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位置与教育的价值

2022-05-23 07:47罗秋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口音教育者学习者

罗秋艳

关键词: 口音;观点;人工智能(AI);视觉;情怀;文化;位置;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3-

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最常见交流的工具,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进步的基础。对于那些把英语当做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讲,他们想方设法地抹去自己认为不纯正的口音,他们往往更注重追求完美的发音而忽略了英语-语言本身作为交流的真正的目的和价值。什么是free language?什么才是real English?然而,只有真正掌握了一门外语,才算真正了解了自己的母语,多一门语言就是第二个灵魂的礼物。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不影响,甚至阻碍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感受与习得。相反,学习者可以通过语言学习充分享受和感悟各国的文化。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想引起共鸣,达到最高效的沟通,学习者应充分发挥现有的水平,清晰地表达和传播自己强有力而新颖的观点。

在我看来教育就像医疗一样麻烦,并不是吃一次药就能立马见效,它更多的像是过程性的治愈。教育者在重视总结性评估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习者的formative assessment(形成性评估);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创新着,这需要教育者的理解,包容,适应,接受和改变。教育者应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相信人工智能不再是威胁,而是对教育者更好的辅助以及实现对学习者享受同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有效工具。

1 “老师,您教的是英音还是美音?”

一年前,有个刚从香港转来的插班生的家长经常会问我同一个问题:“Chris,您和外教教的是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就像是在问:诺基亚,三星,华为和苹果哪个更好用是一样的。在我教学的这几年,其实还有不乏这样的现象:

“老师,我的孩子在用第三人称单数表达的时候,总是忘记在动词后面加s或者es。”

我们班级有个小男孩,一直表现平平。记得这个孩子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我渐渐发现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所表达的观点新颖有趣,句里行间不乏紧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思辨能力。当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家长分享孩子的进步的时候,家长的反应让我很是诧异:“不是吧,但我觉得他有很重的口音,这样说出来的英语,老师您不觉得很难入耳吗?”从以上这几个小例子,作为一线教育者的我们,此时的关注点到底是什么?正确的语法知识,流畅而纯正的英语表达还是学习者到底有没有用英语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呢?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英语?就我而言,任何人说的英语都可以作为real English,有很重的英语口音又如何?沟通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有口音”這种现象。此刻的我们,应该正视口音形成的原因,引导学习者将自己的口音作为自己的“朋友”去辅助自己的信息和传递自己独有的与生俱来的文化,毕竟能让自己被听懂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外参加培训的时候,惊喜地在从手机朋友圈里中看到了一名同年级的小男生正在参加全国英语能力竞赛的总决赛。他正穿着一套中国传统的长袍。听同事的分享反馈,他出场的那一霎那就抓住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在问答环节,他从书法到中秋节,月饼到中国的长袍,最后到古诗词的运用,所有观众都屏住了呼吸,把目光紧紧地投向了他——这样一位热爱中国文化,愿意用英语去传播本土文化的帅气男孩。这个小男生最后在全国的总决赛中斩获第二名,他赛出的成绩代表者广东省最高的水准,这毫无疑问是个非常不错结果。但倘若他能在问答环节能做到辨证的回答,用更充分的原因和丰富的语言表达对英国的喜爱,具有一定的文化交流意识并在最后用幽默的语言展示特定语境下的英语文化特征,如果这些他都能表达清楚,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现在有越来越多像这位小男生一样热爱传统文化,正用他们的第二外语传统着自己国家独特文化的真正意义的交流者和文化的年轻使者。从以上的案例来看,保持语言的灵活性、传递文化和具备丰富的文化交流意识成是促成有效沟通交流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我的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前辈分享说到:“看一个老师的英语好不好,不是看他有多流利的表达和多纯正的口音,而是看他是否已经具备了用英语去解决了问题的能力。”例子不同,但是诠释的观点却是不谋而合的。

2.最高级的语言质量>最强有力的idea?

Lisa是我们这次学习分享的主要嘉宾之一,她和很多中国的传统家庭的小孩一样,在中国经历了很长了一段学习英语的过程。后来,有机会成为了一名交换生到美国去学习她英语。她确信地说:“我不是班级里英语最好的,我在写句子的时候还会有不少的语法错误,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不能完全理解清楚一个词而闹出很多的笑话。”但尽管这样,每次的论文,她还是得到了非常高的等级。她分享说,导师关注的更多的点并不是在英语的语言质量上,而是想法和是否有强有力的论据。

记得,我们不管是在会议上,课堂上还是课后的充电,TED talk上面的资源很多时候都会被我们用来当作资源来使用。在使用资源之前,我们是否有曾关注过她或者是他作为speaker为何能站在TED的舞台,是因为他们都是名人吗?还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硬的背景?一个优秀的TED演讲者是怎么生成的?以下就是答案:

