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轻人为什么追捧他们

2022-05-22 08:14应琛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2年5期
关键词:罗翔小晴宝藏

应琛

“喜欢我的视频,就请关注我,一键三连。”镜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推荐自己的视频。

不只汪品先院士,这两年,一批学界大咖纷纷变身UP主,在“玩梗”“卖萌”的同时,向年轻人科普专业知识——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表示“大家不要叫我老爷爷,我也想变年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打趣自己是“尽可能满足大家的历史学教授”……

这些细节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拉近了专家学者与公众的距离。他们也凭借专业学识和个人魅力迅速“出圈”,收获一大批年轻粉丝。数字时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也让终身学习、在线学习成为一种风尚,这些互联网的宝藏老师,正用另一种方式“传道授业解惑”,真正赢得“桃李满天下”。

从老师到UP主

傍晚,小晴结束一天繁忙的课程回到寝室。刚刚在书桌前坐定,她熟练地打开视频网站,点开关注列表,满眼皆是“××老师”的名称——主讲高数概率论的宋浩老师,来自中山大学化学专业主讲科学护肤的叶剑清老师,主讲英语语音的史嘉琳老师……

小晴步入大三后学校课程变少,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渐变多,在空余时间她会观看这些“宝藏UP主”的视频,让知识面不被自己的专业局限。

第一次与这些互联网宝藏老师的相遇,是被戴建业老师的视频吸引。视频的内容她现在记忆犹新,是对苏轼悼亡妻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解读。

“这首词对我并不陌生。”小晴坦言,但随着戴建业老师深情地诵读,看着他边解读悼亡词,边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自己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词的意境,“这种对诗人爱妻之情的感动,以及对人生别离的深刻感悟,是在以往的学习中从未体会到的”。

在这之后,小晴每天都会点开戴教授的主页,并养成了“追更”的习惯。她也会翻看评论区,了解更多网友们提供的衍生知识,和同好们进行交流。

“我也不知道我一个学会计/学医/搞代码的为什么看得停不下来!”有段时间,大批法学专业门外汉对网上一档刑法课视频“走火入魔”。

开课的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罗翔,人称“政法界郭德纲”,擅长以曲折离奇的刑法案例讲解收获大量粉丝。

小晴偶尔也会呼唤同寝室的小戴,“‘法外狂徒张三大型连续剧’更新了”,然后两个人凑在电脑屏幕前一起看罗翔的视频。

身为法学辅修生的小戴对罗翔的印象是:“罗老师将看似严肃深厚的刑法知识,以类似段子的方式讲出来,更深入浅出,也利于记忆。在我看来,风趣的语言和故事只是起到辅助教学和吸引观众的作用,最有价值的还是法律精神与法律知识。我自己经常无法静下心来背诵枯燥的法律条文,但在罗翔老师口中,它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条框框,而是有温度的知识。”

学者初心,还是时代邀请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师从传统的课堂走出,在网站上进行视频教学。仅据B站统计,2019全站学习类UP主数量就同比增长151%,学习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274%;泛知识学习类内容的观看用户数突破5000万,相当于这一年高考人数的5倍。

越来越多的老师发现网络可以很好地传播自己的知识,并获得百万级的流量。而大量网友的学习、观看、点赞,也都会给老师带来积极正向强化。尤其在疫情之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越来越多大学老师开始录制线上课程,也探索更好传播自己知识的途径和渠道。

另外,一项对职场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94.5%的受访者表示在离开校园后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70.2%的受访职场青年认为终身学习可以让选择机会更多。除了在校生,越来越多的上班族热衷在网上学习,培养自己的“第二技能”,来满足交叉学科知识储备的新时代需求。

有用、有趣的观点输出,正成为网民的最爱,即使面向的是小众领域,有才情的科普类UP主仍可以在这里尽情展现自我。的确,如今这个世界不缺知识,缺的是如何让别人喜欢上学习知识的方法。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是个研究比较文学、电影与小说的“50后”,前一阵因为在网上讲了一系列爱情课而走红。他对恋爱的诠释,可谓“金句频出”:“两个人相爱,激发出灵性,生命就活了。”“在爱情面前,考虑一多,就杂草丛生。”“有单身信念的人,更有可能遇到灵魂伴侣。”

而人气教师李永乐则经常“脑洞大开”,把科普和现实热点结合在一起:在《流浪地球》上映时剖析洛希极限,在《复仇者联盟3》上映期间讨论为什么灭霸要灭掉宇宙一半的人,甚至还有“朝天开枪,子弹掉下来会不会打中自己”等讨论。一位网友在他的视频下这样留言:“生活丰富多彩,科学博大精深,二者联系在一起才会让人如痴如醉。学习不仅是做题、考试,而是要让人更加理解和热爱这个世界。”

这些老师传授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为人与处事的法则。他们超越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人生的思考、日常的为人处世密切结合,让网友听的是知识点,悟的是人生哲理。宝藏老师自己富有某种人格魅力(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思考、经历产生的),在信息时代,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以最平实的语言,甚至年轻人的语言,讲解身上自带的深刻人生故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硬核”知识、上头剧情、科普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宝藏老师”们的“输出”在情感和精神方面激起共鸣,给予了观众更深的体悟。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以说,专家学者“出圈”,是现今传播环境下,专家学者、平台机构、用戶等各方需求融合的结果。有人认为,专家学者“出圈”之后,科学研究影响得到扩展,社会服务效应也大大增加。但也有声音表示,专家学者“出圈”过程中,要警惕因追逐流量,过度利用和贩卖自己的文化资本,或是盲目评论非专业领域内容。

“选择做面对大众的科普无疑是有风险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当一个学者选择走向公众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来自学术界的质疑。但罗翔老师带我领略的不仅是法律知识,而是一种做事、为人的智慧:做自己擅长、喜爱也认为正确的事,此心光明,夫复何言。”有一位研究生三年级在读的网友表示,她即将面对毕业后人生的抉择,看那些“宝藏老师”的视频,她拥有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快乐的回忆,还有在时代浪潮中前行的力量。

而相较于线下授课,线上课程难度其实更大。线下授课时,老师可以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根据学生反映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但线上教学,更多考验老师的经验,不能获得同学及时在身体、表情上的反馈。一个授课经验丰富的老师,他很清楚哪个知识点,历来同学们会有什么反应,因此在准备线上教学时会加以考虑。但对新教师而言,这一点很难。而且,线上教学也比较难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

未来在线学习是一个趋势,但线下教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学习的过程远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个人“从头到脚”全面成长——很多高阶思维需要在线下的课堂中加以提升,很多技能需要在现实课堂中操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在课堂上形成。

事实上,有人徜徉在知识的新世界里,却也有人迷失在学习的假象中——掌握了大量无价值的信息,也许反而离真正的知识渐行渐远。

“一开始凑热闹,看了几次课,后面的学习就变成‘打开—收藏—退出—关闭’这四个动作了。”网友的这种自省并不是少数。完全靠一时兴趣,大多数人通常坚持不到最后。

“一方面,它有正面的意义,培养了别人对古代文学、诗词的兴趣,但是如果光听热闹,不买书反复去读,深入去钻研,那么你掌握的知识是不系统的,没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戴建业教授也曾这样说。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场景不断迭代,但教与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陈亮摘自《新民周刊》2021年第38期,西米绘图)

猜你喜欢
罗翔小晴宝藏
母亲节奇遇记
学句子画四季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千万粉丝UP主罗翔的“寓庄于谐”之道
勤奋的蜗牛
“大吃一井”的阿毛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The energy-saving advantages of burst-and-glide mode for thunniform swimm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