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探讨

2022-05-24 21:05耿中华
高教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路径探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

耿中华

摘  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产教融合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初心与使命”高度契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在制度设计、组织模式建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抓好制度设计,创新育人模式,消解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对接与融合产业文化。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核心机制;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050-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university edu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aces increasingly arduous task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y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of which the core mechanism to fulfill the miss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lay emphasis on the system design, innovate the mode of education,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and integrate the industrial culture.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re mechanism; path discussion

繼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产教融合做出了较为具体的部署。国家的产教融合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为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产教融合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要求经济发展由规模发展、快速发展向生态发展、创新发展转变。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教育服务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产教融合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构筑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发展之路,是我国面对新时代所作出的正确选择。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部门、产业组织等自成体系,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导致国家的创新资源难以聚合,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受限。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产教融合战略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意义重大。

《意见》指出,“推动高水平大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意见》出台之前,产教融合一般认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意见》突破了传统观念,将产教融合推及到了所有高等教育。不仅如此,《意见》还将产教融合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视产教融合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产教融合,打破政府、产业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壁垒,使参与产教融合的各方主体能够充分利用共有资源,形成合力,从而共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

(二)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等。《意见》指出,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战略对于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具有重大意义。产教融合能“将人才‘供给-需求’的单向传导机制转变为‘供给-需求-供给’的闭环反馈机制”。能促进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融合,解决人才需与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产业正面临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集约型”的转型升级,新经济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与困难。要化解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矛盾,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最关键的要素是要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问题。这类人才仅仅通过企业自身的培养或者仅仅依靠高等学校供给,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的“无缝对接”,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产教融合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现实困境

在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质量提升、结构调整的改革过程之中。在这次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国家强调要通过产教融合来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创建,推动地方应用高校的转型升级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然而,面对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状,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对接与融合产业文化等方面均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建校较晚,在办学定位、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多地借鉴重点高校的做法,缺少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脱离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产业对接等方面,缺少应有的制度保障。

制度衔接是制约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制度设计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教融合方式比较单一,使产教融合体制架构的灵活性与前瞻性不足。从而导致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不能及时把握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区域企业对高校的创新能力不了解或持怀疑的态度;二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组织体系分散化与碎片化的特点比较明显。产教融合组织难以发挥其科学引领的功能,低效率、空心化、短期性的产教融合组织,使地方应用型高校难以与区域产业进行有效融合。

(二)组织模式特色不明显

深化产教融合既是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地方产业改革和激活地方产业活力的手段。但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来看,地方应用型高校分类不够清晰,定位不够明确,发展方向过于趋同化。由于这类高校一般建校较晚,在办学定位、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多地借鉴重点高校的做法,缺少自身的特点;在评价方面,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方面脱离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从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科研水平与条件来看,由于科研拔尖人才的匮乏,科研创新能力与前沿学科的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导致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很难达到全国重点大学的水平,其有限的科技创新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势必影响地方應用高校很难与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进行有效合作。另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不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采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服务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产”与“教”是产教融合的两大主体,分别属于社会的两大领域。“产”的任务是通过对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教”的任务则是通过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产”的任务完成离不开“教”为之提供的人才支撑,“教”的任务完成也离不开“产”为之提供的实践机会与资金支持等,“产”与“教”在需求方面是互补的。随着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我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产业链与教育链的关系愈加密切。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将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之中,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

在由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校和高职院校构成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为区域企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科研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其人才培养在满足政府与大型企业需求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与高职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实验设备、实践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与区域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等方面,也没有明显优势。

(四)“产”“教”文化对接有待加强

《意见》指出:“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是通过“产”与“教”互融互通来实现的,这种融合一方面表现为制度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融合,也就是通过地方应用高校的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的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专业文化。

“产”与“教”文化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企业参与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不够。学生从学校到职场将面临许多文化适应的问题,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注重通过实验或实训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如何做人、如何敬业等职业指导方面,对于课程的开发不够,区域企业领军人物与精英人物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文化与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专业教学过程的融入等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学校教育文化与区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文化的融合不够。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方面更为重视中外名优企业文化融入,忽视区域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文化的融入,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等方面与重点高校趋同,缺乏区域性特点。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产教融合的推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引领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将产教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抓好产教融合制度设计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制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的确立,要转变传统的学校发展理念,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责任担当,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区域产业科技创新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技术创新的特点以及学校专业优势等,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差异性。

