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彬,杨志文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镇江 212100)
文学作品外译是促进文学传播的重要路径,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衡量文学翻译作品在目的语国的接受效果是译介学领域的研究难点之一。一般来说,研究者通常会从图书销量、图书馆馆藏量、读者借阅量、媒体或专业读者评价等几个维度对其进行考察[1-3]。如果藉此能够深入读者群体并对其阅读评价进行话语分析,不啻为考察文学译介与传播效果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网络电商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网购图书资料,并依据自身的阅读体验对作品进行在线评论。这为研究者采集评价语料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其中,Python已被较多用于对网络社交平台或新闻评论进行话语情感分析[4],亦有少数学者借此工具针对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读者评价分析[5-6],但鲜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对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效果进行研究。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Newbery Medal)(以下简称“纽奖”)作品不仅在国际社会上认可度高,而且在华译介规模较大,受众影响范围颇广。当前,国内学界对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的研究维度较为多元。有的研究者从译介视角出发,对纽奖作品在中国的出版现状进行了剖析与反思[7];有的研究者以纽奖作品为例对比了中美儿童文学评奖机制的差异[8];也有研究者聚焦一部纽奖作品,对其不同中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比较[9];还有研究者立足纽奖本身,研究了该类作品的创作特征[10]。然而,对于纽奖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效果的研究却付之阙如,滞后于其在中国大量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现实。
鉴于此,笔者以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作为考察对象,采集国内最大的图书电商当当网的读者评价作为语料,借助Python技术,对该语料进行话语情感分析,旨在探究该系列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现状与接受效果,同时为致力于儿童文学作品创作、翻译和出版的各类主体提供参考。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图书奖,由美国图书馆儿童服务学会(ALSC)于1922年创设,每年颁发一次,用于表彰那些“为美国儿童文学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作家”(1)参见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Newbery medal and honor books, http://www.ala.org/alsc/awardsgrants/bookmedia/newberymedal/newberymedal.html。。截至2020年,共有419部作品获得纽伯瑞金奖(Newbery Medal Winner),其中有320部被评为纽伯瑞荣誉奖作品(Newbery Honor Books)。在美国,凡是入选纽伯瑞金奖或荣誉奖的作品都会被大力推广,而且还会经常被用于课堂教学,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都产生了一定影响[11]。
自纽奖设立伊始,一部分作品率先进入了中国译者的视野。例如,第一部获得纽奖的《人类的故事》(TheStoryofMankind)一书在获奖之后,很快便被民国时期著名的女翻译家沈性仁翻译,并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同期译入的还有罗夫丁(H.J. Lofting)的《陶立德博士》(DoctorDolittle)。该书为蒋学楷所译,于1931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人类的故事》被译入之后,引起了很多中国读者关注,甚至掀起了一段时间的“房龙热”[12]。然而从译介的整体规模看,在纽奖设立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译入中国的纽奖作品数量十分有限,在读者群中未能产生较大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纽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那些在海外畅销的作品同样也备受国内译者和出版社的青睐,例如怀特(E.B. White)的Charlotte′sWeb一书在海外深受读者好评,在其获奖之后很快便被国内多家出版机构引入。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目前至少有6个中文译本,涉及6家不同的出版社和译者,包括《夏洛的网》(康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神奇的网》(春心和柳水合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巧克力战争·神猪妙网》(岭月译,台湾九歌出版社,1991)、肖毛网络译本(1999)、《夏绿特织网》(周易译,明天出版社,2000)和《夏洛的网》(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进入21世纪以后,纽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主体不断扩大,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代表的儿童图书专业出版机构开始大量引入纽奖作品,并按照亲情、友情、动物、自然、探险、奇遇、童话和幻想等不同主题对其细化分类,推出了纽奖作品系列,呈现出以丛书形式大规模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战略特征[13]。与此同时,许多非儿童图书专业出版机构也加入了译介队伍。译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既有为海外儿童文学翻译作出较大贡献的老一辈翻译家,如《夏洛的网》和《诺福镇的奇幻夏天》(DeadEndinNorvelt)的译者任溶溶,也包括翻译了《铅十字架的秘密》(Crispin:TheCrossofLead)、《阿萨的心事》(WhatHearts)和《雪橇犬之歌》(Dogsong)等多部作品的张子漠以及姜淑芹、傅蓓蒂、马爱农等年轻一代译者。
