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化学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

2022-05-24 12:38刘洋王乐刘尊奇
高教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化学学科研究生

刘洋 王乐 刘尊奇

摘  要:研究生是我国学术研究、技术革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文章针对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立足于农业特色加强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从而创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关键词: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022-04

Abstract: Graduate students are the main force and fresh force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cor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bility. At present, the postgraduates of chemistry disciplin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re lack of innovative capacity in the paper. We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system for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chemistry discipline;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practical capability

研究生是未來的科研主力和技术骨干,也是国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和倡议,充分表明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和创新型高水平人才需求的迫切性[1],因此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农业行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且当前低碳、高效以及环保的现代科学技术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多领域学科可利用各自学科特点交叉融合,为培养创新型、综合素质高的研究生提供个性化知识体系,为农业行业发展提供高端人才[2]。其中化学学科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基础学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但这些非农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时未能充分结合农科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用、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了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拟以本校化学学科为例,就如何培养非农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探讨[3]。

一、高等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的特点

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心基础学科,在我国电工电子、航空航天、农业、畜牧、草业等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4]。当前中国高校处于新工科、新农科建设的新时期,农业院校利用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新型多样化特点的农业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推动了创新性、交叉性、融合性学科建设体系。一方面农业院校化学学科主要以“绿色化学化工”为发展方向,通过生物、物理、材料等技术与化学、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以资源、能源及环境综合开发为目标,形成技术化、绿色产业化新工程,对我国化工、农业领域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5]。

二、高等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特色与关键

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应充分把握其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农业专业的特色与优势,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举措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融合农业科学知识,形成具有农业特色的多元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特点,并紧贴时代技术发展,积极将“理论教学”拓展到“实践创新”中,搭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实现当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的完美结合。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关键及最终目标是力争培养出既能具备化学专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掌握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适应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我国农业战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其中化学学科是农学、草业、林学、园艺、水利等众多农业类学科专业的基础[6],同时与能源、医药、生命、材料、环境及人类生存发展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如何进行化学学科的创新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议题。为充分迎合国家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化学学科建设必须充分推进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培养信息化及国际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等人才培养战略,并根据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为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组建培养具有多元知识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并且对化工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以绿色化工为理念,创新工艺流程及技术,研发高端产品,并充分融合农业科学,以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农业资源(如图1所示),最大程度地契合新工科、新农科建设的根本原则,对提高社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7]。

四、高等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研究生生源及个体差异性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提升,研究生生源多样化,且流动性较强,地域优势性、学校优势性及学科优势性明显,导致学生质量参差不一。地方高等院校优秀研究生群体较少,缺乏创新示范效应和氛围,使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并且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入学初试考试成绩,复试过程中未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降低选拔出具备创新培养潜能的学生机会。

(二)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固化

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设置灵活性较差,课程设置和调整周期较长,且与新工科、农科及医科等新兴学科交叉融合课程较少,专业内容更新速度慢,内容不够丰富,阻碍研究生了解前沿知识,提高实践水平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是:一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和学位专业课程学习,二年级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毕业論文撰写。公共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基本延续了本科生的课程教育方式,课程体系建设尚未突破本科式固化思维,课程学习和管理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导师负责制及师资力量制约

目前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采用导师负责制,在教育过程中,导师过于强调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研究计划性和单向性的要求太高,以统一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去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并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学术沟通讨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且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研究显示大多数化学学科研究生导师仅仅具备化学专业的知识,很少具备农业相关学科专业的背景知识,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发展交叉学科优势,尤其是满足具有农业专业特色化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部分研究生导师科研创新水平较低,或因教学及科研任务较重等原因导致导师责任偏离,在一定程度忽视个体差异,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引导,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

