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2-05-23 01:06周育平郑焱军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文化强国新时代

周育平 郑焱军

摘要: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势在必行。文化强国建设从被提出到战略实施也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从最初的理论形成、理论发展最后到战略实施这一过程,与新时代中国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清晰地看到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还要适时把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一是要把握正确的文化建设方向,二是要明确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三是坚持文化建设的价值立场,四是健全文化建设的制度法规,顺利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强国;生成逻辑;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2)03-0057-08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大国的崛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逐步在发展中找准着力点,不断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这就要求文化建设同样要紧随其后。文化建设的成效不会立竿见影,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文化建设就是“树人”的工作,其背后需要一个谋篇布局、长期坚持的过程。

一、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逐步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舞台上,在西方霸权主义思想不断冲击与国内思潮涌动的背景下,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被提上日程。这样的决心和战略布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根据世界局势变化而作出的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国际环境的冲击下,使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必然选择

面对西方霸权主义思想的冲击,积极应对并努力发展自身文化已是势在必行。当今世界,总体局势趋向和平发展,但这和平发展的背后,暗流涌动着文化霸权主义,多元文化发展已成为当下世界背景的重要特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这一特征,大肆向外输出其文化价值观念(所谓西方的普世价值),这样的文化冲击乃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大都与世界接轨,融合不断加深,这其中的思想文化的交锋也不断增加,并且愈演愈烈。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思想文化败下阵来,那么所取得的成就都会轰然崩塌。我们力图在这场交锋中取得胜利,使我们的文化事业有长足发展的空间,因此,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

近些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在经济的带动下,文化建设也不甘落后。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影视文化产业的催促下,中国优秀传统思想通过与现代科技结合逐步迈上世界舞台。这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感到惶恐,在国际舞台上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号召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抵制中国文化以及对外输出的文化产品,甚至妖魔化中国的形象。一方面,表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体现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霸权的野心,这给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断展示其文化霸权思想,是由于其一直处于世界发展的主导地位,一直引导着世界潮流发展的方向。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没能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特别在迎接21世纪到来时,世界格局的变化,人们曾一度怀疑社会主义,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仍坚守阵地,谋求发展。在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一些重创。我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紧抓机遇,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根据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构建新时代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着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文化价值观向外放大延伸的重要环节。在国际社会发展模式多元化的当下,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论战和不同话语体系的对抗中,不让自己处于落败地位,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和严峻课题。唯有打破旧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新的国际话语体系,才能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也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与使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同时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文化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主导地位的美国已经将中国调整为了“全面竞争的对手”,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情形。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很小、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很弱,回应西方对中国歪曲的议题显得无力,关注度不高。中国的声音传不出去,也传不进去。这样在国际舞台中缺少话语权,我们的国际交往就始终缺乏底气,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来就是以大国闻名,我们更要展现出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与使命,这要求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的增强不仅仅依赖于军事力量、经济表现等硬实力,更依赖于当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国际话语权增强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们不仅要传播好中华文化,更要发展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成为弄潮儿,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明星。要将中国的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讲好中国故事。这要求加快构建新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着力提升本国的国际话语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国内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后,迫切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目前,国内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取得发展必然会助推文化的进步,发展文化也同样促使经济的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要求文化建设也要有所成就,所以提出战略目标,建设文化强国。而且经济发展助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具备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在物质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精神方面还存在短板,主要表现为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以满足人民的日常需要。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日常生活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上面,而更多轉向“吃好穿好”和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方面,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下的现实与这美好的夙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求进一步推进文化发展,夯实文化强国的基础。

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任务指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建设和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总体布局就内在地强调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共同发展、平衡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然要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并助益于经济基础的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属于自己的优秀文化,宣传好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大众文化。同时,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印记,对本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传承维系了民族的团结融合,使人们在文化交流中更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使得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必然也会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助益。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思潮涌动,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文化思潮冒头,干扰了人民对文化价值观的取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也乘虚而入,给国民的思想造成了迷惑。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来势汹汹,他们对历史进行否定,不承认文化的传承,对本国文化不自信,认为西方的文化就是好的,推崇拿来主义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者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抹黑党的历史,动摇党的思想文化根基。而与之相反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则以另外一种面目出现,主张这种思想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这种思想看似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意在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挤压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空间之实。这种片面地、主观地、不顾历史背景地继承传统文化,对当下优秀文化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

