分体现。 安藤对时空的观念,是他建筑精神的体现,古代建筑的繁复精致,现代建筑的简洁有力,这两者是可以结合的。

图12 巴黎证券交易所(圆形穹顶)

结 语

综上所述,顺其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在安藤的作品中处处存在。 这既体现为自然光和混凝土材质的运用, 也体现在他独特的东方传统和时空观里,而且这几个元素是交织出现的。 这些设计元素共同体现着安藤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相伴相生,忠于自然,利用自然。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空间混凝土
混凝土试验之家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关于不同聚合物对混凝土修复的研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混凝土预制块模板在堆石混凝土坝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混凝土,了不起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