当前,在中国最大的图书电商当当网商城中,设有专门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在中国”版块,在售作品包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的不同作品系列。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仅当当网的纽奖作品销量便达300余万册。显然,从最初的零星译介到当前系列化、规模化出版,纽奖作品已经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成为国内儿童文学阅读书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势必对其特定的儿童读者群体产生较大影响,但读者对其接受程度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话语情感分析是基于文本挖掘的自然语言处理方法之一(2)Abinash Tripathy、 AnkitAgrawal、 Santanu KumarRath Classification of sentimental review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出自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ent Trends in Computing, 2015年,第821-829页。,是通过计算机语言学的方法,识别和提取原文本中的主观性信息,然后对其情感倾向进行提炼、分析和归纳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常被用于对新闻评论或商品评价进行话语分析,其结果可被用作对读者或消费者的价值判断、选择倾向、行为决策等方面的研判,服务于舆情监督或商业目的等。
Python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应用较多的分析工具之一,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国外已有众多学者利用这一技术对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上的相关话题评论进行了情感分析,甚至在此基础上对政治选举结果进行了较为客观的预测[14-15]。在文学译介领域,国内也有学者开始尝试借助Python技术对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接受情况进行分析[16]。
然而,上述诸多研究均是以英文文本为加工语料,目前尚未有学者以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评价为语料进行话语情感分析。事实上,Python拥有TextBlob和SnowNlp两个开源的文本处理库,可执行大部分自然语言的处理任务,比如词性标注、名词性成分提取、情感分析以及文本翻译等,并且SnowNlp是针对汉语且受TextBlob启发而专门开发的中文文本处理库。此外,结巴分词(jieba)是一种面向中文文本分词的方法,支持多种分词模式、繁体分词和自定义词典等。两者相结合能够很好地完成中文文本的处理工作。鉴于此,利用Python中的结巴分词(jieba)和SnowNlp对中文文本语料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并调用贝叶斯模型(Bayes)的训练方法对其进行话语情感分析。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首先, 收集评论信息。截至2021年6月,当当网纽奖专题所陈列的书目共包含98部作品,将每部作品的评论话语文本收集建库,共收集评论话语文本10 234条(3)参见当当网“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专栏”,http://store.dangdang.com/gys_04291_2lrg。。
其次,数据预处理。初步采集完毕的评论信息是自由化、简单化的句式,且内容杂陈,存在多语言混合的现象,再加上图像、表情等非文字符号,导致干扰项较多。因此,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非汉语语言、符号和重复性评论等评论数据均被剔除。经过预处理后的有效文本数据为9383条。
最后,Python情感分析。加载SnowNlp用以读取每段评论信息并进行情感值分析。基于情感词典的计算取分,最终获得每条评论的情感极性,即情感倾向性。情感值区间为[0,1],当情感值大于 0.5 时,代表该评论具有积极情感倾向,是正向情感评论;当情感值小于0.5时,代表该评论具有消极情感倾向,是负向情感评论。
通过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共获得正向情感评论7189条,负向情感评论2194条。其中,正向情感评论数占比76.61%,平均值为0.95,负向情感评论数占比23.38%,平均值为0.17,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正向情感评论远多于负向情感评论,而且正向情感评论趋于高情感值区间[0.8,1.0],说明纽奖作品在中国读者中的好评度较高。相对而言,负向情感评论在情感区间分布较为平缓,说明读者认为纽奖作品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正向情感分值中排名靠前的相关评论,共计3928条,可以发现读者对纽奖作品的积极评价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图1 读者在线评论情感极性结果
