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研究

2022-05-23 11:21徐军
教育界·A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农村小学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需要基于当代农村社会背景和劳动教育背景进行设计与开发。在劳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以弘扬劳动精神为核心,通过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以及校本课程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徐军(1972—),男,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牌坊小学。

引言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要积极落实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本文首先就劳动教育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然后就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牌坊小学(以下简称“学校”)“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意义、原则和实施情况展开分析,以期建立系统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

一、文献综述

桑蚕业是区域特色农业,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国外及国内城市学校和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没有种桑养蚕的经历,因此“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笔者发现左素萍的硕士学位论文《以种桑养蚕为主线的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以种桑养蚕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并展开了研究,论文中蕴含了对“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独特见解;还有郭红的论文《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桑蚕文化》也给笔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未发现在小学阶段开展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因此前人研究的可借鉴之处较为贫乏。

对本次研究而言,由于笔者所处的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素有“桑蚕之乡”的美誉,学生居住于此,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种桑养蚕,其中有90%左右的学生的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桑蚕种养殖业为主,如此丰富的桑蚕产业资源及校外环境条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二、“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

由于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有“桑蚕之乡”的美誉,因此学校根据本地的资源,结合本地的特色以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决定选取桑蚕文化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主题。学校根据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制定“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內容。例如,学校安排学生去桑蚕实验基地观察和学习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和桑树的种植过程,让学生体味自然。

(二)“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桑蚕文化”馆所和家庭桑蚕基地这两个地方的建设关乎学校“桑蚕文化”校本课程所能发挥的价值大小。要想更好地实施“桑蚕文化”校本课程教学,学校就得建设完善的实践环境作为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的依托。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那么“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就是一个空想,没有实际可操作的空间。因此,“桑蚕文化”基地建设尤为重要。

当前“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下:

1.研究基地的选址缺乏参照

由于没有小学的“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已有研究作为范本和依据,学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基地在选择上就比较困难,需要结合当地桑蚕养殖业和学校周边种桑养蚕家庭的具体情况来选定研究基地的地址、大小,一次最多可以容纳多少学生学习和观察等。此外,也需根据学校的拨款经费来选择合适的“桑蚕文化”研究基地。

2.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为教学和育人服务,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将课程与实践活动、学科内容、劳动教育等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与学习。“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属于学校考察本地情况而设计和开发的,课程内容需要按照国家教育课程标准进行编排,并根据学校自身的课程条件和授课情况进行知识点的分节规划。课程内容要讲究理论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密切联系,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让学习变得有趣而有意义的目的。

3.课程实施方法不够科学

当前,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桑蚕文化”校本课程,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校教师的讲课方式来寻找和调整适合农村小学“桑蚕文化”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帮助学校校本课程顺利展开。

4.课程评价方法不完善

校本课程的指标评价方法要具有全面性、多样性,指标评价的结果要体现出学生在“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优缺点,不能以偏概全,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评价。然而当前“桑蚕文化”校本课程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合理地评价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促进校本课程的完善和提升。

以下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1)工作标准法,把学生学习效率与学校制订的学习标准、劳动定额相对照,以确定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参照标准明确,易于得出评价结果;缺点在于针对管理岗位人员的标准制订难度较大,缺乏可量化的指标。(2)排序法,这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学生按照成绩或者行为水平、劳动效率等需要考察的方面由高到低进行排列的一种绩效评价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易行,避免了趋中误差;缺点是标准单一,不同年级之间难以比较。(3)硬性分布法,此方法和排序法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是将限定范围的学生按照某一概率分布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大锅饭”,缺点在于概率假设不一定合乎事实,不同范围中的概率可能不同。(4)关键事件法,指记录那些对学生学习效益产生重大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考核者必须把被考核者在考核期内所有关键事件都记录下来。此法的优点在于评价结果比较客观;缺点在于工作量大,需要一个指标量化的过程。(5)目标管理法,其特点是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并且指导和协助其完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这使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的关系从单纯的监督与被监督转变为顾问和促进者,促进了工作目标和绩效目标的实现。(6)360度考核法,此方法是结合上述多种方法,通过不同的考核者来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选择上尽可能量化,同时结合目标管理和一定程度上的硬性分布和强制排序的一种方法。缺点是考核工作量较大,考核周期难以选择。

