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

2022-05-24 21:05万琦朱志莹
高教学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万琦 朱志莹

摘  要:分析当代工匠精神在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价值,揭示工匠精神培育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从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主体文化、行为文化、价值文化和队伍文化四方面,探究工匠精神传承发展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模式,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对策建议,构建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促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和工匠精神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更好地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服务。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65-04

Abstract: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craftsman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is text clarifie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text explores the model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of craftsmanship. From the aspects of principal culture, behavior culture, value culture and team culture, this text con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craftsmanship integrating into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ser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Craftsman's spir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新時代多元文化交汇互融共通给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使其更具吸引力,更接地气,更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和价值追求。

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学科知识传授、注重技术能力提升、淡化课程育人功能,存在重智轻德、价值缺失等不足,导致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与培养长期被忽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正确把握,是对新时代如何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德智并举,构筑思想“防火墙”和行动“主阵地”,有利于彻底改变“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割裂现象,实现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成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高校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一线需求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当代工匠精神体现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品质恰好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作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应用型高校毕业生是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既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务实举措,也是加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工匠精神培育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关心劳动者,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精辟阐明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科学内涵,并强调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劳动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也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高度总结与阐述,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党的坚强领导和大力弘扬下,工匠精神培育得到全国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高校也责无旁贷,诸多学者、教师和管理人员从学理分析、价值研究、路径探究等不同方面进行有力探索和推广,其中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成为一大热点和难点。天津大学闫广芬等[2]认为工匠精神培育应坚持精益求精的行动方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要与人才成长、社会需要相结合。东北大学王英伟等[3]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坚持“技术与艺术、求精与求效、守正与创新、造物与育人”四个统一,应从“营造工匠文化、注重技术教育、完善评价机制、打造尊崇工匠环境”四个方面着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学者们纷纷开始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研究和探索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4]认为工匠精神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高校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高校要坚持“四个融入”,即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大系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文化建设大工程、融入师德师风建设新内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能源,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制造业的革新升级、“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创新、新产品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科研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助力;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支持;工程人才的培养,需要工匠精神统领[5]。占据高等教育主体的应用型高校,其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目標一致、理念趋同、时空互补等显著特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成为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课程思政建设与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融合模式构建

(一)高校工匠主体文化——“工匠精神”主体明确环节

“学生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心”角度,尊重学生的心理及兴趣差异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在接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学理念、知识要点的领悟和掌握能力,同时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学生自觉关注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突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德技并重,在专业实践教育过程中注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与培育,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高校工匠行为文化——“工匠精神”教学实践环节

为有效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于2017年开展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加快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大批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全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明确指出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要将工匠精神中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精神内涵融入专业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不断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社会竞争力。由此可见,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新工科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需要社会实践和工程训练。这种实践训练类的人才培养过程更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获得感,也更能使其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从而进行自我调整,越挫越勇,进而达到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状态,助力学生的韧性培养和人格养成。

1.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深化课程思政

专业课教师比思政课教师更清楚学科专业知识、更熟悉行业工匠人物事迹、更关注行业产业技术革新,在专业教育中需要采取合适路径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一是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依据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培育和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的价值认同感,通过揭秘专业领域工匠人物的成长事迹,引导学生自觉以大国工匠为模范榜样,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意识。二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创业创新的精神培育,提高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品格。三是突出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在专业教育中充分融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等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学生加强工匠精神培养的意愿和动力。

2.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协同育人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毕业生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发展前景认知不足、综合应用能力较弱。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有效摆脱这种脱节现象,形成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共赢局面。一是增强产学研实质性合作,将行业企业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学校,引入课堂,促使教学思路创新;同时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平台,增强实践创新教育引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工匠精神内涵,有效发挥实践平台重要价值和作用,培养学生通力合作、专注钻研、创新创造,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二是教学环节中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实地学习实践,邀请企业工匠大师、技能标兵、技术能手现身说法,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结合他们的优秀事例进行展示,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入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充分引导学生向企业工匠大师、技能标兵、技术能手们学习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在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上有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强化双创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紧密结合,双创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载体。人的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也离不开创新实践。因此,工匠精神培育不仅要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这个关键阵地,而且要主动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有序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大格局。双创实践可拉近创新创业人物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双创成功人物的故事鼓励学生近距离接触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体会奋斗中的幸福感和创业中的成就感,实现个人的创业青春梦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相融合。