首先,纽奖作品的多元化主题和多样化体裁颇受读者关注。许多读者指出,纽奖作品主题包罗万象,内容深浅有度,既包括亲情、友情、自然等温情主题,也包括与战争和死亡相关的沉重内容;不仅有奇幻的启蒙故事,还囊括了写实纪事的成长佳作,更有信而有征的历史轶事等。换言之,纽奖作品借助多元化主题引导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积极面对现实世界里的孤独、恐惧、悲伤等消极心理困境,鼓励他们塑造勇敢、乐观、富有责任感的独立自我,在书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此外,很多读者评论认为,纽奖作品的体裁也有助于主题的创造,包括绘本、插图、书信和日记等,其中,插图故事书和绘本往往令读者耳目一新。一位读者这样评价《我爸爸的小飞龙》(MyFather’sDragon,刑培健译,南海出版公司,2019),“这本书有文字有插图,孩子尤其喜欢里面的图片,真的是非常不错的亲子主题读本”。从情感评分高的评论中还可以观察到,许多读者认为纽奖作品主题富有哲理,蕴含普世的人文关怀,能够让孩子在书本中感受世间的真善美。
其次,纽奖作品以文学性、故事性兼具的特质得到读者的广泛肯定。在积极的读者评论中,有很多是对纽奖作品中的审美、认知、思维等文学价值的正面评价,如“提高孩子鉴赏力的好文学”“引导孩子亲近自然的美好文学范本”和“启发孩子的好读物”等。纽奖作品以文化多元、题材多样以及小故事大道理的讲述模式,为儿童创造了舒适的文学阅读体验。这既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期待,也能够将现实映照到故事之中,让儿童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作品找到解决现实困难的应对办法。有读者评论说,“读纽伯瑞作品,让孩子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同时也发现生活中的惊喜和美妙”。又如一评论所言,“能够让孩子体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遇到同样的困难时可以独立思考解决方案”。显然,将矛盾置于文学故事中的做法拓展了儿童的想象,也为儿童读者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线索。由此可见,兼具故事性和文学性的作品特质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第三,异域文化的阅读体验受到读者好评。纽奖作品将有别于本土文化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带入儿童的阅读世界是赢得读者积极评价的又一原因。有读者在评价《碎瓷片》(ASingleShard,陈蕙慧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时指出, “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韩国人的生活细节”;而《海狸的记号》(TheSignoftheBeaver,徐匡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能够让孩子接触到真实的印第安故事”;《时代广场的蟋蟀》(TheCricketinTimeSquare,傅湘雯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7)则“引领小读者勇闯大城市纽约”,而且还“展示了美国人眼中的华人和中华文化”。在纽奖译介作品中,异域文化的时代内涵、人文特色和民族元素不断呈现在中国儿童读者面前,潜移默化地引导儿童受众从不同文化视角认识世界的多样性,进而对多元文化之间的平等和交互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如此的阅读体验无疑有益于培养儿童读者“开放、包容的心态”,因而备受读者称赞。
尽管读者对于纽奖作品的负面评价数量不多,但通过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读者的批评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目标读者年龄层次划分不准确。很多读者认为纽奖作品未能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期待予以明确区分和对待。对于《市场街最后一站》(LastStoponMarketStreet,方素珍译,中信出版社,2016)而言,该书在分类中划分的目标读者为三至六岁儿童,但有读者评论认为“故事成人读起来很受启发,但是年龄小的孩子还理解不了”;有读者评论定位于三至六岁儿童的《100万只猫》(MillionsofCats,王国平和缪文双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小孩也挺喜欢的,因为内容也蛮吸引人的,但我想她的喜欢应该还是肤浅的,等她长大后再好好看这本书应该会有更多收获”。还有许多读者表示,虽然纽奖作品“是好书”,但“孩子还小,读不出兴趣来”。二是由于翻译策略不当而造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法跨越文化障碍。例如,《市场街最后一站》的读者评论说,“翻译的外国味太重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孩子似乎不能一下子被吸引”;在《屋顶上的小孩》(GettingNeartoBaby,刘清彦,新蕾出版社,2011)的评论中,有读者指出,“真的是外国人的视角写的故事,和中国小孩的文化氛围不一样,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好心的大爷! 帮帮忙!》(GoodMasters!SweetLadies!VoicesfromaMedievalVillage,茶点译,新星出版社,2017)的读者也表示,“不好看,翻译得晦涩难懂,看来中西文化差异很大”。三是重复性译本品质不高。事实上,在外国文学出版市场化的背景下,出版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经常重复性翻译和出版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这虽然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但同时也容易因单纯追求市场热点而带来翻译质量问题。在“永远的雷梦拉”系列作品中,有读者直言,“还有个书名叫《我的百万美元梦》,出版社换了个名字又出了单行本,大家买时小心点”。