产教融合制度的设计需要产教融合各方主体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转变封闭办学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各方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要这个中心,在区域产业集群与高等教育学科集群的融合制度设计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区域产业单位应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等,在产教融合的平台建设、组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主动作为。学校应优化内部管理体制,建构由政府主导的高校、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参与的高效、民主、科学的产教融合治理模式,建立产教融合的理事会制度,优化高校的学术制度,积极促进跨专业、跨学科融合等。

(二)创新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40余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与教育链的密切融合。随着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产业技术的飞快革新,应用型人才层次与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规模,并“根据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应建立与区域产业链、技术创新链相对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使学校学科群与区域产业群对接;以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为导向,改造传统专业,促进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学校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平台,并建立由行业专家、科研单位专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或专家参与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围绕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要疏通人才流通的渠道,建构由高校教师、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政府相关人员等构成师资队伍,鼓励高校教师到产业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不断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选拔、聘任、培养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推进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项目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习者技术技能的培养。

(三)消解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解决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科研不能离开经济社会的需要。学校应坚持教学科研全力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鼓励老师围绕社会需求开展教学与科研,将产业部门生产与管理的真实案例融入教材、融入教案、融入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导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与解决实践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能力。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将生产第一线的真实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课题来源,与区域产业部门共同申报重大课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商讨科研成果转化方案,推进区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与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校应该对一线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使学校成为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等赖以发展的培训基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进行联合,成立技术鉴定、质量标准研发等服务型组织,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服务;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与实训室应向全社会开放,为区域产业行业服务。

(四)对接与融合产业文化

学校教育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对于高等学校和区域产业的发展蕴含着重要意义。将产业文化融入到学校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等,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了解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的行为模式,体悟他们的精神境界,“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潜能,逐渐向职业人靠拢”。学校教育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教育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还有利于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院校精神,寻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建设之路,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品牌。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又会反哺企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企业特色文化的形成。

对接与融合产业文化,应帮助教师与学生理解并接受优秀的产业文化。一方面,在师生深入企业实习或见习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体验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文化,体会企业的竞争文化;另一方面,应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向师生渗透产业文化;也可以通过学校与产业互动交流平台的建立,促进学校教育文化与区域产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对接与融合产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融合与对接地方文化。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融合与对接地方文化层面,一是应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智力优势,建立相应的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发掘、集成与发展地方文化;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引入地方文化,让地方文化进课堂,促进校地文化的和谐发展。

近几年,为搭建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关系,我国积极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区域产业的融合,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政府通过资源倾斜、资金支持、放权赋责等政策,积极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超越结构性限制,深化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升级转型的核心目标、关键途径和重要内容,也成为新常态下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为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竞,鞠伟.产教融合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48-50.

[2]陈衍,李阳,柳玖玲.产教融合推动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38-40.

[3]张庆民,顾玉萍.链接与协同:产教融合“四链”有機衔接的内在逻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48-56.

[4]周慧文.高校产教融合困境及其突破——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1):59-72.

[5]蔡瑞林,李玉倩.新时代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J].现代教育管理,2020(8):115-121.

[6]苏平,赵怡琳.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企业知识产权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研究[J].知识产权,2020(7):26-41.

[7]许士密.依附论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超越[J].江苏高教,2020(6):49-55.

[8]向美来,易伟松.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建设途径——北美合作教育启示录[J].中国高校科技,2019(2):80-84.

[9]程峥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文化对接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5(12):85-87.

[10]周静,张莹,刘福军.职业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7(26):44-49.

[11]陈星,张学敏.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46-56.

[12]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13]徐家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及实现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79-81

[14]王坤,沈娟,高臣.产教融合政策协同性评价研究(2013-2020)[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7):66-75.

猜你喜欢
路径探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
基层政府主导农村法治发展的路径思考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当代社会进步的文化审视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