(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不足

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应更加重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软硬件设施的充分建设。大多数高校对高层次学术交流或论坛会议等重视程度不够,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议及国内外访学学习的机会较少,十分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开发和知识面的拓展。同时目前我国部分院校化学学科平台建设较落后,缺少贵重精密大型仪器,仪器更新速度与企业相比较慢,且全校性跨学科、跨学院的共享基础平台建设不够好,使研究生无法掌握其需要且最新的仪器分析方法,制约了研究生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缺少研究生联合培养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以及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很大程度上阻碍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实习经验及科研创新能力。由于国内部分农业院校未购买化学类国际期刊文献数据库,学科前沿信息获取局限,培养过程中无法及时了解各相关科学领域的科研进展。另外应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科研与教学平台条件均显不足,致使研究生创新培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显著差异性,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8]。

五、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一)立足农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体系调整主要以如何使课程突显重视理论基础、现代技术、反映前沿知识、综合交叉学科为目标[9]。其中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必须突显化学与农业学科交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紧贴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中体现农业化学的知识内容,如高等有机化学体现农药分子设计、生物有机化学体现农药助剂、高等无机化学体现无机催化剂在农业环境的应用等内容。应重视和鼓励化学学科研究生跨专业选课、跨学科学习,例如可选修农业类学科的课程:食品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植物保护等,同时根据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技术专题、工程报告及农业化学实验等课程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如图2所示)。

(二)提升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团队力量

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主导力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应注重“双师制”,加快建设交叉学科导师团队,积极主动引进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尤其是加强校内“双导师”制度建设,双导师必须来自化学学科与农业相关学科,产生学科交叉互补,具体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设定第一导师,提高各位导师的育人积极性和指导针对性[10]。学校下达文件,要求导师定期举行组会和文献报告,及时了解学生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并有效整合科研团队,实现资源共享,突出多元化培养重点与特色,提升导师及研究生质量,为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提供强大支撑[11]。

(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有利于体现研究生教育的互动性、融合性、开放性的培育理念,是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载体[12]。因此高校应结合内部学科建设,积极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优异培养环境,重视“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主体意识。应以研究生为主体,阶段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开展高质量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同专业或跨专业的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做学术汇报,分享讨论学术疑难,掌握学科最新进展,培养研究生对最新学术前沿动态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可将最新的学术理论和先进实验技术应用到研究实践中。积极要求学生参加各类项目申报及创新活动,活动实践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语言、写作表达及学术思维,培养合作意识,有效打开思维空间,从多方位、多视角进行探索创新[13]。

(四)创建校外实践基地,拓宽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建设提供优质人才,其中校企合作模式为研究生培养教育提供实践不断线的育人氛围。针对于农业院校的化学学科专业研究生,应更加增强建设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基地,例如:校企研发中心、实习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科技孵化平台等[14]。在实践合作过程中发挥研究所和企业科研实验室等相关机构在工程技术、实验设备、生产研发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提供充足条件,并能紧贴行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将实践创新做到企业一线[15]。

六、结束语

为适应高度综合化的科学技术、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系统,我国农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教育必须以培养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任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农业院校的化学学科教育需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科研平台、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改善,构建具有宽广性、综合性、特色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培养模式,努力探索和创造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为发展新型农业、工业科技等方面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家俊.以新工科教育引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6-11+17.

[2]向敏,许钊钿,谢琅,等.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模型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双创教师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8):55-62.

[3]张军伟,阮小云.彰显轻工特色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9(5):10-15+20.

[4]王丽艳,赵明,赵冰,等.省属综合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8):102-104.

[5]王元兰,郭鑫.农林院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5,36(2):63-67.

[6]徐凯,徐洁,王宏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三大障碍的审视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46-49.

[7]周娟.化學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6):28-31.

[8]徐雅琴,许晶,蔡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途径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4):14-15+21.

[9]陈建,杨卓鸿,熊亚红,等.农业院校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8):37-41.

[10]李琼,裴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7-24.

[11]邝宏达,李林英.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科研训练环境对研究生学术志趣的影响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5):59-66.

[12]赖瑶,黄萍,文洁成,等.化学平衡教学研究现状的中外对比分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3):64.

[13]李伟.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7):7-9.

[14]陈尚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协同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82):53-54.

[15]姜建文,王丽珊.“教、学、评”一体化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目标设计[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21):1-6.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能力化学学科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浅谈化学教学评价方式
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探析
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五妙招”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发现内化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从三个角度欣赏化学学科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