细粒度情感分析是面向评价对象的情感分析,藉此可以分析出一条评论中参与表达情感的各个要素。相较于粗粒度的整体情感分析,依据特征词进行的细粒度分析更多是从研究对象的内部挖掘潜在信息,因此能够更加直接地观测到读者对作品的关注焦点和情感态度[18]。为了获得特征情感分析的具体维度,需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调取高频度评论词作为特征项。因为高频度评论词不仅能够充分反映评论者的关注重点,而且还是评论对象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经过数据处理所获取的前20位高频度评论词如图2所示。去除其中的动词和形容词以及与纽奖作品本身关联度不高的其他词之后,仅保留“故事、人物、语言、翻译”四个高频词,并对其进行特征情感分析。
图2 排名前20的高频评论词
图3 故事、人物、语言和翻译的情感分布条数和均值
经过Python数据处理,获得的“故事”“人物”“语言”和“翻译”四个文本元素的情感倾向评论数占比情况和均值如图3所示。总体来看,在这四个核心文本要素中,读者对于“故事”和“人物”的正向情感评论占比最高,分别达到了76%和81%,而对于“语言”和“翻译”的正向情感评论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61%和49%。由此可见,大多数读者对于纽奖作品的“故事”和“人物”是较为满意的,而对于“语言”和“翻译”的满意度则较低。此外,从情感倾向评分均值来看,积极情感评分均值越高,说明读者的满意度越高;消极情感评分均值越低,说明读者的满意度越低。如图3所示,“人物”的积极情感评分均值最高,为0.96;其次是“故事”,为0.86。“语言”的消极情感评分最低,为0.22;而“翻译”则为0.27。这一点与情感倾向分布数量占比所呈现的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
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读者对纽奖作品“故事”的赞誉多集中于作品本身在情节设计上的逻辑性和想象力。一方面,很多读者认为纽奖作品的故事性很强,既有幻想和浪漫,也有现实,而且结构合理,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作为以青少年儿童为创作对象的文学作品,情节上不必迂回婉转,故事也应当简单明了。然而事实上,纽奖作品在故事情节上广受读者好评,“引人入胜”是多数读者对纽奖作品的故事情节作出的评价。例如,有读者在评价《蓝色的海豚岛》(IslandoftheBlueDolphins,傅定邦译,新蕾出版社,2011)时认为,该作品是“一部情节跌宕的女孩版《鲁滨逊漂流记》,引人入胜”。与之相同,很多读者在评价《银顶针的夏天》(ThimbleSummer,王昕若译,新蕾出版社,2006)时,也认为这部作品是“非常好的一套书,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引人入胜”。另一方面,纽奖作品普遍充满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多数读者喜欢该系列作品的又一重要因素。例如,有读者指出,《洞》(Holes,徐海幈译,南海出版公司,2014)“是一个关于智慧与勇气的故事,故事充满想象力,情节波澜起伏”。同样,对于另外一部作品《妖精的小孩》(TheMoorchild,枣泥译,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晨光出版社,2014),读者表示“孩子们都看入迷了,想象力真丰富啊”。
除此之外,很多读者认为,正是由于作品本身充满想象力,所以孩子的想象力在阅读时能被激发。有读者在《浪漫鼠德佩罗》(ThetaleofDespereaux,王昕若译,新蕾出版社,2005)的评论中就指出,“能够激发孩子想象力的好故事,浪漫而又有幻想”。也有读者认为,纽奖作品的故事性和想象力对于孩子来说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和引导作用,指出其故事情节“不矫揉造作”,“真实而又贴近生活”,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心灵指导”,甚至有评论说孩子在读完纽奖丛书后,“天天抱着书看,变安静了许多”。
在关于“故事”的负向情感评论中,导致情感评分值低的原因也较为集中。一方面,有读者认为某些故事只适合男孩子或者女孩子,或者认为有些故事对男孩子的吸引力更大,因此存在故事适读性上的性别差异;另一方面,主要在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纽奖作品的喜爱程度不一样,对故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导致少部分读者对此评价不高。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吸引读者的又一个关键要素。能够与读者产生身份或经历共鸣的人物设计无疑有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切身体验。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艺术的提炼和加工而创造出来的,还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要生动活泼、具体可感”[18]。就纽奖作品而言,在“人物”方面,由于该系列作品所设定的目标读者群是少年儿童,所以故事主角多以少年儿童为主,同时又出于一些特殊主题因素的考量,例如生命、死亡和战争等主题都与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存在较大距离,因此有些作品采用以动物为“人物”角色的方式展开故事叙述,这些都是读者的关注焦点之一,同时也是读者较为认可并给予积极评价的地方。有读者在评论《时代广场的蟋蟀》时认为,“这是一个有关蛐蛐儿、耗子、猫之间友情的故事,一个有关各种生命间爱和眷注的故事,一个个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孩子很喜欢”。
