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

2022-05-23 01:13陈星王迎春陈凤云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思政互联网+

陈星 王迎春 陈凤云 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特点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创造新发展机会的“互联网+”时代正席卷而来,“互联网+”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社会进步的潮流所向,更是未来中国的机遇所在。2021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如何在专业课中加强学生的价值引领,培养有理想、有品德、有本事的优秀人才。而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融合必将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趋势。

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一个核心+三个维度+N种手段”这一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

●“互联网+”对课程思政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注重内外联动,把所有的内部因素集中在一起,用外部力量评估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它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是一种系统思维,而且可以把问题的“诊断”和“开处方”紧密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楚。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运用SWOT分析法对教学过程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威胁进行整体分析,有助于全面把握“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

1.“互联网+”对课程思政的内部优势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逐步向信息化迈进,各种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海量的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加上方便携带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分享知识和信息,使得教学的载体不再局限于教材和黑板,教师可以多样化地选取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学生最多,占比约为21%。使用智能设备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已成为大学生的习惯,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使用智能设备,不仅能使学生更加自主地表达想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还能增强教学过程中互动的高效性。

2.“互联网+”对课程思政的内部劣势

目前,还有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对辅助教学软件掌握不熟练,无法很好地发挥“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存在课堂上思政教育时间把握不合理、时机不恰当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使“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使用智能设备的概率,而在网络世界中存在大量娱乐功能和负面信息,学生容易被这些信息吸引,甚至容易受到标签化舆论的误导,不能及时回归课堂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互联网+”对课程思政的外部机遇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重点,鼓励高校建设网络“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新格局。另外,教学载体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成效,信息技术为教学多样化开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例如,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平台自主、便捷、共享的特点,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4.“互联网+”对课程思政的外部挑战

互联网平台信息中不仅包含有益信息,还夹杂着许多虚假信息、不当言论等,给课程思政教育带来较大阻力。

●“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思政优化方法

笔者从课程思政的深层内涵出发,运用“道法术相济”的思维,提出了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核心、从“专业性、相容性、启发性”三个维度融合思政精神、用“N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价值体系的教学创新模式。

1.“一核为道”,旨在塑造价值

“一核”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教学理念。教育的核心在“育”,这与课程思政核心体现在“思政”二字上一样,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目标。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进行课程思政的根本依据和落脚点。

2.“三维为法”,旨在遵循原则

“三维”就是指传授知识的专业性、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相容性、教学内容的启发性,“三维”是实现“一核”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表现。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对专业课知识的讲授要有足够的专业性。思政内容也必须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来源广,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思政内容稍有差池都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影响,不仅达不到立德树人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相容性就是指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协调融合,也就是思政元素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思政元素。为了更好地达到相容性的要求,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融合:

①自含,指教学内容中本就富含思政元素。例如,在《航空军械技术基础》一课中讲解黑火药时,自然就会想到这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联想到中国古代伟大发明创造的价值,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政元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②蕴含,指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思政元素,但可以从专业知识的讲解过渡到思政元素。例如,在《光电技术基础》一课中讲解红外技术在半导体方面的应用及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时,引出我国必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

③相似,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没有关联性,但是可以从专业知识中类比、联想。例如,在《航空军械技术基础》一课中讲解火工品的作用时,教师可以这样讲解:“火工品虽然很小,但它发挥的作用却很关键,是可靠引爆战斗、摧毁目标的关键一环。我们从中可以联想到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小,但‘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合作,众志成城,才能将集体的力量发挥出来,克服艰难险阻。”

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学生的认知过程就是在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启发”就是要对个体的知、情、意、行的心理行为予以肯定并引导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这种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师生互动,共同交流,实现信息的相互反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创新精神。

3.“手段为术”,旨在落实任务

“手段”是指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落实课程思政任务的良好载体。好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课程思政的形式,不仅能使教师在教学操作上更加方便快捷,也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异彩纷呈的动画、视频相融合,让授课内容形象化、通俗化,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不仅能发挥灵活的学习优势,还能发挥线下的教学优势,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运用互联网平台上大量的微课、慕课等资源,将课堂向课下延伸,通过整合碎片化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问题。通过运用这些信息化手段,为学生传递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正确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从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挑战四个方面探究分析“互联网+”对课程思政产生的影响,结合团队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个核心+三个维度+N种手段”的具体方法,并结合“道、法、术”三个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为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思政互联网+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