4. 完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提高实践教育质量

紧密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度与归属感。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融合团队,发挥各自特长,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专业的隐性思政育人元素,形成多元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应用型高校已意识到将课程思政融入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工匠精神的融入和培育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至关重要作用。推行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工程实训,通过“学中做”和“做中学”来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来内化工匠精神,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中规避形式主义的发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对技术环节进行过分预设,最大程度让学生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给其充分必要的实践自由,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检验”。

5.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创新热情和专业技能

成功的工匠面对工作中的瓶颈,能以不放弃、不妥协、努力钻研的精神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热爱工作、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而且使其对待科研更加专注且拥有更强的耐心与恒心,值得高校学生学习。

实现知行合一,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上将理论学习悟深悟透,将课程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利用好节能减排、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学生在作品的反复打磨中体会创新研究工作中所需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不断优化完善作品的同时使节能减排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也能得到提升。高校可尝试将工匠精神培育理念融入竞赛技能项目教学,让参赛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竞赛培训教师将敬业专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等精神融入指导的全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实现价值引领与文化熏陶。

6. 尝试案例式项目化探究教学,实现价值认同

课程思政中尝试加入典型案例式教学元素,如时代楷模彭士禄——中国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研讨式地展示他的核事业历程,引导学生传承工匠精神,立志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可通过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意识认同:学生分小组对教师中的匠人和学生中的匠人典型进行访谈,让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分工合作,切身体会工匠精神的形成路径、基本内涵和外在表现,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根本上实现价值认同。

(三)高校工匠价值文化——“工匠精神”宣传营造环节

文化滋养人、塑造人。除了扎实有效的课堂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校园工匠文化的营造也同样重要。学校可通过思想宣传、舆论引导、榜样激励等举措多方位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氛围营造。一是在发扬校园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不同时期工匠典型,并将这些素材納入校园文化长廊中,传播、弘扬优良的工匠精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切身体验,有效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在校园浓郁的工匠氛围中成长,有利于学生将工匠人物和工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向工匠人物和工匠精神学习发展的行动自觉,更加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更加明白要树立坚定的工匠精神。二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各行业翘楚走进校园,发挥朋辈教育引领,在校园充分激起向大国工匠学习的热潮;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以培育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导向,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练就过硬技能本领,接受良好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熏陶,造就高尚的职业品格,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从而为毕业时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快速适应企业工作,融入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理念。

(四)高校工匠队伍文化——“工匠精神”内培外引环节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培育和弘扬好工匠精神的关键所在。只有教师自身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工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从源头上教育引导好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观念,才能从价值观上塑造好学生的强烈事业心、高度责任感、无私奉献职业道德以及崇高远大的职业理想。当前高校教师经历相对单纯简单,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但在企业现场经验和实践问题解决上相对缺乏,有限的经验多来自课题研究或项目实验,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够充分。

引导部分专业教师从学者型向工程型乃至工匠型转变,培养技术骨干、技术能手和技术技能大师等层次的大师。尝试建立“工匠型”教师培养体系,创新职务职称评定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经历或者获取相关行业的从业证书或资质证书等,并将此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绩效调整的加分项,并将“工匠型”教师的培养采取动态发展机制,对技术骨干、技术能手和技术技能大师等工匠性质的资格进行动态管理,与岗位聘用合同相结合,进行聘期调整,促成专业教师从学术化、研究型向工程化、工匠型转变。不断完善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及其激励奖励机制,探索分类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在教师职称岗位晋升中加大工程实践和职业素养的考核,促进教师更加自觉自愿到企业中开展项目开发和工程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自身对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认同和追求,从而以更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态度投入教学,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三、结束语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需要多方各司其职、协同联动、多措并举,形成常态化工匠精神培育的态势,推动工匠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力争把工匠精神的培养变成不是一门课程里的内容,而是一种理念信仰,一种校园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潜意识中。从而在全校、全社会形成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助力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2).

[2]闫广芬,张磊.工匠精神的教育向度及其培育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6):67-74.

[3]王英伟,陈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审视与重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11):52-56.

[4]刘向兵.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30-32.

[5]于丽.理工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4):141-144.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