结合具体评价,纽奖作品在“人物”方面情感评分均值相对较高,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纽奖作品中的人物能够让读者在其中读出自身的生活体验。有读者在评价《一百条裙子》(TheHundredDresses,袁颖译,新蕾出版社,2011)时指出,“孩子也为她(旺达)感到难过,我的触动也很大,我们自己多少都能从其中的人物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时代我做过佩琪,当过玛蒂埃,也感受过旺达”。二是作者想象力丰富,人物新奇有创意,故而深受读者喜爱。在《夏洛的网》的评论中,有读者指出,“作者真是奇思妙想,小猪和蜘蛛在我们生活中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的两种动物在本书中是那么友爱、勇敢、智慧”。此外,纽奖作品中有些人物的设计是源于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层次思索,因此也受到了部分读者的好评。在《碎瓷片》的评论中,有读者认为,“树耳与鹤人相依为命的情感,树耳自强不息、追寻梦想的精神,都让人远离浮躁,沉静、反思,深深打动着我和孩子”。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另一重要的文本特征,往往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吸引并打动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同时每部(篇)作品也有其语域特征。”[19]对于纽奖作品来说,基于Python的数据分析,多数读者评论(150条,约占61%)对其语言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纽奖作品的语言“简练”“优美”“生动”“口语化”“易懂”等,当然也有一定数量的评论(96条)指出纽奖作品的语言存在一定问题,认为其语言“不够流畅”或“生硬”。这主要与翻译有关,因为读者手中的读本是经由翻译之后产生的译者话语。事实上,通过Python对于“翻译”的情感特征分析也可以看出,读者对于纽奖作品翻译质量的满意度不高,这在具体评价中也可找到较多证据。对于《风之王》(KingoftheWind,赵永芬译,新蕾出版社,2011)的语言,就有读者评论道,“翻译不太流畅,不太看得进去”。同样,《大卫的规则》(RulesforDavid,赵映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一书中的有些句子让读者“根本读不下去,有的翻译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因此,有的读者在评论中直接建议其他读者不要购买中文版,而是直接阅读英文版。比如对于《青蛙和蟾蜍》(FrogandToadareFriends,潘人木和党英台译,明天出版社,2009)一书,有读者就评论,“一套很好的阅读故事,至于翻译过来的中文版还是不要购买吧!记得一定要购买英文版的”。
然而,读者对于部分纽奖作品的翻译评价较高。对这些评价进行文本细读后可以发现,读者的正面评价多集中于部分资深译者的翻译版本。例如,有读者在评价任溶溶翻译的《夏洛的网》时就指出,“任溶溶爷爷翻译的好生动”,“任溶溶爷爷翻译的语言很流畅”。因此,有读者在购买纽奖作品时的选择标准便是译者的身份。有读者在评价《摩法多一家》(TheMiddleMoffat,马爱农、余国芳和马爱新译,贵州出版社,2016)时指出,“看到是马爱农翻译的和贵州出版社出版的就买了”。而在另一本纽奖作品《爸爸的小飞龙》的评论中,也有读者指出,“刑培健翻译,南海出版社出版,这几个因素放在一起,不买都不行”。由此可见,翻译质量是影响文学译介作品在读者受众中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
笔者聚焦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作品,对其在线读者评价进行信息挖掘,借助Python技术开展话语情感分析,考察了该类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效果。该研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单纯借助数量统计的效果分析模式,为文学译介研究提供了一条较为科学的接受效果考察路径。更为重要的是,纽奖作品在读者群中的积极评价主要得益于该系列作品多元的创作主题、较高的文学价值以及丰富的异域特色等;细粒度的特征情感分析则表明设计巧妙的故事情节和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样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纽奖作品在创作上充分考量了儿童读者的认知特征和情感倾向,使其更加符合受众群体的期待视野,引导他们认识并感知世界之美,所以纽奖作品才逐渐成为国内儿童文学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接受效果。这些发现可以为我国本土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重要启示。一方面,只有从少年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体的年龄、身份和认知特征等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理念,在主题选择、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等方面精于设计,才能生产出真正深受读者欢迎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本土儿童文学创作只有立足于国内文化与社会环境,切实融入儿童读者的生活现实,由浅至深地展现儿童成长过程的复杂语境与演变规律,并在创作主题上凸显来自异域的民族与文化特色,才能逐步推动中国本土儿童文学作品走向世界,与他国展开文学互动。
此外,研究还发现,对于纽奖作品的负面评价虽然较少但相对集中:有些是对出版社关于纽奖作品目标读者年龄层次划分不准的抱怨,更多的则是对翻译问题的指摘,尤其是对重复性译本较多而译文质量良莠不齐的批评。众所周知,自纽伯瑞儿童文学奖设立至今,获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已有近百年历史,已成为中国广大少年儿童案头、枕边的常见读物。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这些作品对他们知识体系的建构、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我国引介经典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还是作为赞助人的各类出版机构,都应当秉持对读者负责的专业理念,在译介优秀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严把翻译质量关,切实服务于目标读者,更好促进中外儿童文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