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CNKI2011—2021年的文献分析

2022-05-21 04:24杨剑冯子敬余杰函
商展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指标评价质量

杨剑 冯子敬 余杰函

(广州华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13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当今时代,以物联网为基础,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高新技术已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创新创业技能型“储备军”刻不容缓。目前各高校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监控与反馈,有利于推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例如完善课题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进而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1 文献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CNKI资源数据库,以“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为关键词、主题,搜索从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相关文献,共搜索到相关文献88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74篇(8篇北大核心,3篇南大核心),硕士论文5篇,国内会议论文3篇,根据资源库中检索文献绘制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文献数量分布图(见图1)。通过分析发现:2011—2012年无相关文献,2013—2014年文献数量呈下滑趋势,2014年后五年间文献数量逐年上升,至2019年达到峰值后,在近两年转而呈现下降趋势。

图1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文献数量分布

2 研究演进分析

教育部于2010年开始正式使用“创新创业教育”一词并出现在其官方文件中,同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通过对2011—2021年CNKI创新创业质量评价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发现,研究总体呈现多元化、丰富化的态势,主要体现在:(1)研究内容由原来比较单一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发展到评价方法、评价模型及评价主体的研究;(2)研究对象由不分类型的高校、职业院校发展到细分类型的高校如民办高校、地方高校、民族高校等;(3)研究方法由比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发展到后来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文献计量法、案例分析法、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CIPP评价模型等。

3 文献内容分析

3.1 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化及高校教学理念等影响因素的转变,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也与时俱进,以保证对双创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早期的研究学者更偏向于采用大量的定性指标进行评价,如尹爱芹等(2013)设置了教学教风、对待学生态度、教学内容正确性、教学方法使用等指标因素[1]。纵观近年来的研究,评价指标的设置逐渐转变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如王菲等(2019)基于CIPP评价模型设置了创新创业环境、技术基础(数量)、师资投入、就业能力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2]。同时,伴随着线上教学方式的兴起,评价指标因为客观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如吴轩辕(2021)在MOOC慕课资源等基础上,采用“线上+线下”评价方式,设置了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流程设置、课堂组织、素质培养、线下教学效果评价等指标[3]。总体来看,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一级指标一般为教学目的、课程架构(课程与实践教学)、教师团队、教育环境、创新创业成效等方面,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高校因为办学理念、双创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一级指标的设置也各有差异。专家学者对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提出自己的观点,如高启明(2019)从应用型高校评价体系现状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的评价体系构建应侧重提高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实践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倡导本科导师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培养[4]。针对研究型高校的评价体系,冯艳飞等(2013)以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为该类型高校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同时指出应保证政策、制度、服务等多层面协同才能使体系良好地运作[5]。刘涛(2019)指出,地方高校的质量评价体系应遵循多层次、全覆盖、个性化原则[6]。对于地方高校,张春梅等(2020)认为,该类型高校评价指标应涉及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7]。郑雪清(2019)从民办高校的本质出发,指出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学生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效果会对民办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带来影响[8]。杜妍妍等(2018)从高职院校现存双创教育问题出发,提出该类型院校评价指标应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9]。对于不同专业如何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学者也发表了不同见解。例如,栗翰江(2018)以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改革,应该设计一套符合本专业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10]。常瑜等(2017)使用AHP-FCE模型,从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教育成果和创业扶持四个层面构建了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1]。郭明良等(2020)提出,电气信息专业学生应该从创新创业理念培养、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扶持体系五个方面着手,设置多元化、多角度、有输出、有反馈的指标[12]。周泽炯等(2020)在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设计时指出要把学生产生的成果产出、利用社会资源与政府资源、产教融合、学生实践机会纳入考核内容[13]。王经纬(2017)提出,高校旅游专业创业创新教育质量评价,更应考虑学生的个性、自身特点等因素,评价指标的设计从结果评价和过程投入两方面入手[14]。

3.2 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和方法的研究

纵观2011—2021年这十年,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专家、学者们运用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大致如下。

3.2.1 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创新创业质量评价研究

CIPP评价模型是一种主要从评价的背景、输入、过程以及结果四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的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对比其他的评价模型,更具全面性、追踪性和反馈性。段丽华(2017)以CIPP评价模型为指导,建立以创业环境、创业资源、教育过程和创业成效为一级指标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15]。吕美等(2021)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教育行动、教育环境建设、教育成果四个维度,孙鹏等(2018)从高校差异、投入情况、课程体系、教育成果四个维度建立基于CIPP评价模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型[16,17]。

3.2.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创新创业质量评价研究

BP神经网络将教学质量评价问题中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到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视作输入到输出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是一种具有单向性、多层性及前馈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罗晓媛等(2014)重新对调控、学校、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的指标进行设计,综合性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进而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快速有效、准确客观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理论模型[18]。闫勇赛(2020)选取学生背景、学生专业能力、学生实操能力、学生拓展能力四个维度的20个具体指标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预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值[19]。

3.2.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和成对比较矩阵,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赋予权值。何家文等(2019)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了应用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20]。陶丹(2010)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改进AHP模型,构建了具备实践意义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21]。

3.2.4 基于群组G1法和熵权TOPSIS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郭亚军教授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一种更为主观的权重赋值法——群组G1法。吕金梅等(2018)以创业意识,创新实践、创业能力、创新成果为一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群组G1法结合非线性加权法对指标权重赋值[22]。李旭辉等(2016)从创新创业背景、投入和成果三个维度利用群组G1法组合非线性加权法,对评价指标赋值并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3]。王学颖等(2018)基于熵权法对考评指标的权重予以设计后,利用TOPSIS模型对考评对象的优劣名次进行列序,认为该种方法能更全面、客观、真实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水平进行评测[24]。

3.2.5 基于模糊数学评价法和SERVOQUAL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的基础上,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同时使用模糊数学对多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综合评价。徐君(2020)认为创新创业质量评价指标存在大量模糊量概念,可以通过计算评价指标隶属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来建立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解决指标难以量化处理问题[25]。陈帆(2015)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其中以理论技能、实践成果、社会评价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26]。SERVOQUAL模型指的是“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利用它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思想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接受一种服务,接受这种服务的实际感受服务水平和事前最低期望服务水平存在差距,并以此为依据来改进服务。王玉(2021)利用SERVOQUAL模型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SERVQUAL模型量表,其中包括可视性、移情性、可靠性、保证性和响应性5个维度和22个问项[27]。

4 结语

通过对2011—2021年这十年在CNKI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理论、模型和方法,针对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展开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目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者,同时还是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但多数研究都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缺乏对学生行为表现及满意度的评价指标。

(2)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何况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要显现出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重结果轻过程会使创新创业教育沦为违背教育规律的短视行为。

(3)对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较少。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均是现今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办学主体、资金投入、社会认可度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有差别,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应受到关注。

(4)忽视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激励机制是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缺乏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的足够激励,创新创业教育将陷入死循环,但多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中缺乏与激励机制相关评价指标。

未来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要突出特色、突出需要,避免重复研究、过度研究。研究视角要进一步拓展,要从学科、维度、层次、融合上做文章,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学校差异、专业差异、学生个体差异。研究方法上要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内容研究上重点关注“专创”融合、学科融合、产业与教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聚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成果、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

猜你喜欢
指标评价质量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质量”知识巩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质量投诉超六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