二、新时代文化强国的实践进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的文化建设也需要守正创新,谋求新的发展,继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通过全方位地发展文化,在方向、战略问题、价值立场、法制保障方面明确实践路径,在进一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从多个方面发力,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把握正确的文化建设方向,为文化建设提供指引

一是坚持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复杂性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目标,而是需要久久为功,共同发力的综合结果。而面临这样复杂的局面,更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2],所以坚持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各项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统筹各项工作发展,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去思考发展,把握政治方向。大力推进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让文化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一方面,党的领导保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仅激发了人民群众创造文化的活力,还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和个人文化权益的实现。另一方面,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好地统筹协调文化建设与其他各方面建设共同发展。如统筹人民精神需求的发展,推进新时代文明创建实践,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党的领导还为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持续性和稳定性运行机制。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党的百年历程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发展史,实践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其特有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包容性,都凸显出作为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合理性。推进和实现文化强国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指导,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根本要求。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散播开来,就让无数共产党人所痴迷,再通过一次次理論与实践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理论。这种文化理论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个时期都展现其科学合理性,并通过一次次实践反复证明其真理性。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种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一步步走向胜利。文化建设是中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抓好理想信念建设,不断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进而实现强国目标。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这既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源头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我们都产生了与时代相辉映的文化,革命年代有革命文化的诞生、建设时期有同甘共苦的文化发展、改革时期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新时代也产生了许多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他们都有其时代特征。在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更应该有先进文化提供精神动力,要使其能够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就是要保证文化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结合当今时代变化与发展,立足中国实际,协调文化发展与其他各项事业共同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文化更深层的表达方式即道德约束,来促使社会和谐、安定,并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这对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文化建设的战略问题,为文化建设全面布局

一是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强国的目标是非常具体的,要实现它不能一蹴而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为。在《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明确阐述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一目标的具体时间被牢牢锁定,意味着我们要针对这一目标采取行之有力的措施来实现它。这一战略目标的明确,要求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个方面来发力。文化繁荣则思想活跃、文化强则国强、国强民必强,目标的明确更有利于宣传主流文化,只有让人民群众都参与到先进文化创造、传播、发展的全过程来,方能更快速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的明确为我们提供了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学习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寻找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要紧紧围绕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世界文化进步贡献力量。

二是构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事关长远,对国民意识形态影响深远。为此,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布局。其一,强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工作。“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3],这项工作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涵盖内容广泛。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网络空间格局下,网络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在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要紧抓思想和新闻舆论阵地建设,这是人民群众最容易接受到信息的主渠道。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权,防范各类风险。思想工作的客体就是人民群众,要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将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难、所疑、所需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第一信号,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我们的思想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同时要不断挖掘人民群众精神的需求,并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其二要增强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结构、贫富差距等方面上,更体现在人们物质与精神文明关系上。人们的文明素质在不断分化。实际上,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呈现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情况,文化所带来经济的极速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但在市场杠杆的作用下,文化的娱乐、实用、经济功能不断被放大,但文化的内核即人文价值诉求、人的心理结构等被逐渐忽视。这要求我们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创建实践活动中,要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中华传统美德,培育良好乡风、家风,不断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

三是明確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事关全局,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史为鉴的原则,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辩证性取舍,深挖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摒弃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将阻碍现代化进程发展的糟粕文化去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使文化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在现有基础上结合时代创新。另一方面,就是要重视社会效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虽有不同的性质和任务,但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效益的损害是难以用经济效益进行弥补的,因此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三)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为文化建设筑牢根基

