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在初中作文中的有效运用

2022-05-23 22:26贺东玉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中作文思维训练

摘要:“思维发展和提升”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中考作文题的设置越来越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注重强化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正确处理作文逻辑思维的关系,从“正反”“虚实”“异同”三对关系入手,实现思维训练在写作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思维训练;初中作文;三对关系

新课标指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大脑中抽象的写作内容转为直观的、固定的内容。在这其中,思维是有效链接文题、情感等要素的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节优秀的写作指导课需要帮助学生从结构、布局、内容、表达等方面建构写作思维图式。对于一篇成功的作文而言,写作者或是针砭时弊地写出思想深度,或是饱含真情地引发读者的共鸣,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思维发展与提升。笔者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谈一谈思维训练中的“正与反”“虚与实”“同与异”在初中写作中的有效运用。

一、在“正与反”中训练逆向思维

何为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反向思维,它往往要求学生跳出常规的单项思维,学会站在事物的对立面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写作时学生需要在准确审题立意下有效运用逆向思维,让作文学会“带着脚镣跳舞”。

首先,借助图式,正确认清“正与反”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同样,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认清“正与反”的关系,分析事物在正反对照中的强烈反差,从而有效运用到写作中凸显出光彩。比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中“奥楚蔑洛夫对于小狗态度的变化”,让学生构建文本的内容图式,使学生认识到“正与反”内容上的转化,从而体悟出夸张,对比之间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构建图式,学生还可以运用“圆圈”来代表事物、用“线条”来代表事件的“正面”和“反面”,从而为记叙文写作的构思奠定基础。比如,文题《那一刻对我影响很大》,学生运用正反关系,形成了以下构思:性格内向的“我”——看见一个口吃的女孩演讲——收获力量,勇于表达自我——周围的对“我”刮目相看——现在的“我”自信、乐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画出写作图式。学生很明显地发现:“正反”两个中心点为“那一刻”,正面为“那一刻之前的自己”,反面为“那一刻之后的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这一关键点,注重前后对比式描写,才能凸显事件的典型和价值。

其次,巧用抑与扬,让正反思维更加深入。“正反”两面不仅仅是事物的对立面,也可以是统一的。“抑扬”即是“正反”思维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其中抑是为了扬,而扬能够达到抑的表达效果。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的片段看似贬,其实是为了褒。比如,2021年中考题“那一束光”,有的学生选取了小区的门卫作为写作对象,这样写到:

他,个子矮还有口吃。在这个小区里,人们已经记不清他的名字,只是老套地叫他“矮胖子”。他一个人独居在小区的门卫看守室里,不曾见过他的爱人、孩子。我们这帮毛头小子对他很感兴趣,有事没事总是喜欢到门卫处瞅瞅他,取笑他,甚至恶意地用小石子砸他,但是他总是颤颤微微地拿出哨子吹一声,貌似要吓住我们。

可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抑扬”的手法,在似贬实褒、抑扬交错中彰显深度思维。学生巧用“抑扬”的手法可以让文章的情节富于变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二、在“虚与实”中训练发散思维

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重要的艺术手法。优秀的作文需要在行文中注重虚中有实、实中藏虚,从而让文章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初中记叙文写作中,学生需要巧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彰显出写作者的形象思维。

首先,借助留白,落实虚实结合。在人物描写中,写实主要表現在人物外在的特点上,写虚主要是通过留白的方式。比如,在《一件小事》一文中,作者对“车夫”的描写为: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可见,鲁迅为了突显出车夫的“高大”,后三句运用了虚写的手法。通过“我”作为第三方去看车夫,让他“愈走愈大”,宛如一座灯塔,照亮目送的“我”。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手法。比如,以“那一束光”为例,学生可以抓住“一束光”的深刻寓意,注重“留白”,做到虚实相生。有的学生写到:

鲁迅先生,你是圣洁的孺子牛,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束闪亮的光。今夜,风吹散了我的思绪。我似乎看见你那满含泪水却依然含笑的面庞。透过你那真实而冷峻的双眸,我似乎读懂了一切。

其次,注重虚实转化,提升发散思维。写作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根据题意,优化素材,从“点到面”进行发散,写成思想深刻、构思新颖的文章。近几年,中考作文题往往以抽象化、比喻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让写作的内容生动鲜活起来。比如,2021年泰州中考题“一百”,文题看似一个数字,其实命题者是想让学生发掘出“一百”背后虚指的含义。学生需要从实到虚构建写作图式。具体为:“一百指的是数字(实写)——一百天、一百年(实写)——一段岁月(实写)——人生中的希望、目标、理想、信念(虚写)。”

可见,学生需要做到“虚实转化”,让作文有血有肉。比如,《风从这边来》这样的文题,学生需要将“风”从实际的自然之风展开,联想到社会风尚、纯正的家风、淳朴的乡风,从而做到由表及里,逐层展开叙事,让作文深刻。

三、在“同与异”中训练深度思维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注重语言实践,通过一定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深度思维。”在写作训练中,教师需要注重“求同存异”“异中求同”,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首先,学会同中求异,写出事物特点。优秀的作者往往会围绕文题,找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深度写作。比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作者巧妙地描述赵州桥的独拱和卢沟桥的联拱,两者各有特点,从而突出中国石拱桥的特殊性。因此,在写作中教师也可以巧妙地借助这一手法,让学生学会设置问题,在共性特点中寻找差异性,从而突出其独特性。

其次,注重异中求同,探讨事物本质性。写作时学生需要根据事物的发展或者不同事物的特点,探讨事情的本质源头。比如,网上关于“退租前打扫房屋”这一话题,人们意见不一。教师可以围绕此文题,设置以下问题:退租前打扫房子是否有硬性规定?退租前打扫房子体现出人们怎样的素质?退租前不打扫房间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态?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从“租房打扫卫生”事件联系到“人们的社会心态”。学生会找出事情的本质原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折射出不同的素质和心态。

由此可见,教师需要注重在“正反”“虚实”“异同”中落实对学生写作的思维训练,拓展写作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讲究方法,写出有深度的优秀作文。

作者简介:贺东玉(1977— ),男,甘肃省岷县蒲麻初中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作文思维训练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小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再谈说明文到底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