2.1 Select ideas--挑选了足够新颖的观点。

2.2 Present ideas—演讲者希望把最新最有吸引力的观点赠送给受众。

2.3 Spread ideas—传播思想,演讲者希望通过影响力来表现自己。

那么,我们在使用这样如此有想法的资源进行教学的时候,对资源的诠释是否到位?学习者能够从我们的诠释中挖掘到深层除表象背后的意义呢?我们是否有曾引导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最有观点的人而不是一个能把作文篇章写得毫无语法错误的人呢?对于学习者和我们而言,好奇心是最重要也是最好的驱动因素,只要将curiosity,idea和intelligence相结合在一起,相信The age of Amazement will come.

3.AI来了,我们的工作就要没了?

偶然间,我看了一段非常触碰我的四分钟的视频。视频的拍摄背景是在青海贫困山区,被拍摄的是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们。教他们英语的老师只有一位志愿者。她说:“他们更需要我的帮助,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孩子一旦有一天要走出藏区的话,他必须要英语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作为他在外面世界的一个集中力。”她还说,学生经常问她:“老师,你常常强调语感和语法,我们即便把语法选择题做到全对,我也接触不到真正的英语,因为我们都没有这样的语境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语感,学了再多,也没办法用上。”她听了后回答:“那老師给你们找一个虚拟的外围,如何?”孩子们兴高采烈,满怀激情地跟着老师所推荐的虚拟的外围产品进行英语学习和体验。

其实,最感动我的并不是这个老师走进山区支教的举动,而是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她能够用她所知道的AI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习得英语和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最重要的是给了孩子希望!人工智能的时代确实已经到来了,我们是满心的恐惧还是欣然接受?打开我们的视角就会看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需要被帮助,特别是教育!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对于那些只有有限的教师,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学习者来讲,何尝不是人类的一种福音呢?

4.我们是否已经清楚了自己的位置和教育的价值?

国家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梅德明先生今天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核心素养”、“关注外语能力与多语教育”和“深化外语学科的课程改革”这四大点诠释了他的主题《培养核心素养和全球胜任力》。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英语教育,他提出:育人的观念比任何的观念都更为重要。学校必须要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合作,他们需要理解不同的想法,观点和价值观念,需要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和价值差异,与他人建立信任并进行合作而做好准备。

在2015年5月韩国的会议上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教育愿景:到2030年,全世界所有地区,所有角落,所有人群和所有的孩子都应该享受到公平,合理和终身受惠的这样的教育。半年后,联合国出台了一份对教育知识,学习,知识完全崭新的对比的有意义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朝着common group(共同地球,共同命运和共同的未来)的方向前进。人的最后的价值是他素养的养成和他权力的发挥,从这个角度来说,梅先生再次强调:我们要赋予我们的学生核心素养和全球胜任力。作为教育者,要思考我们如何怎么更好地要把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融和起来。

关于核心素养的理念,OECD2005年的咨询报告显示:A competency is more than just knowledge and skills. It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meet complex demands, by drawing on and mobilizing psychosocial resources(including skills and attitudes) in a particular context[2].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就是knowledge,skills and attitudes。

这个世界不缺英语讲的非常流畅而没有口音的人,恰恰缺的是有着美妙口音,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有对人类共同的common group的追求的这样国际情怀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应该是具有家国情怀,全球意识和跨文化沟通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那么如何培养具备以上情怀,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全球胜任力人才呢?

梅先生分享到:外语的重要性是非常凸显,我们不具备这样的工具就很难进入这个文化,这是打开文化大门的钥匙。只有真正懂得两三门语言的学习者,才会真正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理性的判断,才会做出有意义的比较和有价值的结论[3]。这就如同Nelson Mandela说的一样:“ 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4]”

基于语言的学习,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让我们的学生如何去学才能让他们做到又学又习呢?

一、设计具备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活动;

二、教会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实践运用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和思想的活动;

三、创造力: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融语言学习和胜任力发展为一体升华为智慧,沉淀为素养,转换为创造力!

专家梅德明先生最后强调:我们外语学课的所有语种,都要把核心素养和胜任力融入到课程素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中去。

不断地学习,很好地打开了我的视角以及激发了我的情怀。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我们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要相信机遇一定会大于挑战,只有真正挑战了机遇才可能成为机遇的拥有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梅德明先生 2018年4月14日在北京怀柔区NGL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

[2] OECD(2005)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3] 习近平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是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14年03月30日;

[4] Nelson Mandela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前南非总统、南非国父的名人名言;

猜你喜欢
口音教育者学习者
品读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法国立法禁止嘲笑他人口音
别人都在说英语,只有中国人在说口音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