正确的价值立场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导向,站在什么样的价值观上,其发展的前景也必然有所不同。文化的价值立场对文化建设具有引导作用,立场就决定了思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立场主要包括价值主体、价值取向、价值底蕴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坚持“二为”的价值主体观,即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根本价值目标。这不仅仅是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更是阐明了文化发展的受众客体。“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该讲话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发展、文艺工作开展所围绕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观点,只有牢牢把握这个核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创造属于人民群众的先进文化,才能完整地诠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断表明,我国文化建设要完全依靠人民,继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同时,还要将文化建设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成果享受的主体。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社会极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外的产品,同时也将国外的文化引入到了中国。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进程的物质世界中不断异化,国家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丢失,难以联系自我、社会、国家。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及过度“保守主义”思想,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此,要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主体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

其次,要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复杂化,文化传播的成本不断降低,文化领域的纷争和较量更具长期性和复杂性。在网络播放流量为王的时代,不少人用低俗、落后的思想文化,通过一系列网络平台进行推送,由此产生恶劣的影响。这归根到底还是部分人未能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党的百年历史征程已经证明,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是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同心同德迈向前进的精神纽带。没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思想容易产生偏差,辨识能力不高,容易被其他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所引领。近年来,一大批明星和“网红”塌方式的人设,让人大跌眼镜,一些道德败坏的行为屡见不鲜,频频曝光,这些都是个人思想品德建设不过关导致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次融合为一体,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树立了公民、社会、国家的价值、行为准则。“十四五”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当中就明确要求“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因此,各行为主体不仅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铭记于心,更要付诸于行,贯彻到生活的实际当中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入人心,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最后,要牢牢坚守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底蕴。新时代催生了新的民族文化。要鼓励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学好四史,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在后疫情时期,要发扬伟大抗疫精神,将这种精神不断传承下去,这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与“魂”在这一特定时期的折射和反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艰难困苦,一步步实现飞跃,这其间中华民族的民族底蕴不容忽视,正是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价值底蕴,才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不断取得胜利。正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引导、规范、激励的作用,才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发展相结合,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健全文化建设的制度法规,为文化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通过制度理性与有效性,为文化建设的道路保驾护航。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用制度取代人的主观意志,有利于文化建设工作的规范、有序、长效,这是确保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受侵害的重要保障,也是使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保障。

首先,不断完善文化立法工作,增强文化立法的及时性与时效性。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经使得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而法律工作具有滞后性,更加要求加快文化立法工作。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体系,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公平、健康发展。对新兴快速发展行业,如自媒体、电影产业都应该通过立法工作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能让负面舆论占据主导,也不能让负能量传播开来,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让任意传播不实信息的人受到法律惩处。这样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在健康、公平的环境下竞争。

其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創造活力。经济、政治、文化是我们生活绕不开的话题,而文化又作为内在的一种经济与政治的反映形式,有时出现滞后性、有时出现超前性。如今,我们目标坚定,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使得文化建设更加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相适应,首先,要重视文化治理,在新时代的治理模式中,不断创新发展。要在把文化建设好的同时,紧抓基层治理,基层治理好了更加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当下的治理更加追求善治、德治,这些都是集聚文化智慧的治理方式。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发力,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在治理过程中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形成协商共治的局面。但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也不乏有许多文化治理缺位的现象,因此,在强调文化治理的同时,又不忘治理文化。文化在基层治理中要发挥其根本价值,要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理性地引导人民群众在处理矛盾时保持和善心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内生动力。改革文化体制,更为关键的是规范市场,市场不规范就会导致不公平、不公正等乱象的产生。要破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认真深刻剖析文化发展的潜在矛盾。这些矛盾的妥善处理是需要政府、社会、市场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让其与市场机制更加相适应。市场的作用得以彰显离不开政府调控与社会整合,政府要在方向性、全局性、原则性上发力,加强对市场监管和引导工作,激发社会各项文化发展活力,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输送新鲜血液。

最后,健全全体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我国各项事业开展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而文化建设与发展也不例外。只有不断完善法律保障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各主体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正当权益得以实现。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必须统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当下,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更多保障农村地区的文化权益,开展多元文化下乡,协调发展城乡区域文化。要使公共文化服务朝着标准化、品质化、均等化方向发展,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公平教育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教育公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8.

[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85.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8.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

责任编辑:袁建涛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文化强国新时代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