三、“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桑蚕文化”校本课程是根据苏教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综合制订的校本课程。学校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学校劳动基地,开设“桑蚕文化”课程,让学生在田园种植、养殖中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学会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桑蚕文化”校本课程旨在促进小学生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劳动最光荣”的意识。此外,教师将“桑蚕文化”校本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教育,也使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侧重点在文化知识和阅读能力等方面,教师可通过在这两方面进行桑蚕文化的教学来实现校本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从广义上来说,国家的发展需要人们坚持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地区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坚持地区的文化自信。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当地未来发展的希望,只有儿童从小了解本地的文化知识和民俗风情,才能更好地传播地方文化,将地区文化特色长久地延续下去。

四、“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帮助学生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遵循了实践性原则的特点。教师首先借助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指导学生了解种桑养蚕的知识技能,再由课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桑蚕养殖的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在种植的过程中掌握动手翻土、喂养蚕宝宝等劳动技巧,更能通过养殖过程学会计算周期;通过参与“桑蚕链”综合实践活动,初步掌握种桑、养蚕的技能,并能运用信息技术搜集桑蚕种养殖业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将“桑蚕文化”校本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实践出真知。教师还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带领学生到大型桑蚕基地参观学习桑蚕种养,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有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二)趣味性原则,激发兴趣源泉,体验自主快乐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由好奇心和兴趣引起的。当教师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教学才能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参加活动,学习课程。在进行“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和规划,且在种桑养蚕技能的指导上要有创新性,对活动形式进行多样化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对“桑蚕文化”和科目学习的兴趣。例如,学校某个班级的一位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将一些蚕蛹和桑叶带到了课堂,在课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种桑养蚕的认识,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兴趣;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他们自己试着种桑养蚕,体会养殖、观察和记录的全过程,并且总结自己的感想、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等。

(三)综合性原则,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素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讲究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学校其他校本课程相辅相成,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例如,养蚕课程的成果展示环节可以和美术学科充分融合;可以与历史学科的“丝绸之路”知识点相联系;养蚕中的喂食重量计算需要运用到数学知识,如计算十只蚕宝宝需要用多大的养蚕工具,需要喂食多少桑叶,多少桑树的栽种才可以供给一年内一个家庭的蚕;养蚕的观察记录则需要数学和语文学科知识的结合运用,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周期、桑叶的消耗,统计一只蚕宝宝一天平均需要吃多少桑叶。上述教学环节都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制订了“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形成了课程纲要,建立了农村小学“桑蚕文化”校本课程基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学校设计了各学段“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

例如,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教师需要带领他们观察种桑养蚕,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学习;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会计算蚕宝宝数量,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三年级及更高年级的学生开始从文化、理论、科学方法等方面逐步加深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校本课程与学科结合,尤其是与小学数学的结合

例如,教师可以在苏教版数学学科中渗透校本教学,结合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第六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让学生计算栽种10颗桑树的矩形面积;在教学第九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可以结合种桑养蚕的一系列过程让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录。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数学知识,还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

(三)注重“桑蚕文化”校本课程与道德教育活动结合

例如,教师在班级设置了种植角、养蚕角、图书角、劳动卫生角,制造有氛围的学习教育场所;开展植树节,分小组种植桑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增加生活小技巧;通过竞赛和展示活动,如“数学养蚕”“养殖工具制作”“桑树栽培”等活动,营造“劳动快乐”的良好氛围。课程活动的实践证明,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劳动节活动能够亲自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艰辛,并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会劳动的小能手。另外教师还要定期开展“劳动养殖”相关班会,让学生各抒己见;把学校中的杨树、桑树等植物划分成不同区域,由各个班级分配小组来照看和浇水,养成学生爱劳动、勤劳动的品德。

(四)充分运用科技手段

校本课程教学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直播课、文化宣传视频等来促进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教师将校本课程知识运用到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管理学生,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能让他们相互督促、相互竞争,形成有效的循环。

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需要充分结合本地的资源和学生的学情。“桑蚕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实现了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学校营造出的浓郁氛围中热爱学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参考文献】

[1]李富強.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0(07):42-44.

[2]张蕊.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9(23):50-52.

[3]胡翠芝.体验劳动角色,感受美好生活——小学劳动教育视野下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44):02.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农村小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